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博通(AVGO.US)帶着OpenAI百億美元大單重磅宣告:AI ASIC黃金時代到來

2025-09-05 15:13

智通財經APP獲悉,有媒體在美東時間周四援引知情人士透露的消息報道稱,ChatGPT開發者OpenAI將與美國芯片巨頭博通(AVGO.US)進行合作,計劃於明年推出OpenAI首款定製化人工智能芯片(即所謂的AI ASIC芯片)。報道稱,援引一位接近該合作項目的人士原話表示,OpenAI計劃將首先這款定製化AI芯片用於該公司內部,而不是向外部客户提供這些AI算力硬件。

對於開發出ChatGPT這一具備劃時代意義AI應用軟件的OpenAI來説,在訓練以及運行其人工智能系統時依賴天量級別的算力資源,這也是該估值高達5000億美元的AI獨角獸近年來持續斥巨資購買英偉達H100/H200以及最新推出的Blackwell架構AI GPU的重要邏輯。近期宣佈與博通共同打造AI ASIC算力集羣,也意味着在該AI獨角獸看來,輔以定製化AI芯片這種技術路徑共同建設AI算力基礎設施,相比於純粹堆積英偉達AI GPU性價比高得多。

OpenAI的掌舵者——CEO Sam Altman近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OpenAI將在「不遠的將來」投入數萬億美元資金,用於AI的最核心基礎設施,這包括AI芯片、數據中心高性能網絡設備、先進電力系統等支撐愈發龐大的AI訓練/推理體系運行的底層資源。Altman認為,長期而言,AI將是全球最重要的事,全社會作為一個整體是不可能對大舉投資AI感到后悔的。

去年,有媒體曾報道稱,OpenAI正與博通以及臺積電聯合開發其首款自研AI ASIC,以為其人工智能系統提供重要算力支撐,同時還在英偉達(NVDA.US)AI GPU服務器集羣之外引入AMD(AMD.US)AI算力,以滿足其持續激增的AI算力基礎設施需求。當時,OpenAI表示已研究多種方案,以實現AI算力資源供應多元化並降低成本。

今年2月,有媒體報道稱,OpenAI正推進通過開發第一代AI ASIC(但是未透露合作伙伴,當時媒體普遍猜測是博通),以減少其在AI算力基礎設施上對英偉達的極度依賴。

知情人士透露,這家ChatGPT的開發者將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迅速敲定其與博通合作的首款AI ASIC的設計架構,並計劃將其送交至全球最大規模芯片制製造商——臺積電進行芯片代工製造。

在訓練和運行AI大模型所需的AI算力基礎設施需求持續激增之際,OpenAI的舉措追隨了谷歌(GOOGL.US)、亞馬遜(AMZN.US)和Facebook母公司Meta(META.US)的AI ASIC步伐,這些科技巨頭都已打造用於處理無比龐大AI工作負載的定製化AI芯片。

Zacks Investment Research 分析師 Kevin Cook表示,OpenAI與博通進行大規模合作,證明了AI算力基礎設施需求將在新的一年里持續強勁增長,而博通則是超大規模雲服務提供商需求激增的AI ASIC的「早期領導者」。

博通強勁的業績與未來展望,凸顯AI ASIC需求炸裂

博通首席執行官陳福陽(Hock Tan)在博通公佈業績后的電話會議上表示,在從一位未具名的新超大規模客户(后被媒體曝出為OpenAI)那里獲得了逾100億美元的AI基礎設施訂單之后,該公司預計2026財年的與人工智能相關聯的營收增速將比該公司此前的預期更加強勁。

在上一次業績電話會上,陳福陽曾表示,2026年的AI相關營收前景將呈現與今年相似的增長軌跡——即預計增速約為50%至60%。現在,隨着一位陳福陽未透露名稱的「需求具備及時性且規模巨大」的新大客户加入,與AI相關聯的營收增長速度將以「相當實質且可觀」的方式顯著升級,陳福陽表示。

他今年早些時候曾暗示,除博通現有的三家超大規模客户之外,還有四家新的大規模潛在客户試圖與該芯片公司進行「深度合作」,以打造各自的定製化AI芯片。

在財報發佈前,市場對於博通的業績以及未來展望數據的預期非常高,因此超出市場預期可謂大幅提振投資者們對於博通,乃至整個AI算力產業鏈的看漲情緒。自4月的年內最低點以來,博通股價已實現翻倍有余,給公司市值增加大約7300億美元,使其成為納斯達克100指數中表現第三好的個股,股價漲勢強於英偉達。

博通在北京時間5日晨間發佈的業績報告中表示,該公司管理層預計第四財季(截至10月)整體營收將約為174億美元,高於華爾街分析師們平均預期的約170.5億美元,意味着有望同比增長約25%。

業績數據顯示,在截至8月3日的第三財季,博通整體營收增長22%至接近160億美元。剔除某些項目后,調整后的利潤為每股1.69美元,高於華爾街分析師們平均預期的營收約為 158 億美元以及每股收益預期1.67美元——這兩者預期近期可謂不斷被上調。

博通第三財季與AI基建相關的半導體營收約為52億美元,同比增速高達63%,高於51.1億美元的華爾街平均預期。博通管理層預計該類別營收在第四財季將達到約62億美元,高於分析師們此前預期的約58.2億美元。

image.png

博通這份強勁的業績數據與未來業績展望可謂全面重振美股科技股投資者們對於人工智能的信仰力量,帶動芯片股在美股盤后重拾上行勢頭,這一點即使「AI芯片霸主」英偉達在8月底也未能做到。市值高達1.4萬億美元的博通用強勁業績與樂觀的展望告訴投資者們,全球對於AI算力的需求仍然呈現出炸裂增長趨勢,尤其是AI ASIC以及高性能以太網芯片的需求增速足以比肩2023-2024年英偉達數據中心AI GPU需求的史無前例增速。

谷歌所引領的AI ASIC大浪潮愈發洶涌!

憑藉在芯片間互聯通信以及芯片間數據高速傳輸領域的絕對技術領導地位,近年來,博通乃AI基礎設施領域AI ASIC定製化芯片目前最為重要的參與力量,比如谷歌自研數據中心服務器AI芯片——TPU AI 加速芯片,博通乃核心參與力量,博通與谷歌團隊共同參與研發TPU AI 加速芯片。除了芯片設計,博通還為谷歌提供了關鍵的芯片間互聯通信知識產權,並負責了製造、測試和封裝新芯片等步驟,從而為谷歌拓展新的AI數據中心保駕護航。

隨着美國科技巨頭們堅定向人工智能領域砸巨資,受益最大的贏家勢力不僅包括英偉達,還包括AI ASIC巨頭們,比如博通、邁威爾科技以及來自中國臺灣的世芯。微軟、亞馬遜、谷歌以及Meta,乃至生成式AI領軍者OpenAI,無一例外都在聯手博通或其他ASCI巨頭更新迭代AI ASIC芯片,用於海量推理端AI算力部署。因此AI ASIC未來市場份額擴張之勢有望大幅強於AI GPU,進而趨於份額對等,而不是當前英偉達AI GPU一家獨大局面——佔據AI芯片領域高達90%份額。

據瞭解,博通的大客户之一谷歌在大會上披露了Ironwood TPU(TPU v6)的最新細節,展現出令人矚目的性能提升。與TPU v5p相比,Ironwood的峰值FLOPS性能提升足足10倍,功效比提升5.6倍,與谷歌2022年推出的TPU v4相比,Ironwood的單芯片算力提升甚至超過16倍。

性能對比顯示:谷歌Ironwood的4.2 TFLOPS/瓦功效比僅略低於英偉達B200/300 GPU的4.5 TFLOPS/瓦。摩根大通評論稱:這一性能數據突出表明,先進AI的專用AI ASIC芯片正快速縮小與處於市場領先地位AI GPU的性能差距,推動超大規模雲計算服務商加大對於更具性價比的定製化ASIC項目的投資。

據華爾街金融巨頭摩根大通的最新預測,該芯片採用與博通合作的3nm先進製程工藝,將在2025年下半年大規模量產,並且預計Ironwood將在未來6-7個月為博通帶來大約100億美元營收規模。

有媒體報道稱,谷歌近期接洽了一些以租賃英偉達AI GPU服務器集羣為主的雲服務商們,表示希望他們的數據中心也能部署谷歌TPU算力集羣。據參與該交易的公司代表私下對媒體透露,谷歌已經與至少一家雲服務商達成協議,其中包括總部位於倫敦的Fluidstack,后者將在紐約的數據中心部署谷歌TP算力集羣。

華爾街看好「AI ASIC霸主」博通股價繼續狂飆

在1月底DeepSeek R1橫空出世且震驚硅谷與華爾街,導致美股市場的AI算力板塊經歷單日創紀錄暴跌之后,博通自那以來的股價漲勢比AI芯片霸主英偉達的漲勢更加強勁。

1757057089(1).png

正是在英偉達、谷歌、臺積電以及博通等AI算力產業鏈領軍者史詩級股價漲勢與今年以來持續強勁的業績帶領之下,一股史無前例的AI投資熱潮席捲美股市場以及全球股票市場,帶動全球股指基準股指——MSCI全球指數自4月以來大幅上攻,近日更是不斷創下歷史新高。

隨着DeepSeek徹底掀起AI訓練與推理層面的「效率革命」,推動未來AI大模型開發向「低成本」與「高性能」兩大核心聚焦,相比於英偉達AI GPU路線更具性價比優勢的AI ASIC在雲端AI推理算力需求猛增的背景之下,邁入比2023-2024 AI熱潮時期更加強勁的需求擴張軌跡,未來谷歌、OpenAI以及Meta等大客户有望持續斥巨資攜手博通開發AI ASIC芯片。

鑑於博通以太網交換機芯片以及AI ASIC芯片需求持續狂飆式增長,華爾街金融大鱷們普遍看漲博通股價前景,看好博通繼續上演股價屢創新高之勢,因此在博通公佈業績之后普遍大幅上調對於該公司未來12個月的目標股價。截至周四美股收盤,博通股價收漲於306美元。

Oppenheimer維持博通「買入」評級,並將目標價從325美元上調至360美元;TD Cowen同樣維持買入評級,並將目標價從355美元上調至370美元;瑞穗將目標價從320美元上調至355美元;Piper Sandler則將博通目標價從315美元大幅上調至375美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