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1 18:31
368億美元。
這是8月29日,阿里美股市值一日之內增加的數字。
引爆點?不是一份超預期的財報,也不是一款革命性的新產品。僅僅是一則傳聞,關於一款阿里自研、且暫時不會對外銷售的AI芯片。
這有點反常。
同一時間,大洋彼岸的英偉達,正焦頭爛額。他們為中國市場精心打造的「特供」H20芯片,在安全審查、價格博弈和客户的集體沉默中,走向停產。
華爾街用腳投票,他們看懂了一些東西。一些關於戰略,關於模式,關於一盤早已開始的棋局的東西。
是英偉達先繃不住的。
禁令、特供、閹割。H20芯片誕生於妥協,性能只有H100的零頭。
在老黃,也就是英偉達CEO黃仁勛各種奔走遊說之下,好不容易熬到了解禁,卻又深陷「后門」陰影,被中國監管機構直接約談。然后又是價格問題,一筆15%的新增費用,英偉達想讓中國客户買單,(說白了,就是漲價),直接提價18%。
甚至在最新的財報電話會上,外界對英偉達的整體業績上漲沒有太多期待,全場焦點都在「缺失中國」上。
市場不干了。
字節猶豫,騰訊觀望,一扇巨大的門,就這麼要關上了。一個價值數百億美元的市場真空,就這麼魔幻地誕生了。
但風暴的中心之外,總有人在安靜地做自己的事。
回到2018年,一個叫張建鋒的阿里高管,給新成立的芯片公司取了個奇怪的名字:平頭哥。他説,要學蜜獾「天不怕地不怕」。
這種命名方式和調性,很不互聯網,也更不太阿里。
平頭哥的第一個動作,就足以讓當時的市場感到困惑。當所有人都盯着GPGPU這條最光鮮、也最擁擠的賽道時,平頭哥團隊卻把目光投向了別處,他們看到了RISC-V,一個在當時還略顯稚嫩的開源架構,沒有ARM的授權枷鎖,也沒有x86的封閉生態。
只不過,這多少有些賭的成分,賭的不是一款產品,而是一個未來標準。
他們選擇免費開源玄鐵處理器IP。
截圖來源於玄鐵官網
這在當時被一些人看作是「不務正業」。放棄唾手可得的IP授權費,去做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佈道」工作。但數據的回擊是冷酷的:截至目前,玄鐵CPU的出貨量已超過150億顆。在無數物聯網設備、智能家居和工業模塊中,悄悄植入了阿里的技術基因。
然后是第二次「繞行」。
在阿里內部,負責「城市大腦」的團隊一度很痛苦。要實時處理杭州主城區成千上萬路攝像頭傳回的視頻流,需要天文數字的算力,傳統的GPU方案,成本高得嚇人。含光800芯片,並非誕生於某個高瞻遠矚的戰略規劃,而是誕生於這種具體而痛苦的業務需求。
它不是一款「六邊形戰士」,而是一把手術刀。
專門為阿里的視覺處理場景而生。78563 IPS的推理性能,500 IPS/W的能效比——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后,是業務邏輯的重構。過去需要40顆傳統GPU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只需要4顆含光800,同時延迟從300毫秒降至150毫秒。
結果是,部署城市大腦的硬件成本,直接節約了35%。這筆省下來的錢,就是含光800存在的全部意義。
4.76億美元。
這是市場研究機構IBS給出的5nm芯片設計的入門費。不是總投資,是入門費。
平頭哥的倚天710,恰恰就選了這條最貴的賽道。
一家以精明著稱的電商公司,為什麼死磕硬核製造,尤其是芯片這種需要長線投入的硬科技,背后的邏輯就簡單兩個字。
自救。
「自研服務器芯片與阿里雲后續發展潛力有莫大關係」,張建鋒的這句話,幾乎挑明瞭一切。雲計算就是一門規模巨大的「算力租賃」生意,最大的成本就是服務器,也就是芯片。
芯片概念圖 | 源Bytet制
對於已經踏入雲計算的阿里,必須算明白這筆賬,缺乏自研芯片,意味着雲計算的本源供應都攥在別人手里時。
通俗一點的解釋,就是要被「卡脖子」。
環顧阿里所處的周遭環境,尤其是在服務器芯片領域,英特爾的x86架構是絕對的統治者。根據IDC的數據,x86服務器常年佔據整個市場超過90%的收入份額,而英特爾自己,又吃掉了x86市場90%以上的蛋糕,幾乎就是鐵板一塊。
而在AI加速領域,英偉達的CUDA生態則是另一道高牆。它不僅僅是硬件,更是十年時間里積累起來的軟件、庫和開發者習慣。幾乎所有的AI公司,最初都只能在英偉達的土地上蓋房子。
若想完全把控自己的命運,且在起步階段不被英特爾、英偉達這樣的巨頭扼殺在搖籃里,就需要另闢蹊徑。
阿里不是第一個想明白這個道理的人。
在大洋彼岸,亞馬遜早就用自研的Graviton芯片,在雲服務市場殺出了一條血路,把價格打到了地板上。蘋果則用M系列芯片,告訴了全世界什麼叫軟硬一體的恐怖效率,這些不是什麼祕密,是公開的陽謀。
阿里看的,是這些已經驗證過的、冷冰冰的商業成功範例。
倘若阿里選擇GPGPU這條路線,那將意味着陷入與英偉達、AMD的市場肉搏戰,意味着要從零開始構建一個足以對抗CUDA的軟件生態,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更重要的是,依然會將自己暴露在美國的供應鏈炮火之下。
財報不會騙人。
2026財年第一季度(2025年第二季度),阿里雲收入增速26%,三年來最快。CEO吳泳銘在電話會上點明:AI相關收入,連續八個季度三位數增長。
當英偉達留下的真空出現時,阿里用來承接的,不是硬核技術,而是一套完整的商業邏輯。
自研的倚天和含光芯片,大幅降低了阿里雲的算力成本。倚天710,這顆基於最新ARMv9架構、擁有128核CPU、集成了600億晶體管的5nm芯片,在SPECint2017基準測試中得分達到440,超出業界標杆20%,而能效比更是優越50%以上。反映到雲服務上,就是算力性價比提升超過30%,單位算力功耗降低60%。
高性價比的AI算力服務,吸引了海量的AI開發者和企業客户。全球企業軟件巨頭SAP,選擇阿里雲作為其全球雲計算合作伙伴,支持客户在阿里雲上運行和管理其核心軟件系統。這是一個強烈的信號。
客户的廣泛應用,又像最高級的燃料,反哺着阿里的技術迭代。從升級版的Qwen3,到開源的多視頻生成模型和文生圖模型,阿里的AI模型庫在快速進化。這些模型,又進一步增強了阿里雲對客户的吸引力。
機器后方播撒下的玄鐵生態種子,也開始發芽。螞蟻鏈發佈的首款自研區塊鏈安全芯片,其核心就搭載了平頭哥的玄鐵高性能處理器。
這算得上是一個完美的閉環,開源的IP培育了生態夥伴,生態夥伴的創新產品最終又會成為阿里雲的潛在客户。
不過,商業模式的成功,往往是通過他人的困頓來映襯的。
騰訊的打法更像個聰明的基金經理,在牌桌上四處下注——燧原、摩爾線程… …它不會輸掉整個遊戲,但也永遠無法All in。這種模式分散了風險,但也使其難以形成軟硬一體的深度協同效應。
而華為?華為是戰士。
被時勢推到了第一線,用昇騰硬撼CUDA的百年帝國。根據IDC的數據,2024年中國GPU市場,華為昇騰已經搶下了23%的份額。這是一場值得尊敬的血戰。
甚至,市場有傳言稱,為搶奪芯片市場,華為決意要降低盤古大模型的權重,集中精力在昇騰生態的建設上。
截圖來源於昇騰官網
不過,芯片領域究竟是贏家通吃,還是多種模式並存,還有待時間去檢驗。
在最近的財報電話會上,吳泳銘重申了那個數字:3800億。未來三年的投入。他還説,面對風險,已經準備了「后備方案」,有「不同的合作伙伴」。
棋局,還遠未結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源Byte」,作者:柯基的柯,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