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3天反彈9%!為什麼「港股創新葯」還能漲?

2025-09-04 07:41

  來源:範範愛養基

  上周港股創新葯也就跌了3天於是,就有找我吐槽説:聽了我的推薦買了估值不貴的港股創新葯,虧慘了!

  從高位算起,也就回調了5%的樣子,我心想也不算多慘吧~

  不過轉念一想,上周「寒武紀」和「易中天」都在暴漲,AI和半導體指數一天就能漲5%以上。

  這麼一對比,確實「虧」。

  然而,就在他8月28日吐槽完的第二天,港股創新葯止跌反彈。

  港股通創新葯ETF(520880)為例,從8月29日到9月2日,3天反彈9.08%。

  尤其是周二(9月2日),A股和港股三大指數全部下跌,高位的科技板塊更是回調不少,而「港股創新葯」不僅沒有跌,反而還漲了1%!

  為什麼「港股創新葯」如此能漲抗跌?

  1. 港股創新葯VS科技

  與前兩周大漲的AI、半導體相比:港股創新葯最大的優勢就是估值低!

  截至2025年9月1日:

  「人工智能」PE估值75倍,位於近10年95%分位;「半導體」PE估值132倍,位於近10年99%分位;均位於歷史高位區間。

  「港股創新葯」PE為38倍,僅位於40%分位,屬於合理區間!甚至,相比今年初,港股創新葯的估值還降低了不少!

  原因就是PE估值=P股價/E盈利,雖然股價在漲,但是當盈利漲得更快時,就能不斷消化估值。

  這就是近期「港股創新葯」PE估值還在降低的原因~

  因為今年是我國創新葯「扭虧為盈」元年,隨着藥企盈利能力增強,在業績支撐下,比AI半導體等科技板塊有更強的安全邊際。

  在牛市進程中,尤其是市場情緒高漲的時候,估值高不是問題,關鍵看資金流入是否持續,也就是大家之前最關心的「存款搬家」。

  但是,一般有風吹草動,估值過高的板塊,就會首當其衝。

  1. 港股創新葯VS低位股

  「高切低」也是被大家討論比較多的話題~

  但是,當市場情緒走低時,低位板塊似乎也沒有足夠抗跌性,照樣跌。

  只不過比高估的科技板塊跌得少罷了~

  與「低位板塊」相比,港股創新葯最大的優勢就是「高確定性」!

  低位板塊之前給大家羅列過:白酒、消費、地產、化工、基建等等。

  相比今年來已經翻倍的「港股創新葯」而言,這些「低位板塊」今年可以説還沒有怎麼漲~

  但是,有一個粉絲朋友説得對:不漲是有原因的。

  因為業績確實不咋樣~

  尤其是白酒消費地產的業績,就不用我多說了。

  低位板塊中,我認為「勝率最高」的是化工板塊,受益於「反內卷」政策,它接下來「扭虧為盈、困境反轉」的可能性還是蠻高的。(關於「反內卷&化工」,推薦大家看我前段時間的文章《「低位」板塊中,勝率最高的是它》)

  「港股創新葯」的盈利確定性有多高?

  盈利=收入-支出

  港股創新葯在「開源」和「節流」上都做到了!

  開源:創新葯出海趨勢持續加速

  最新數據:今年1-7月License out金額近800億美元,同比增長超160%!

  近期,多家中國創新葯公司繼續發佈「好消息」:

  • 石藥集團與Madrigal達成全球授權協議,含1.2億美元預付款和最高19.55億美元里程碑付款;
  • 中國生物製藥公告全資附屬公司與默沙東LM-299/MK-2010項目合作進展順利,將於近期收到3億美元技術轉移里程碑付款;
  • 恆瑞醫藥公告與英國製藥巨頭葛蘭素史克達成一項總潛在金額達125億美元的License out合作。

  之前説過,從中國創新葯企業與跨國製藥公司簽訂BD協議到最終實現商業化銷售,整個過程通常需要3至7年。

  「籤協議」和「首付款」只是最初催化,如下圖所示,「首付款」佔總合作金額的佔比最低。

  后面的「里程碑款」和「銷售分成」纔是大頭——這部分將在未來3年乃至更長時間內持續釋放,為本輪創新葯行情提供長期支撐。

  節流:創新葯企的整體銷售費用率穩步下降如下圖所示,根據東吳證券研究院數據,從今年創新葯企中報能看出來,多項費率都在顯著下降!尤其是「銷售費率」,從前幾年的30%以上,降低到現在只有20%!

  在「開源節流」雙重作用下,港股創新葯企業的營收能力持續加強。

  還是東吳證券研究院最新數據:縱覽近7年半年報,今年的經淨利潤總額是最高的!

  尤其是龍頭股,在規模效應下,降本增效更明顯。

  百濟神州本月發佈2025上半年業績實現營收175.2億元,同比增加46%,歸母淨利潤4.5億元,扣非后淨利潤2.61億元,均同比扭虧為盈,這是其自上市以來首次盈利

  信達生物:2025年上半年,公司共取得總產品收入超人民幣52億元,同比保持35%以上的強勁增長

  因此,我還是那個結論:只要創新葯上述幾個核心邏輯不變,那麼一旦短期遇到回調就是逐步上車的機會。

  或許正是這個原因,我還看到一個重磅新聞!

  香港聯交所最新資料顯示,8月26日,貝萊德增持三生製藥4760.475萬股,總金額約為14.33億港元,最新持股比例為5.1%。

  上面提到的3家創新葯龍頭企業,均為「恆生港股通創新葯精選指數」的重倉股:

  (數據來源:恆生指數官網)

  為什麼「恆生港股通創新葯精選指數」更好?

  相信大家也看到了,港股創新葯相關的幾個指數都出台了最新的編制規則:明確剔除CXO公司,聚焦創新葯核心公司。

  新規則將在9月8日落地執行,也就是下周一。調整后,指數更加聚焦於創新葯研發企業,市場資金也將更精準地流向創新葯企業!

  那為什麼説「恆生港股通創新葯精選指數」更好呢?

  因為「恆生港股通創新葯精選指數」集中度更高,並且更加聚焦創新葯龍頭股

  「恆生港股通創新葯精選指數」前10大重倉股佔比高達78.62%,其中,前3大創新葯龍頭「百濟神州+信達生物+藥明生物」累計佔比高達39.6%!

  為什麼我非常看重這一點?

  因為創新葯企研發新葯需要大量的金錢和人才,尤其隨着AI和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創新葯企的競爭也要拓展到科技軍備賽,以提高創新葯研發成功率和縮減時間成本。

  萬一新葯研發失敗了,還得承受得住這樣的損失。

  金錢投入,人才吸引,科技升級,抗風險能力......

  這些還得是資金實力雄厚的龍頭企業才行

  而且,龍頭企業在降低成本這塊更容易受益於「規模效應」。

  目前跟蹤「恆生港股通創新葯精選指數的基金非常少。

  場內僅有2只ETF,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港股通創新葯ETF(520880),對應的場外聯接基金(A:025220 C:025221)今天恰好是最后一天募集期。

  再給大家更新一個數據:

  雖然今年港股創新葯漲超100%,但是港股通創新葯ETF(520880)跟蹤的「恆生港股通創新葯精選指數距離2021年最高位還有近35%的上漲空間。

  最后給大家分享一個「硬核」知識點!

  也是被很多人忽略的點~

  你可能想問:既然港股創新葯這麼好,為什麼上周還跌了好幾天?

  我看到比較多的解釋是:被AI和半導體「吸血」。

  這可能是理由之一,但是我個人認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上周,港幣迅速升值導致港股流動性有所收緊。

  香港自1983年起實施聯繫匯率制度,將港幣與美元掛鉤,設定在1美元兑7.75至7.85港幣之間。一旦觸達這兩個閾值,香港金管局就會下場干預,扭轉局面。

  為什麼今年5月港幣突然迅速貶值?

  今年2-4月,港股市場牛市啟動,(南向資金流入、大型IPO、上市公司派息等因素),市場對港幣需求旺盛,導致在4月末時,市場港幣減少,港幣升值觸達7.75。

  在5月初,金管局向市場注入了1294億港幣的流動性,迅速逆轉港幣升值態勢!

  這筆巨量資金的注入,直接導致了港元流動性的極度充裕。

  大家可以看看今年5-7月港股創新葯走勢,也是大漲的時間。

  為什麼8月中旬開始,港幣突然升值?

  但是,隨着匯率來到7.85臨界點,為穩定港元匯率,香港金管局於8月13日和14日分別回籠港幣70.65億元和33.76億元,大幅收緊市場上港幣流動性,港幣開始升值!

  衆所周知,創新葯企對市場流動性極其敏感。

  當市場流動性一收緊,對創新葯企短期是直接利空因素。

  因此,這是壓制港股創新葯企8月下旬股價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過,匯率波動在正常不過,都是短期波動。

  好在,9月開始,港幣匯率又有掉頭開始貶值的勢頭,從短期來看,這對港股創新葯又是一個利好~

責任編輯:楊賜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