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持續高研發投入 華為、中興領銜通信設備商AI轉型

2025-09-06 04:07

轉自:中國經營網

中經記者 譚倫 北京報道

我國通信產業中下游企業的半年成績單近日陸續出爐。其中,華為、中興通訊(000063.SZ)領銜的設備商的表現受到格外關注。

公開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華為實現營業收入4270.39億元,同比增長3.95%,淨利潤371.95億元,同比下降32%;中興通訊實現營收715.5 億元,同比增長14.5%,歸母淨利潤50.6億元,同比下降11.7%。

對於增收不增利的情況,華為官方表示,利潤下降主因為持續大幅加碼研發。根據財報,華為2025年上半年研發投入969.50億元,同比增長9.04%,佔營收的比例為22.7%;中興通訊同期的研發費用也高達126.6億元,佔營收的比例約為18%。

照此趨勢預估,華為2025年全年研發投入有望創下新高。據全國工商聯發佈的最新統計,2024年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中,華為的研發投入已超過騰訊、阿里、比亞迪,排名全國第一。

對此,Omdia電信戰略分析師楊光則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應該看到,全球5G整體建設已進入中后期,在運營商資本開支增速持續放緩的背景下,位於產業下游的設備商利潤受到衝擊屬於常態,而華為、中興通訊在此衝擊下依然保持了營收增長,已屬不易。但同時,AI轉型逼迫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而這些新領域的商業回報尚未成熟,因此,這也直接侵蝕了這些公司的短期利潤。

轉型AI大勢完全明朗

細窺華為、中興通訊的投入去向,AI成為最重要的關鍵詞。

記者梳理財報發現,華為的投入重心主要集中在三大方向:雲平臺與算力、鴻蒙智能汽車生態、核心半導體技術,三者則都與AI強相關。其中,雲平臺與算力方面,電信分析師周桂軍認為,這是華為研發投入最集中的業務領域。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華為雲超節點算力規模較2022年提升50倍,支撐全國60%的大模型訓練任務,直接拉動AI相關收入同比增長240%。日前,華為雲宣佈啟動大規模組織架構調整,聚焦包含通算、智算在內的三項基礎業務。

在周桂軍看來,與過往強調硬件性能不同,華為雲在2025年上半年持續加大對昇騰AI芯片和盤古大模型的研發投入,明顯更聚焦於軟件生態的構建和AI算力的優化,目標主要在於打開行業市場。

在鴻蒙智能汽車生態方面,儘管智能汽車業務收入佔比較小,但其研發投入驚人。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余承東近日曾透露,僅鴻蒙操作系統,每年投入就超1萬人,研發費用高達幾百億元,代碼達1.3億行,其中大部分由華為自主開發。

同時,記者注意到,華為輪值董事長孟晚舟曾在年初也提及,鴻蒙生態處於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歷史節點,華為將持續做強根生態,圍繞鴻蒙、鯤鵬、昇騰、雲計算等業務,面向生態夥伴開放平臺能力。

相較之下,中興通訊的研發佈局則更貼近「連接+算力」戰略。財報顯示,中興通訊以算力、終端產品為代表的第二曲線營收同比增長近100%。其中,企業服務器及存儲營收同比增長超200%,這也帶動政企業務跨越式增長,營收同比增長109.9%,成為其營收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楊光認為,AI滲透各行業的大潮下,半年報顯示,我國通信設備商也在從傳統「單純賣設備」向「算力+軟硬件」複合型廠商轉型,其中,佈局算力設施與網絡設備是明顯的趨勢。在可見的未來幾年,設備商的AI投入開支仍有大幅增長的可能,因此市場應有提前預期。

投入佔比高

在科技領域,研發投入常常是衡量一家企業創新能力強弱的標誌性指標,但如果長期維持佔據營收比例過高的研發投入,是否會影響企業的財務健康與可持續發展,也成為市場關注的議題。

瑞恆達產業研究經理王清霖向記者表示,從財務角度看,在依靠技術創新驅動的電信設備與ICT領域,20%左右的研發佔比屬於「高,但可被接受」的水平,前提是公司能保持正向經營現金流和合理毛利率。但如果達到25%以上的研發佔比且長期持續,那在絕大多數企業中屬於非常罕見的強度。

按照此標準,華為和中興通訊都未超過警戒強度,其中,華為最近五年的平均研發佔當期營收比保持在20%左右。僅在2022年比重超過25%,達到25.33%;而中興通訊則在2024年達到過21.49%,今年上半年又回落至18%,可見兩大巨頭都在有意保持財務健康。

楊光則表示,從全球通信設備市場的發展歷史來看,華為、中興通訊、愛立信、諾基亞四大頭部廠商一直在研發投入方面均處於相對較高的水準,尤其是在通信技術迭代的時期,這一開支會顯著增加。當前恰逢AI轉型浪潮,設備商如果不增加投入,可能會迅速喪失市場競爭力。

周桂軍則以微軟舉例道,在大約二十年前,微軟研發投入佔比曾長期超 15%,但過度依賴Windows和Office導致創新停滯。2014年納德拉上任CEO后,將研發投入聚焦雲計算(Azure)和AI,研發佔營收的比例一度提升至20%,最終實現從軟件公司向雲服務巨頭的轉型。「華為當前的‘雲+AI’戰略與此路徑相似,但關鍵在於能否在2027年前實現雲業務盈利。」他表示。

以算力為例,記者注意到,目前,華為昇騰芯片在AI服務器市場份額已達18%,鴻蒙生態開發者超200萬,顯示研發成果正逐步變現;而中興通訊的AI服務器在互聯網行業的滲透率,也從2024年的12%提升至2025年的25%。

楊光表示,總體來看,這種「以利潤換技術」的策略在通信設備行業其實非常普遍,但成功的關鍵在於研發投入的回饋需要快速跟上。不過,在目前的形勢下,犧牲短期利潤來換取未來在AI算力時代的競爭力,也許是設備商們無奈且必需的選擇。

全球邁入長博弈周期

在華為、中興通訊向AI轉型深入且競爭加劇之際,全球通信設備市場也展現出了共性與差異。

財報顯示,愛立信(NASDAQ:ERIC)2025年上半年淨銷售額約838億元人民幣(1111.57億瑞典克朗),同比下降2%;淨利潤約66.72億元人民幣(88.43億瑞典克朗),同比增長205.45%;諾基亞(NYSE:NOK)上半年淨銷售額約746.43億元人民幣(89.4億歐元),同比增長8.64%,利潤降至約38.16億元(4.57億歐元)。

與中國市場一樣,AI化是全球設備商當前的共同方向,但側重方向略有不同。諾基亞總裁、首席執行官賈斯汀·霍塔德(Justin Hotard)日前透露,諾基亞貝爾落子AI的重心仍在於網絡,包括固網接入、IP傳輸、數據中心、海纜等多個領域。同時,今年年初,歐盟批准諾基亞以23億美元收購英飛朗,使其進入了快速增長的AI數據中心市場。

而愛立信CEO博里·艾克霍爾姆則透露,來自網絡重構訂單顯著增加,其AI平臺上線帶來的運維效率提升,成為差異化競爭的優勢。

周桂軍指出,與華為、中興通訊進軍算力略有不同,歐洲廠商力圖通過服務化、軟件化與成本控制來保持盈利。因為歐美的雲巨頭廠商在數據與算力中心的競爭力更強,電信設備商並無太多優勢。

他同時表示,由於全球運營商5G網絡投資增量的下降,設備商都面臨着一定的生存困境。行業需要在保持技術領先的同時,加速服務與雲化產品的變現路徑。

楊光則認為,全球電信設備市場短期看是「利潤與投入的博弈」,長期看是「技術與平臺的競爭」。華為與中興通訊在自主技術與AI算力業務上押注未來,短期利潤承壓;愛立信與諾基亞則試圖以提升運營效率和服務化路徑穩住收益。對於運營商與投資者而言,未來觀察視角還是應從單一設備採購擴展到長期網絡演進、算力佈局與軟件生態的持續能力。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