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1 15:56
(文/觀察者網 張家棟 編輯/高莘)
據《日經中文網》9月1日報道,豐田、松下等日本企業,正期望在美國的自動駕駛市場捲土重來。
報道稱,當前日本企業在AI(人工智能)和軟件開發方面落后於中國,但受到當前特朗普發起貿易戰的影響,美國對於中國相關技術和企業的排斥與封鎖,令美國走向「內向化」,這為日本企業提供在美尋求合作的機會。
8月28日,美國南部佐治亞州亞特蘭大舉行第31屆智能交通系統世界大會(ITS World Congress 2025),在該展會上,由於中國企業的大量缺席,日本企業在自動駕駛領域顯得更加活躍。
如豐田、本田、DENSO(電裝)、松下、AISIN(愛信)、FORUM8等規模較大的日系企業均各自設有獨立展臺。
其中, 豐田介紹了將在今年內上市的SUV——RAV4上搭載的自主開發的軟件平臺「Arene」,該技術可通過軟件控制車輛行駛相關的安全功能和性能,該平臺內包含AI智能體、V2X等AI、物聯通訊等相關技術。
除軟件開發外,豐田還強調自2025年來在美國增加的企業合作。包括今年1月宣佈從英偉達採購適合自動駕駛開發的最新半導體;4月,豐田宣佈在自動駕駛領域與美國Alphabet旗下的Waymo就合作達成基本協議。雙方將聯合開發用於打車服務的車輛平臺,在Waymo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中引進豐田的車輛。
外媒稱, 豐田以前一直傾向於自己開發自動駕駛技術,但其自動駕駛負責人鯉淵健在近日表示,「自動駕駛技術領域廣泛,(豐田)無法全部實現自主開發,還將利用其他企業的技術。」
業內認為,推動豐田轉變思路的是AI技術的進步,今年以來,美國聯邦政府與多個州政府均放寬對自動駕駛技術應用的管控限制,這種轉變為在美企業提供更廣闊的市場基礎。豐田認為,這將令美國企業擁有更豐富的行駛數據用於技術開發。
與此同時,日本零部件供應商也開始轉變態度。日系供應商以往與車企的高度綁定關係,導致其在研發標準與規格上均集中於滿足車企的技術要求,但由於豐田等車企在AI、軟件、自動駕駛等領域的落后,其供應商也已經遠遠滯后於各國的監管環境。
在本屆展會上,以松下為首的日本供應商企業,正邁出新的合作步伐。例如,2023年便與美國亞馬遜網絡服務(AWS)合作的松下汽車系統,目前已經實現了從過去在整車或車載硬件的基礎上開發軟件,轉換至在雲平臺上進行軟件開發,從而提升研發效率。
綜合來看,不少日本公司也在展示V2X(vehicle to everything車用無線通信技術)相關的內容,例如Hitachi的V2X的中間件平臺;介紹了日本一些智慧高速公路的實施,爲了為未來的自動駕駛等提供支持;Fujitsu涉及到了AI Agent、DATAÍAI,DIGITAL TWIN等關鍵技術;三菱的V2X;KAAI的AI;NEC使用光纖做道路狀況檢測等。
從軟件定義汽車到單車智能駕駛再到車路協同的基礎通訊技術,日系企業在本屆展會上的活躍,展現了其希望在美國自動駕駛市場全面增長的環境下,實現自我救贖的願景。
根據美國高盛研究公司(Goldman Sachs Research)預測,北美自動駕駛市場到2030年將增至2025年的20倍,達到約73億美元。8%的網約車市場將採用自動駕駛汽車。
而且,由於自動駕駛等技術對於用戶數據、環境數據的高度依賴,國家之間數據限制的加強也在影響各國技術的發展速度。鯉淵健表示,在數據管制越來越嚴格的情況下,「不把數據從區域帶出去,在數據集中的區域進行開發將成為基本」。
外媒稱,日本的汽車產業在發動機等車輛技術方面擁有優勢,但在軟件方面卻大幅落后於世界先進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方面的數據,與車輛方面的數據融合難以推進,這也是日系企業在本次展會上大量推出V2X相關技術的原因。
從市場來看,中國作為全球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最迅速的國家,已經是全球汽車相關企業在智能化技術上的最佳試煉場,但由於技術落后,日系企業在中國市場大多選擇直接與中國供應商合作的形式來繞過激烈競爭。
相較之下,從今年開始才全面放開自動駕駛監管限制的美國市場,則更有助於日系企業在相關技術上展開技術追逐。
但日本企業在美國的拓展也面臨諸多難題:目前,在AI開發競爭主導的美國自動駕駛市場,Waymo、特斯拉、通用的自動駕駛子公司Cruise等美國本土企業均在大規模進行技術競賽與市佔率搶佔,日本企業技術能否快速融入美國市場環境,並得到企業的接納將成為首個難題。
其次,特朗普的貿易戰也成為日本企業在美發展自動駕駛時的隱患。儘管目前美國尚未對日本企業提出數據管制問題,但未來如果日本企業在美開啟自動駕駛研發並獲取相關數據后,美國還能否繼續保持對日系企業的開放態度,同樣是個問題。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