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虧慘了的黑芝麻智能,陷入了難拓客的困境?

2025-09-05 17:38

(來源:連線出行)

文/杜小尋

在智能駕駛產業高速發展的形式下,智能駕駛芯片黑芝麻智能的日子卻不太好過。

8月29日,頭頂「中國智能駕駛芯片第一股」光環的黑芝麻智能發佈了2025年上半年業績報告。報告期內,公司的營收同比增長超過了40%,但錄得大幅虧損,數額超過7億元。

圖源黑芝麻智能2025年半年報

圖源黑芝麻智能2025年半年報

作為自動駕駛產業鏈企業中最先通過「上市考覈」的玩家,黑芝麻智能去年還是盈利的。

2024年,黑芝麻智能全年實現歸母淨利潤3億元,2024年上半年,這個數據更是高達11億元。

一家在2016年成立、經歷過行業大洗牌、如今正處於發展關鍵期的智能駕駛產業鏈企業,往往會把花費大量成本研發作為當前的發展主線。能成功實現收支平衡,往往意味着公司已經獲得了多數客户的認可,步入穩定期。

但黑芝麻智能的情況似乎不太一樣。

2024年,黑芝麻智能之所以能夠實現盈利,是得益於向投資者發行的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變動產生的利潤,剔除非經營性因素和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開支后,公司的經營利潤實際上為負,且持續下滑。

靠金融工具維持業績並不是長久之計,這一點很快就在黑芝麻智能今年的財報中有所體現。

從當前這份最新的財報來看,黑芝麻智能還處在不得不加大研發成本、犧牲利潤的時期。

再加上與競爭對手如地平線、Momenta對比來看,黑芝麻智能的技術水平和獲客能力都不算強;大量的車企開始加速自研智能駕駛芯片的研發,對中上游企業的壓力進一步加大。

黑芝麻智能接下來還能突圍嗎?

1、已實現盈利的黑芝麻智能,今年卻虧慘了

在這份大幅虧損的半年報發佈之前,黑芝麻智能就已經提前發佈了預虧公告,透露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的虧損淨額將不超過8億元。

彼時,黑芝麻智能針對虧損給出了三點原因,一是因集團僱員授出獎勵而產生的不低於人民幣2億元的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開支;二是本集團於高階輔助駕駛及解決方案的研發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及產生的開支;三是向投資者發行的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收益減少。

前兩個原因可以歸結為「花得多」,這對於一家科技企業而言無可厚非,但第三個原因則幾乎能夠解釋黑芝麻智能此前為何能夠錄得盈利。

以2024年的財報為例,截至2024年12月31日,黑芝麻智能錄得公允價值收益為20.47億元,若剔除這個非經營性因素,經調整的虧損淨額達到了13.04億元,同比擴大了4%。

也就是説,黑芝麻智能此前的盈利並不是靠着過硬的技術和業務能力,因此,只要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沒有獲得收益,就會讓黑芝麻智能的業績變得不太好看。

今年上半年,黑芝麻智能實現營業收入2.53億元,同比增長40.4%;期內虧損達到7.62億元。

而由於上市的原因,黑芝麻智能的優先股轉換成了普通股,因此今年上半年,黑芝麻智能向投資者發行的金融工具並無公允價值變動。

在這種情況下,黑芝麻智能在這份財報中的經調整虧損額與實際虧損額較為接近,為5.49億元,與上年同期的6.02億元相比略有收窄。

黑芝麻智能2025年上半年利潤,圖源黑芝麻智能2025年半年報

黑芝麻智能2025年上半年利潤,圖源黑芝麻智能2025年半年報

沒有了公允價值收益的加持,黑芝麻智能入不敷出的情況也被暴露無遺。

今年上半年,黑芝麻智能的主營業務輔助駕駛產品及解決方案收入為2.37億元,同比增長了41.6%,該項業務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高達93.63%;另一項佔比為6.37%的業務智能影像解決方案也實現了增長,為約280萬元,同比增長64.0%。

主營業務營收的大幅增長,也是公司總體收入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

但公司為這項主營業務投入的成本和開支更高。

今年上半年,黑芝麻智能的銷售成本為1.9億元,同比增加了111.2%,主要是由於輔助駕駛產品及解決方案的銷售成本增加。

公司的研發開支高達6.18億元;銷售開支約為5150萬元;一般及行政開支為1.70億元,幾項開支加起來,遠高於黑芝麻智能的總營收。

更值得關注的是,黑芝麻智能在今年上半年如此高額的研發開支,卻已經是同比減少了10.1%的結果。

但對於一家以輔助駕駛芯片為主要產品的科技企業而言,不管是難以控制收支平衡,還是在上市一年的時期就開始減少研發開支,都不能算是好消息。

營收增長速度遠遠不及銷售成本增幅的情況之下,黑芝麻智能的毛利和毛利率也在下滑。

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整體毛利約為6270萬元,同比減少了30.4%;整體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50.0%減少至24.8%,減少了25.2個百分點。

圖源黑芝麻智能2025年半年報

圖源黑芝麻智能2025年半年報

對於黑芝麻智能來説,如果再不有效控制成本、提升營收,公司增收不增利的情況或將持續更久。

2、黑芝麻智能的難題,在於難拓客?

2016年前后,第一代AI芯片爆發,自動駕駛行業涌現出了一批創業公司,黑芝麻智能也是其中的一員。

彼時,黑芝麻智能的創始人單記章和其好友劉衞紅分別離開了老東家,創辦了黑芝麻智能科技。

在2019年,黑芝麻智能發佈首款芯片華山一號A500的當天,賣芝麻糊的南方黑芝麻漲停了,「雖然是個誤會,但領導們都特別開心。」一位黑芝麻智能的老員工曾如此回憶。

要知道,黑芝麻智能的這款華山一號A500,是行業中首款國產大算力智能駕駛芯片。2020年6月,黑芝麻智能發佈第二款產品華山二號A1000,再度成為市場上除英偉達外唯一的大算力芯片。

華山A1000芯片,圖源黑芝麻智能官方微信公眾號

華山A1000芯片,圖源黑芝麻智能官方微信公眾號

到了2023年,智能駕駛功能的滲透率進一步提升,智能駕駛對芯片算力的需求也在大幅增長,英偉達成了美股當年市場表現最為突出的科技股之一。

黑芝麻智能則是在當年推出了業內首個艙駕一體芯片——武當系列跨域計算芯片,並開始籌備上市。

時至今日,已經頂着「中國智能駕駛芯片第一股」光環成功完成上市的黑芝麻智能,仍然身處風口。

中商產業研究院發佈的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自動駕駛市場規模約為1583億美元,同比增長29.97%。報告預測,2025年全球自動駕駛市場規模將增長至2738億美元。

黑芝麻智能也擁有不需要向海外採購IP的核心技術,一是ISP(圖像信號處理),二是自研車規級低功耗神經網絡加速器NPU。

但是,身處行業中上游的企業雖然手握實現智能駕駛功能的命脈,但也承受着對客户依賴較高的壓力。

黑芝麻智能所處的智能駕駛芯片賽道,最喜歡拼的就是定點和量產的車型數量。

而在今年的這份半年報中,黑芝麻智能並沒有透露具體的定點車型及數量,也沒有透露量產交付規模具體的提升數據,與客户相關的表述較為粗略。

財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與吉利、比亞迪、東風、一汽等頭部客户持續深化合作。

公司的高階輔助駕駛芯片上半年持續實現量產化交付,基於A1000系列芯片的輔助駕駛方案于吉利銀河E8、星耀8、東風奕派007新款車型、東風奕派008及其他頭部車企多款車型上量產出貨。

華山A1000芯片,圖源黑芝麻智能官方微信公眾號

華山A1000芯片,圖源黑芝麻智能官方微信公眾號

上述被黑芝麻智能列出的車型,大多並不是業內較為爆款的車型,合作並實現量產的車型交付量不夠多,產品銷售規模上不去,或許也是黑芝麻智能難以盈利的原因之一。

黑芝麻自己也有危機感,去年4月,黑芝麻首席市場營銷官楊宇欣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2025年是智能駕駛芯片的關鍵時刻。2025年之前如果沒有拿到客户大規模量產項目,就會非常難」。

除此之外,與其他競爭對手相比,黑芝麻智能對車型定點數目的諱莫如深,也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這對黑芝麻智能很不利。

以同爲上市公司的地平線為例,其最新發布的半年報顯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地平線累計獲得近400項車型定點,其中具備高速公路輔助駕駛及以上功能的定點超過100款;上半年共有超過15款搭載地平線中高階輔助駕駛解決方案的車型成功量產上市。

而在地平線的客户羣體中,不乏有比亞迪、理想汽車和大眾中國這樣的客户。

除了地平線,另一家還未上市的智能駕駛企業Momenta實力也不容小覷,在2025年4月的上海車展期間,其創始人、CEO曹旭東曾表示,Momenta累計合作量產車型已經突破了130款。

在客户方面,Momenta也擁有別克、一汽豐田、本田中國、凱迪拉克、上汽奧迪和智己這樣的客户。

市場競爭激烈,要從同行手里搶客户,黑芝麻智能必須要更努力。

3、黑芝麻智能,還在承受車企自研智駕的衝擊

除了市場競爭激烈、客户獲取困難的問題,智駕芯片企業還普遍面臨車企自研智駕芯片潮的衝擊。

隨着智能駕駛技術水平的持續提升,消費者對於智駕功能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而下游車企又不得不通過價格戰來刺激銷量,因此,爲了加速實現盈利,車企們紛紛一邊提升產品性能,一邊進一步控制成本。

自研,就有可能成為車企有效控制成本的一把「利刃」。

截至目前,已經有車企宣佈已開發出了自研的智駕芯片。

例如蔚來在今年的上海車展期間,宣佈公司自研的全球首顆量產5納米智駕芯片神璣NX9031量產上車,單顆芯片的算力超過1000 TOPS;小鵬也曾在今年6月宣佈,3顆圖靈芯片上車G7,綜合算力超過了2200 TOPS。

還有小米、理想、零跑等在銷量上頗有競爭力的新能源車企,都盯上了自研芯片這條賽道。

其中,雷軍曾在6月3日的小米投資者大會上劇透,小米的汽車芯片正在研發中,也將很快推出;理想則是早在2021年就開啟了內部代號為「舒馬赫」的造芯計劃,市場中也有消息稱,5月中旬馬赫100芯片流片成功,將於2026年正式量產。

零跑汽車也一直在走「全域自研」的路線,其與大華股份聯合研發了首款國產AI自動駕駛芯片——凌芯01芯片,截至2024年,凌芯01芯片的裝機量已超過了10萬台,應用於零跑C11、B10等車型。

如果車企自研的智駕芯片足夠好,那麼車企本身也可能扮演行業中上游企業的角色,向其他企業或品牌提供芯片,還有可能進軍新的領域,如機器人、智能影像等等。

也就是説,黑芝麻智能未來的競爭對手更多了。

除了車企自研芯片會讓「黑芝麻智能們」更難獲取新的客户和市場空間,當前汽車行業智駕下放的趨勢,讓更多價格更低的車型也有了智駕能力,這也可能會導致供應商企業的利潤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當然,如果當前能與智駕下放企業簽訂長期合作,並讓自己的芯片產品成功上車量產,在短期內給智駕芯片企業帶來的仍然會是收益。只不過,目前的黑芝麻智能還沒完全登上智駕下放的「順風車」。

此前,黑芝麻智能曾因與比亞迪傳出合作傳聞的事件,而遭遇了一場股價的劇烈波動。

今年2月,比亞迪推出的「天神之眼」系統發佈,被市場認為有可能成為智駕平權的起點。

而在此之前,市場曾有傳聞,稱黑芝麻智能的智駕芯片已經應用到比亞迪騰勢相關車型上,對此,黑芝麻智能還做出了迴應,稱公司的芯片已被比亞迪採用,並已實現量產出貨,具體細節不便透露。

隨后,黑芝麻智能一度在兩天之內累計大漲超過50%。

但等到比亞迪「天神之眼」發佈會當天,黑芝麻智能發佈了一則澄清公告,稱公司與中國領先的汽車原始設備製造商(OEM)(包括但不限於比亞迪)有長期合作關係,此乃公司的日常及一般業務過程。截至公告日期,有關該合作概無任何重大變動須根據上市規則予以披露。

這份澄清公告發布后,黑芝麻智能的股價又轉而大幅下挫,當日,其股價在盤初的跌幅一度超過50%。可見資本市場有多麼重視黑芝麻智能與比亞迪之間的合作。

圖源黑芝麻智能官網

圖源黑芝麻智能官網

現如今,黑芝麻智能的股價還在持續走低,截至9月3日收盤,黑芝麻智能的股價只有17.87港元/股,相比2月7日最高點43.85港元/股下滑了近60%。

一份虧損的財報或許不會讓市場直接給黑芝麻智能下一個「掉隊」的定義,但客户的數量是一家公司產品性能的直觀投射,黑芝麻智能想讓投資者重拾信心,還是要抓緊時間,開發出更有競爭力的產品。

(本文頭圖來源於黑芝麻智能官方微信公眾號。)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