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2 18:54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周悦
2025年中報季,互聯網公司交出AI時代的「期中答卷」,幾乎所有百億市值以上的公司都在財報中提到AI。
與2022年底ChatGPT問世時的市場期待不同,如今AI已從技術口號走向真實業務,滲透進廣告、視頻、訂閲、辦公等多個收入與成本環節。
為觀察AI對企業估值的結構性影響,本文選取2022年12月1日(ChatGPT發佈后首個收盤日)至2025年9月1日(中報季后首個收盤日)這一區間,回看頭部科技公司市值變化:
前兩名未變,第三至十位座次更替。騰訊穩居第一,市值上漲約90%至5萬億元;阿里重回2萬億元大關;小米受汽車等新業務帶動,市值暴漲439%,躍升至第三,躋身「兩萬億俱樂部」。網易幾乎翻倍,擠入前五;快手上漲三成;美團、京東跌出前五;百度則出現回調,但仍守住前十序列。
大廠座次調整之外,AI帶來的估值彈性更集中體現於「中廠」陣營:金山辦公市值突破1500億元;科大訊飛邁入千億俱樂部;浪潮信息市值翻倍逼近千億;三六零增長超六成,突破800億元;崑崙萬維突破500億元;美圖增長近十倍至約500億元。這些公司多集中在辦公、教育、內容等垂直場景,正成為生成式AI率先落地的主戰場。
當然,估值漲跌並非只由AI驅動,還受到基本面、經濟預期與政策影響,二季度宏觀回暖疊加「人工智能+」政策落地,為估值重估提供支撐。與此同時,國際投行如摩根大通、花旗、高盛開始採用「分部估值法」重估阿里,更關注AI業務帶來的新增價值,這一方法也正應用於更多科技企業。
資本市場的視線,正在跳過當前利潤,尋找AI驅動的長期敍事。
巨頭攻防「燒錢」競賽
AI仍是重資本賽道。模型性能依賴參數、數據與算力,資本支出成為衡量AI戰略強度的硬指標。 在這項開支上,阿里和騰訊形成「雙巨頭」格局:二季度,阿里與騰訊的資本支出分別達380億元、191億元,同比增長220%、119%。
阿里此前承諾三年投入3800億元建AI基建。本季度,阿里營收達2476億元,同比增長2%,高強度的AI投入疊加零售戰線拉長,使其自由現金流由正轉負。
橫向對比,阿里本季度資本支出投入是騰訊的兩倍;百度未披露本季度資本支出數據,過去三年該項佔營收比例為7%、8%及6%,按照5%的比例保守估算,阿里約為百度的23倍。
阿里走「AI三板斧」戰略:雲轉向AI雲,釘釘建設智能體平臺,夸克定位超級AI App。阿里雲收入同比增長26%,AI相關收入佔比超20%。
與阿里的高舉高打相比,騰訊更強調在現有業務上提效。其中,廣告收入同比增長20%,主要是AI在推薦、素材生成與分析等環節提效;視頻號、搜一搜、小程序等場景接入AI工具;遊戲中也出現由AI驅動的虛擬角色與內容生成系統。企業服務因GPU租賃和API調用回暖。
百度則強調「AI優先」戰略,在財報中明確自身定位為「領先AI公司」。二季度,其非廣告類核心收入突破100億元,同比增長34%,主要來自智能雲、蘿卜快跑與AI搜索的增長。截至7月,64%的百度移動搜索結果已整合AI生成內容。
但AI投入也帶來現金流壓力,本季度轉為負47億元。百度CFO何海建稱,短期內,AI搜索尚未形成規模變現,百度的收入和利潤率承壓,「預計第三季度將尤其具有挑戰性」。
美團、京東則面臨利潤壓力。美團淨利同比下滑89%,京東下滑50.8%。京東新業務(含外賣)營收139億元,虧損達148億元,相當於「每賺1元虧1元」。兩者的AI尚未直接變現,仍以內部效率提升爲主。不過,兩家公司賬面均持有數百億元現金。
放眼全球,重資產軍備競賽加速展開。谷歌、Meta、微軟二季度資本支出均超200億美元,幾乎是阿里同期的四倍,亞馬遜甚至突破300億美元。投資研究機構伯恩斯坦預測,未來五年,全球五大科技巨頭在AI基礎設施上的總投入將超萬億美元,超過標普500中90家通信類公司的總和。
圖像、視頻、教育成最快變現賽道
圖像和視頻生成,已成為AI當前變現速度最快的應用方向,尤其在廣告與內容製作環節,幾乎覆蓋了三層主要廣告主:大品牌用它完成整套創意Demo製作,小説平臺等效果廣告主依賴其批量生成投放素材,中小企業則用於低成本改造現有素材。
百度、阿里、騰訊、抖音、快手等公司已相繼推出視頻生成模型,創業公司如MiniMax、生數科技也快速進入這一賽道。一位百度人士稱,哪怕AI視頻與搜索結合只帶來1%的收入增長,也可能撬動數十億元新增空間。
在本輪財報季中,快手是少數明確披露AI收入的公司之一。其視頻生成大模型「可靈」在二季度實現營收超2.5億元,全年收入預期上調至年初的兩倍。財報中,AI一詞被提及超過30次,反映其在整體戰略中的重要性。
快手CFO金秉稱,可靈推理階段的毛利率已轉正,年中公司追加算力資本支出,預計快手AI整體投入對全年利潤率的影響在1%—2%左右。
快手正在嘗試「邊投邊賺」的路徑,避免陷入「燒錢換增長」的邏輯。不過,這也帶來資本性支出的財務攤銷壓力。
除了圖像與視頻,教育成為另一個正在起量的AI應用高地。網易旗下的有道,展示出一條清晰的「教育優先」路徑。在「AI原生」戰略帶動下,有道已連續四個季度盈利,二季度AI相關收入達8000萬元,同比增長約30%,覆蓋AI作文批改、高考志願填報等功能,訂閲用户增長持續。
與此同時,AI也從軟件層滲透至硬件終端,AI學習機正成為家庭教育的新入口。當前學習機整體滲透率仍不足10%,但背后是全國約2億在校生的潛在用户。
科大訊飛、好未來、學而思等企業持續投入AI學習機業務,產品能力集中在答題、批改、內容推薦與個性化輔導等方向。 第三方機構歐睿的數據顯示,科大訊飛的銷售額、銷量連續四年在高端學習機市場居全國第一。其「星火X1」模型已在教育、醫療等行業落地,並在央國企市場取得領先份額。財報顯示,科大訊飛上半年營收首次突破百億,同比增長17%;淨虧損收窄至2.39億元,研發投入佔比21.9%。
相比大廠「燒錢」等待變現,一批中型互聯網公司正通過聚焦垂直場景、加大研發投入,走出更具確定性的AI商業化路徑。他們的共同特徵是:研發投入普遍佔營收20%以上,同比增幅在5%—20%,側重於與主營業務契合的落地轉化,而非參數競賽。
比如,金山辦公作為「AI+辦公」的代表企業,上半年營收26.57億元,WPS 365業務同比增長62%,這一面向企業和黨政客户的AI辦公平臺收入初具規模。金山辦公研發投入達9.59億元,佔營收36%,在中型互聯網公司中處於較高水平。
崑崙萬維則聚焦生產力工具與社交娛樂應用。旗下AI短劇平臺DramaWave單月流水超過2000萬美元,年化收入達2.4億美元,預計年底突破3.6億美元。上半年,崑崙萬維營收37.33億元,同比增長近50%,其中九成來自海外。
此外,AI也正在深入更復雜的業務鏈條。三七互娛將AI嵌入遊戲研發全流程,2D素材中AI生成比例已超八成,3D資產生成比例達三成;東方財富通過「妙想」大模型,在投顧、行情、客服與內容分發等環節融合AI能力。
整體來看,生成式AI正在從「願景故事」邁入實際業務。真正實現「AI來財」的公司,往往已在覈心場景中跑通模式,並以持續研發投入築起技術與產品的複利護城河。
(作者 周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