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中國水務(00855):智慧賦能+精細管理 打造高效供水標杆

2025-09-04 09:00

隨着AI促進生產力革命性躍遷和生產關係深層次變革的時代來臨,人工智能對水的「渴望」卻被忽視。據摩根士丹利預計,到2028年,AI數據中心因冷卻與發電而產生的年度用水量將達到10680億升(基準情景),相較2024年估算值增長11倍。在AI基礎設施的全球擴張背景下,水資源管理將成為關鍵主題。

此外,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全球近20%人口,卻僅擁有7%淡水資源的國家,水資源的高效利用與科學管理顯得也尤為重要。而城市化進程加快,供水管網老化、外力破壞和維護不足等問題導致漏損嚴重,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還增加了供水企業的運營成本與水質管理難度。如何破解「供水產銷差高企」的行業頑疾,成為擺在各大供水企業面前的重要課題。

智通財經APP獲悉,中國水務(00855)近年來在供水主業的精細化管理和高效運營上持續深耕,尤其是在智慧水務領域的創新實踐,為行業樹立了標杆。公司通過全面引入GIS、DMA分區計量、遠傳監測及數字化工單系統,顯著降低了供水管網的漏損率,使其不僅達到甚至超越國際先進水平,還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精細化管理:從「經驗管網」到「數字管網」

傳統的供水管網管理往往依賴經驗和人工巡查,既效率低下又難以及時發現隱蔽性漏損。中國水務則率先在多地子公司推廣管網GIS系統,將管網長度、管徑、材質、埋深、敷設日期及閥門、消防栓等信息數字化,形成「可視化的地下地圖」。

有了GIS的支撐,工作人員可以快速查詢與檢索,定位爆管點,甚至通過「關閥搜索」實現應急調度,大幅提升了檢修效率。與此同時,公司還將GIS與SCADA系統對接,實現了對突發事件的快速響應。這種「從經驗走向數據」的精細化管理,讓管網管理從幕后走到「屏幕上」,大幅提升了運營效率。

智慧水務:DMA分區計量精準控漏

漏損控制是行業公認的難點。中國水務以DMA(分區計量管理)為核心,建立起「分區監測—智能分析—快速響應」的閉環管理模式。

水1.png

智慧管網DMA分區計量管理系統

以深圳大工業區水司為例,公司通過在關鍵節點安裝智慧傳感器,實時監測流量、壓力和水質變化,並結合插入式流量計完成二級分區計量。當系統檢測到最小夜間流量異常上升時,會自動發出預警並生成工單,第一時間推送至巡檢人員。

水2.png

這種模式不僅讓漏點定位更加精準,也將處理時間壓縮到最短。據統計,深圳大工業區水司平均漏損率僅為3%,甚至優於全球領先的日本(約3.7%)。這一成績不僅贏得了業界認可,還獲得了國家水利部「智能水務優秀應用案例」獎項。

成功案例:惠州溢源的「智慧減漏」

智慧水務的價值在惠州溢源公司的實踐中得到充分體現。自2019年以來,公司以澳頭片區為試點,率先完成DMA分區計量建設。通過多級分區和遠傳監測,短短一年內就發現了40多個較大漏點,累計減少漏水量超過105萬立方米。

隨着系統的逐步完善,溢源公司建立了覆蓋7個一級分區、15個二級分區、27個三級分區和87個四級分區的DMA體系。到2024年底,公司的產銷差率已由2018年的12%降至7%以下,為企業節約了鉅額成本,也保障了區域供水的安全與可持續性。

高效運營:數字化工單讓修漏更快捷

降低漏損不僅要「精準測漏」,更要「快速修漏」。中國水務通過外業管理系統,將工單、巡檢、維修等環節數字化、信息化。

水3.png

當DMA系統檢測到異常並生成工單后,工單會立即出現在大地圖上,顯示派單時間、現場照片、安全交底內容及維修結果。全過程透明化,不僅提高了處理效率,還強化了監督管理。藉助這一系統,公司大幅縮短了修漏響應時間,真正實現了「測漏快、修漏快、止損快」。

行業對比:中國水務的領先優勢

根據住建部數據,2020年全國城市和縣城公共供水綜合漏損率為13.26%,部分城市甚至超過20%,而發達國家如日本和新加坡的水平分別在3.7%和5%左右。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水務通過智慧水務應用,將部分區域漏損率降至3%,已達到甚至超越國際一流水平。這不僅體現了公司在技術應用和管理模式上的領先,更彰顯了其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在節約水資源的同時,保障了城市供水的穩定與安全。

結語

隨着AI的發展高度依賴水資源,以及在「節水優先」的國家戰略和「雙碳」目標的推動下,供水企業必須走向更加精細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發展路徑。中國水務憑藉在智慧水務領域的持續探索和應用,已經走出了一條「科技賦能、管理精細、運營高效」的發展之路。

從深圳大工業區的3%漏損率,到惠州溢源DMA系統帶來的產銷差率持續下降,中國水務用一系列成功案例證明了智慧水務的巨大價值。未來,伴隨智慧水務的深入推廣,中國水務不僅將持續引領行業發展,也將在保障國家水安全、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貢獻更大力量。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