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2 17:55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王夏
注塑車間中,人影寥寥,似乎只有機器在有條不紊地運行。原本應該站着工人的設備前,只有一臺暗灰色的人形機器人在其間穿梭。
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發生在美的洗衣機荊州工廠的現實。
8月底,這家工廠剛剛獲得了一項WRCA頒佈世界紀錄。
世界紀錄認證WRCA委員會認為,這是全球首個正式的多場景覆蓋智能體工廠。簡言之,這個工廠擁有一個智能體大腦,在能源管理、AI質檢、參數防錯、工藝設計、品質分析、計劃調度、設備運維等核心場景,都能實現「系統自治」,平均提效80%以上。
從年初發布人形機器人整機,到年中機器人前往工廠「打工」,再到如今為工廠裝上「AI大腦」,美的完成了從產品到生產、從單點突破到系統賦能的n級跳。
而這,只是美的B端「第二曲線」探索的一部分。
「上一個周期的寵兒,如果跟不上變化,就會在下一個周期消亡。」美的集團CEO方洪波在2025年經營管理年會上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
不知不覺間,這家在上一個周期站穩腳跟的製造業科技巨頭已經悄然動身,奔向新時代。
市場也感知到了這個5000億元市值巨頭發出的新一輪增長訊號。
8月29日盤后,美的發佈財報。上半年,美的營收利潤雙增的同時,年內回購已超44億元。
截9月2日,美的A股股價報收76.16元/股;港股股價報收86.8港元/股。
有「生命」的工廠
拿下世界紀錄,最關鍵的,是美的荊州工廠具備的「智能體大腦」。
工廠大腦是智能體工廠的「神經中樞」,採用高可用、可擴展的分佈式多智能體架構,通過Agent-to-Agent(A2A)通信實現智能體自治協同,並集成工業領域大模型推理引擎增強智能決策能力。
「智能體工廠是一個全新的物種。」張小懿在採訪中提到,在工廠大腦的指揮下,工廠的每一個生產要素——人機料法環都不再是孤立的單元,包括各種智能終端如具身機器人、機械臂、AMR(自主移動機器人)、注塑機、攝像頭、傳感器等,都被賦予了感知、理解、決策及行動能力。
簡言之,如果把智能體工廠比喻成一個人,工廠大腦是負責任務調度的中樞,智能體是面向特定任務的神經網絡,智能終端是負責實際任務執行的四肢。
在這里,人變得更智能。
智能體工廠的AI眼鏡應用於洗衣機面板質檢的首檢環節。例如檢查試印的文字或圖案是否印刷正確。在過去,工廠通常依賴人工進行首檢,該過程較為枯燥繁瑣,耗時耗力,且錯誤率相對較高。
在AI眼鏡輔助下,工人能夠根據市場問題、首檢歷史數據進行易錯點提醒,並能基於視覺技術打通研發、品質智能體,根據物料的信息自動獲取研發系統的圖紙,並與拍照的實物進行比對,檢驗結果返回到品質智能體。首檢效率由15分鍾減少到30秒。
機器人也變得更智能。
在注塑車間往返工作的「美羅」是美的自主研發的面向工業場景的人形機器人。
作為工廠具身智能體的核心執行單元,在工廠大腦的統一調度下,美羅能夠自主執行品質首檢、DMS巡迴會議、TPM巡檢、EHS巡檢等高頻次任務。
在執行首檢送檢任務時,美羅會將注塑成型的后桶搬運至智能首檢台,由集成的高精度自研3D相機自主進行尺寸外觀檢測。質檢數據會實時同步至品質智能體,只有當系統確認部件合格后,纔會調度機器人返回取件。如果檢測不合格,會進一步協同工藝智能體、TPM智能體,對注塑機參數優化調整。
在可靠性實驗室的玉兔機器人,會對每台洗衣機的運行狀態及面板進行檢測。在不同任務切換的過程中,系統將基於單台洗衣機的實時狀態自主做出決策,例如判斷是否需調入更多洗衣機進行檢測。
人機協同更是要絲滑許多。
在乾衣機后蓋自動鎖附工站,庫卡「iico協作機器人」立在產線旁,與其他環節的工人密切配合,完成對洗衣機后蓋鎖附螺絲的工作。
與計劃智能體深度協同,iico將圖片實時上傳到工廠,工廠大腦就能自動解析機型特徵並快速匹配多種產品型號。
即便面對不同洗衣機型號的混流生產場景,工廠大腦也能實時完成機型識別,自動更新鎖附螺絲的程序,實現如同人類般靈活高效的柔性化作業。
在智能體大腦的支持下,工廠14個智能體覆蓋了38個核心生產場景。這讓美的荊州工廠不但有了對生產流程的全知視角,還能夠自主決策、自主迭代。
據悉,美的未來還計劃在現有的14個場景上再做拓展,實現場景的100%覆蓋。
徐翼在採訪中提到,未來,荊州工廠會成為美的智能體工廠的第一塊試驗田 —— 當前工廠智能體的各項能力仍需全面提升,因此工廠生產、質檢、運維等所有環節的信息將匯聚至「工廠大腦」,這些真實場景數據將用於訓練工業領域大模型,進而反哺工廠能力迭代。
加速的第二曲線
從風扇到全品類家電,再到能源、醫療和智能體工廠,美的穿越周期的關鍵詞是 「變化」。
在家電業務趨向成熟,家電市場逐漸紅海化之前,美的就已經開始尋找第二曲線。
而機器人業務,正是美的多年B端業務探索嘗試的一個側面。
方洪波曾經談到美的選擇第二曲線的邏輯:尋找的是中國還沒有形成規模和格局,但在全世界比較成熟的行業。
工業機器人,就屬於此類。
這筆在近十年前開始,耗資數百億元的交易,最終為美的在機器人業務換來了先發優勢。
據MIR睿工業數據顯示,庫卡工業機器人中國市場佔有率提升至9.4%,庫卡中國收入全球佔比大幅提升,接近30%。
而美的今年人形機器人「3月出樣機、5月就開工」的速度也受益於此。庫卡中國移動機器人業務總經理馬建良提到,庫卡的技術經驗、工業自動化經驗和全球化生態服務網絡,為美的人形機器人業務起到了多重幫助。
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美的集團投資者關係總監兼董事會祕書高書提到,機器人業務如今已經成為美的B端最值得關注的戰略之一。
目前美的集團已成立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聚焦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研究開發應用、家電機器人化和機器人整機開發。
今年3月,美的副總裁兼CTO衞昶公開了美的在機器人賽道的全面佈局。
一是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二是家電機器人化,在家電產品中融入機器人和AI技術,例如視覺識別、機械臂運用以及人機交互技術等;三是聚焦機器人整機開發,深入挖掘應用場景,積極佈局核心技術。
7月,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衞昶還表示,在人形機器人整機研發方面,美的成功打造了「類人形」、「全人形」、「超人形」三大技術平臺,未來將在工業、商業和家庭三大場景中全面推廣具身智能及其解決方案的應用。
不難發現,美的的機器人戰略以‘核心技術自研 + 多場景落地’為核心,涉及多個事業羣(包括智能家居事業羣、工業技術核心零部件事業羣、機器人庫卡事業羣)及各類研究院(如中央研究院、AI 創新中心),形成‘研發 - 生產 - 應用’的全鏈條佈局。
事實上,隨着美的B端多個板塊顯山露水,不難發現,美的第一曲線和第二曲線交纏共振,已經成為這個5000億巨頭增長的關鍵增量。
美的旗下的能源業務,是今年B端的另外一個亮點。
基於「看好新能源長期替代化石的趨勢」,美的在2021年收購合康新能,入局能源領域。
在剛剛披露的半年報中,美的能源報告期內首次以整體品牌形象亮相,牽頭合康新能及科陸電子兩家上市公司在內的多個業務單位,發佈「儲能+熱泵+AI」三維驅動戰略。美的提到,要面向全球客户提供貫穿新能源全價值鏈的綠色能源解決方案,包括大型儲能、工商業儲能、家庭能源解決方案等。
就在8月底,美的集團旗下智慧物流企業安得智聯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若能登陸港股市場,「美的系」B端上市公司數量將增至4家。
創新「永動機」
從曾經的白電龍頭,到B端業務營收破千億、手握智能體工廠的科技巨頭,美的背后的增長密碼是什麼?
對引領式創新的追求,或許是背后的答案。
生產風扇起家的美的,已經悄然孕育出科技公司的內核。
2020年,美的的經營戰略從「產品領先」轉向「科技領先」。
而一個關注科技創新的研發內核,在更早的時候就開始架構、生長。2014年,美的中央研究院成立,是美的集團研發體系建設的一個標誌性節點。
當年4月,首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胡自強寫下了一份《工作規劃》,奠定了美的的「四級研發體系(產品開發、個性技術研究、共性技術和基礎技術、顛覆性和前沿技術研究)」和「三個一代」研發模式(研究一代、儲備一代、開發一代)。這個模式一直沿用到今天。
「四級研發體系」的組織架構中,美的在集團層面設立了中央研究院、智能製造研究院、AI創新中心、軟件工程院這四個技術組織,職責是聚焦於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的研發,為將來3-5年甚至更長時間推出的產品做技術儲備。
而美的近年不斷成立研究院,在各個事業部完善研發單元,也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研發氛圍。
今年7月,美的上海全球創新園區舉行開園儀式。園區自2021年開始建設,歷經4年,建設總投資超70億元。在建成后,順德的美的全球創新中心和上海美的全球創新園區將遙遙相望,構成美的國內研發網絡的核心。
從跨越十余年的架構的研發體系,不難看出美的對科技創新的執着和耐心。
除了規劃清晰的研發架構,美的也在不斷吸納科技創新的有生力量。
2012年,整個美的的博士生加起來不到20個。如今,截至2025年4月26日,美的擁有超過2.3萬名研發人員,其中碩博員工超過7000人。培育人才的同時,美的也不吝投入。
2022至2024年,研發投入合計超過人民幣430億元。剛剛披露的美的集團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美的集團研發投入超過88億元,同比增幅超過14.4%。
此前,美的集團執行總裁王建國還表示,未來三年要投入500億元佈局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業務。
時至今日,美的集團成立已有57年。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美的清楚地知道,不變的只有變化,更新的只有創新。身處這個激盪的時代,美的正在不斷證明,真正的能夠穿越周期、不斷成長的科技行業領導者,永遠擁有刀刃向內,重新定義下一場技術革命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