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央企也難躺平,三大運營商上半年營收合超萬億,電信市場趨於飽和,押注AI尋增長

2025-09-04 16:48

中國移動(600941.SH;00941.HK)無疑是整個A股最賺錢的公司之一。

據東財Choice數據統計,2025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淨利潤排行榜單中,中國移動以842.35億元歸母淨利潤位列排行榜第五。而在剔除金融、石油等行業之后,中國移動的排名更是躍升至排行榜首位,其歸母淨利潤甚至遠超聲名遠揚的貴州茅臺(600519.SH)和寧德時代(300750.SZ;03750.HK)。

業績優異如中國移動,也有新「煩惱」。在傳統通信需求日趨飽和、5G紅利逐漸消退背景下,近六年來,中國移動首次在中報出現營收下降的情況。最新財報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移動營收5437.69億元,同比下降0.54%。

一名接近中國移動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透露,上半年,素來領跑全國的兩大城市營收雙雙掉隊出現負增長。這兩個優等生的困境,側面反映出整個行業的轉型陣痛。當人口紅利見頂,市場飽和度極高,套餐價格戰打到見骨,用户增長空間已被提前透支。

在此情況下,其他兩家電信運營商的情況同樣並不樂觀。如中國聯通(600050.SH;00762.HK),2025年上半年營收錄得2002.02億元,僅實現1.5%的同比增長;中國電信(601728.SH;00728.HK)上半年營收2694.22億元,同比增長1.3%。

綜合這三家運營商財報來看,傳統存量市場明顯見頂的背景下,三大運營商均在積極做出轉變。它們一方面發力智算業務,以此滿足大模型時代下對智能算力的極高需求;另一面積極擁抱AI,尋找新的業務機會,以期在日益見頂的移動通信業務之外,挖掘出新的增長點。

01

電信市場趨於飽和

三大運營商增長放緩與市場日趨飽和不無關係。

工信部最新發布的《2025年前7個月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前7個月,國內電信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0431億元,同比僅增長0.7%。而去年同期,這一增速為3%,增速明顯下滑。更重要的是,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及中國廣電的移動電話用户總數達18.15億户,比上年末僅淨增2508萬戶,國內電信行業已然進入存量博弈階段。

這一點,三大運營商的財報也有清晰的驗證。

如中國移動財報數據就顯示,其最大業務板塊個人通信市場業務營收為2447億元,同比下降約4.11%。具體來看,上半年,移動客户總數為10.05億户,淨增56萬戶,而去年同期,這一數據淨增926萬戶;5G網絡客户淨增4691萬戶至5.99億户,滲透率升至59.6%,卻未能有效帶動收入增長,ARPU值(用户平均收入)為49.5元,低於去年同期的51元。

2025年中報業績説明會上,中國移動董事長楊傑坦言指出,傳統通信需求趨於飽和,人口紅利漸趨於消退。在14億人口的市場背景下,全國移動電話用户總數已達18億,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個人市場業務面臨挑戰。

「例如,攜號轉網本意是爲了改善服務、讓客户擁有選擇權,目前演變成惡性競爭的手段,出現很多不合規、不正當競爭;手機出貨量負增長、換機周期延長至三年左右,導致用户消費意願低迷;大流量數據卡、低價數據卡網上銷售渠道眾多,亦對公司業務產生影響。」楊傑説。

中國聯通與中國電信也面臨相似困境。今年上半年,中國聯通連接用户規模突破12億,其中,移動和寬帶用户淨增超過1100萬,創近年同期新高,總量達到4.8 億。但這部分增長卻未能很好的反映在收入上,今年上半年,中國聯通聯網通信業務實現營收1318.7億元,同比增長0.4%。

而中國電信上半年移動用户達到4.33億,雖比去年同期增長1600萬戶,但其ARPU值卻從46.3元下降至46元,影響了整體營收的增長,以至其通信服務業務營收規模僅實現1.3個百分點的同比增長,至1066億元。

在中關村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看來,電信行業始終遵循着周期性發展的規律。通常,當新一代通信技術投入商用,就會首先帶動用户規模顯著增長,進而推動行業收入和利潤的提升。2019年之前,4G網絡建設已基本完成,而5G尚未大規模部署的時期,國內電信運營商也曾面臨增長瓶頸。

「2019年發展至今,隨着5G網絡的大規模建設逐漸完成,絕大部分高價值用户基本遷移至5G套餐,相關部署紅利已充分釋放,而6G技術尚未到來,行業再次步入代際之間的平臺期。在這種情況下,電信運營商要實現營收的持續增長變得尤為困難。」項立剛向時代周報記者分析表示。

02

尋找新增長曲線

行業步入代際平臺期,三大運營商集體將目光瞄向雲服務、算力、AI等新興業務,試圖尋找新增長曲線。

以雲計算業務為例,近年來,政企客户上雲成為雲市場的新增長曲線,中國電信旗下的天翼雲、中國移動旗下的移動雲、中國聯通旗下的聯通雲等電信運營商雲服務迅速崛起,成為中國雲計算產業中無法忽略的一股勢力。

2025年,情況發生變化。上半年,三大運營商的雲業務增速明顯放緩。其中,移動雲錄得營收561億元,同比增長11.3%,與2023年、2024年同期的80.5%和19.3%相比,增速明顯下滑;聯通雲錄得營收376億元,同比增長4.6%,遠低於前兩年同期的36.0%和24.3%;天翼雲錄得營收573億元,同比僅增長3.8%,前兩年這一數字則分別為63.4%和20.4%。

電信行業獨立分析師付亮向時代周報記者分析指出,運營商雲業務增長的放緩,一方面是受規模效應的影響。當業務規模已經增長至較大基數之后,增速自然呈現回落趨勢;另一方面,這也與宏觀環境變化有關。付亮指出,近年來,「降本增效」逐漸成為政府部門與企事業單位的普遍政策導向,這種整體性的預算控制和成本約束,也對高度依賴政企採購的運營商雲業務形成了明顯制約。

政企客户預算整體收縮的情況,也加劇了三大運營商在雲業務上的競爭,各式各樣的搶單、截胡情況時有發生。如今年3月,貴州省獨山縣人民醫院信息化提質建設項目就發佈更正公告,中標供應商從貴州移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轉變成為聯通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中標價從1148變成1139萬元,展現出運營商雲行業競爭的微妙變局。

不過,在激烈競爭之中,也有新的機會出現。如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就在中期業績會上強調,雲計算行業正處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以通算為主的雲業務增幅明顯下降,而人工智能驅動的智能算力需求非常旺盛。

三大運營商均為此投入重金。華西證券研報分析指出,上半年運營商資本開支結構重心轉移,推動算力發展。如中國電信上半年資本開支342億元,總智算規模達77 EFLOPS(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是衡量計算機浮點運算能力的單位);中國移動完成資本開支584億元,總智算規模達 61.3 EFLOPS;中國聯通資本開支202億元,全網智算算力達30 EFLOPS。

03

AI成發展新重點

AI是三大運營商集體發力的重點。中國移動甚至為此還開啟新一輪架構調整。在集團層面首設新部門「數智化部」,賦能AI發展。中國移動推出了「九天」通專大模型矩陣,重點佈局能源、交通、新型工業化等50多個行業大模型。

中國聯通攜手中興通訊發佈AI智慧家庭終端系列新品,並開放「元景萬悟」智能體開發平臺,在工業製造、醫療健康等重點領域,打造出上百個AI智能體;中國電信則通過算力+平臺+數據+模型+應用一體化服務,賦能超過30個行業智能體,和2萬個行業客户。

這些探索目前已經初步獲得收益。財報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電信實現智能收入63億元,同比增長89.4%。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並未在財報中對AI業務的收入進行明確披露,但在業績會上,相關高管都有談及。

如楊傑就曾透露,目前AI為中國移動帶來收入的具體數量很難確切統計,約幾十億的數量級;而中國聯通董事長陳忠岳也公開指出,AI業務已經開始規模變現,成為中國聯通新的增長點。

誠然,相較於三大運營商上半年總計超萬億的營收規模,AI業務不過幾十億元的體量仍十分微薄。但市場普遍認為,其背后潛藏着巨大的增量空間。

如付亮就認為,運營商不應侷限於基礎服務商的定位,而應充分發揮其固有的基礎設施優勢,並在縱向業務領域實現重點突破。比如,憑藉其網絡覆蓋、數據中心資源與雲網融合的優勢,運營商能夠為企業用户提供穩定、高性能的算力與網絡服務,成為智能服務的生態提供商,從而開闢新的收入來源。

項立剛同樣認為,運營商有望通過人工智能放大存儲、通信、網絡能力,獲得更多機會和營收。「只是運營商在AI相關的投入回報需要時間,不能期望馬上有大回報,這些投入最終會轉化為強大的能力,形成價值。」項立剛説。

就未來AI發展的戰略方向等問題,時代周報記者通過短信、電話聯繫中國移動、中國電信方面,截至發稿均未獲答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時代周報」(ID:timeweekly),作者:謝斯臨,編輯:王營,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