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招聘最猛的竟不是OpenAI!這家陷入間諜案的HR初創,正在狂招工程師

2025-09-04 13:55

自2022年11月ChatGPT推出以來,美國的技術崗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些崗位斷崖式下跌,但另一些崗位卻是企業千金難求的意中人。

Uber前員工、作家Gergely Orosz獲得了一批獨家數據,深入探究了技術崗就業市場。

2023年,美國開啟了「史上最大裁員潮」,至今仍讓IT技術崗招聘市場元氣未復。 2023年,美國開啟了「史上最大裁員潮」,至今仍讓IT技術崗招聘市場元氣未復。

好消息是,裁員潮已經緩解,招聘活動逐漸回暖。但新增崗位數量有限,遠不足以填補過去流失的職位。

美國科技行業裁員人數 美國科技行業裁員人數

春江水暖鴨先知,大廠員工對行業冷暖最敏感——他們的平均任期急劇上升,是當下就業市場的直觀指標。

美國科技大廠軟件工程師平均任期 美國科技大廠軟件工程師平均任期

像今天這樣長的平均任期,過去從來沒有科技大廠中看到過。這可能是大廠不再積極招聘的結果,也可能表明大廠軟件工程師不太可能換工作。

雖説招聘的確在升溫,但與之前的繁榮期相比,競爭更加激烈

2020-2025年,美國科技五巨頭的人頭數增長統計數據 2020-2025年,美國科技五巨頭的人頭數增長統計數據

對求職者來説,機會更少、門檻更高,找到合適崗位的難度也顯著增加。

ChatGPT發佈兩年后,美國科技崗位也經歷了一場大洗牌。

巨頭初創招人不斷

資深職位主導招聘

好消息是:頂尖的科技公司和初創公司,一直擴大軟件工程崗位數量,雖然速度緩慢,但增加穩定。

哪個公司招人最多?

大廠正在招兵買馬,開放崗位最多的三家全是老牌科技巨頭:蘋果、IBM和亞馬遜。

蘋果、亞馬遜、甲骨文、TikTok、英偉達、谷歌和微軟,這些公司耳熟能詳,大舉招聘並不意外。 蘋果、亞馬遜、甲骨文、TikTok、英偉達、谷歌和微軟,這些公司耳熟能詳,大舉招聘並不意外。

但有幾個名字尤其值得關注:IBM、Speechify、Anduril。

IBM已過百歲「高齡」,在科技行業並不常見,但依然活力十足,正在大量招聘。

他們正在招募大批后端和通用軟件工程師,以及一些專業崗位。值得注意的是,IBM今年市值一度創下歷史新高。這一波增長説明業務比以往更好。

Speechify是一家低調的文本轉語音初創公司,雖然只籌集了1000萬美元資金,卻在捷克、羅馬尼亞、埃及和加拿大等國家發佈了800多個工程崗位。

而安杜里爾工業公司Anduril的招聘規模和Meta差不多,這點很值得注意。這家國防科技初創拿下了美國政府合同,並融資了25億美元。

此外,諮詢公司也在積極招聘,比如NTT Data和DXC Technology。這類公司提供服務,而且正在快速增長,可能得益於它們的AI諮詢業務正在起飛。

出乎意料的是,高級職位數量幾乎與中級別和入門級職位相當。

通常情況下,資深職位的招聘廣告會少得多。

超過一半的開放職位在資深級別以上 超過一半的開放職位在資深級別以上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在資深工程師級別以上的職位空缺數量出現了下降。這可能促使資深+工程師申請相對較低級別的職位,希望在面試過程中獲得晉升。

TrueUp上列出的大多數崗位,來自成功上市的技術公司

TrueUp關注領先的技術公司,包括大型科技公司、公開交易的企業和高調的規模擴大和初創企業。這些公司能夠提供位於三元薪酬模型前兩個層次的高薪。

公開交易的公司擁有最多的高薪職位空缺。 公開交易的公司擁有最多的高薪職位空缺。

最熱門的崗位:AI工程

正如之前提到的,AI工程師是目前科技行業最熱門的職位,相關的招聘數量一直在持續增長。

自2023年中期以來,AI工程師的招聘需求呈爆炸式增長。

對於軟件工程師來説,有個好消息:轉行成為AI工程師其實並不難——

只要學會基於大語言模型(LLMs)來開發應用就行了!

一開始,有些人對於基於LLMs開發應用猶豫不決,因為他們覺得不具備相關技能,這不是他們的專業領域。

但事實證明,所謂的「專家」,比如在一些AI諮詢公司,雖然知道更多的工具,但在軟件工程方面並不比有經驗的工程師強!

有些AI機構會設計出極其複雜的架構,可能只是爲了炫耀他們能用多少炫酷的新技術。

本質上,AI工程師「不過是」利用軟件工程的思維來操作LLMs。

剛開始接觸時,LLMs通常通過API接口來調用,而任何軟件工程師都能調用API並將它們整合到自己的應用中。

如果這個應用背后使用了LLMs,那麼恭喜你,你正在做的就是「AI工程師」的工作。

舊金山仍是AI工程師的「大本營」。

絕大多數AI工程職位都集中在美國灣區(Bay Area),其數量遙遙領先於其他地區:

舊金山灣區的AI工程師職位數量,比排在其后的九個地區加起來還要多。 舊金山灣區的AI工程師職位數量,比排在其后的九個地區加起來還要多。

在TrueUp網站上,大約三分之一的AI工程師職位都來自灣區。

招聘AI工程師最多的公司是哪些?

如果你想找AI工程師的工作,以下這些公司不僅待遇好,而且招聘需求也很大。

要準備哪些技術棧?

大多數AI工程師職位要求應聘者熟悉AI工程技術棧,並有能力開發LLM應用。

以下是招聘廣告中技術詞匯熱點。

AI工程師職位中常見的技術術語 AI工程師職位中常見的技術術語

如果想了解更多AI工程師的求職技巧,OpenAI的AI工程師Janvi Kalra,分享了她面試46家AI公司之后的面試經驗。

她還介紹瞭如何準備面試和研究求職公司的經驗。 她還介紹瞭如何準備面試和研究求職公司的經驗。

總體而言,「AI工程」很難一概而言,具體敢為職責天差地別。

Gergely Orosz研究200個AI工程職位后提出的3大要點:

1. 平臺 vs 產品:「AI Platform」崗位聚焦通用工具與基礎設施;另一類直接嵌入產品團隊,把AI功能交到用户手里,劃分方式與傳統軟件工程無異。 

2. 通用 vs 專精:多數職位要求寬泛,但也有高度專業化角色,如專攻語音識別(ASR/TTS)或強化學習(RL)的崗位。

3. 造模型 vs 用模型:極少數人負責從頭構建基礎模型(研究導向);絕大多數崗位只需把現成模型集成進產品,本質仍是軟件工程。

如果想擠進OpenAI、Anthropic這類頂級AI公司,最靠譜的路徑就是在科技巨頭或者知名AI公司里先積累經驗:

數據一目瞭然,直戳痛點:如果你已經在頂尖公司,跳槽到其他領軍企業就容易多了。

「職場血統」還是王道,像上面這張圖的招聘數據就明擺着:

知名公司員工內部流動頻繁。

工程師需求復甦

招聘最猛的不是OpenAI

對打工人來説,有個好消息:過去12個月,大廠的招聘確實重新加速了。

根據Live Data Technologies的數據,經過2022–2023年的低迷期,如今大廠的招聘速度已經超過前兩年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科技大廠趨勢: 值得注意的科技大廠趨勢:
  • Meta:招聘強勢反彈。2023年砍得最狠(降約-12%)后,Meta現在招工程師最多。

  • 谷歌和蘋果:穩步增長。比2022年,谷歌工程人員增16%,蘋果增13%。iPhone製造商仍是唯一沒搞大規模裁員的大科技玩家。

  • 亞馬遜和微軟:增長最慢。亞馬遜工程人員只比2022年高8%。而微軟從2023年初起,幾乎沒啥增長。

過去三年,有幾家科技公司在工程師擴招上遠遠甩開了同行:

  • NVIDIA:絕對的「異類」。自2022年1月以來,工程師人數激增58%

  • Netflix:悄無聲息卻極具戲劇性地完成了業務與團隊的逆轉。自2023年中期以來,工程師人數增加了40%

  • Stripe:2022年激進擴張,2023年因科技寒冬放緩,隨后又重啟增長。截至2025年8月,工程師人數比2022年初高出32%

  • Uber:曲線最穩,沒有大起大落。過去三年工程師人數增長20%,屬於穩紮穩打型擴張。

並非所有科技公司都在擴招,也有一些在持續縮減工程團隊: 並非所有科技公司都在擴招,也有一些在持續縮減工程團隊:
  • Shopify:2023年初大幅裁員,工程師人數驟減。截至2025年8月,依然比2022年初少22%,且沒有復甦跡象。不過,公司正計劃在2025–26年招收1000名實習生,如果這些人轉正,工程團隊可能在未來一兩年內回暖。

  • Spotify:到2023年底就已裁員嚴重,2025年中時仍比2022年初少16%。自2024年以來基本持平,只有零星招聘。

  • Twilio:經過多輪裁員,工程師人數比2022年初減少28%

  • Microsoft:從2023年開始每年都有裁員,目前團隊規模比2022年初少5%

  • Oracle:三年來持續小幅下滑,如今比2022年初少2%。這種變化更像是「自然流失」或缺乏補位。

在員工規模1000+的企業里,以下幾家增長最猛: 在員工規模1000+的企業里,以下幾家增長最猛:

Deel超越OpenAI,登頂榜首,真讓人意外!

這家HR初創公司正深陷嚴重法律泥潭,高管團隊被指控搞商業間諜活動,針對競爭對手Rippling下手——Rippling也是家飛速發展的HR科技初創。

更有趣的是,兩家都出自Y Combinator:同一個加速器出來的初創公司這麼撕破臉,還真罕見啊!

Figma剛剛上市,看來此前在工程招聘上的大手筆投入已經收到了回報,未來可能會繼續保持增長。

榜單上的公司普遍擁有良好的業務前景,因此它們的工程團隊規模大概率還會繼續擴張。

區位優勢明顯

舊金山灣區全球稱霸

初級工程師更容易失業。

SignalFire的數據顯示,美國 SignalFire的數據顯示,美國

0–5年經驗的軟件工程師失業率接近15%,集中在波士頓、洛杉磯、邁阿密和亞特蘭大等城市。

相比之下,5年以上經驗的工程師失業率明顯更低。數據表明,經驗越豐富,失業的概率就越小。原因很直觀: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公司更偏向招聘資深工程師,而不是初中級人才。

換句話説,年輕工程師要找到下一份工作,難度比老手要大得多。

科技中心依舊是主戰場。

TrueUp的職位數據表明,高薪崗位仍然主要集中在傳統的科技中心城市。無論是科技大廠,還是獨角獸與成長型初創公司,大多數招聘都來自這些「科技樞紐」。

灣區依舊是技術崗的「心臟地帶」。

根據TrueUp數據,舊金山灣區的崗位佔比接近20%,穩居全球科技招聘的核心。

一句話總結:如果你想在科技行業里把選擇最大化,美國舊金山灣區依舊是最該去的地方。

而且在這些科技中心,跳槽更容易。

SignalFire的數據顯示,過去12個月內,灣區的軟件工程師跳槽率最高

更有趣的是,跳槽意願與工作經驗成反比: 更有趣的是,跳槽意願與工作經驗成反比:
  • 0–5年經驗:28%換過工作

  • 5–15年經驗:15%換過工作

  • 15年以上經驗:只有10%換過工作

這很合理:職業早期,加薪往往靠跳槽,而隨着資歷和收入的增長,換工作的風險越來越大,加薪幅度也有限,還要重新融入新團隊。

對招聘經理來説,這意味着:經驗越豐富的人,越難被説動。除非你能開出一個他們無法拒絕的條件。

大廠任職年限迅速拉長

自2022年年中以來,科技大廠的平均任職年限顯著上升

原因可能包括:

  • 裁員效應:大規模裁員往往針對年輕員工,留下來的多是工齡較長的人,整體年限自然被「拉高」。

  • 招聘放緩:以往平均任期短,不是因為員工待不住,而是因為公司擴招太快,中位數員工總是「新人」。現在擴招停滯,平均任職年限自然上升。

  • 股票激勵鎖定:大廠通常會讓員工至少待滿4年,典型任職年限往往不低於這個數。

整體來看,過去三年大廠平均任職年限普遍增加了約2年。這不僅反映了招聘放緩,也説明很多員工在當前市場下不願輕易離職。

畢竟大廠薪資待遇高,而在「就業寒冬」,跳槽風險更大,「最后進來的人往往是最先被裁掉的」

大廠工程師流動趨勢

科技大廠的招聘市場幾乎是一個「封閉循環」,巨頭之間「內部通婚」。

五大巨頭(Meta、Google、Amazon、Apple、Microsoft)主要彼此挖人,外加Intel、Qualcomm、TikTok、Oracle等。

而離開大廠的工程師,下一站也大多還是在Meta、谷歌、亞馬遜、蘋果、NVIDIA、微軟或OpenAI。

這也解釋了為何 這也解釋了為何

大廠任職年限在增加

類似崗位越來越少,橫向流動的空間縮小;一旦已經進入最大的平臺,離開反而會顯得更冒險。

相比普通工程師,工程管理人員(如經理、總監)跳出大廠后轉向自由職業或自僱的比例更高。原因在於:

  • 自2023年起,中層管理崗位收縮,市場更為艱難;

  • 剛纔管理人員可供選擇的職位稀缺,部分人只能選擇自由職業作為過渡。

工程管理崗招聘

讓我們再次看看在過去兩年中,大型科技公司的軟件工程人員數量是如何變化的:

與軟件工程招聘相比,工程經理的招聘更為適度,尤其是在Meta:

亞馬遜是削減最多工程經理的公司。 亞馬遜是削減最多工程經理的公司。

所有其他公司的工程經理數量與兩年前大致相同,或者略多。這意味着工程團隊在電商巨頭必須「扁平化」;即單個經理管理更大的團隊。

總監及以上職位在大型科技公司的減少。

看看總監及以上職位(總監、高級總監、工程副總裁),除了蘋果公司外,所有大型科技公司都削減了高管人數:

在減少總監及以上職位方面,亞馬遜尤其積極:與兩年前相比,在線零售商的工程總監及以上職位減少了16%。 在減少總監及以上職位方面,亞馬遜尤其積極:與兩年前相比,在線零售商的工程總監及以上職位減少了16%。

考慮到大型科技公司很少招聘總監及以上職位,這可能是在大型科技公司找到工程領導職位的最難時期。

遠程崗位:縮水與分化

遠程辦公崗位比例繼續下降。

在TrueUp上,遠程崗位比例已從一年前的25%下滑至20%

如今,頂級科技公司里只有1/5的崗位支持全遠程

AI工程是個小例外。

AI工程崗位依舊供不應求,因此遠程機會反而略有上升。但這種寬松可能是階段性的,一旦市場供給改善,遠程比例或許還會收緊。

此外,遠程工作的薪酬普遍下滑

供大於求,讓遠程薪資不再有優勢。一位紐約數字代理公司CTO表示:

· 紐約本地中級崗位原本薪資$18–25萬/年;

· 全美遠程崗位只給$11萬/年;

· 在歐洲招遠程合同工,時薪$50–65(約$9萬/年)。

總體而言,遠程薪酬下降10–15%,但候選人質量卻更高。

換句話説,如今能拿到與線下相同薪資的遠程工作,已經成了一種稀缺特權。(轉載自新智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