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8 17:15
(來源:雲天勵飛)
9月6日下午,以「智匯全球·綠創未來」為主題的全球創新峰會(深圳)在深圳市南山區舉辦。
雲天勵飛董事長兼CEO陳寧博士受邀出席,並與硅谷知名計算機科學家、《浪潮之巔》作者吳軍博士展開創新巔峰對話。
吳軍博士與陳寧博士圍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路徑、技術突破與全球競爭格局展開深度交流。
吳軍博士首先探討了人工智能在平臺、算力與應用三大層面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瓶頸。
陳寧博士則從技術要素角度進行分析,指出中國在應用落地、系統集成以及部分數據資源方面已形成獨特優勢,尤其是大灣區在智能硬件與 AI 融合領域展現出明顯的競爭力。
陳寧博士強調,當前人工智能正從「訓練時代」邁向「推理時代」,低功耗、高能效的推理芯片需求正快速崛起,推動終端應用普及。
雙方均認為,不能簡單以單一技術指標衡量發展差距,而應結合具體應用場景、商業化成熟度及生態完善度進行綜合判斷,同時強調大規模應用推廣和全球化市場佈局對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在觀眾互動環節,現場提問圍繞國內外技術對標、發展差距評估等現實問題展開。
陳寧博士迴應指出,行業對比需全面考慮技術性能、軟件生態、應用適配等多維因素,不能簡單以個別企業或產品作為對標對象;在差距評估方面,應區分技術迭代周期與應用落地階段,理性看待動態發展中的相對位置。
雙方均表示,中國在應用推廣和市場滲透方面進展顯著,未來有望通過AI規模化應用帶動技術升級,並通過全球化合作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
吳軍:陳總是直接從事人工智能產業的專家,所以剛纔想向您請教。如果簡單地把AI產業劃分爲平臺、算力和應用三個層面,您覺得目前在國內,哪些方面發展得比較好,哪些方面還相對薄弱?或者説,哪些領域還有更多機會吸引人才和企業加入?
陳寧:很高興能與吳博士交流。美國多年前曾發佈了一份報告,指出人工智能的幾個核心要素——芯片、算法、人才、數據、應用、系統集成,中國的優勢在於后三者。
有分析師認為,人才是流動的,算法是一套數學模型,可以通過交流快速追趕和獲取。唯獨芯片,它具備一定的壟斷屬性。從英偉達的芯片銷售,到光刻機設備的製造、工藝和材料,整個鏈條都在對中國的高性能芯片產業進行投資、人才和服務上的限制,試圖延緩中國在這一領域的追趕。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個人有幾個觀點。
應用系統:中國肯定是全球領先的。
數據:中國有差異化的優勢,尤其是在中文語料和物聯網的傳感數據上。但在互聯網的人類知識數據方面,過去六年我們是有劣勢的。不過,最近幾年我們在快速追趕。可以説,在算法層面,到今年年初,我們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已經縮小到12個月以內。在應用層面,中國也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商業模式:但在中國,像SaaS(軟件即服務)或面向中小企業的AI服務收費模式,似乎發展得並不順利。在美國,OpenAI以及許多SaaS公司,包括Cursor,都能成功收費。但在中國,無論是做基礎大模型的公司,還是做AI Agent的應用公司,都很難實現商業閉環。所以,在應用層面,中美各有差異。
另外,在中國,AI與智能硬件的結合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尤其是在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全球創新指數躍居全球第一,靠的就是機電一體化的優勢。大灣區幾乎是全球唯一一個能夠把智能硬件與AI結合得最好的區域。因此,中國的應用機會可能更多地體現在「AI+智能硬件」的結合上。而最大的挑戰,我認為就是芯片。
吳軍: 我先補充一點,然后再問您關於芯片的問題。其實大家今天瞭解比較多的美國企業是OpenAI,但它本身也未必能完全收回成本,基本上不怎麼賺錢。真正能賺大錢的是像Databricks這樣的公司,一上市就獲得了幾十億美元的估值。它的利潤也很高,因為它解決了企業級數據處理的痛點。
而且,美國是企業家在主導,他們非常懂得如何為價值付費。比如,一個企業級軟件的座位,每年可能收費150美元,這在美國是普遍現象。所以,像Oracle等公司都做得很好。中國非常遺憾的是,所有這些獨立的軟件公司加起來的總和,可能還不如美國一家公司。這是一個很遺憾的事。
講到芯片,當然現在基本上已經沒人再提英特爾了,因為它技術路線走錯了,基本退出了這個競爭。暫時我不覺得它能回來,主要是因為它太通用了,刷新效果不好。現在大家挑戰英偉達的方向,是去做更加專用的芯片。再做一個「英偉達」已經沒有意義了。未來的競爭會集中在更專用的方向。你越專用,應用場景可能小一些,但考慮到人工智能任何一個垂直領域打開,其市場潛力都很大。比如雲天勵飛,就是在差異化方面做得很好。如果我們選取2到3個最明顯的特徵,比如以單位能耗提供的算力來衡量,國產芯片有哪些特點和優勢?
陳寧:我想在回答這個「微觀」問題之前,先談談今年的一個宏觀層面的機遇。
2025年很多人都提到要「All in AI」,這意味着什麼?就是人工智能正在從2012年揭開的這波浪潮,無論是小模型還是大模型,經歷了一個叫做「AI訓練」的時代。無論是當時的顯卡,還是2016年之后的GPGPU,大模型的訓練,其實都是在用GPU把人類的知識「餵養」給CNN小模型或Transformer大模型,讓它們學會人類的知識。這使得大語言模型在語言知識上,甚至在視覺理解能力上,都出現了「涌現」現象。
但現在,發生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就是AI應用的爆發。相信今年上半年,在座的各位對AI感興趣的人,都能感受到身邊最大的變化:每個人的手機上都多了一兩個大模型APP。大家有什麼問題都習慣性地去問問「豆包」、問問「文心一言」。搜索,不再只是用搜索引擎了。這是全球一個巨大的變化,説明人們從思想理念上已經開始擁抱AI,每天都在潛移默化地接受AI。
AI應用需要的,不完全是A100、H100系列的GPGPU,不再是幾萬美金一張的訓練顯卡,也不再是動輒十萬張卡互聯、數千億美元的投資。AI應用需要的是「端、邊、雲」無處不在的AI推理能力——在眼鏡里、在智能手機里、在蘋果的A系列NPU里。我們身邊的掃地機器人、汽車,甚至未來所有房間里的路由器,都會集成一個AI芯片。這將像電網和通信網絡一樣,形成一張無處不在的AI推理算力網絡。
就像我們雲天勵飛,2014年時,我和團隊從硅谷回到深圳,創立了中國最早一批專注AI芯片的公司之一。我們從最早的終端芯片,到邊緣芯片,再到今天的雲端大算力推理芯片,以及未來的機器人的推理芯片,完成了這樣的佈局。
為什麼説未來五年是GPNPU(通用神經網絡處理器)技術路線主導的AI推理芯片的時代?我們甚至認為,五年之后,AI推理芯片的全球需求量將超越訓練芯片,成為用量更大的芯片,因為它無處不在。
AI推理芯片對於消費者、企業,乃至頭部互聯網大廠,都提供了更高性價比的PPA(Performance per Power per Area,單位功耗和麪積的性能)。生產一個token,其背后的硬件成本和電費成本可以大幅降低,甚至只有訓練時代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只有這樣,才能讓AIGC大模型、智能機器人等顛覆性技術真正無處不在。每一次工業革命——無論是電力革命、蒸汽機,還是信息化、智能手機——都是因為大幅降低了硬件成本、提高了效率,才讓技術普及開來。
吳軍:我們把它分成幾個層級,最簡單的是終端。邊緣計算其實已經提了很多年,但真正落地的並不多,這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移動通信的機房。然后是雲端的數據中心。不同層級對計算的要求不同,最終使用的芯片也不同。
大家都很感興趣的一個話題是無人駕駛汽車。在您看來,假設一輛無人駕駛汽車有一個主要的處理器,它大概需要什麼樣的計算能力?比如,它的算力能達到H100的水平嗎?在H100的價格以內,能做到什麼程度,用户才能接受?
陳寧: 對於無人駕駛來説,它其實可以作為邊緣計算的一個典型場景,甚至已經演變成一個獨立的賽道。目前,無人駕駛所需的邊緣計算芯片,單芯片算力已經達到了幾百TOPS的量級,價格在幾百到上千美元之間,這是可以接受的。當然,目前中國電動車產業競爭非常激烈,一臺車的利潤可能也就一千多,所以成本控制壓力很大。
但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邊緣場景:我們去年開始配合、今年年初立項的一個項目,是與中國頭部、全球領先的硬件大廠合作。我們正在與頭部硬件夥伴基於64TOPS自研芯片推進家庭計算主機產品。未來,當你回到家,説一句「幫我找找過去三年我帶兒子釣魚的照片」,它就能從你沉澱的幾十萬張照片中立刻檢索出來,並推送到你的手機。你再説一句「幫我編輯個視頻」,它就能自動完成,而且完全解決了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的問題。未來的掃地機器人、家用電器都將連接到這個家庭計算主機,這其實就是典型的邊緣計算。
吳軍:我們現在芯片的發展,也涉及到中美之間的博弈。但全世界不只是這兩個國家。比如,假設歐洲也需要大量的AI芯片。你覺得國產芯片,除了滿足國內市場,未來向歐洲、日本等市場推廣的前景如何?我們剛纔講了出海是「大西瓜」,我們要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不要只盯着中國市場。您能給大家展示一下這個前景嗎?
陳寧: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從幾個維度來看:
1. 當前挑戰:對中國國產芯片來説,最大的挑戰其實不是硬件本身,儘管工藝受限。最大的挑戰是生態。
2. 全球競爭:中國作為全球數一數二的人工智能國家,未來5到10年,中美競爭的焦點,將不再是誰能訓練出最聰明的大模型,而是全球有多少國家、多少人口在使用中國的模型和算力,還是美國的模型和算力。這涉及到「主權模型」和「主權算力」的問題。
3. 文明維度:再往大了説,到2030年之前,中國能否解決自己的芯片技術攻關問題,甚至實現芯片的全球化市場佈局,這將決定中國有沒有機會藉助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拐點,讓中華文明再次崛起。我個人有個觀點:過去幾千年,中國靠四大發明在全球科技上相對領先。但三四百年前,第一臺蒸汽機在英國出現,改變了歷史。歐美憑藉蒸汽機、電力、計算機這三次工業革命,引領了全球科技和文明的發展。第四次工業革命,有可能讓這兩條發展曲線再次交叉。而交叉的核心,恰恰在於算力芯片。如果我們能在這一要素上實現自主可控並形成生態,不僅能託舉起中國的AI產業,更可能在全球範圍內輸出「中國標準」和「中國算力」,進而贏得這場關乎未來百年的文明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