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8 10:47
原標題:悶聲搞錢的聯想,正面臨AI大考
聯想,這家成立四十余年的公司,穿越了PC興起、移動互聯網浪潮,也經歷了全球化佈局與擴張,但它始終帶着爭議的標籤——「沒有技術含量」「組裝廠」「貿工技」等等。作為最早嘗試互聯網轉型的中國傳統硬件廠商之一,有人認為它只是守住基本盤賺錢,也有人認為,不能低估這家公司向AI和服務轉型的佈局和努力。
注:聯想集團的財年是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2025財年即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
數據則提供了另一種視角:近五年來,聯想集團的淨利潤(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溢利)保持在10-20億美元區間。今年第二季度(2025/26財年第 一財季,即2025年4月-6月),淨利潤更是達到5.1億美元,同比翻了一倍還多;收入(188.3億美元)也比去年同期漲了22%。
在全球PC市場,聯想以約25%的份額穩居第 一;在中國PC市場,除了平板電腦銷量不如華為,臺式機和筆記本電腦都保持領 先地位。
與此同時,聯想的股價走勢卻波動明顯。從2020年的5港元左右漲至今年初的13.6港元高點后,回落至11港元左右,較年內高點下跌了20%。
股價波動反映出市場對聯想未來的不確定性——既認可其穩固的PC業務,又擔憂其在AI時代的轉型前景。
面對AI浪潮,聯想押注AI PC,希望通過在傳統電腦中嵌入AI芯片,實現本地處理部分AI任務。但質疑也隨之而來:當雲端AI高速進化時,端側的「小模型」怎麼和它競爭?消費者是否願意為上萬元的「AI電腦」買單?更深層的問題是,在蘋果、微軟、華為等生態巨頭的夾擊中,聯想「整合者」的打法還能搶到多少蛋糕?
本文試圖分析:聯想如何在PC市場悶聲搞錢?作為互聯網轉型的早期探索者,聯想錯失過哪些機會?以及,在AI這場新牌局中,聯想的勝算有多少?
聯想搞錢,全靠PC和海外
要理解聯想為什麼能一直「悶聲搞錢」,得先看懂它的「賺錢邏輯」。一句話總結:業務上,PC仍然是核心;市場上,主要靠海外特別是美國。
聯想的業務分為三大塊,但貢獻度差別很大。
智能設備業務(IDG)是絕 對主力,且穩定盈利:Q2貢獻了71%的收入、66%的經營利潤。這個業務包括PC、平板、手機等硬件產品,但PC是主體。
基礎設施方案業務(ISG)收入佔比22.8%,增長空間巨大,但尚未穩定盈利。這部分業務主要是為雲服務商、政企客户提供AI服務器、存儲設備等硬件產品及相關基礎設施解決方案。
方案服務業務集團(SSG)收入佔比12%,利潤率(22%)高,但規模不大。這部分業務主要是給企業提供IT運維服務、技術支持等持續性服務。
從整體結構看,聯想在朝着「硬件+服務」的模式努力,但收入和利潤仍高度依賴PC業務,且比同行更賺錢。聯想IDG版塊的經營利潤率(7.1%)高於惠普(個人系統業務營業利潤率5.4%)和戴爾(CSG運營利潤率6.4%)。
在某硬件廠商海外業務相關人士林曉看來,這主要是因為兩點:ThinkPad的品牌溢價依然堅挺,以及聯想在供應鏈端的成本優勢。
2005年聯想收購IBM的PC業務時,外界質疑聲不斷,擔心聯想能否維護好這個品牌。事實證明,這筆收購穩住了企業客户對ThinkPad的信任度。
供應鏈方面,聯想在全球的製造基地佈局,讓它能夠靈活調配產能。特別是在原材料價格上漲的背景下,聯想的成本控制能力更強。
更關鍵的是,聯想作為歐美商用市場的頭部玩家,還受益於一個外部因素:微軟宣佈將於2025年10月14日停止對Windows 10的支持,這意味着老電腦無法升級到Windows 11,只能購買新設備。林曉解釋,歐美企業對安全合規要求更嚴格,不敢繼續使用無安全更新的系統。
有了PC業務的優勢,聯想確實能賺錢。但問題是,光靠國內市場能支撐這麼大的體量嗎?答案是不能。聯想77%的收入都來自海外。
注:2025/26財年Q1指的是2025年4月至6月的三個月
其中,美國是聯想最 大的單一市場,貢獻了超過三分之一的收入。
聯想在美國市場的成功,其實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包圍城市」的故事。
最開始,聯想靠ThinkPad在企業市場站穩了腳跟,近幾年越做越好,在美國商用PC市場份額持續增長。根據Canalys,2025年Q1聯想在美國臺式機和筆記本市場的份額達到18.4%,增長率達到19.9%,不僅超過了市場平均增速(14.7%),和前兩名惠普(份額24.3%)和戴爾(份額23.0%)的差距也進一步縮小。
摩托羅拉摺疊屏則是聯想在消費市場的突破口。Razr系列基礎款零售價為699美元(約合5000人民幣),是美國市場上性價比最高的摺疊屏手機。這種價格策略,吸引了大量首次嘗試摺疊屏設備的用户。
雖然摩托羅拉的全球手機份額不到5%,但在美國本土卻能拿到12%的份額(Canalys報告),僅次於蘋果和三星,它在摺疊屏細分市場的份額,更是從去年的14%翻倍至今年二季度的28%(Counterpoint Research報告),取代三星成為全球第二(華為以45%的份額位居第 一)。也就是説,現在全球每賣出四部摺疊屏手機,就有一部是摩托羅拉。
在林曉看來,聯想很擅長找市場空隙。蘋果、三星在高端市場打得不可開交,它就做「平價高端」;其他廠商在國際市場廝殺,它就做「美國本土化」。
更重要的是,聯想在美國市場不只是賣硬件,還在賣服務(包括IT服務、設備租賃等)。「企業客户的決策周期長,一旦選定供應商,輕易不會更換。」林曉稱,這種模式,讓聯想在美國市場的收入更加穩定。
從近幾年的財報看,聯想的國際化基本盤穩固:
美洲市場佔大頭;中國市場和亞太市場(除中國)都在增長;歐洲-中東-非洲市場雖承壓,但依然貢獻了超過五分之一的收入。
業務方面,它在企業端依靠ThinkPad品牌,消費端則通過PC+摩托羅拉摺疊屏手機的組合策略。服務業務是錦上添花,服務器業務未來可期,但現在還不能「養家」。
這套打法在傳統IT時代確實管用,但AI時代的遊戲規則變了,聯想能否適應這種變化,還需要觀察。
那些年,聯想錯過的機會
現在的聯想看起來是個穩健的「學霸」——財務穩健,PC業務穩坐全球頭把交椅,但諸如「貿工技」和「組裝式創新」這類標籤,仍然被人反覆提起。這是因為,聯想曾多次站在行業變革的節點,甚至一度領 先,但最終都與變革浪潮擦肩而過。
1990年代末,中國互聯網的第 一波浪潮正值高潮。聯想2000年推出了自己的門户網站——FM365.com,憑藉品牌和資金優勢,一上線就風光無限,一度與新浪、搜狐、網易,被並稱為「四大門户」。聯想甚至與當時的全球互聯網霸主AOL(美國在線)成立合資公司,希望打造一箇中國的AOL。
然而,這場「世紀聯姻」,卻趕上了2001年的全球互聯網泡沫破滅。面對突如其來的行業寒冬,聯想選擇逐步收縮陣線,FM365先后經歷了裁員、轉型,網站經營隨之淡出了主營業務。
除了FM365,聯想還投資了卓 越網等電商平臺,但只是財務投資,沒有真正深入互聯網核心業務。與此同時,日后影響中國互聯網格局的巨頭公司(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相繼登上歷史舞臺,而聯想錯失機會。
十年后,當移動互聯網的浪潮席捲而來,聯想也沒有做旁觀者,推出了安卓智能機樂Phone。
當時,華為還在為運營商提供定製手機,小米剛剛成立,OPPO、vivo剛開始向智能手機轉型。從時間窗口看,聯想理論上有機會成為中國智能手機的頭部廠商。但它在決策上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首先是市場定位的尷尬。樂Phone(定價2899元人民幣)直接瞄準高端市場,意圖與iPhone正面競爭,但品牌和生態優勢不如蘋果。聯想自己開發的UI,體驗與原生Android和iOS都有差距。和同期的安卓智能機相比,它又缺乏價格優勢。
其次是渠道建設的滯后。當小米通過線上直銷模式快速崛起,OPPO、vivo通過線下專營店「下沉」時,聯想依然依賴傳統的代理商渠道。
最后是戰略的搖擺。在樂Phone受挫后,聯想斥巨資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但整合、重新激活品牌耗時四年(2015-2018年)之久,錯過了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黃金發展期。
到2018年,中國手機市場的格局已基本確定:華為、小米、OPPO、vivo佔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聯想則被徹底邊緣化。
今天的聯想,依然穩健,但它本可以更偉大。「過去的成功經驗,讓聯想對市場和渠道的依賴越來越深,對技術研發和用户運營的投入則越來越謹慎。」一位關注聯想的投資人評價。
AI時代,聯想還能繼續悶聲搞錢嗎?
現在,聯想又一次站在轉型的關鍵節點——當英偉達市值一度飆升至4萬億美元,OpenAI、Anthropic等AI公司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時,這家PC時代的巨頭,能在AI時代找到自己的位置嗎?
在PC時代,產業鏈相對清晰:英特爾提供芯片,微軟提供操作系統,聯想、惠普、戴爾等廠商負責產品設計和銷售。這就是著名的「Wintel」聯盟,聯想在這個生態中有明確的位置和價值。
但AI時代的價值鏈更加複雜。芯片設計(英偉達、AMD)掌握上游核心技術,佔據價值鏈頂端,大模型開發(OpenAI、Anthropic)提供核心技術創新,雲服務(亞馬遜、微軟、谷歌)控制中游,硬件製造商則面臨分化:一部分向AI基礎設施供應商轉型,另一部分被擠壓到下游整合環節。
在上述關注聯想的投資人看來,聯想的不同業務出現了分化。
在AI基礎設施領域,它憑藉製造優勢佔據了相對有利的位置,成為僅次於戴爾和惠普的全球第三大服務器供應商。
對應到Q2財報,ISG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6%至42.9億美元,收入佔比提升到22.8%。這説明聯想抓住了AI基礎設施急劇增長的需求。
但挑戰在於,AI需求爆發的同時,GPU價格大幅上漲,直接推高了服務器製造成本。
聯想的ISG業務Q2經營虧損8550萬美元,經營利潤率為-2%,與高利潤的SSG業務(經營利潤率為22.2%)形成鮮明對比。這側面反映出一個現實:真正的高價值環節仍掌握在上游廠商手中。
在廣闊的消費市場,聯想則面臨更大的挑戰。
過去,PC產業的增長邏輯是基於,軟件越來越複雜,需要更強的硬件來支撐,所以用户需要定期升級設備。但隨着雲端的大語言模型、圖像生成、視頻製作已經能滿足大部分AI需求時,普通用户對本地硬件的升級需求在減弱。
聯想的應對策略是押注AI PC和「混合式AI」架構,讓電腦能在本地處理一些AI任務,同時保持與雲端AI服務的連接,實現「端-邊-雲」的協同計算。聯想認為,這種架構能夠平衡性能、成本和隱私保護。
「本地AI在隱私保護、實時響應、離線使用等方面的確有價值。但關鍵是,用户願意為此支付30%-50%的溢價嗎?」關注AI領域的投資人張峰分析。
聯想AI PC的價格通常比同配置的傳統PC高出2000-5000元。浙商證券研報顯示,聯想的29款AIPC中,12款在10000元以上,8款在8000-9000元。
除了市場需求之外,張峰認為,聯想最 大挑戰不是技術,而是生態控制力的缺失。這決定了它在AI價值鏈中的位置和長期競爭力。
與蘋果有自研的M系列芯片和macOS操作系統、微軟有Azure雲服務和Office生態、華為也在通過鴻蒙操作系統和自研芯片構建生態優勢相比,聯想雖然有天禧個人智能體和端側模型,但在AIPC的核心組件上,依賴英特爾、AMD的NPU芯片,以及微軟的Windows系統和Copilot功能。也就是説,它擁有一定模型優化能力,但主要依賴第三方的AI模型和應用,在AI生態中是強大的整合者,而非主導者。
這並不意味着聯想沒有機會。AI計算能力的分佈正在重新平衡,端雲協同的架構模式尚未完全定型。聯想在AI基礎設施領域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它擁有的製造能力、供應鏈體系和全球渠道,仍是重要基礎。
關鍵在於,聯想能否在保持傳統優勢的同時,真正補齊新技術時代的能力短板。補課需要投入,聯想正在加大研發投入力度:2025財年、2025/26財年第 一財季(2025年4月-6月)的研發費用分別同比增長12.8%、10.1%,絕 對投入金額持續增加。
AI的變革速度快,留給聯想的轉型時間可能不會太多。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聯想再一次證明自己轉型能力的絕 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