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2 11:18
隨着AI帶動算力需求爆發,歐美出現將退役煤炭發電廠直接改造為數據中心的趨勢。
這種合作一方面讓科技公司直接使用部分舊電廠設備以節省資金,另一方面能壓縮審批程序,在更短時間完成數據中心的建設。與此同時,電力企業也能盤活閒置資產,減少關閉煤電廠所造成的損失。
大型數據中心對電力的需求極爲龐大且持續。據國際能源署(IEA),2024年全球數據中心耗電量約為415太瓦時,到 2030 年將增至945太瓦時,年均增長率約15%。其中,AI驅動的加速型服務器耗電增速更高,每年可達30%。
在此背景下,科技公司迫切需要快速獲得電力供應。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預測,到2030年美國累計退役煤電廠比例接近64%,同時,歐洲自2005年以來已有190座燃煤電廠關停,目前仍在運行的153座也將於2038年前關停。大批煤電發電設備由此騰出,為數據中心提供了寶貴的選址機會。
對電力公司而言,這也是一筆劃算的生意。煤電廠關停往往面臨高達數千萬至上億美元的拆除成本,但引入科技公司建設數據中心可以帶來新的收入。法國Engie、德國RWE、意大利Enel等歐洲能源公司都希望藉此趨勢,與運營方簽訂長期電力供應協議,將可再生電力賣給科技公司。RWE集團全球合作事務負責人Simon Stanton認為,此類交易遠不止出售一塊閒置土地,更在於建立起穩定、長期的業務關係,為電力企業帶來高利潤的長期合同,有助於分擔基礎設施投資風險。
谷歌在2015年開創了煤電廠改數據中心的先例,在美國阿拉巴馬州一座即將關閉的燃煤電廠廠址上建設其第14個全球數據中心。三年后,數據中心投入運營,總投資額超過10億美元。燃煤電廠運營逾半個世紀積累的龐大基礎設施並未因關停而作廢,反而成為數據中心可靠運行的保障。
通過與地方電力公司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TVA)簽訂長期可再生能源購電協議(PPA),谷歌得以利用原電廠的電網接口,引入光伏電力為數據中心供電,最終實現了100%可再生能源供電的目標。這一成功範例提振了業內信心,此后歐美關於利用退役電廠發展數據中心的案例日益增多。
近期,美國房地產諮詢巨頭仲量聯行(JLL)正積極參與這類改造項目。數據中心交易負責人Tom Glover2025年8月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JLL目前在歐洲推進多箇舊電廠改數據中心的項目,其中包括在德國一座退役燃煤電廠廠址上建設規模高達2.5吉瓦的數據中心園區,以及在英國為某大型科技客户選址的四個數據中心項目。這些項目的具體客户多未公開,但業內普遍認為是雲計算巨頭在幕后推動。
在英國,位於約克郡的德拉克斯發電站(Drax Power Station)曾是歐洲最大的燃煤電廠。隨着煤電逐步退役,如今部分機組已改為生物質發電。德拉克斯集團正尋求為廠區閒置土地找到新出路。公司在2025年2月的交易信息中披露,已經與多家數據中心開發商展開積極接觸,計劃在廠區內共址建設大型數據中心。
德拉克斯發電站在選址上具備顯著優勢,廠區佔地超過1200英畝,不僅直接連入英國國家電網,還擁有冷卻塔和對烏斯河的長期取水權,可以滿足高密度服務器的大規模冷卻需求。同時,廠址緊鄰高速公路,距離利茲-布拉德福德城市羣僅數十公里,交通和通信條件優越。
在供電模式上,德拉克斯的方案並非單純出售土地,而是依託其自有電力資產與能源佈局。集團提出表后儲能(behind-the-meter)模式,即數據中心可由園區內生物質機組提供可再生基荷電力,再通過PPA引入其他新能源電力,以實現快速上電和降低輸電成本。
舊煤電廠之所以對數據中心具有巨大吸引力,是因為其能夠高效獲得規劃許可。
在歐美土地規劃中,棕地(Brownfield)指曾經被工業或能源設施使用過,現已退役的土地,相對於綠地(Greenfield)的未開發土地。棕地由於已有電力、供水、交通和通信等基礎設施,同時用地性質通常已劃爲工業用途,因此項目審批會快得多。美國環保署(EPA)甚至專門設立了「棕地項目」,為工業廢棄地再利用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
棕地往往早已被劃定爲工業用地,用地規劃和環境影響評價基礎工作齊備,新項目無需經歷從農業或自然用地轉為工業用途的漫長審覈。許多歐美國家的新建數據中心項目在選址審批上屢屢受阻,原因包括當地社區擔憂噪音、景觀破壞,以及嚴格的環境法規要求等。相較煙囪林立、污染嚴重的燃煤電廠,數據中心既安靜又清潔。因此,對一個已經運營幾十年的煤電廠進行再開發,往往更容易獲得當地支持。
除去效率優勢之外,數據中心還能直接利用舊煤電廠的遺留基礎設施,節省大量時間和資金成本。
其中最關鍵的是緩解電力接入瓶頸。大型數據中心耗電驚人,動輒需要數百兆瓦到吉瓦級的電力容量。在歐洲,由於電網容量緊缺、新建高壓線路和變電站的審批施工周期長等因素,從申請接入容量到真正獲得供電,可能需要等待數年到十年之久。
如果利用退役電廠的現有電網接入點等待時間可大幅縮短。原電廠本已是大型電力樞紐,變電站和高壓線直接連入主網,容量往往高達數百兆瓦以上。在舊址上建數據中心,相當於繼承了電廠的「席位」,能夠快速獲得與電網的高容量連接,免去了從零建設輸電設施的漫長過程。微軟能源副總裁Bobby Hollis形象地稱之為速度即電力(speed to power),科技公司看重的正是能更快獲得所需電力供應,爲了提早開始運營,這些公司寧願投入更多選址精力,選擇審批最快捷的路徑。
同樣重要的是冷卻設施。數據中心的服務器在運行時會產生巨大的熱量,需要使用大量的水來冷卻,冷卻系統能耗高達總能耗的約40%。傳統燃煤電廠的冷卻需求同樣極高,無論直接從江河湖海取水冷卻,還是修建冷卻塔循環水冷卻,廠址往往都毗鄰水源並具備完善的取水、排水基礎設施和冷卻設備許可。這些遺留的冷卻水系統正是數據中心可以加以利用的寶貴資產。在谷歌建設阿拉巴馬州數據中心時,當地官員聲明,現有的工業供水管線、泵站和冷卻塔等設備都為數據中心的散熱降温提供了現成條件,避免了新建水處理和冷卻設施可能遭遇的審批和環境評估難題。
除了電力和水,舊電廠場址的其他配套條件也令數據中心開發商青睞。煤電廠面積廣闊,足夠容納多個大型數據中心機房建築和配套設施。其中大多還連接了已鋪設光纖管線的鐵路或公路運輸線路,方便數據中心接入高速互聯網絡。
儘管舊電廠具備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真正完成轉型的案例仍然稀少。目前來看,將退役煤電廠直接改造為數據中心仍處在起步階段,大部分項目仍停留在規劃或早期建設階段。至於這些項目最終能否實現降本增效,也還需要時間檢驗。
但可以確定的是,在算力需求與能源轉型雙重壓力下,將傳統能源基礎設施轉化為數字經濟資產,已成為能源公司與科技巨頭的共同目標。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半熟財經」(ID:Banshu-Caijing),作者:馬銘澤,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