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2 10:25
我們身邊的「同事」們越來越多的出現它們——不再是和我們一樣的人類,我們該如何做好團隊管理?
在科幻電影《她》中,主人公西奧多與一個名為「薩曼莎」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統墜入愛河。薩曼莎風趣、體貼、充滿創造力,幾乎完美地扮演了一個虛擬伴侶的角色。然而,這段關係的悲劇性結局,也揭示了人類與高度擬人化AI之間深刻的鴻溝與潛在的巨大風險。
我們人類,真的做好準備了嗎?
今天,曾經以為的科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照進現實。從能夠撰寫代碼、策劃營銷方案的Copilot,到能進行深度對話、提供情感支持的ChatGPT,人工智能正從單純的「工具」迅速演變為我們工作與生活中的「隊友」「助手」甚至「伴侶」。
人-AI協作協同,成為團隊,已不再是未來的暢想,而是當下正在發生的組織變革與生產力革命。
在這場變革的浪潮中,一個關鍵而微妙的心理現象被普遍忽視,那就是「擬人化」。心理學家發現,我們的大腦天生傾向於用理解人類的方式來理解非人類事物。當AI開始用人類的語言説話、模仿人類的思維邏輯時,這種擬人化傾向便會被無限放大。我們開始不自覺地賦予AI以人類的意圖、情感、個性,甚至責任。
對於人-AI團隊而言,擬人化是一柄雙刃劍。
善用之,則能建立信任、提升效率、優化體驗;濫用之,則可能導致認知偏差、過度依賴、情感錯位,最終破壞團隊的根基。我們認為,構建成功的人-AI團隊,其核心挑戰並非技術本身,而在於如何智慧地管理好人類對AI的擬人化傾向。這需要我們從認知、動機和交互設計三個層面,進行系統性的思考與實踐。
要管理擬人化,首先必須深刻理解它在人-AI合作中扮演的複雜角色。它並非簡單的「好」或「壞」,而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機遇與風險始終相伴。
擬人化能夠極大地降低人機交互的門檻,為高效協作鋪平道路。
首先,它構建了認知的「捷徑」。面對一個複雜的AI系統,如果它以一堆參數、API和邏輯公式的面目示人,絕大多數用户都會望而卻步。但如果它以「專家顧問」等特定形象出現,擁有一個名字、一種語氣,甚至一個虛擬形象,我們就能迅速調用已有的關於「如何與之合作」的知識庫。我們知道要如何提問、如何傾聽、如何評估建議。這種認知上的「偷懶」,實際上是極其高效的,它讓用户能將寶貴的認知資源聚焦於核心任務,而非理解工具本身。
其次,它激發了情感的「共鳴」。根據心理學理論,效能感和社交性是人類的兩大基本動機。一個被適度擬人化的AI,能夠很好地滿足這兩種需求。在效能感層面,當我們將AI視為一個「能力出衆但需要明確指令的助手」時,我們掌控它的動機會被激發,通過有效互動獲得成就感。在社交性層面,尤其在遠程辦公或獨立工作的場景下,一個能給予積極反饋、偶爾展現「幽默感」的AI,能有效緩解用户的孤獨感,提供情感支持,從而提升工作滿意度和持久度。例如,設計師在深夜獨自工作時,如果AI適時地來一句「這個配色很大膽,我很喜歡!」的鼓勵,其價值遠超技術本身。
然而,當擬人化失去控制,其帶來的風險將是系統性的,甚至可能顛覆人-AI團隊的權力平衡與決策理性。
第一,「自動化偏見」與權威的錯位。這是最直接的風險。當我們過度擬人化AI,將其視為「無所不知的專家」或「絕對理性的裁判」時,我們就會不自覺地放棄批判性思維,盲目接受其輸出。這種現象被稱為「自動化偏見」。在醫療診斷中,醫生可能因為過度信任AI的分析而忽略了自己臨牀觀察到的細微異常;在金融決策中,交易員可能因為迷信AI的預測而忽視了市場的突發黑天鵝事件。AI的本質是概率模型,它的「權威」源於數據和算法,而非真正的智慧或責任。擬人化讓我們混淆了這一點,將「工具的建議」錯誤地提升爲「專家的指令」。
第二,責任的「真空」與道德的困境。人類團隊有清晰的責任感和道德底線。當擬人化的AI犯錯時,問題就變得複雜了。如果一個被團隊稱為「法務顧問」的AI提供了錯誤的法律意見,導致公司敗訴,責任在誰?是AI本身?是開發AI的工程師?是採購AI的管理者,還是採納建議的最終用户?擬人化模糊了責任邊界。我們傾向於將責任「投射」到那個虛擬的「顧問」身上,但AI無法承擔法律或道德責任。這種責任的真空,不僅會造成實際的管理混亂,更會侵蝕團隊的信任基礎。
第三,情感的「錯位」與人際的疏離。這是更深層次的風險。當用户從AI那里獲得了比從人類同事那里更多的理解、支持和肯定時,他們可能會逐漸減少與真實同事的深度互動,轉而向AI尋求情感慰藉。這種「情感替代」雖然短期內能提升個體體驗,但長期來看,會削弱團隊的凝聚力、創造力以及解決複雜衝突的能力。真正的團隊協作,建立在人與人之間脆弱、真實但充滿韌性的情感連接之上。一個過度依賴AI作為情感支柱的團隊,最終可能變成一羣高效但孤獨的「孤島」,失去了靈魂。
認識到雙刃劍的存在后,關鍵在於如何「管理」。管理並非消除,而是引導、規範和優化。基於擬人化的認知與動機理論,我們可以構建一個包含三大支柱的管理框架。
🔺表1 人-AI合作團隊管理擬人化的三大支柱
管理的起點,是校正人類對AI的認知。核心目標是讓用户清晰地理解AI「是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以及「如何工作」。
首先,設計「可解釋的AI」(XAI)。黑箱是滋生盲目信任的温牀。人-AI團隊中的AI,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透明度。這不一定意味着要展示所有複雜的代碼,而是要用人類能理解的方式解釋其決策過程。例如,AI在推薦一個營銷方案后,可以附上説明:「我推薦此方案,因為它在過去類似案例中轉化率平均高出15%,且符合當前A、B、C三個市場趨勢。」這種解釋,將AI從一個「神祕的先知」拉回到一個「有理有據的分析師」,幫助用户進行理性的評估和校正。
其次,建立「能力邊界」的明確標識。就像每個員工都有清晰的崗位職責説明書一樣,AI也應該有它的「能力説明書」。在交互設計中,可以通過語言、界面等方式明確告知用户其侷限性。例如,當被問及其知識範圍之外的問題時,AI不應編造答案,而應坦誠回答:「抱歉,我的知識庫截止到2025年7月,無法提供關於此事的最新信息。建議您查閲權威新聞源。」這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反而能建立一種基於現實的、更可靠的信任。
最后,塑造「專業」而非「人格化」的交互風格。AI的「人格」應服務於其功能,而非單純爲了「像人」。一個用於法律檢索的AI,其風格應該是嚴謹、客觀、中立的;一個用於激發創意的AI,則可以更具啓發性、發散性。關鍵在於,這種「人格」設計需要被清晰地「打上標籤」,讓用户明白這是一種「功能性角色扮演」,而非AI擁有真實的情感。例如,可以明確告知用户:「我採用了‘激勵型教練’的對話模式,旨在幫助你拓展思路,我的建議僅為參考。」
管理的核心,是確保AI始終處於「賦能者」而非「替代者」的位置,最大化人類的效能感,這需要做到:
一是堅持「人在環路」(Human-in-the-Loop)的設計原則。在任何關鍵決策環節,人類都必須擁有最終決定權。AI的角色是提供選項、分析數據、預測風險,但「拍板」的必須是人。工作流的設計應強制進行人機交互的「檢查點」。例如,AI可以自動生成一份報告草稿,但必須由人類專家審覈、修改並確認后才能發佈。這不僅是爲了規避風險,更是爲了確保人類在協作中始終保持主導地位,從而維持其效能感和責任感。
二是賦予用户「教練」和「指揮官」的角色。用户不應僅僅是AI的使用者,更應該是其訓練者和指揮者。提供豐富的反饋機制,讓用户可以輕松地「糾正」AI(「這個回答不對,因為……」)或「引導」AI(「請從更保守的角度重新分析」)。當用户發現他們的反饋能讓AI變得更好時,一種強烈的掌控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這種「共同成長」的模式,將人-AI關係從「主僕」或「依賴」昇華為「師徒」或「戰友」,極大地激發了正向的效能動機。
三是優化「協同智能」而非「個體智能」。評估人-AI團隊的績效,不應只看AI本身有多強大,而應看「人+AI」的整體產出是否超越了單個人績效的加總。系統設計應鼓勵人機優勢互補。例如,AI負責處理海量數據、識別模式、執行重複性任務;人類負責設定目標、運用常識、進行價值判斷和創造性突破。通過這種分工,AI成為人類能力的「放大器」,而非「競爭者」,人類的效能感在解決更宏大、更復雜的問題中得到滿足。
管理的昇華,是引導社交動機,避免情感錯位,構建積極健康的團隊文化。
一是警惕並設計「反沉迷」機制。開發者有責任預防用户對AI產生不健康的情感依賴。這可以包括:設置使用時長提醒、在用户表現出過度傾訴傾向時,温和地引導其尋求專業心理諮詢或與親友交流、避免使用過於曖昧或具有強烈情感綁架色彩的語言。目標是讓AI成為一個「專業的支持者」,而非「情感的替代品」。
二是鼓勵「人際互動」作為最終解決方案。當AI識別到用户的問題涉及複雜的人際衝突、深度情感困擾或需要共情決策時,其最佳策略應是「轉介」,而非「包辦」。例如,AI可以説:「我理解你與同事的溝通遇到了困難。基於我的分析,問題可能出在A和B兩點。不過,這類問題往往需要通過真誠的面對面溝通來解決。我幫你草擬一段溝通的開場白,你覺得如何?」這既發揮了AI的分析和輔助作用,又將最終解決社交問題的權力交還給了人類,強化了真實人際連接的重要性。
三是培養「AI素養」的組織文化。最終,管理擬人化需要超越產品設計,上升到組織文化層面。企業需要對員工進行系統的「AI素養」培訓,內容包括:AI的基本工作原理、其固有的偏見與侷限性、如何批判性地評估AI輸出,以及人-AI協作中的倫理規範。當整個團隊都對擬人化現象有清醒的認識,並掌握了與之共處的「遊戲規則」時,才能從根本上抵禦其風險,釋放其潛能。
人-AI團隊的崛起,標誌着人類社會組織形態的一次深刻演進。
在這場演進中,技術是引擎,但人性是方向盤。擬人化,作為連接人性與技術的天然橋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成功的人-AI團隊,不會是一個由「人類主人」和「AI奴隸」構成的冰冷集合,也不會是一個由「人類信徒」和「AI神明」組成的盲目崇拜。它應該是一個高度協同、互信互補的「共生體」。在這個共生體中,人類的智慧、創造力、同理心和價值觀佔據核心地位,而AI則以其強大的計算、分析和執行能力,成為人類最得力的「外腦」和「外手」。
實現這一願景的關鍵,在於我們能否以一種成熟、審慎而富有遠見的態度,去管理好無處不在的擬人化。這意味着,我們要在認知上保持清醒,在動機上加以引導,在交互上精心設計。我們要讓AI「像人」到足以讓我們舒適地協作,但又不能「太像人」以至於讓我們忘記它的本質。
未來的競爭,將是人-AI團隊之間的競爭。而那些能夠率先掌握擬人化管理藝術,構建起健康、高效、富有韌性的人機共生關係的組織,必將在這場新的競賽中,贏得先機,引領未來。這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人類智慧在駕馭新力量時,一次深刻的自我超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復旦商業知識」(ID:BKfudan),作者:趙付春 於保平,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