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5 08:00
(來源:企業觀察網)
轉自:企業觀察網
近年來,全球供應鏈格局加速重構,產業鏈韌性與安全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今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強調需支持提升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鼓勵金融機構充分運用中小微企業資金流信用信息,為破解供應鏈金融痛點指明方向。
在相關政策驅動下,提升金融服務產業全鏈條的能力,滿足供應鏈核心企業及其上下游小微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已然成為供應鏈金融發展的應有之義。各銀行機構聚焦重點產業,強化科技賦能,積極探索基於數據信用和物的信用的新型服務模式。
數據驅動銀行供應鏈金融服務創新
傳統供應鏈金融長期依賴核心企業信用背書,導致二級、三級等長尾供應商因缺乏強信用支撐陷入融資困境。隨着《指導意見》等相關政策提出需延伸供應鏈金融服務半徑,各銀行機構正結合自身服務與產業需求,從數據賦能、場景嵌入、技術驅動等多維度創新服務模式,為身處產業鏈毛細血管末端的企業注入「金融活水」。
華瑞銀行以「強數據場景」為核心破局。早在2024年上海供應鏈金融示範區建設啟動時,該行便創新推出「瑞e惠」智慧供應鏈金融產品。該產品聚焦物流、電商等高頻交易場景,通過大數據挖掘交易數據、結算流水等信息構建「經營信用」評估體系,並用AI實現貸前生成經營畫像、貸中動態監控數據預警風險、貸后資金閉環管理,形成全流程智能風控。某生鮮電商供應商在旺季急需資金周轉時,通過「瑞e惠」僅用幾天便完成審批放款,印證了該模式 「不看規模看經營信用」「智能高效」的核心優勢。據悉,該模式可覆蓋80%以上傳統模式難觸達的「非核心直接供應商」,還可以提升產業鏈的金融韌性和穩定性。此外,華瑞銀行聯合多方成立AI應用聯合實驗室,進一步探索智能交互、風控策略進化等深化方向。
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則致力於推動供應鏈金融的數字化、場景化和智能化轉型,充分挖掘數據價值並利用數字技術進一步提升服務質效,助力核心企業聯動上下游協同發展。近年來,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圍繞上海產業佈局,聚焦汽車、船舶、新能源等重點產業,助力產業鏈核心企業提升供應鏈管理水平,通過線上化、場景化、嵌入式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引金融活水暢通產業鏈,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此外,該行還將藉助科技手段持續優化服務流程和風控體系,通過綜合運用OCR、RPA及大數據圖譜技術,整合多源數據,實現增值税發票自動驗真、貿易背景真實性審查及重複融資智能識別,顯著提升風控自動化與智能化水平。
全球網絡築牢企業出海供應鏈韌性
在全球供應鏈正轉向「效率、安全、韌性並重」的背景下,企業跨境運營對金融服務的「全場景覆蓋」與「本地化適配」需求激增。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課題組指出,中小企業因規模有限、抗風險能力較弱,在國際環境中面臨更大壓力,其融資需求尤為迫切。在此形勢下,供應鏈金融也亟需與供應鏈的變革同步演進,以更靈活、綜合的服務支撐企業全球化運營。渣打銀行與中國銀行依託全球化佈局與數字化能力,將跨境供應鏈金融從單一結算升級為「全生命周期服務」,為企業出海打通資金鍊路、規避運營風險。
渣打銀行以「場景化+全球化」為核心,推出「渣打環球鏈」跨境供應鏈解決方案,將服務深度嵌入企業海外運營全流程。針對企業「走出去」初期的海外建廠、項目投標需求,提供跨境保函、信用證等工具夯實啟動基礎;日常運營中,通過跨境資金管理平臺與多幣種結算服務打通全球資金流;面對新興市場本地化需求,提供符合當地法規的多幣種融資,助力企業融入區域市場;同時以API、區塊鏈技術提升供應鏈可視化,並納入ESG評估與貿易合規管理。這種以企業實際需求為導向的創新,不僅幫助企業高效應對全球貿易規則變化帶來的挑戰,更通過數字化、區域化的服務體系,為全球供應鏈韌性提供了金融支撐。
依託集團覆蓋境外64個國家和地區的全球網絡和「一點接入,全球響應」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快速響應跨國企業的海外供應鏈佈局需求,打造開放金融生態,充分運用金融市場產品幫助企業規避匯率波動風險,同時與地方政府部門、工商聯組織、信用保險機構等加強合作,提升供應鏈抗風險能力,保障供應鏈高效、穩定運轉。該模式不僅讓跨國企業的海外供應鏈佈局更具安全感與效率感,更以銀行的全球化服務能力,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在國際合作中實現「共生共榮」,為全球產業循環的暢通貢獻中行力量。
產業供應鏈是經濟發展的「血管系統」,其穩定暢通關乎各方利益與經濟活力。發展供應鏈金融,需立足服務實體經濟、社會民生與國家戰略的初心,推動上下游企業互利共贏。未來,隨着AI、區塊鏈等技術的深度滲透,疊加政策對數據共享、標準統一的持續推進,供應鏈金融將更精準對接產業需求,為實體經濟搭建「更具韌性、更富活力」的金融支撐體系,助力中國產業鏈在全球競爭中築牢優勢,為新質生產力加速發展與全球產業循環暢通注入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