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5 12:15
(來源:invest wallstreet)
經營情況:
在 2025 財年第三季度(Q3),我們的總營收達到創紀錄的 160 億美元,同比增長 22%。此次營收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來自兩方面:一是人工智能(AI)半導體業務的表現超出預期,二是 VMware 業務的持續增長。第三季度合併經調整息税折舊攤銷前利潤(Adjusted EBITDA)同樣創下紀錄,達 107 億美元,同比增長 30%。除本季度已公佈的數據外,受 AI 領域強勁需求推動,我們的訂單量表現極為亮眼,目前公司合併未交付訂單總額已突破紀錄,達 1100 億美元。
半導體業務:營收為 92 億美元,同比增速加快至 26%。這一加速增長主要由 AI 半導體業務帶動。
1)AI半導體業務:
該業務營收達 52 億美元,同比增長 63%,且強勁增長態勢已連續 10 個季度延續。
定製 AI 加速器(XPU):
本季度,XPU 業務在 AI 營收中的佔比提升至 65%,佔比進一步擴大。我們的 3 家核心客户對定製化 AI 加速器的需求持續增長,儘管各家客户在實現計算自主化的進程中節奏不同,但我們在這些客户的供應鏈中所佔份額正逐步提升。
此外,正如我們此前所提及,除這 3 家核心客户外,我們還在與其他潛在客户合作開發其專屬 AI 加速器。上一季度,其中一家潛在客户已向博通(Broadcom)下達量產訂單,因此我們已將其認定為 XPU 業務的合格客户。事實上,基於我們的 XPU 產品,該客户已向我們下達了價值超 100 億美元的 AI 機櫃訂單。受此影響,我們目前預計 2026 財年 AI 業務營收前景將較上一季度公佈的預期大幅改善。
AI 網絡:
隨着大型語言模型(LLM)智能水平的不斷演進,計算集羣規模需持續擴大,網絡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因此該業務需求依然強勁。「網絡即計算機」,當客户試圖將計算集羣規模擴展至 10 萬個計算節點以上時,正面臨諸多挑戰。例如,「縱向擴展」(scale up)便是一大難題 —— 若要在一個機櫃內實現多塊 GPU(圖形處理器)或 XPU 之間的內存共享,就需要充足的帶寬支持。目前,採用專有 NVLink 技術的 AI 機櫃,縱向擴展能力僅為 72 塊 GPU,帶寬為 28.8 太比特 / 秒;而今年早些時候,我們推出的 「戰斧 5」(Tomahawk 5)交換機採用開放以太網(Ethernet)技術,可為使用 XPU 的客户提供 512 個計算節點的縱向擴展能力。
再談談跨機櫃的 「橫向擴展」(scale out)。目前,採用 51.2 太比特 / 秒帶寬的架構需要 3 層網絡交換機支持;而今年 6 月,我們推出了 「戰斧 6」(Tomahawk 6)交換機及基於以太網的 102 太比特 / 秒交換機,將網絡架構簡化為 2 層。這一優化不僅降低了延迟,還大幅減少了能耗。當計算集羣規模超出單個數據中心的承載範圍時,就需要實現跨數據中心的計算擴展。在過去 2 年中,我們已向超大規模客户部署了 「傑里科 3」(Jericho3)以太網路由器,以滿足這一需求。如今,我們又推出了下一代 「傑里科 4」(Jericho4)以太網架構路由器 —— 該產品具備 51.2 太比特 / 秒的深度緩衝智能擁塞控制能力,可支持跨多個數據中心、規模超 20 萬個計算節點的集羣運行。
我們深知,部署更大規模的生成式 AI 計算集羣,最大的挑戰在於網絡。而在過去 20 年中,博通在以太網領域積累的技術,完全能夠應對生成式 AI 在縱向擴展、橫向擴展及跨域擴展(scale across)方面的各類挑戰。
關於業績預測,正如我此前所言,我們在 AI 營收增長方面持續穩步推進。對於 2025 財年第四季度(Q4),我們預計 AI 半導體業務營收約為 62 億美元,同比增長 66%。
2)非AI半導體業務:
該業務需求復甦進程緩慢,第三季度營收為 40 億美元,環比持平。
其中,寬帶業務環比增長強勁,企業網絡及服務器存儲業務環比下滑,無線通信與工業業務則如預期般環比持平。與之不同的是,受季節性因素推動,我們預計第四季度非 AI 半導體業務營收將環比實現低雙位數增長,達到約 46 億美元。具體來看,寬帶、服務器存儲及無線通信業務預計將有所改善,而企業網絡業務仍將環比下滑。
基礎設施軟件業務:
第三季度,該板塊營收為 68 億美元,同比增長 17%,高於我們此前預期的 67 億美元,這主要得益於本季度強勁的訂單表現 —— 事實上,第三季度我們的總合同價值(Total Contract Value)已超 84 億美元。不過,最令我振奮的是另一項成果:在收購 VMware 后,經過 5000 多名研發人員歷時 2 年的技術開發,我們兑現了承諾 —— 推出了 VMware 雲基礎架構(VMware Cloud Foundation)9.0 版本。這是一個完全集成的雲平臺,企業客户既可在本地部署,也可遷移至雲端;它支持企業在虛擬機及現代容器上運行各類應用負載,包括 AI 負載,為企業提供了可替代公有云的切實選擇。對於第四季度,我們預計基礎設施軟件業務營收約為 67 億美元,同比增長 15%。
綜上,AI 與 VMware 業務的持續強勁表現,將推動我們第四季度合併營收達到約 174 億美元,同比增長 24%;同時,我們預計第四季度經調整息税折舊攤銷前利潤(Adjusted EBITDA)將佔營收的 67%。
董事會與我(Hock Tan)已達成共識,我將至少在 2030 年之前繼續擔任博通的首席執行官(CEO)。當前正是博通發展的關鍵機遇期,我非常有熱情繼續為股東創造價值。
財務情況:
本季度合併營收達 160 億美元,創下紀錄,同比增長 22%。本季度毛利率為 78.4%,高於我們最初的預期,主要原因在於軟件營收佔比提升及半導體產品結構優化。合併運營支出為 20 億美元,其中研發(R&D)支出為 15 億美元。第三季度運營利潤達 105 億美元,同樣創下紀錄,同比增長 32%。環比來看,儘管受產品結構影響,毛利率下降了 100 個基點,但得益於運營槓桿效應,運營利潤率環比提升 20 個基點,至 65.5%。經調整息税折舊攤銷前利潤為 107 億美元,佔營收的 67%,高於我們此前預期的 66%(該數據已剔除 1.42 億美元的折舊費用)。
下面,我們將按兩大業務板塊分別回顧利潤表(P&L)情況,首先是半導體業務。半導體解決方案板塊營收為 92 億美元,受 AI 業務推動,同比增速加快至 26%,該板塊營收佔本季度總營收的 57%。半導體解決方案板塊的毛利率約為 67%,受產品結構影響,同比下降 30 個基點。運營支出同比增長 9%,至 9.51 億美元,增長原因是我們加大了對前沿 AI 半導體技術的研發投入。半導體業務的運營利潤率為 57%,同比提升 130 個基點,環比持平。
接下來是基礎設施軟件業務。該板塊營收為 68 億美元,同比增長 17%,佔總營收的 43%。本季度基礎設施軟件業務的毛利率為 93%,而去年同期為 90%。該板塊本季度運營支出為 11 億美元,運營利潤率約為 77%,較去年同期的 67% 顯著提升,這一改善反映出 VMware 整合已順利完成。
再來看現金流情況。本季度自由現金流為 70 億美元,佔營收的 44%。資本支出(Capex)為 1.42 億美元。第三季度應收賬款周轉天數(Days Sales Outstanding)為 37 天,而去年同期為 32 天。截至第三季度末,庫存總額為 22 億美元,環比增長 8%,這是為滿足下一季度的營收增長預期而做的準備。本季度庫存周轉天數(Days of Inventory on Hand)為 66 天,低於第二季度的 69 天,這表明我們在整個生態系統的庫存管理方面仍保持着嚴格的紀律性。
截至第三季度末,我們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 107 億美元,債務本金總額為 663 億美元。其中,658 億美元固定利率債務的加權平均票面利率為 3.9%,加權平均剩余期限為 6.9 年;5 億美元浮動利率債務的加權平均利率為 4.7%,加權平均剩余期限為 0.2 年。
關於資本配置:第三季度,我們向股東支付了 28 億美元現金股息,每股普通股季度現金股息為 0.59 美元。對於第四季度,我們預計非公認會計原則(non-GAAP)稀釋后股數約為 49.7 億股,該數據未計入任何股票回購可能帶來的影響。
接下來是業績指引。我們預計第四季度合併營收為 174 億美元,同比增長 24%;半導體業務營收預計約為 107 億美元,同比增長 30%,其中 AI 半導體業務營收預計為 62 億美元,同比增長 66%;基礎設施軟件業務營收預計約為 67 億美元,同比增長 15%。
供大家建模參考:我們預計第四季度合併毛利率將環比下降約 70 個基點,主要原因是 XPU 產品佔比提升及無線通信業務營收變化。需提醒的是,全年合併毛利率將受兩大因素影響:一是基礎設施軟件與半導體業務的營收結構,二是半導體業務內部的產品結構。我們預計第四季度經調整息税折舊攤銷前利潤(Adjusted EBITDA)佔比將維持 67%;第四季度及 2025 財年的非公認會計原則(non-GAAP)税率將保持 14%。
Q&A:
Q:我的問題聚焦 AI 業務,尤其是 XPU 業務。你提到 2026 財年 AI 業務增速將遠高於上一季度的預期,背后原因是什麼?僅僅是因為那家優質潛在客户升級為正式客户(即你提到的 100 億美元訂單),還是現有 3 家核心客户的需求也出現了增長?如果能提供相關細節,將非常有幫助。
A:我認為兩方面因素都有,但更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客户名單中新增了第四家客户 —— 我們將從 2026 年初開始向該客户大規模發貨。具體來説,一方面,現有 3 家核心客户的訂單量正逐步、穩步增長;另一方面,新增的第四家客户需求即時且規模可觀,這兩大因素共同改變了我們對 2026 財年 AI 業務前景的判斷。
Q:恭喜貴公司實現出色的季度業績及強勁的自由現金流。霍克,我知道大家都會圍繞 AI 業務提問,但我想聚焦非 AI 半導體業務。根據你們的第四季度指引,若能達成指引中點,2025 財年非 AI 半導體業務營收同比可能下降 7%-8%。不過好消息是,同比下滑趨勢已在全年逐步改善,事實上,第四季度該業務有望實現同比正增長。你們此前將其描述為 「接近周期底部,復甦進程緩慢」。
但目前我們已看到一些積極信號,比如寬帶、服務器存儲、企業網絡業務均出現回暖跡象:寬帶領域,你們仍在推動 DOCSIS 4.0 升級;中美市場也即將啟動下一代無源光網絡(PON)升級;企業網絡升級支出也在加速增長。那麼,從周期底部來看,我們應如何看待這一輪周期性復甦的幅度?此外,考慮到你們的交貨周期為 30-40 周,非 AI 板塊的訂單是否持續改善?這能否預示 2026 財年該業務將繼續周期性復甦?
A:哈蘭,你對非 AI 板塊的判斷是正確的 —— 根據第四季度指引,該業務同比確實會略有增長,大概 1%-2%,目前來看這個增幅還不足以特別強調。但關鍵問題在於,各細分領域的表現有升有降,綜合來看,除了我們預期的季節性因素外,若不看同比、僅看環比,無線通信業務甚至服務器存儲業務都呈現出一定的季節性特徵,但整體表現相互抵消,暫無明顯趨勢。
過去 3 個季度中,唯一持續強勁增長的細分領域是寬帶業務;從周期角度看,其他領域尚未展現出能持續向上的趨勢。正如你所指出的,這些業務雖未進一步惡化,但也未出現半導體周期中常見的 「V 型復甦」。
目前唯一能給我們帶來一些信心的是寬帶業務,其復甦勢頭非常強勁 —— 但需注意的是,寬帶業務也是 2024 年至 2025 年初下滑最嚴重的業務,因此這一復甦也需客觀看待。綜上,正如我此前所説,非 AI 半導體業務復甦進程緩慢,第四季度同比增幅預計為低個位數。我們預計非 AI 業務將呈現 「U 型復甦」,可能要到 2026 年中后期纔會出現有意義的復甦,但目前這一判斷仍存在不確定性。
Q:考慮到你們 40 周左右的交貨周期,目前是否已看到訂單趨勢的改善?
A:是的,我們確實看到了訂單改善,但過去也曾出現過誤判的情況。目前非 AI 板塊的訂單同比增長超 20%—— 雖然遠不及 AI 訂單的增幅,但 23% 左右的同比增長仍算不錯。
Q:我的問題是,能否量化 2026 財年 AI 業務的最新指引?上一季度你提到 2026 財年 AI 業務增速可能達到 60%,那麼最新增速是多少?是否在 60% 的基礎上加上你提到的 100 億美元訂單對應的增量?此外,相關的是,定製化 AI 產品與 AI 網絡產品的營收佔比,是否會維持過去一年的水平,還是會更多向定製化產品傾斜?若能提供 2026 財年的量化數據及兩者佔比情況,將非常有幫助。
A:好的,我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上一季度我提到 「2026 財年 AI 業務增速將與 2025 財年持平(即 50%-60%)」,但當時並未給出具體數值 —— 之所以提到 50%-60%,是因為 2025 財年的增速處於這一區間。更準確地説,目前我們看到的趨勢是 「增速加速」,而非維持在 50%-60% 的穩定區間,2026 財年 AI 業務增速將高於 2025 財年。我知道你希望我給出具體數字,但根據規則,我們不應披露 2026 財年的具體預測,只能説增速將出現 「相當顯著的提升」。
Q:那定製化產品與網絡產品的佔比情況呢?
A:正如我在發言中提到的,XPU 業務是 2026 財年 AI 增長的核心驅動力,具體原因有兩點:一是我們在原有 3 家核心客户中的份額持續提升 —— 這些客户正逐步推進計算自主化,每一代產品對 XPU 的依賴度都在增加,因此我們的份額也隨之擴大;二是新增了第四家重要客户(非常關鍵的客户)。這兩大因素將推動 XPU 業務營收增長,而隨着 4 家客户對 XPU 的需求增加,我們雖仍會從這些客户處獲得網絡產品訂單,但來自這 4 家客户之外的網絡產品訂單佔比將被稀釋,因此預計 2026 財年網絡產品在 AI 總營收中的佔比將呈下降趨勢。
Q:1100 億美元的未交付訂單這個數字是否準確?能否介紹一下該訂單的構成 —— 比如覆蓋周期有多長,以及 1100 億美元中 AI、非 AI 及軟件業務分別佔比多少?
A:通常我們不會披露未交付訂單的細分構成,此次公佈總額是爲了讓大家直觀瞭解公司整體業務的強勁程度。從增長驅動因素來看,該訂單主要由 AI 業務推動,軟件業務則持續穩步貢獻增量,非 AI 業務如我此前所説也實現了雙位數增長(但遠不及 AI 業務的增幅)。大致來看,至少 50% 的未交付訂單來自半導體業務。
Q:半導體業務對應的未交付訂單中,AI 業務佔比是否遠高於非 AI 業務?
A:是的,沒錯。
Q:恭喜你們將 2026 財年 AI 營收增速指引上調至 60% 以上。我想進一步追問 2027 財年及其他潛在客户的情況:除了這 4 家客户,與其他潛在客户的溝通進展如何?過去你曾提到有 7 家潛在客户,目前已新增 1 家(即第四家客户)進入量產階段,此前還有 3 家。現在是否收到其他潛在客户的反饋?2026 財年之后(即 2027 財年及更長期),這一趨勢將如何發展?
A:本,你確實有點 「貪心」,而且對我來説,這個問題想得太長遠了,謝謝你的提問。但這類問題涉及主觀判斷,我不太願意給出具體結論 —— 因為有時客户進入量產的時間會超出預期,有時則會延迟,存在不確定性。因此,關於潛在客户,我只能説 「這些都是真實的潛在客户,我們仍在與他們緊密合作,協助開發各自的 XPU 產品,且他們均有明確意願實現大規模量產(就像目前這 4 家定製化客户一樣)」,除此之外,不便提供更多細節。
Q:那之前提到的 「100 萬個 XPU 單元」 的目標(針對這 7 家客户)是否仍保持不變?
A:這個目標僅針對原有 3 家客户,現在客户數量已增至 4 家,該目標對這 4 家客户依然有效。至於潛在客户,我無法對此做出判斷,因此不發表評論。
Q:霍克,我不想追問你提到的潛在客户進展,而是想了解:除了已確定的 7 家客户 / 潛在客户,你如何看待其他潛在客户的市場空間?是否仍有其他客户值得我們為其開發定製化芯片?我知道你此前對客户數量及訂單規模的表述較為謹慎,也對合作機會有嚴格篩選標準,能否介紹一下這 7 家之外的潛在客户情況?
A: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我將從更宏觀的角度回答。正如我此前所説,我們將 AI 市場分為兩大板塊:第一板塊是 「自主開發 LLM 的客户」,第二板塊是 「企業級市場」(即需要在本地或通過 GPU/XPU 等服務運行 AI 負載的企業客户)。坦白説,我們暫不涉足企業級市場 —— 因為該市場對我們而言操作難度較大,且我們的業務架構也不適合服務這一市場。
我們專注的是 LLM 市場。正如我多次提到的,這是一個非常細分的市場:只有少數幾家企業在持續推動前沿模型的發展,且正加速向 「超級智能」(此處借用他人術語,你應該能理解其含義)邁進。這些企業一方面需要在訓練環節投入大量資源(訓練集羣規模不斷擴大,加速器性能持續提升),另一方面,由於需對股東負責或需創造現金流以支撐長期發展,他們也在大規模投資推理環節,以實現模型的商業化變現。
這些企業正是我們的合作對象 —— 他們在計算能力上投入巨大,但這類企業的數量非常有限。正如我此前所説,我們已確定 7 家此類企業:其中 4 家已成為客户,3 家仍為潛在客户(我們正與他們合作)。我們在客户篩選上非常謹慎(不應使用 「挑剔」 這個詞,更準確的是 「謹慎」),篩選標準是 「企業擁有或正在構建平臺,且在前沿 LLM 模型上有大量投資」。目前我們確定的這類企業共 7 家,未來可能還會新增 1 家潛在客户,但即便如此,我們仍會進行審慎評估。目前來看,核心合作對象就是這 7 家。
Q:我的問題關於 「傑里科 4」(Jericho4)路由器:英偉達(NVIDIA)此前提到 XGS 交換機,現在又提及 「跨域擴展」(scale across),而你們也在推廣 「傑里科 4」,這似乎表明該市場正逐步發展。能否介紹一下,你們預計該業務何時能實現營收的顯著增長?此外,隨着推理業務的推進,為何這類交換機的重要性會日益凸顯?
A:是的,「跨域擴展」 現在成了一個熱門術語 ——「縱向擴展」 是指機櫃內的計算擴展,「橫向擴展」 是指數據中心內的跨機櫃擴展,而 「跨域擴展」 則是指超出單個數據中心的擴展。當計算集羣規模達到(具體閾值尚不明確,但大致為)10 萬塊 GPU 或 XPU 以上時,由於單個數據中心的電力供應有限,通常不會將 10 萬塊以上的 XPU 集中部署在一個數據中心 —— 電力供應難度大,場地也受限。因此,我們看到大多數客户會在近距離範圍內(通常在 100 公里以內)建立多個數據中心。
而要實現 「在多個數據中心(如 3-4 個)部署同質 XPU/GPU,並通過網絡連接使其具備單一集羣的運行能力」,這正是該技術的核心價值。由於涉及遠距離傳輸,該技術需要深度緩衝和高度智能的擁塞控制能力 —— 這類技術在電信行業(如 AT&T、Verizon 的網絡路由)已應用多年,儘管 AI 工作負載更復雜,但技術原理相通。過去 2 年,我們已向部分超大規模客户部署了 「傑里科 3」(Jericho3)路由器,以支持這一需求。
隨着 AI 訓練對集羣規模和帶寬的需求不斷提升,我們推出了 「傑里科 4」 路由器 —— 其帶寬達 51 太比特 / 秒,可支持更高帶寬需求,但技術原理與 「傑里科 3」 一致,均基於我們過去 10-20 年驗證過的成熟技術,無需開發新技術。該產品基於以太網技術,穩定性和可靠性已得到充分驗證。正如我所説,過去 2 年,我們已向部分超大規模客户銷售 「傑里科 3」 路由器(支持 256 個連接,無計算節點)。
Q:貴公司前 10,000 家大客户是否已完全從 vSphere 虛擬化平臺遷移至完整的 vSphere 雲基礎架構(vSphere Cloud Foundation)堆棧?我記得上一季度你們提到 87% 的客户已完成遷移,這一比例較收購 VMware 前(不足 10% 的客户購買完整套件)有顯著提升。此外,除了前 10,000 家大客户,其他中小型企業客户對 vSphere 雲基礎架構(VCF)的接受度如何?隨着客户採用 VMware 產品,你們的商用半導體存儲及網絡業務是否實現了交叉銷售的實際收益?
A: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是的,前 10,000 家大客户中,幾乎 90% 以上已購買 VCF。但我需要謹慎措辭 ——「購買」 不代表 「完全部署」。接下來我們的核心工作是:協助這些已購買 VCF 的客户(或其中大部分)在其本地基礎設施上成功部署並運營這一私有云平臺,這是未來 2 年我們需要重點推進的工作。隨着部署的推進,我們預計 VCF 在客户 IT 架構中的覆蓋範圍將逐步擴大,客户將在其數據中心內更多地運行私有云 —— 這是 VMware 業務第二階段的核心內容。
VMware 業務的第一階段是 「説服客户從永久許可模式轉向訂閲模式,併購買 VCF」;第二階段則是 「幫助客户通過 VCF 實現私有云的價值,在其本地 IT 數據中心創造實際效益」。這一過程將持續較長時間,且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將推出高級服務(如安全、災難恢復,甚至 AI 負載運行服務),前景非常可觀。
關於第二個問題 ——「是否能推動硬件銷售」:答案是否定的,兩者是相互獨立的。事實上,隨着客户實現數據中心虛擬化,我們明確意識到這會推動數據中心底層硬件的商品化 —— 包括服務器、存儲甚至網絡設備的商品化。但我們認為這是合理的,因為硬件商品化能降低企業在數據中心硬件上的投資成本。
至於前 10,000 家大客户之外的客户:我們確實看到了一些積極信號,但有兩個因素可能限制其採用 VCF 的速度。一是投資回報率(TCO)較低 —— 中小型企業從 VCF 中獲得的價值遠低於大型企業;二是運營能力不足 —— 儘管他們可通過服務或我們的支持完成部署,但長期運營所需的技術能力可能超出其承受範圍。目前我們仍在觀察這一領域的進展 ——VMware 共有 300,000 家客户,我們認為前 10,000 家大客户能從 VCF 私有云中獲得顯著價值,而接下來的 20,000-30,000 家中小型企業是否有同樣需求,仍需進一步觀察。后續有進展我會及時更新。
Q:我想聚焦毛利率問題。我理解你們預計第四季度毛利率將環比下降 70 個基點,主要原因是軟件營收環比下降及無線通信、XPU 業務佔比提升。但根據我的測算,要實現 77% 的毛利率(此處可能指某板塊毛利率,原文表述為 「spot 7」,結合上下文推測為綜合毛利率相關),要麼半導體業務毛利率持平(但我認為實際可能下降),要麼軟件業務毛利率需提升至 95%(環比提升 200 個基點)。能否解釋一下,哪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毛利率僅環比下降 70 個基點?
A:好的,正如我在發言中提到的,XPU 業務佔比將提升,無線通信業務也將增長,同時軟件營收也會略有上升。
Q:你剛纔説的是 「XPU」(而非 「TPU」)吧。
A:是的,是 XPU。無線通信業務通常是全年營收最高的季度,因此 XPU 和無線通信業務(毛利率通常較低)佔比提升,而軟件營收會略有增長,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毛利率環比下降 70 個基點。
Q:關於第四家客户,你過去曾提到第 4、5 家客户更偏向超大規模企業,第 6、7 家更偏向 LLM 開發企業。能否介紹一下第四家客户的分類?如果不便透露也沒關係。此外,關於 100 億美元訂單,能否説明交付時間範圍?
A:首先,從本質上講,這 7 家企業都在從事 LLM 開發 —— 並非所有企業目前都擁有龐大的平臺,但未來都有可能構建平臺,因此很難嚴格區分 「超大規模企業」 和 「LLM 開發企業」。
關於 100 億美元訂單的交付時間:大致在 2026 財年下半年,更準確地説,可能集中在 2026 財年第三季度。
Q:是在第三季度開始交付,還是整個 100 億美元訂單都在第三季度交付完畢?
A:交付的開始和結束都在第三季度。
Q:我想了解縱向擴展以太網(scale-up Ethernet)的發展勢頭,以及它與 UALink、PCIe 解決方案的對比情況。低延迟特性對產品競爭力有多重要?未來一年,縱向擴展以太網在你們 AI 網絡業務中的增長潛力有多大?
A: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我們也在持續關注這一領域。首先,我們的以太網解決方案與任何廠商的 AI 加速器都是完全解耦的,我們始終將兩者視為獨立組件 —— 儘管 「網絡即計算機」,但我們一直堅信以太網是開源技術,客户應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因此不會將以太網與 XPU 綁定。
但實際情況是,對於使用我們 XPU 的客户,我們會協同開發網絡交換機及其他相關組件,以優化集羣內的網絡信號傳輸 —— 事實上,我們開發的所有 XPU 都具備以太網接口,這一點與客户已達成共識。
因此,對於使用我們 XPU 的客户,我們會公開支持以太網作為首選網絡協議,且客户不一定必須使用我們的以太網交換機(也可選擇其他廠商的產品)—— 只是我們在該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因此獲得了較多訂單。而對於採用封閉 GPU 系統的客户,我們的以太網交換機滲透率較低,但在超大規模客户中情況不同:這些客户能將 GPU 集羣與網絡架構獨立設計(尤其是在橫向擴展場景中),因此我們向他們銷售了大量用於橫向擴展的以太網交換機。我們預計,隨着跨域擴展需求的增加,即使是部署 GPU 的場景,與 GPU 解耦的以太網交換機需求也將進一步增長;而對於 XPU 場景,以太網無疑是標準配置。
Q:我的問題聚焦競爭格局,包括網絡業務和 ASIC(專用集成電路)業務:你在之前的回答中提到了一些相關內容,但想進一步瞭解 —— 在 ASIC 領域,你是否認為來自美國或亞洲廠商的競爭壓力在增加或減少?在網絡領域,UALink 或 PCIe 是否有可能在 2027 年(預計其開始放量的時間)取代 SUE(縱向擴展以太網)?
A:感謝你關注 SUE(縱向擴展以太網)。坦白説,我對此有偏見,但理由很明顯:以太網技術已被充分驗證,且所有超大規模客户的 AI 數據中心架構師和工程師都對其非常熟悉,因此以太網是他們的合理選擇,而且他們也確實在使用以太網。我實在無法理解為何會有人選擇開發獨立的專有協議。
以太網技術成熟、應用廣泛,且具備持續升級的潛力。人們對以太網的主要擔憂是延迟問題(尤其是在縱向擴展場景中),這也是 NVLink 技術出現的原因。但正如我此前所説,我們(及其他以太網廠商)只需對交換機進行微調,就能實現極低的延迟 —— 輕松低於 250 納秒,甚至優於 NVLink 和 InfiniBand。我們已經實現了這一點,難度並不大。
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我們在以太網領域已有 25 年的技術積累,技術儲備充足,無需開發新的 「特殊協議」(此處原文 「KUKA protocol」 應為口誤,指專有協議),也無需説服客户接受新協議 —— 以太網本身就是行業標準。此外,以太網的競爭環境也很健康(因開源屬性),客户若對我們的產品不滿意,可選擇其他廠商,這也是超大規模客户青睞以太網的原因之一 —— 市場有充分競爭,我們也支持這種開放生態。
再談談 XPU(ASIC)領域的競爭:我們確實看到了競爭,這一領域的競爭一直存在。我們維持市場地位的唯一策略是 「加大投資、持續創新」—— 幸運的是,我們是首個推出 XPU 模式 ASIC 芯片的廠商,且是半導體領域 IP(知識產權)開發規模最大的廠商之一(如串行器 / 解串器 SerDes、先進封裝技術、低功耗設計等)。因此,我們只需持續投入研發,就能在競爭中保持領先,目前來看我們在這方面做得還不錯。
Q:你們有 3-4 家核心客户正逐步擴大 XPU 部署,隨着 AI 集羣數據中心規模不斷擴大,差異化和效率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這也為 XPU 創造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從長期來看,為何我們不應認為你們在這些核心客户中的 XPU 份額會超過 GPU 份額?
A:你的結論是正確的,長期來看 XPU 份額必將超過 GPU。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場持續多年的 「旅程」—— 因為 XPU 技術本身也在不斷迭代,我們為每位核心客户開發的 XPU 至少有 2 個世代的版本。隨着新一代 XPU 的推出,客户對 XPU 的採購量和使用量會逐步增加:他們對 XPU 的信心不斷增強,模型性能持續優化,部署規模也隨之擴大。
因此,這是一個必然趨勢:隨着客户成功部署 XPU,且其軟件棧(如芯片上的庫)逐步穩定並驗證有效,他們會更有信心將更大比例的計算負載遷移至自主開發的 XPU 上。我們目前已看到這一趨勢,這也是我們所説的 「份額逐步提升」 的核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