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5 17:43
一、腫瘤治療領域創新葯行業發展背景及應用
近年來,全球腫瘤治療市場呈現擴張趨勢,世界範圍內腫瘤發病率持續上升。根據世界衞生組織數據,2022年腫瘤新發病人數1988萬例,相較於2013年的新發1490萬例顯著增加。世界衞生組織預測2025年全球新發腫瘤病例達到3528萬例。與此同時,我國2022年腫瘤新發病例數482萬例,居全球首位。根據其生物學行為特徵可分為良性腫瘤、惡性腫瘤以及交界性腫瘤,其中惡性腫瘤由於其預后差、治療費用高昂,成為世界醫學上亟待攻克的難題。根據Frost&Sullivent分析報告,全球癌症新發病例從2019年的1852萬例增長至2023年的2078萬例,其中中國新發病患者的複合年增長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到2030年新發患者病例數預計達到581萬人,佔全球癌症新發患者數的24.2%。2022年全球發病率前五的癌症分別是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前列腺癌及胃癌,中國發病率前五的癌症為肺癌、結直腸癌、甲狀腺癌、肝癌及胃癌。腫瘤疾病治療負擔的加重,對於國家醫療保障體系和醫療水平都提出了考驗。
WHO Cancer Today
隨着醫學技術的,癌症的治療方法從過去的手術、放療、化療到目前的創新葯療法--靶向治療和免疫療法,從過去治療方法的「地毯式轟炸」所帶來的嚴重副作用到低副作用的精準定位靶向治療以及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清除癌細胞,患者的生存質量得到了明顯提升、生存期明顯延長,創新葯為腫瘤患者和家屬帶來了希望。
推動腫瘤治療市場發展的核心動力存在多重因素疊加,其中原因之一是世界範圍的人口老齡化加劇(尤其是中高收入水平國家)導致腫瘤(尤其是惡性腫瘤)的發病率上升。根據世界銀行數據,65歲作為衡量老齡化程度的常用指標,1960年全球65歲以上(含65歲)人口占比5%;2002年這一數據超過7%,進入輕度老齡化階段;而到了2023年,世界老齡化比例達到10%。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預測,2040年全球老齡化程度將達到14.3%,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腫瘤本質上是一種與年齡高度相關的疾病,隨着細胞分裂和複製的次數增多,基因異常複製的機會累計大大增加。與此同時,隨着年齡增加人體自身免疫功能逐漸減弱,清除異常細胞的能力降低,腫瘤(癌症)患病風險大大增加。
環境污染(包括水資源污染、空氣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等)增加了人類罹患各類腫瘤疾病的風險。現代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吸菸、飲酒及不規律作息等)也是導致腫瘤高發的原因之一。
此外,腫瘤篩查技術的進步以及腫瘤疾病篩查意識的普遍提升使得腫瘤在更早期階段被識別,這也是腫瘤發病率數據上升的原因之一,但這種原因更多直接關係着腫瘤在發病初期階段的識別率增加,反映了醫療技術的進步,對於腫瘤發病率的增加不具有解釋意義。
二、腫瘤創新葯重點細分領域
常見的治療腫瘤的創新葯療法包括靶向治療藥物、免疫治療藥物、細胞與基因療法以及聯合療法。
(一)靶向治療藥物
靶向治療通常指針對腫瘤細胞採用特定的抑制腫瘤生長和擴散的干擾或抑制劑,在儘量減少對正常人體細胞攻擊前提下,減緩或阻斷腫瘤生長因素,破壞腫瘤細胞的生存條件,從而實現消滅患者體內腫瘤細胞的目的。靶向藥物相較於傳統化療藥物具有更高的靶向性和較低的全身毒性,但仍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常見副作用包括胃腸道反應(噁心、腹瀉、嘔吐等)、皮膚反應、心血管系統受損及其他器官特異性副作用等。同時存在適用範圍侷限、耐藥現象普遍、耐藥機制複雜、研發難度大成本高、無法完全治癒等問題。最常見的腫瘤靶向療法包括小分子靶向療法和抗體靶向療法。
a)小分子靶向藥物
小分子靶向藥物是指分子量小於1000Da,能穿透細胞膜並作用於細胞內部分子靶點的藥物。這類藥物通過干預特定的分子機制,實現高效治療減少對正常細胞的損害。小分子靶向療法可分為兩類,多激酶抑制劑和選擇性激酶抑制劑。小分子靶向藥物的研發開始於多激酶抑制劑,並逐漸轉向選擇性激酶抑制劑。
b)抗體藥物偶聯物(ADC)
Protein Cell. 2018 Jan;9(1):33-46
抗體藥物偶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 簡稱ADC),主要由抗體、連接子和小分子細胞毒素構成,將抗體和細胞毒性藥物結合,利用抗體的靶向能力將毒素精準投送至腫瘤細胞,實現腫瘤細胞針對性破壞。
ADC藥物的常見副作用通常來自於其三個組成部分抗體、連接子和細胞毒素,細胞相關毒性包括血液毒性、肝毒性、胃腸道毒性、神經毒性、眼毒性以及間質性肺病等,以上毒性可能使患者相應器官受損,從而導致不能長期給藥。不同藥物的副作用有所差異,部分藥物通過改進技術減輕毒性帶來的副反應,如ATTC(Antibody Targeted Therapeutic Conjugate),通過顯著降低毒性,增強藥物的耐受性並提升長期使用的可行性。另外,ADC藥物同樣存在耐藥性導致病情復發或進展以及腫瘤的異質性導致療效個體差異的侷限。
(二)免疫治療藥物
與靶向治療針對腫瘤細胞直接使用特定的干擾抑制劑不同,免疫治療不直接對腫瘤細胞發起攻擊,而是通過激發人體免疫反應的方法識別和消滅腫瘤細胞。免疫治療可以通過精準識別和控制腫瘤細胞,並且不會對正常細胞進行過多攻擊。而這種免疫反應存在記憶性,在治療結束后仍保留對該異常細胞的持續監控,有效降低復發的可能性。
a)PD-1/PD-L1抑制劑
PD-1/PD-L1抑制劑通過阻斷T淋巴細胞表面的PD-1蛋白與腫瘤細胞表面配體PD-L1蛋白的識別與結合,恢復T細胞免疫活性,實現激活免疫反應清除腫瘤細胞的作用。其中PD-1抑制劑和PD-L1抑制劑的區別是PD-1阻斷了PD-1與PD-L1、PD-L2的通路,恢復免疫活性的同時,可能影響免疫整體反應。而PD-L1抑制劑有選擇地阻斷PD-1與PD-L1通路減少對PD-L2的影響,降低了免疫反應不良適應症的發生。適用範圍方面,PD-1抑制劑廣泛適用於多種腫瘤治療領域,PD-L1抑制劑則適用於肺癌、乳腺癌及PD-L1高表達患者病症。
b)雙特異性抗體療法
雙特異性抗體(簡稱雙抗)療法,在單特異性抗體針對免疫靶點有效控制的基礎上,針對抗血管生成靶點採用阻斷抑制劑,抑制腫瘤細胞內血管的生成,從而實現抑制患者體內腫瘤細胞生長的作用。實現免疫抑制和抗血管生成的雙重作用。
(三)細胞與基因療法
細胞和基因療法將可以生成特定識別蛋白的基因導入患者T細胞,通過培養后回輸的方式重新植入患者體內,利用「增強」后的T細胞實現對腫瘤細胞的清除作用。這種療法對於難於治療並且容易復發的血液類和淋巴類腫瘤疾病反饋明顯。這種療法同樣存在侷限,其中包括技術較複雜、靶點識別失效、治療成本較高及容易導致的嚴重副作用等。
(四)聯合療法
聯合療法通過搭配使用多種抗腫瘤藥物(療法),包括綜合使用靶向療法、免疫療法、化療及細胞基因療法等治療手段中的一種或多種,有針對性清除腫瘤細胞的同時平衡多種療法的優勢,相較於單一治療藥物(療法)有效提升治療腫瘤治療反饋的同時減輕副作用帶來的影響。
三、創新葯代表企業典型案例
我國龐大的腫瘤治療市場為創新葯的研發和臨牀試驗提供了充足土壤,加上對創新葯研發的政策性支持使得更多腫瘤創新葯加速獲批上市,創新葯在腫瘤治療領域具備明顯優勢。同時,腫瘤創新葯領域作為我國目前在世界腫瘤治療領域具備相對亮眼表現的存在,也為創新葯出海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一)百濟神州
2025年8月,百濟神州與Royalty Pharmacy簽訂《特許權使用費購買協議》轉讓其產品特許權使用費的相關部分權力,獲首付款8.85億美元。其中針對免疫檢查點PD-1抑制劑創新葯百澤安(替雷利珠單抗),一款針對免疫檢查點受體 PD-1 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根據公司2025年半年報數據,該款藥物已在中國獲批用於多項適應症,其中包括往接受鉑類藥物化療后進展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 NSCLC 患者的二線或三線治療、復發或轉移性鼻咽癌(NPC)患者的一線治療以及不可切除或轉移性肝細胞癌(HCC)患者的一線治療等13項適應症,並在全球47個地區市場獲得批准上市。百澤安2025年上半年度銷售額總計26.43億元,同比增長20.6%,百澤安銷售額的增長主要得益於該產品在中國地區獲批新適應症納入醫保帶來的新增患者需求。
(二)貝達藥業
貝達藥業2025年上半年營收17.31億元,同比增長15.37%。公司核心業務穩健增長,息税折舊攤銷前利潤4.98億元,同比增長13.10%。公司採用License-in和License-out相結合的方式,推動創新葯出海的同時引入海外先進技術。公司自主研發了多款腫瘤治療領域的創新葯,已批准適應症包括肺癌、結直腸癌、上皮性卵巢癌、輸卵管癌或原發性腹膜癌、宮頸癌、腎癌、胃癌及乳腺癌等。貝達藥業研發的小分子靶向藥鹽酸埃克替尼(凱美納),國內首個自主原研的小分子口服EGFR-TKI肺癌靶向藥物,用於早期肺癌術后輔助治療。凱美納從2011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間,相繼三種腫瘤適應症獲批上市。根據公司2025年上半年報告數據,截至目前該款藥物已開展100多項臨牀研究,發表269篇SCI論文。2011年起獲批多個適應症上市,連續多年在美國臨牀腫瘤學會(ASCO)、世界肺癌大會(WCLC)、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等國際學術會議上展示。2024年12月,鹽酸埃克替尼獲得FDA批准申報上市,成為第一個由中國主導在全球上市的肺癌小分子靶向創新葯。目前鹽酸埃克替尼為《國家醫保目錄》協議期內談判藥物。2025年上半年凱美納和貝美納(公司另外一款腫瘤創新葯)合計銷售額佔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成為公司核心業務收入。其一線、二線及術后輔助適應症全線納入《國家醫保目錄》。
(三)恆瑞醫藥
恆瑞醫藥2025年上半年年報顯示,其創新葯銷售收入75.7億元,同比增長14.49%。2025年上半年對外授權許可首付款收入2.75億美元,創新葯對外許可成為公司常態化業務。恆瑞醫藥自主研發的以HER2為靶點的ADC藥物瑞康曲妥珠單抗(SHR-A1811),可通過與HER2表達的腫瘤細胞結合並內吞,在腫瘤細胞內通過蛋白酶剪切釋放毒素從而誘導腫瘤細胞凋亡。試驗中不良反應包括中性粒細胞計數降低、白細胞計數降低以及間質性肺病等。瑞康曲妥珠單抗臨牀Ⅱ期研究成果發表在《腫瘤年鑑》。2025年5月在國內獲批上市用於適應症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治療。依據公司2025年8月公告信息,該款ADC創新葯已獲得美國FDA孤兒藥資格認定,目前已有9項適應症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納入突破性治療品種名單。
四、挑戰及風險應對
(一)新葯研發上市風險
創新葯研發存在研發周期長、研發投入大的特點,從靶點研究到臨牀試驗,從臨牀試驗到獲批上市成功率低,在此期間的任何決策失誤和技術偏差都會容易導致創新葯研發失敗。隨着新葯審批相關政策不斷推出,新葯評審標準不斷提高,同質化競爭愈發激烈,新葯的研發速度直接影響其市場地位。針對新葯研發上市風險,企業可以通過合理佈局研發管線,強化研發項目管控,動態調整研發策略,及時應對研發過程中風險問題。有效結合全球新葯研發企業的研發資源,健全研發體系,降低新葯研發風險。
(二)財務和運營風險
由於前期研發投入偏高,部分新葯研發企業目前尚處於虧損狀態,運營資金來源主要依賴外部融資。資金不足無法覆蓋公司運營支出,容易導致研發項目推迟或取消,在研產品商業化進程受阻。資金緊張可能導致公司員工薪資的支付受到影響,導致公司核心人才流失。影響新葯研發進度和公司管理效率。公司可以通過合理控制研發成本,平衡短期盈利和長期資金投入,改善公司財務狀況,儘早實現利潤扭虧為盈。
(本文僅代表個人看法,歡迎批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