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2 16:40
AI播客:換個方式聽新聞 下載mp3
英國和法國這兩個老牌西方國家正在面臨困境。市場甚至出現一個猜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需要向這兩個經濟體提供救助。
英國經濟學家發出警告,稱倫敦可能很快面臨一場需要外國救助的金融危機。法國財政部長埃里克·隆巴德(Eric Lombard)也警告稱,法國可能也需要得到援手。
IMF能救嗎?英國和法國作為世界第六和第七大經濟體,規模龐大,超出了IMF的救助能力。IMF的總貸款能力約為1萬億美元,這足以為斯里蘭卡或巴基斯坦等國家提供適度的穩定性,但對於英國和法國這樣的經濟體來説,這一數字遠遠不夠。英國政府未償還債務約為3.8萬億美元,法國債務約為3.1萬億美元,遠超IMF的救助能力。
IMF需要救嗎?總的來説,確實也還遠遠沒到這個地步。但是,這一討論凸顯出市場擔憂:投資者將要求越來越高的風險溢價,以彌補其政策失序的代價。
就英國而言,低迷的經濟增長與上升的借貸成本正在衝擊政府財政。周二,其30年期國債收益率升至1998年以來最高水平。英國政府的借款成本甚至高於希臘。
英國首相斯塔默和財政大臣里夫斯近月向工黨左翼議員妥協,放棄了一項温和的福利改革,並保留了針對老年人的冬季燃料補貼。這説明,斯塔默政府控制支出的希望已然消失。
周一,斯塔默聘請了一批新的經濟顧問,本意是向公眾和全球投資者傳遞信號,證明他有計劃,或者至少有能力制定計劃,但收效甚微。
工黨目前正在經歷一堂關於拉弗曲線的慘痛課程。該曲線警示,超過某一臨界點后,提高税率帶來的税收反而減少而非增加。去年的預算案加税並未縮小赤字,反而因抑制投資與招聘而適得其反。針對富裕外國人的加税舉措也失敗了,因為他們選擇離開英國。
然而,里夫斯仍在考慮更多加税選項,以填補200億至400億英鎊的財政缺口,從而實現她為自己設定的主要財政目標。這包括對高價值住宅、養老金儲蓄、遺產,甚至可能包括家庭內部贈與徵稅。而最大的一項加税措施將繼續存在。在快速通脹之下多年凍結的所得税等級,隨着名義收入上升,正將越來越多的中產階級推入更高的税率區間。
回顧1976年,時任英國首相詹姆斯·卡拉漢(James Callaghan)領導的政府被迫向IMF請求緊急貸款。近半個世紀之后,一些經濟學家正在作出顯而易見的類比。正如當年的財政大臣丹尼斯·希利(Denis Healey)一樣,如今的財政大臣里夫斯也面臨安撫全球投資者的不安情緒的挑戰。
然而,多數經濟學家認為,將英國今天的局面與希利當年的「討飯碗」式求助相比顯然言過其實。
「那完全是胡說……這只是一種歇斯底里的反應。」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前成員邁克爾·桑德斯(Michael Saunders)説,
「並不是説英國沒有財政問題,確實有。但情況遠未糟到需要IMF出手的地步。」
在法國,總理貝魯計劃發起信任投票,但反對派料將投下不信任票,將當前政府驅逐下臺,極右翼國民聯盟甚至表示已準備好舉行提前選舉。這一政治不確定性導致法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飆升至200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此前,貝魯公佈了2026年預算計劃,旨在削減438億歐元財政支出,以防範公共債務風險進一步加劇。然而,該預算計劃遭到了法國反對黨派的批評,由於執政黨聯盟在國民議會的席位不佔優勢,預算計劃通過難度較大。
分析指出,英國和法國面臨的並非流動性問題,而是長期的財政不可持續性問題。兩國未來的支出承諾,主要體現在預期的社會福利和養老金支出上,遠遠超過了任何現實的經濟增長預期。
雖然這不太可能引發真正的違約危機,但會導致債務償還成本不斷攀升,並在預算的其他方面造成政治壓力。
加拿大皇家銀行藍灣資產管理公司對衝基金經理尼爾·梅塔(Neil Mehta)説:「政府無法在不違反競選承諾的前提下有效控制開支或加税。沒有人願意做出艱難的政治選擇。如果繼續這樣下去,市場將充當執法者,就像過去多次那樣。」
「我不認為英國正走向IMF救助。」桑德斯在接受《衞報》採訪時説,
「可以看到一個令人想起1970年代的複雜問題組合。這是否意味着我們必須求助IMF?不一定。但是否意味着某種形式的經濟危機即將到來?是的,這非常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