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1 20:32
來源:投資家
給衞星裝上「AI大腦」
作者 | 余寒
港股太火爆,商業航天也來湊熱鬧。
投資家網獨家獲悉,商業航天賽道殺出一匹黑馬——成都國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這家由80后電子科大教授陸川創辦的AI衞星企業,正在用「太空服務器」的概念重塑航天產業格局。
令人驚歎的是,這位學者出身的企業家,竟在7年間完成從實驗室技術到商業化落地的驚人躍遷:公司收入從2022年的1.77億元猛增至2024年的5.54億元,複合增長率高達76.6%,更手握26顆AI衞星訂單,成為民營航天全產業鏈全國第二的隱形冠軍。
國星宇航的崛起堪稱技術狂人的逆襲。2018年,陸川依靠融資投入AI衞星研發,當時業內普遍認為「在太空部署AI芯片純屬浪費」。但這位80后博士偏要逆勢而行,帶領團隊完成四次技術迭代,最終造出算力達744TOPS的AI智算衞星,相當於讓衞星在太空同時處理300部4K電影。最經典的案例是青島文旅局項目——用自研「靈境引擎」將城市3D建模周期大幅縮短,較傳統測繪方法效率提升70%。
如今,這個技術團隊已獲得資本市場青睞,完成9輪融資,估值超過65億元,吸引深創投、星河產業集團、洪泰基金等40余家機構押注。而他們正在建設的深圳衞星量產基地,通過標準化組件庫和可重構生產線,目標是將衞星單價從500萬元壓至200萬元,直指馬斯克星鏈的成本優勢。
隨着招股書披露,國星宇航的「星算計劃」浮出水面:規劃2800顆AI衞星組網,構建全球首個太空計算網絡。若該計劃實現,中國將首次在商業航天領域掌握全球太空計算基礎設施的主導權。
從電子科大實驗室到港股上市,要是這次能順利闖關,這位80后教授帶着團隊造AI衞星的故事可就火了——不僅會成為航天圈的傳奇案例,説不定還能創造科技圈又一段「實驗室到富豪榜」的財富神話。
一
當馬斯克用星鏈重構地球網時,中國西南實驗室正醖釀一場更大的變革。
這位叫陸川的80后教授,用六年時間將AI芯片送上太空,在招股書中描繪出覆蓋全球的「太空算力網絡」藍圖,更以三年營收暴漲315%的硬核數據,證明中國商業航天正在突破傳統邊界。
故事要從2018年那個改變命運的決定説起。
彼時在電子科大、新加坡南洋理工、廣東工業大學完成深造的陸川,帶着在實驗室研發的AI衞星技術闖入商海。
當同行還在比拼衞星成像分辨率時,這位年輕博士執意要在衞星上裝「大腦」:「傳統衞星就像功能機,我們要造的是太空里的智能手機。」
創業初期的艱辛超出想象。團隊擠在電子科大旁的舊樓里,依託實驗室資源完成技術驗證。
2018年12月便成功發射首顆AI應用衞星,這個被嘲「書生氣太重」的嘗試,卻讓衞星首次具備自主處理數據的能力——在太空完成圖像超分辨率處理,將模糊影像變得高清可用。
真正讓行業震驚的是2022年推出的「靈境引擎」。這項將衞星遙感數據從二維升維到三維的技術,讓青島文旅局等客户原本需要數月完成的數字城市建模,現在只需幾周就能完成。
更關鍵的是,2024年團隊完成全球首次衞星在軌AI大模型驗證,實現數據在軌篩選與關鍵信息回傳。
技術突破背后是驚人的研發投入。2022至2024年間,研發開支從4580萬飆升至1.42億,研發投入佔比維持在25%-28%高位。這種「技術死磕」精神在衞星迭代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第五代衞星算力達744TOPS,支持複雜在軌AI任務。
當多數民營航天企業專注衞星製造或數據服務的單一環節時,陸川團隊獨創「交鑰匙工程」模式。從成都AIT中心的衞星設計,到年發射12顆衞星的協調能力,再到自建衞星運控中心和靈境引擎應用,形成完整閉環。
更值得關注的是客户結構的蜕變。2024年客户集中度加劇,單一大客户收入佔比73%,但應用場景擴展至遊戲、影視等商業領域。衞星及相關服務收入佔比從2022年52.5%升至2025年上半年89.9%,標誌着標準化產品時代的到來。
國星宇航深圳衞星基地採用模塊化設計,目標將衞星研製周期從4個月壓縮至1個月。
這種工業化生產模式,暗藏對標SpaceX的野心,當馬斯克用流水線降低星鏈成本時,中國公司正將衞星製造從「手工作坊」轉向規模化生產。招股書顯示,IPO募資的35%將投入深圳衞星基地建設,為年產百顆衞星奠定基礎。
如今,國星宇航手握26顆衞星訂單,三年營收增長213%,更以全產業鏈第二的姿態衝擊港股。陸川的終極目標清晰可見:計劃2028年前發射100顆衞星組網,遠期規劃2800顆衞星,構建覆蓋全球的太空算力網絡。
二
國星宇航的融資節奏堪稱民營航天企業的「融資教科書」。
從2019年天使輪融資2500萬起步,九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16.33億元,估值從首輪9500萬暴漲至Pre-IPO輪65.4億,5年增長68倍的速度甚至超過多數互聯網公司。
資本青睞的核心邏輯在於其構建的「技術-場景-生態」三重壁壘:早期投資方深創投看中AI衞星的技術稀缺性,2019年領投A+輪時,公司剛完成首顆AI衞星發射;2021年pre-IPO輪吸引星河產業集團、惠州益霖投資等產業資本,則因靈境引擎在數字城市項目驗證變現能力;而2025年西湖產業基金等國資背景基金突擊入股,明顯衝着「星算計劃」的國家級新基建屬性。
資本助推下,「星算計劃」這個中國版「星鏈」正在加速落地。
招股書披露的藍圖顯示:2800顆AI智算衞星組成星座,軌道高度鎖定535公里,3145顆衞星的軌道頻譜已獲國際電信聯盟批准。
與馬斯克星鏈的通信功能不同,國星宇航的衞星羣定位很「中國式」——做太空邊緣計算網絡。簡單説就是讓衞星羣變身分佈式服務器:一顆衞星拍攝的遙感數據,直接由鄰近衞星進行AI處理,再通過星間激光通信傳回地面,避免傳統衞星數據回傳的延時問題。
這種架構在應急救災場景價值凸顯:2024年某次山火監測中,AI衞星羣實現火點自動識別、路徑預測、救援方案生成的全程自主處理,比傳統方式快6小時。
而真正的商業想象力藏在算力共享經濟:國星宇航探索算力共享經濟模式,包括為芯片企業提供低成本測試算力、為遊戲公司開發元宇宙渲染等應用,未來規劃按算力時長付費的開放服務。
這種模式使其收入想象空間從衞星銷售轉向服務訂閲,招股書預埋的伏筆很清晰——2028年前完成首期100顆衞星組網,屆時衞星服務收入佔比將提至50%以上。
但風險同樣觸目驚心。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到2024年淨虧損超4億,2025年上半年虧損同比擴大至1.92億元,研發和衞星發射的持續投入是主因。
更棘手的問題是客户依賴:2025年上半年最大客户佔比73%,且這個神祕客户採購的10顆AI智算衞星構成當期主要收入來源。這種依賴在商業航天領域尤為危險——若這一神祕大客户轉向自研衞星,那國星宇航的業績或將面臨着斷崖下跌。
三
太空產業這塊大蛋糕,正被中國民企用AI技術重新切分!
過去衞星行業最賺錢的是兩頭——造衞星的和賣數據的,中間組裝環節利潤薄得像紙。現在像國星宇航這類公司,直接用AI技術把這兩頭肥肉一口吃掉:
自家衞星裝上「AI大腦」,拍完照直接在太空處理數據,省掉地面處理環節,客户拿到手就是現成的3D模型。
這種重構的底層邏輯是衞星功能本質的變化:從蘇聯斯普特尼克一號只能發出「嗶嗶」聲的1.0時代,到馬斯克星鏈提供太空WiFi的2.0時代,進化到國星宇航探索的「衞星即服務器」3.0時代。
招股書披露的客户案例印證了這種轉變:某省應急管理部門採購的災害預警系統,現在能調用衞星羣實時計算颱風路徑、洪水淹沒範圍、疏散路線規劃,而傳統方案需要地面超算中心處理數小時。
更精妙的是商業模式創新——通過靈境引擎把衞星原始數據轉化為即用型3D模型,公司實際上在構建「太空數據應用商店」:為文旅、城市管理提供3D建模服務。
這種「數據產品化」的能力使其政府類訂單最高單價超過2200萬元,同時切入文旅、遊戲等千億級應用市場。
這種重構正在改變全球商業航天格局。
弗若斯特沙利文《2025-2030年中國衞星行業深度研究報告》明確指出,中國衞星行業市場規模從2020年的629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827億元,複合年增長率7.1%。
國星宇航的崛起恰逢政策東風——國家發改委2020年將衞星互聯網納入新基建,成都2024年出臺專項政策,四川2025年發佈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
地方政府爭奪航天產業的邏輯很現實:每投入1元航天基建,就能顯著帶動產業鏈投資效應。在成都建設衞星AIT中心時,就獲得了當地土地、税收等一攬子支持。
這種「以市場換產業」的策略正在全國複製:珠海給出用地優惠吸引衞星工廠落地,青島通過文旅項目採購綁定靈境引擎合作。
但真正的考驗在於國際競爭。
招股書第92頁的風險提示章節,用整整兩頁詳述因供應鏈涉及美國技術,面臨美國製裁風險。但招股書中也表示:公司稱已終止相關交易並建立合規審查。
雖然法律顧問認為「風險很低」,但產業安全局的出口管制陰影始終籠罩。為應對這種風險,公司啟動「去美國化」供應鏈替代:首先啟動國產FPGA芯片替代計劃,其次星載計算機用歐比特替代德州儀器。
更關鍵的防禦策略在知識產權:國星宇航佈局覆蓋衞星設計的多項專利,包含衞星結構設計、熱控系統、星載AI算法等核心環節,其中核心技術獲海外專利授權。
這種佈局在路演中被強調為「技術防火牆」,但投資人更關注實際效果——FPGA芯片等核心部件是否完成國產替代。
回看國星宇航的創業歷程,實則是中國硬科技突圍的縮影:從高校實驗室走向工程化,再走向至商業化,最終叩響資本市場大門。
遠期規劃2800顆衞星的藍圖雖然宏大,但商業化落地的挑戰纔剛開始。
若這此次IPO成功,或許屬於中國民營航天的真正機會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