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1 19:34
最近,車圈和AI企業間再一次傳出「牽手」消息,這一次的主角,是特斯拉、字節跳動和深度求索(DeepSeek)。
特斯拉中國官網更新的《特斯拉車機語音助手使用條款》顯示,全新上市的特斯拉Model Y L車型將搭載豆包大模型與DeepSeek模型,兩款模型均通過火山引擎接入。 據瞭解,豆包大模型將承擔語音命令功能,如導航設定、媒體播放操控、空調温度調節等,同時還具備車主手冊查詢功能;DeepSeek模型提供AI語音閒聊服務。
據瞭解,特斯拉在美國銷售的車型,採用馬斯克自家xAI的Grok模型驅動,然而在中國市場,特斯拉和蘋果一樣,遇到了主力產品在華無法落地AI功能的尷尬境地。根據彭博社的報道,過去7個月中,特斯拉上海工廠的出貨量在其中六個月出現下滑,7月交付量較去年同期下降8.4%。本次豆包和DeepSeek的加入,更像是馬斯克在中國市場的緊急「補課」,補全車機端的大模型能力。
進入2025年,特斯拉和火山引擎並不是車圈和AI圈的唯一一次「牽手」,事實上,過去一年中許多車企都在謀求在座艙AI功能上的升級,比亞迪、寶馬等頭部車企,均於先后宣佈與阿里、字節等AI企業合作展開智能座艙的研究。
「傳統的座艙語音功能是靠填槽的方式去實現的,相比之下,AI加持的智能座艙交互的功能要豐富的多。」談及車企與AI大廠攜手的現狀,某車企OEM座艙產品經理子豪這樣點評道。
而隨着大模型技術能力逐漸滲透到各領域,進入2025年后,越來越多的汽車廠商開始謀求和AI雲服務企業的深度合作,攜手打造下一代智能座艙能力。MRA披露的市場研報顯示,預計到2027年,人工智能駕駛艙功能市場規模將達到50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CAGR)超過25%。
今年2月,比亞迪曾宣佈與DeepSeek深度集成,整車智能「璇璣架構」全面接入DeepSeek R1大模型的能力,提升自動化數據生成的效率和質量。彼時由DeepSeek帶來的AI浪潮已席捲車圈,包括吉利、東風、智己、長安在內的車企,都先后接入了DeepSeek的模型能力。
時間來到6月,阿里雲成爲了比亞迪的深度合作伙伴。根據阿里雲方面的披露,AI智能體Mobile-Agent可以在比亞迪車機完成對阿里生態App的操控。Mobile-Agent採用全視覺解決方案,基於比亞迪開放座艙應用生態與AI對話系統,結合Qwen-VL的視覺識別、推理能力構建多模態智能體,可實現對座艙屏幕智能感知、複雜任務規劃以及座艙應用UI進行操作決策。
從DeepSeek到阿里雲,比亞迪的合作路徑也映射出車企在這一年中的思路變化,上半年還在接入推理大模型強化基礎AI能力;而到了下半年,向Agent進發成爲了明確的落地方向。
「未來的智能座艙,就是要把車載的OS給Agent化。」子豪表示,Agent和多端交互是車企在推動的新場景,但一些傳統車企不具備從底層去改造車機OS的能力,所以只能藉助外部合作伙伴的能力聯合開發。
在智能駕駛時代,一臺汽車內應用的AI技術可以分為兩個板塊,智駕系統的E2E大模型更多聚焦於自動駕駛決策,需要進行大量VLA層面的訓練。而在智能座艙板塊,隨着大語言模型的普及,車機可以在AI加持下獲得更強的通用對話能力,以及座艙內的視覺交互場景。對於一些缺少通用大模型能力的傳統車企來説,找AI企業「補課」無疑是更快的方式。
「(車企和AI企業)目前的合作模式中,AI企業主要還是雲服務商的角色,負責提供公版模型。」據子豪介紹,智能座艙市場當下比較活躍的AI廠商是阿里、字節和商湯,不過這些企業並沒有在汽車座艙場景深度定製化的能力,而車企們往往是在已經有比較成熟的產品方案的基礎上,亟需接入能力更強的模型。
在豪華汽車品牌方面,奔馳在去年8月與字節火山引擎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聚焦大模型/生成式AI/大數據,用於智能座艙升級。寶馬在今年3月與通義Qwen展開在華深化合作,打造面向中國用户的車內AI引擎/智能座艙。
而在其他傳統車企中,廣汽傳祺、本田雅閣等品牌,此前選擇了商湯的絕影智能座艙方案。今年年初,上汽大眾宣佈和百度深度合作,基於文心一言大模型能力打造了「知大」語言模型APP,並首次搭載於途昂Pro車型上。
「各家車企在智能座艙上的投入其實不算很多,可能只有智駕1/3的預算。」談及智能座艙是否是各家車企發力的重點,子豪坦言,儘管在整個車輛研發體系中,車企對於智能座艙的投入佔比較小,但座艙在用户端的「曝光度」很高,因此各家車企也在該領域加速「內卷」。
「一塊智能大屏好不好用,往往決定了用户一上手的第一感覺。」子豪表示,一臺車的機械素質/智駕系統的體驗,需要用户進行深度試駕纔能有效感知,而座艙的智能性決定了用户對一臺車的第一印象。「把座艙里的功能打磨好,生態做得足夠多,對車企而言是一件高性價比的事情。」
另一方面,相比起「補課」智能座艙的傳統企業,一些新勢力車企在更早就選擇了自研LLM的道路,在他們進化的軌跡中,大模型和智能座艙承擔了更重要的作用。
目前,代表國產造車新勢力的「蔚小理」中,三家車企均有自研LLM支持智能座艙場景,理想有自研多模態MindGPT(理想同學核心);蔚來方面則打磨出NomiGPT(Nomi核心);小鵬方面同樣有自家「全域大語言模型」驅動的「AI小P」。
另一方面,各自擁有龐大生態圈層的華為和小米,在汽車領域均有自研模型驅動的智能座艙。今年年初,華為方面披露了AI助手車載小藝的最新進展,其中提到了車載小藝實現了「鴻蒙智行與盤古大模型、DeepSeek的深度融合。」而小米方面,則有小愛語音大模型/MiLM系列部署到SU7等車型上,與小米提出的「人車家全生態」無縫聯動。
顯然,相比起傳統車企,新勢力們在大模型+座艙這件事上佈局更早,並且在自研智能座艙/端側大模型上進行了技術積累。
「新勢力們賣給用户的不是車,而是一款智能產品。」子豪解釋了為何造車新勢力更加重視座艙的智能性。
「新勢力車企的用户很多都是20-30多歲,喜歡這些新奇智能的產品。」子豪表示,新勢力們需要通過座艙功能的智能化來維繫用户粘性,塑造用户的「心智」,也就是使用習慣。
這一結論在行業內也得到印證, 2024年底披露的數據顯示,以蔚來ET5T車型為例,用户均值28.9歲、小於30歲佔比73.3%。而今年新發布的小鵬G7,首批車主畫像有近70%的「95后」。
麥肯錫發佈的2024中國汽車消費者洞察報告顯示,在「為什麼考慮買新能源車」這一問題上,「智能化程度高」在中國消費者中的提及率約54%,並且優先級從2023年開始躍升爲第二名,僅次於「使用成本低廉。」
在子豪看來,車機/座艙的智能化,本質上是減少用户的被動操作。在行業內,智能座艙的產品經理們,一直致力於提供更多主動觸達用户的場景。
「行業內比較通用的方式,是通過一個App去把車載的一些狀態/能力原子化。」子豪進一步舉例説明,像理想的「任務大師」功能,可以通過一句話設定一串用户想執行的任務,比如「如果到家就打電話給某人」。不過,面對這些複雜交互場景,造車新勢力們也少不了搭一下AI企業的順風車,小鵬在2024年就把智能座艙的操作系統AI天璣和「AI小P」融合了智譜AI大模型能力,而理想方面則此前傳出與火山引擎在算力層協作。
「最終的發展趨勢,我認為慢慢各個車企都有自己的專屬模型。」在子豪看來,造車新勢力們雖然相對領先,但是各家車企都在補足智能座艙的短板。另一方面,目前市場上的AI雲服務商的選擇很多,聯合研發的模式也能快速補齊短板。對於車企們而言,更重要的是思考未來的智能座艙形態,應該是什麼樣。
「在智能座艙的交互場景中,最核心的要素是實時性。」據子豪介紹,車載智能場景和通用模型產品有很大不同,實時反饋的需求決定了核心車載AI能力無法部署在雲端,一旦出現網絡問題/基站切換的場景,「智能」也就沒有了意義。
事實上,在新能源時代,車內功能的智能場景支持已經不新奇,主流車企的車機基本都能完成AI語音操控,完成如開啟關閉空調,調用車機內App的功能等。但隨着車機全面進入智能化時代,除了基本車內功能的操控,智能搜索/多語言知識問答/任務規劃等複雜場景逐漸成為更多用户的需求,但也對車載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目前主流的8295芯片為例,該芯片僅能支持2B以下參數模型的部署,因此限制了很多智能場景的落地。」子豪表示,目前,核心車載AI能力更多依靠本地部署的車端大模型,而這成為限制當前智能座艙發展的因素之一。
這一背景下,一些車企開始了自研芯片的道路。今年6月,小鵬自研圖靈AI芯片正式在車端部署,其單顆芯片算力達700TOPS,超越英偉達Orin X芯片的254TOPS。而蔚來自研的智駕芯片神璣NX9031正式量產,單顆芯片算力超過1000TOPS。近日,理想汽車方面也披露了自研的智能駕駛芯片M100的進展,有望在年內量產上車。
隨着更高算力的智駕芯片相繼問世,很多車企已瞄準智能座艙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根據阿里方面的報道,和比亞迪聯合打造的智能座艙場景,可以讓用户實現「一句話」完成複雜跨應用操作的新體驗。
跨端應用,需要大模型在接受-處理用户指令后,從車機端聯動到手機或者其他設備上完成交互。阿里雲Mobile-Agent此前就披露了一些車載場景,用户可以說出「Hi,小迪,幫我查一下我昨天在淘寶買的東西送到哪里了」,系統能結合對座艙屏幕的視覺感知能力識別淘寶應用,並模擬點擊屏幕完成查詢操作。
換言之,下一代車機將成為由大模型驅動的多端生態,而不是僅僅圍繞車內功能的核心。「幫我訂一張明早去上海的火車票」、「幫我點個麥當勞外賣」、「幫我在微博打開熱搜」這樣的指令也可以在座艙場景中實現。
「不過目前來説,座艙里智能化的一些功能,對於消費者而言最多算是錦上添花。」子豪坦言,目前的汽車市場高度價格敏感,智能座艙功能上的參差比不上價格層面的「內卷」,甚至把AI作為故事的核心講給汽車消費品的用户,似乎還為時尚早。
在交流中,這位汽車行業的「老兵」表示,目前大模型在座艙場景的落地階段,與其説是「投石問路」,更像是剛剛把AI這塊「石頭」撿起來。不過,隨着汽車行業全面將目光投向智能座艙,新的產品邏輯已經悄然出現。
「智能座艙的領先企業,會逐漸建立一些護城河,比如一個用户習慣了蔚來的座艙交互,可能就不太會再去嘗試買小鵬的車。」談及智能座艙發展的意義,子豪表示,智能座艙可能會成為改變用户使用習慣的核心因素。「伴隨着數據的積累,會逐漸形成一些用户粘性。」
「舉個例子,用户有了小孩,他的車就可以潛移默化地記錄孩子成長的一些事,比如什麼時候路邊撿了一隻小貓。」在子豪看來,隨着車載模型能力的不斷提升,這個願景有望在不遠的未來實現。而身處智能駕駛的時代,用户的個人數據與智能汽車緊密關聯,汽車可能會成為一個承載更多回憶的地方。
(文中子豪為化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字母榜」(ID:wujicaijing),作者:李炤鋒,編輯:王靖,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