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6 13:37
作者 | 吳華秀
編輯 | 袁斯來
硬氪獲悉,AI+金屬新材料研發公司「創材深造」(Deep Material)近日完成數千萬元A輪系列融資,先后由合世家資本與晨暉資本參與投資。本輪融資資金將用於新材料研發迭代、高通量自動化實驗室升級、人工智能模型開發,以及垂直行業場景的規模化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自研的軟硬件一體化材料智能體(DM Agent)將於9月10日正式發佈,進一步推動其技術落地進程。
「材料研發不是做個模型就能一蹴而就,它的難度在於數據閉環和產業落地。」創始人王軒澤表示。在他看來,這也是為什麼AI在醫藥等領域已涌現多家上市公司,但在金屬材料領域依然少有人做成。而投資方看中的,正是創材深造在「AI+材料」領域已跑通產業化路徑,並具備快速放大的條件。
成立於2021年,創材深造創造性地將人工智能嵌入金屬新材料研發全流程,從算法模型、高通量實驗室到材料數據體系全部自建。這條路徑與王軒澤的背景密切相關:上海交通大學本碩,人工智能方向出身,成長於鋼鐵重鎮遼寧鞍山的材料世家。2015年,他首次意識到AI可能改變材料研發,但當時技術、算力和數據條件尚未成熟。五年后,他看到機會臨近,「在金屬材料領域,客户最關注的是性能指標,這恰恰是AI可以精準優化的方向。」
在金屬材料研發過程中,數據是公認的瓶頸:難獲取、維度不對、一致性差。創材深造選擇繞過這些障礙:用自研高通量設備,以低成本、高效率地產生高一致性實驗數據,再由大模型調度專業小模型完成配方和工藝優化,形成多模態融合的「材料智能體」+高通量實驗系統。在這一體系下,研發周期從傳統的數年甚至十年以上壓縮至最快兩個月以內,成本下降一個到兩個數量級。
(圖源/企業)
這種能力,也讓創材深造在商業模式上做出不同選擇。王軒澤認為,未來的材料公司必須構建「雙重能力」:通過算法提升研發效率,同時具備產業化落地能力。「單純提供研發服務的商業模式存在侷限性,」他強調,「如果不能控制規模化生產環節,研發的價值會被削弱。」因此,自2023年起,公司從承接訂單研發,轉向主動選擇市場需求量大、工藝壁壘高的材料品類進行自主立項研發。
第一批產品是3D打印用高強鋁合金——強度超過550 MPa,滿足航空航天級要求,由於不含貴金屬成分,成本只有海外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具有顯著的成本優勢。這批材料已進入航天院所和3C頭部OEM廠商的驗證與採購環節。
這一戰略升級,源自創材深造對金屬增材製造行業格局的前瞻性判斷。全球3D打印金屬材料的滲透率仍處早期階段。據 Precedence Research 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金屬增材製造市場規模約58.7億美元,預計2025年將增長至66.8億美元,未來十年有望突破200億美元大關,年複合增長率約為13.7%。但在具體材料品類上,可用於穩定打印的金屬材料牌號不足三十種,且高度集中在鋁合金、高温合金、鈦合金、不鏽鋼等材料的常規牌號和性能,難以滿足航空航天、消費電子等領域對高強度、輕量化等特種性能的定製化需求。
「這個行業最大的機會在於用材料突破下游應用的限制,比如讓航空航天、消費電子去掉結構件的多余重量。」王軒澤説。過去十年,國內製造業對新材料的態度正在從謹慎轉向主動,尤其是消費電子廠商,「他們會主動問能不能做出既輕又強、還便宜的新材料。」
創材深造的業務並不侷限於材料本身,高通量實驗室設備和材料智能體方案也在進入國內頂尖高校、國家級實驗室和製造企業的研發體系。這種「自產數據-自研模型-產線落地」的模式,為其打開了更多應用場景。
未來兩年,他們希望有一兩款材料實現量產盈利;五到十年,覆蓋更多行業並完成上市。更長的目標,王軒澤用一句話概括:「讓人類進步不再受限於材料。」
投資人觀點:
合世家資本:本輪投資方合世家資本是一家聚焦於下一代數智增材製造領域的「耐心資本」。合世家資本雖然原則上對傳統巨頭林立的金屬材料行業持謹慎態度,但本次投資的核心邏輯是高度認可創材深造將AI與數智增材製造相結合的「數字化破壁」能力。合世家資本期望,創材深造的DM Agent平臺能夠加速低成本材料科研和新材料產品應用創新,成為金屬新材料領域的「DeepSeek」。
晨暉資本:在全球製造業智能化轉型的關鍵階段,晨暉資本投資創材深造,源於對「AI+新材料」賽道及該公司顛覆性模式的堅定看好。創材深造通過融合高通量實驗平臺、材料信息學與深度神經網絡,將傳統材料研發從「試錯式」升級為「預測式」,有效破解研發周期長、成本高的痛點。其全鏈條佈局不僅體現技術領先性,更展現出強大的產業化潛力。我們期待攜手推動中國在高端金屬材料領域實現從跟隨到引領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