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全球科技浪潮席捲,新興行業扛起港股增長大旗|2025中報專題

2025-09-02 18:01

《投資者網》張靜懿 

作為連接內地與全球資本市場的重要紐帶,港股市場在2025年上半年的複雜環境中,呈現出鮮明的「新興驅動」特徵。全球技術革命浪潮疊加消費升級趨勢,讓科技、消費、醫藥等新興行業成為港股整體業績增長的核心引擎。 

科技、消費、醫藥多點開花,各領風騷

2025年上半年,港股主要指數的強勢表現。恆生指數累計漲幅達20%創下近三年半年度最佳成績;恆生科技指數上漲18.68%,領跑全球主要科技指數;國企指數上漲19.05%主要受新興行業國企驅動。 

港股主要指數上漲主要是由於「AI熱潮推動中國資產重估」及「"南向資金淨流入達7311.93億港元」,形成內外資金合力。 

企業盈利層面,新興行業的「高增長」有效對衝了部分傳統行業的壓力,推動整體盈利顯現韌性。其中,科技、消費、醫藥三大新興領域表現突出。

科技行業是上半年港股最具爆發力的板塊,細分賽道呈現「全面開花」態勢,AI、互聯網電商、科技硬件均實現高增長。 

隨着大模型技術從「研發」走向「應用」,港股 AI 企業業績迎來質的飛躍。商湯-W上半年營收約17.4億元,同比增21%,生成式AI業務10.5億元,同比增長256%,成為核心驅動力;騰訊控股則憑藉「AI+現有業務」的融合模式,實現業績再增長,上半年營收達3645.3億元,同比增長14%。 

科技硬件領域憑藉「核心技術自主化」,打破海外壟斷,實現業績高增長。中芯國際上半年營收44.6億美元,同比增長約23%;歸母淨利潤23億元,同比增長39.8%。關鍵突破在於14nm製程工藝:產能利用率逐步提升,14nm FinFET技術已進入客户導入階段。 

互聯網電商板塊上半年集體「回血」,拼多多、京東、美團均實現雙位數盈利增長。其中,美團上半年營收達1555億元,同比增長22%;淨利潤167億元,同比增長107%,創下近三年半年度最高增速;拼多多的增長則依託「全球化+農產品上行」,上半年營收1839億元,同比增長105%;淨利潤600億元,同比增長182%。 

「新消費三姐妹」—泡泡瑪特、蜜雪集團、老鋪黃金上半年業績表現亮眼,市場表現強勁。泡泡瑪特通過「IP聯名+線下體驗」,精準捕捉年輕人「個性化+情感化」消費需求,上半年營收138.8億元,同比增長204.4%,經調整淨利潤47.1億元,同比增長362.8%;蜜雪集團則憑藉「高性價比+下沉市場」策略,實現規模擴張,上半年營收148.7億元,同比增長39.3%,淨利潤27.2億元,同比增長44.1%。老鋪黃金則通過古法黃金與奢侈品結合,上半年實現營收123.54億元,同比增長251.0%,期內利潤22.68億元,同比增長285.8%。 

醫藥行業上半年迎來「研發轉化+出海突破」的雙重利好,創新葯與醫療器械成為兩大增長支柱。

隨着國內創新葯審批政策的優化,港股創新葯企業進入「收穫期」。映恩生物在ADC賽道中表現突出,其臨牀管線推進速度較快,覆蓋多個適應症,包括HER2、B7-H3等靶點。核心產品DB-1303(靶向HER2的ADC藥物)已進入全球多中心臨牀試驗,預計2025年下半年向FDA提交加速審批。 

醫療器械企業則通過「技術出海」打開增長空間。邁瑞醫療上半年國際業務實現收入83.32億元,佔整體收入的比重進一步提升至50%,其中發展中國家維持快速增長的趨勢。其監護儀、麻醉機、呼吸機、除顫儀、血球、超聲產品在全球的市場佔有率繼續維持市場前三的地位。 

新興行業主導IPO熱潮,重塑市場格局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市場呈現「新興行業唱主角」的特徵,新上市企業不僅為市場注入活力,更在重塑行業業績格局,成為推動新興行業增長的「新動能」。​

從IPO規模看,上半年共有約42家企業通過IPO登陸港股,合計募資約1070億港元位居全球資本市場榜首,其中科技(含新能源、AI)、消費、醫藥三大新興行業企業佔比達75%,募資額佔比超80%

更重要的是,新上市企業正在重塑行業業績格局寧德時代港股上市后,帶動上游鋰礦企業(如天齊鋰業)訂單增長,下游新能源車企(如比亞迪)電池採購成本下降,形成「龍頭帶動產業鏈」的增長效應;蜜雪集團作為新消費代表,上市后加速下沉市場佈局,門店數量從1.5萬家增至5.3萬家,倒逼同類茶飲企業降價促銷,推動整個消費行業「性價比」競爭加劇。這種「新勢力入場—競爭格局變化—行業業績重構」的邏輯,將在下半年持續發酵。 

值得關注的是,截至6月末,港交所排隊等待IPO的企業超過200家,新興行業依舊是主力軍。從行業分佈看,生物科技、醫療和醫藥、人工智能、信息科技及電信服務等新經濟行業的擬IPO企業佔比超60%。

僅上半年,就有12家機器人產業鏈企業密集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既有樂動機器人、卧安機器人、斯坦德、仙工智能等新興企業,也不乏埃斯頓、兆威機電等已登陸A股的「老兵」。在醫藥領域,多達39家醫療健康企業在港交所排隊等待上市,2025年開年以來,港股生物醫藥市場明顯回暖,上半年共有10家生物醫藥企業成功登陸港交所,而去年全年僅有12家。 

綜合券商與研究機構觀點,2025年下半年港股新興行業預計呈現結構性增長。科技板塊受益於AI商業化加速,大模型應用(如Deep Seek)落地遊戲、廣告及醫療領域,疊加半導體國產替代需求,恆生科技指數估值修復空間顯著。消費行業聚焦「悦己經濟」,新茶飲、潮玩等細分賽道持續擴容;醫藥板塊以創新葯出海為核心驅動,ADC、雙抗等技術突破推動BD交易活躍,港股創新葯企管線數據密集讀出或催化估值提升。 

2025年上半年,港股新興行業以「技術創新+需求升級」為驅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業績答卷,成為市場增長的核心引擎。下半年,在全球技術革命與國內消費升級大趨勢下,疊加IPO新勢力的持續補位,新興行業將繼續引領港股結構性行情,為市場注入長期活力。(思維財經出品)■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