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以「善建不拔」之心,築就「數字塔」的質量根基

2025-09-04 07:02

(來源:中國市場監管報)

轉自:中國市場監管報

  在上海這座超一線城市的天際線里,3萬余座鐵塔靜默矗立,它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通信載體,而是搭載着傳感器、算力模塊的「數字塔」,為城市治理、生態監測、應急響應輸送着實時數據。這一從「通信塔」到「數字塔」的跨越背后,離不開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鐵塔)對質量的極致追求,更凝聚着公司副總經理、首席質量官張藴洲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與創新。

  從2014年上海鐵塔成立至今,張藴洲始終站在質量管理的第一線,帶領團隊構建起「善建不拔、數智共享」的矩陣式質量管理模式,讓「質量」成為上海鐵塔從行業追隨者到領跑者的核心密碼。

標準為尺,讓每一座鐵塔都有「質量座標」

  2014年,上海鐵塔剛成立時,擺在張藴洲面前的是一道難題: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涉及設計、施工、運維等數十個環節,不同運營商的技術標準不一,若沒有統一規範,不僅會導致重複建設,更會埋下質量隱患。「剛起步時,我們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施工隊按經驗干活,設備安裝精度不達標;運維人員巡檢無章法,小問題拖成大故障。」回憶起最初的困境,張藴洲記憶猶新,「那時候我就明確,質量管理的第一步,必須是建標準、立規矩,讓每一項工作都有‘質量座標’。」

  爲了搭建這套標準體系,張藴洲帶領團隊用了兩年時間,走遍上海各個區縣的建設現場,梳理出工程、產品、服務三大領域的關鍵節點。在工程領域,他們細化出16大專業門類、41個細分領域,甚至對塔體螺栓的擰緊力矩、基站設備的安裝高度都制定了明確標準,形成299道關鍵工序的「質量清單」;在產品領域,從設備採購到報廢全生命周期,建立150項管理規範,確保每一臺設備的質量可追溯;在服務領域,制定26項全流程服務準則,明確站址交付時限、故障響應速度等核心指標。

  「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要跟着實踐調整。」張藴洲記得,2015年在浦東某小區建設基站時,施工隊按原標準施工,卻因小區地下管線複雜導致工期延誤。他立刻組織技術人員重新勘察現場,補充了「複雜地形施工前管線探測」的專項標準,還配套建立監督制度——每支施工隊都配備質量監督員,施工前核查標準執行情況,施工后對照標準驗收。這套「制度—流程—標準」三級轉化機制,讓上海鐵塔在成立初期就實現了「設計有規範、建設有依據、運維有準則」,為后續的質量提升築牢了根基。

創新為鑰,讓「共享」成為質量升級的引擎

  2016年,隨着5G建設啟動,上海鐵塔迎來新的挑戰:運營商對基站建設的需求激增,既要「建得快」,更要「建得好」,還要避免資源浪費。張藴洲意識到,質量管理不能只停留在「達標」,更要通過創新實現「提質增效」,而「共享」正是破局的關鍵。

  「上海鐵塔因共享而生,質量提升也必須圍繞共享做文章。」張藴洲提出構建「標準化+個性化」雙輪驅動的共享質量模式。在標準化層面,他主導建立「接口—制式—準則」三位一體標準體系:統一鐵塔的設備接口,讓移動、聯通、電信的設備都能兼容安裝;規範基站的供電制式,避免重複鋪設電纜;明確運維服務準則,確保不同運營商享受同等質量的服務。這套標準實施后,一座鐵塔最多可同時搭載4家運營商的設備,共享率從成立初的13%逐步提升。

  而在個性化層面,張藴洲又打破「一刀切」的標準思維,設立柔性化質量響應機制。2018年,某新能源企業提出在鐵塔上加裝換電櫃的需求,傳統標準中並無相關規範。張藴洲立刻組織技術、安全、運維團隊召開專題會,僅用一周就制定出「鐵塔換電點位建設標準」,明確換電櫃的承重要求、供電安全規範,還配套設計了模塊化安裝方案,讓換電櫃能快速適配不同型號的鐵塔。「客户的需求就是質量改進的方向,標準要服務於實際需求,而不是束縛創新。」張藴洲説。

數智為翼,讓質量管控邁入「智能時代」

  2019年,「質量強國」戰略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對基礎設施提出了「數智化」要求。張藴洲又敏鋭地意識到,傳統的「人盯人」質量管理模式已難以滿足需求,必須用數字技術、AI技術為質量管理插上翅膀,實現從「人工管控」到「智能管控」的跨越。

  「過去巡檢一座鐵塔,需要運維人員攀爬上去,不僅耗時兩三個小時,還存在安全風險;現在用無人機巡檢,搭配AI算法,10分鍾就能完成全面檢查,還能識別出人工難以發現的細微鏽蝕。」説起數智化帶來的改變,張藴洲滿臉自豪。爲了搭建這套數智化質量管理體系,他主導推動上海鐵塔與AI技術公司合作,依託中國鐵塔AI中臺,打造了集智能巡檢、遠程運維、故障處理於一體的管理平臺。

  在工程質量審覈環節,張藴洲團隊開發的AI算法成為「質量哨兵」。施工人員通過移動端App上傳現場照片、視頻后,系統會自動用圖像識別技術覈查:塔體焊縫是否達標、設備接線是否規範、安全防護措施是否到位,甚至能通過OCR識別技術比對施工圖紙與實際施工的一致性,一旦發現問題,立刻生成審覈報告並推送至責任人。

  在服務質量管控上,他還打造了「數字化服務平臺+10096熱線+專屬客户經理」三維矩陣。客户通過平臺提交需求后,智能工單系統會自動根據問題類型、緊急程度分派任務,明確處理時限和責任主體;處理完成后,系統會自動回訪客户滿意度,形成「受理—分派—處理—回訪」的閉環。2023年進博會期間,某運營商提出臨時增加基站容量的需求,通過這套系統,從需求提交到完成擴容僅用了4小時,創下了上海鐵塔的服務響應紀錄。

  如今,上海鐵塔的新建鐵塔共享率已達75.42%,相當於少建鐵塔1.4萬座,節約投資46億元,「數字塔」更衍生出生態監測、交通管控、應急指揮等十余個應用場景。從制定標準到創新共享,再到數智賦能,張藴洲用十年時間,將「善建不拔」的質量理念融入上海鐵塔的每一座鐵塔、每一項服務中,不僅見證了企業的成長,更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位首席質量官的責任與擔當。

□羅仙英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