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股 9月看好兩隻降息受益股,潛力巨大!

2025-09-04 19:09

九月,美聯儲降息幾乎是板上釘釘。

這不僅僅意味着利率要下來了,更意味着市場里的錢要重新找出口。

利率一降,借錢就更便宜,公司融資壓力減輕,投資人也會更敢把錢投出去。對於美股來説,這可能就是一次真正的「資金大洗牌」,市場的風向也會隨之改變。

過去兩年,AI熱潮讓科技巨頭成了市場的寵兒,股價不斷創新高。但降息一來,故事就不一樣了。錢不會只盯着那些已經很高的巨頭,還會去尋找那些被低估、被壓制的行業。一旦資金湧入,這些板塊不僅能修復估值,還可能帶來更大的漲幅。

那麼問題來了:在降息周期里,哪些板塊會率先起飛?哪些公司可能最先翻倍?

今天,我們就帶大家深入分析兩家仍在低位、但是有望未來翻倍的公司。

金融科技公司PGY

第一個值得重點關注的板塊,就是金融科技。這個行業和貸款生意綁得最緊,而貸款在降息周期里往往會被放大:利率往下走,貸款更便宜,借的人多了,違約率還會下降,整個市場的交易量自然就會衝上去。

在這個賽道里,大家最熟悉的名字可能是 AFRM、SOFI、UPST。這些公司直接面對消費者,打廣告吸引用户,然后把貸款推到他們手里。好處是擴張速度快,但問題也明顯:獲客成本高,而且所有貸款風險都得自己承擔。一旦利率環境惡化或者違約率上升,利潤就會立刻受到衝擊。

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第一家公司,Pagaya,美股代號 PGY,市值約 28 億美元,走的完全不是這條路。它既不是銀行,也不是 P2P 平臺,而是把自己定位成金融體系的 AI 基礎設施。

它像是一個「智能的 AI 風控部門」:一端連接銀行、汽車金融公司、分期平臺,另一端連接全球投資者。PGY 的 AI 模型在后台實時運行,快速評估貸款風險,把優質資產打包賣給投資者。

最重要的是,它不承擔信貸風險,只靠服務費和佣金賺錢。這讓它成了一個輕資產、可擴展、利潤槓桿極強的模式。換句話説,前臺的 SoFi、Affirm 越忙,后臺的PGY 就越掙錢。

從數據就能看出這種模式的威力。

傳統評分體系下,美國有 42% 的消費者,哪怕年收入達到 12 萬美元,仍然會被錯誤拒絕貸款。PGY 的 AI 模型能識別出這些被忽視的優質人羣,並在后臺 1 秒內完成評估。迄今為止,它已處理超過 2.9 萬億美元的貸款請求,與 31 家機構合作,覆蓋個人貸款、汽車金融、POS 分期等市場,幫助消費者新增了超過 350 億美元的信貸。隨着交易量不斷增長,模型持續迭代,合作機構對它的依賴也越來越強,這種「越用越準」的飛輪,正在讓PGY  成為信貸市場繞不開的基礎設施。

當然,模式清晰是一回事,市場長期以來對 PGY 最大的質疑,是它的資金來源不穩定。就像一輛跑車只有半箱油,看着動力十足,但跑不遠。

這一點,在過去幾年被徹底改寫。

2018 到 2023 年,公司先后通過 PAID 項目融資 25 億美元,RPM 項目融資 9 億美元,還完成了 3 億美元的首個 POS 分期證券化發行。這些早期操作,給它打下了基礎。到 2024 年底,forward-flow 協議的累計規模達到 50 億美元,投資者網絡覆蓋超過 150 家機構。

進入 2025 年,資金端的突破更是密集。7 月 14 日,公司和 Castlelake 簽署了 25 億美元 forward-flow 協議,額度比原計劃翻倍,這是資金方對它風控模型的直接背書。同月,PGY 首批汽車和 POS 貸款的 ABS 獲得了 AAA 評級,這在金融科技公司中極為罕見,等於拿到了債市的「通行證」。7 月 28 日,公司又成功發行 5 億美元的無抵押債券,認購倍數高達 5 倍,把融資成本從 11% 壓低到 9%。這一連串動作,徹底打破了「融資弱、抗壓差」的質疑。

資金穩固之后,業務擴張自然提速。過去 PGY 的業務核心是個人貸款,如今則通過與 Klarna、Elavon 等合作切入 POS 分期,並持續加碼 汽車貸款。到 2025 年二季度,這兩塊業務的收入佔比已從一年前的 9% 提升至 30%。業務逐步多元化,也讓公司在經濟波動中更具韌性。

PGY 的網絡效應也愈發明顯。其 AI 網絡已經覆蓋 近 6000 萬終端客户,每季度處理的貸款申請高達 2500 億美元。哪怕只轉化其中 1%,也能形成巨大的放款規模。再加上 Castlelake  25 億美元的彈藥支持,業務和資金形成了良性循環。

財務數據同樣印證了這種轉變。2024 年二季度公司還虧損 7500 萬美元,而到了 2025 年二季度,淨利潤已經轉正至 1700 萬美元,並實現了連續兩個季度盈利。全年盈利指引也上調至 5500 萬至 7500 萬美元,這意味着 PGY 已經從「燒錢擴張」轉向「穩定兑現」。

更值得關注的是 盈利質量。公司核心指標 FRLPC(手續費收入減去生產成本) 佔網絡交易量的比例,從 2023 年二季度的 3.3%,提升到 2024 年的 4.2%,再到 2025 年二季度的 4.8%。這意味着它從每 100 美元交易里賺的錢,從 3 塊多提升到接近 5 塊。而且,核心運營支出在 FRLPC 中的佔比也從 57% 降至 39%,收入增速遠快於成本擴張,利潤空間被成倍放大。

資本市場已經開始釋放信號。

過去三個月,分析師對PGY的營收預期上調了9次,對EPS預期上調了7次,幾乎沒有下修。在金融科技公司里,這種「一致向上」的預期並不常見。

然而,預期與定價之間卻存在顯著錯位。

根據一致預期,到2027年PGY 的EBITDA可達4.67億美元,但市場目前僅給予約5倍EV/EBITDA(對應股價在 27 美元左右);而Upstart的EBITDA預期只有3.40億美元,卻享受22倍估值。也就是説,盈利規模更大、模式更輕的PGY ,反而只拿到同行不到四分之一的估值水平。

從EPS角度看,反差更明顯。PGY 的2027年EPS預期為3.49美元,對應市盈率僅8.5倍;而Upstart預期EPS為3美元,市盈率27倍;SoFi預期EPS僅0.66美元,卻獲得31倍估值。換句話説,PGY 在盈利能力和風險抵禦上均優於對手,但市場定價顯著低估。

這種錯位在敏感性模型中表現得更直觀:

  • 如果 EPS 最終兑現至 3.69 美元,即便市場只願意給予 15 倍市盈率,股價也能達到 55 美元。

  • 如果EBITDA兑現到4.67億美元,哪怕只給10倍EV/EBITDA,對應股價同樣在55美元附近。而當前股價仍然遠低於這一水平。

所以邏輯非常清晰:哪怕只是估值稍微向行業平均靠攏,PGY 的股價都有成倍上漲的空間。隨着盈利能力持續兑現、融資成本下降、再疊加美聯儲的降息預期,這種低估修復,幾乎就是一個時間問題。

然而,風險依然存在。新產品「直銷引擎」和「聯盟優化引擎」尚未在大規模環境里被驗證,合作銀行的接入周期也可能拖慢落地節奏。同時,PGY 的模式帶有順周期特徵,一旦經濟放緩、失業率上升,貸款違約和資金方風險偏好都會受到衝擊,公司在壓力測試中測算,如果經濟惡化,信貸減值可能攀升至 2 億美元,對利潤和現金流形成實質壓力。

購房的一站式商店RKT

第二個值得重點關注的板塊,是房地產。住房按揭是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核心環節,利率變化直接決定了購房的成本。過去兩年,在高利率壓制下,美國30年期房貸利率一度衝到7%以上,很多家庭即便有支付能力,也被高昂的月供擋在門外。

但一旦進入降息周期,貸款利率回落,月供壓力立刻減輕,購房需求會像被打開的閥門一樣涌出。正因如此,房地產被稱為降息周期里最直接的「放大器」。

我們在這個板塊挑選出來了Rocket,美股代號RKT。

作為全美最大的住房抵押貸款發放商,它正在從單一貸款商,轉型為覆蓋找房、貸款、汽車的一體化金融科技平臺。通過 Rocket Homes 切入找房,再通過 Rocket Auto 延伸到汽車融資,公司幾乎貫穿了整個購房鏈條,把用户體驗從「碎片化」升級為「一站式平臺」。與缺乏金融深度的 Zillow 或缺少入口的傳統銀行相比,Rocket 的優勢在於平臺生態的完整性。

此前知名做空機構Citron直言, RKT有潛力成為住宅房地產史上最具顛覆性的公司,要知道,Citron 創始人 Andrew Left 以揭露財務造假聞名,是華爾街公認的「挑刺專家」。當這樣一家長期以做空為主的機構罕見轉而看多,本身就説明市場對 RKT 的模式和長期價值不容忽視。

Citron 的核心觀點為:

1、RKT 不只是「房貸股」,而是通過 AI、大數據和垂直整合,打造一個類似「住房界亞馬遜」的平臺。在高利率環境下,小玩家被淘汰,反而讓 RKT 的優勢更加突出。

2、美國房地產金融的數字化程度極低——85% 的購房搜索發生在線上,但真正在線申請貸款的不到 15%,這為 RKT 留下了巨大的升級空間。

3、收購在線房產中介平臺Redfin與 房貸服務巨頭Mr. Cooper(COOP),讓它同時掌握流量入口和貸后管理,形成了完整的業務閉環,正加速它向「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定位演變。

數據已經在驗證這一路徑。二季度,Rocket Mortgage 的貸款成交量達到 291 億美元,同比增長 18%;淨利率鎖定量同比提升 13%。

這背后,正是收購 Redfin 后的流量導入提升了轉化效率。同時,公司宣佈以 94 億美元收購 Mr. Cooper。根據披露,整合完成后預計將貢獻約 1 億美元的額外營收,並節省 4 億美元的運營成本,盈利彈性清晰可見。

很多人一看 RKT 的市盈率(P/E)會覺得「好貴」,因為它的前瞻市盈率大概在 89 倍,甚至比 Zillow(53 倍)、SoFi(75 倍)還高。其實這並不是説 RKT 真比他們貴,而是因為過去兩年房貸行業被高利率壓得盈利很薄,導致算出來的市盈率被「虛高」了。

如果換個維度看,就能發現真正的問題。RKT 的市銷率(P/S)只有 0.58 倍,而 Zillow 和 SoFi 分別高達 8.4 倍和 9.8 倍。什麼意思?就是同樣 1 美元的收入,市場願意給 Zillow 和 SoFi 8–9 美元的估值,但只願意給 RKT 半美元。這背后不是 RKT 賺錢能力差,而是市場還把它當成一個「傳統房貸股」,而不是科技平臺。

一旦 Redfin,Mr. Cooper 的整合完成, RKT的模式就會徹底轉變為「平臺型科技公司」。屆時市場定價邏輯也會隨之切換,從利差驅動走向平臺驅動,真正的重估纔剛剛開始。

當然, RKT 的故事不會是一條直線。房地產行業本身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短期內利率、政策和市場情緒的波動,都可能讓股價出現劇烈起伏。

但從更長的維度看,美國住房金融的數字化改造幾乎是不可逆的趨勢。正如電商取代百貨、線上支付取代現金一樣,用户的行為一旦完成遷移,就很難回頭。

投資人真正要思考的,不是下一個季度的息差變化,而是誰能最終掌握用户入口和數據優勢。 RKT正在這個方向上持續推進,而市場給它的定價,仍停留在「周期股」的思維里。這種落差,正是長期資金最值得把握的機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