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1 18:34
平均9天一款新眼鏡出爐,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創企到全球手機巨頭全都扎堆湧入,AI眼鏡的野蠻生長根本攔不住。
根據京東8月26日發佈的智能眼鏡半年報,2025年上半年智能眼鏡的成交量同比增長超過10倍,入駐品牌數增加了3倍。
來源:央視新聞
一邊,AI眼鏡價格高、續航短、內容少等「要命」的問題仍然亟待破解,各家都在摸索階段,找到自己「認為對的」解決方案;而另一邊,AI眼鏡新品源源不斷湧入市場,各種翻倍暴漲的數據似乎都在證明這一賽道的巨大潛力。
各類大大小小的AI眼鏡相關行業會議、小範圍行業內組織的各類參觀研討活動應接不暇。不少玩家似乎都迫切想要拿到車票,迫切想知道自己能在這股熱潮中做點什麼,生怕錯過這班車就掉了AI新硬件的隊。
據智東西不完全統計,今年前8個月時間里,被公開報道的相對有一定知名度的AI眼鏡新品,就已經達到25款。
2025 AI眼鏡新品不完全統計,來源:智東西
從999元到8999元,近十倍的價格差距是否支撐得起十倍的體驗優勢?從1小時到48小時的「薛定諤的續航」,是否已成為檢驗品牌「底線」的新角度?打着「解放雙手」旗號的眾多AI功能,又能做到AI手機體驗和效率的幾分?是真需求,還是真吃灰?
深入2025 AI眼鏡大混戰,我們發現真相遠比想象中更加精彩,既有些意料之中,也有些出乎意料,在2027年蘋果入局AI眼鏡之前,「千萬級」市場能否提前迎來,仍然是個問號。
Oakley Meta AI眼鏡
從參與企業和發佈節奏來看,1月的新品主要是今年CES上首次展出的一些產品,當然,這些產品中有部分是國內產品的海外版,比如閃極的Loomos AI眼鏡。
從4月開始,發佈節奏逐漸加快,5月新品是最多的,有7款,不過這7款產品只來自於聯想、李未可、雷鳥三家廠商,廠商在發佈AI眼鏡產品時採用「多線出擊」的方式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策略。
這一方面當然可以覆蓋更多價格段和用户羣,但有行業人士告訴智東西,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無奈之舉,以現階段的供應鏈方案和軟硬件技術條件,只能做「選擇題」。
比如產品是否要有顯示功能,就是一道必答題——輕便和高素質顯示暫時無法完美兼顧。
因此很多廠商都分別推出了帶顯示和不帶顯示更輕盈的款式,比如傳音、雷神、聯想、李未可、雷鳥等品牌。
從產品發佈數量來看,專注於AR/VR領域的廠商仍然是新品發佈的主力軍,包括雷鳥、李未可、亮亮視野、大朋VR和Meta,新品佔比近4成。
值得一提的是,手機、PC等硬件賽道的巨頭入局AI眼鏡成為今年市場的一大特點。
傳音的AI眼鏡雖然還沒正式開售,但已經在今年3月發佈並公佈了價格,小米毫無疑問是手機賽道新入局的最重磅選手,其AI眼鏡的亮眼首銷表現對上半年市場的高增長有顯著貢獻。
小米AI眼鏡
雷神和聯想兩大PC品牌則一前一后也發佈了自家的AI眼鏡和AI+AR眼鏡。
電信巨頭中,中國電信的入局並不令人意外,早在VR時代,中國移動旗下的咪咕視頻就一直是VR內容的熱衷支持者之一,中國電信希望抓住AI眼鏡風口也是意料之中。
此外,Haliday、CyberSight、玄景、致敬未知等AI眼鏡新勢力的產品也在行業內引起了一定的關注,這些新勢力往往會找到各自獨特的切入點,比如Haliday選擇近眼顯示模組作為顯示方案,CyberSight則選擇HUD顯示,專注騎行,致敬未知甚至直接做出了AI眼鏡和自行車的聯動AI功能。
Haliday AI眼鏡
當然,還有一些比較「特別」的玩家,包括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和仁和藥業旗下的閃亮品牌,后者的「腦機智能眼鏡」成為智能眼鏡在醫療健康領域應用的一個代表性案例。
阿里巴巴的夸克AI眼鏡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引起了廣泛關注,其與小米像素級對標的定價和幾乎「水桶機」 般的無死角配置,令大家對其正式登場期待拉滿。
夸克AI眼鏡展示樣機,來源:智東西
最近字節AI眼鏡也多有相關爆料信息放出,互聯網巨頭們,來看對這個「新入口」都頗有興趣。
不論如何,AI眼鏡賽道大混戰,玩家種類是真夠豐富,競爭態勢真夠熱鬧。
隨着小米、雷鳥這兩大國內AI眼鏡出貨主力品牌新品價格的下探,AI眼鏡市場的產品均價也隨之下降。
根據京東智能眼鏡半年報,2025年上半年智能眼鏡均價從2000元以上下降到1500元左右。
據智東西統計,在25款AI眼鏡中,千元以下的產品佔比12%,僅有3款;1000-1500元價位段有2款;1500-2000元價位段有10款,佔比40%,佔比最高;2000-2500元價位段有3款;3000元左右的有3款,萬元左右的機型僅有1款。
2025 AI眼鏡新品價格情況,來源:智東西
值得一提的是,1500-2000元價位段也是當下智能手機次旗艦機或高性價比機型銷售的主力價格段之一。
價格的下探勢必會降低消費者嚐鮮的門檻,有利於推動品類市場滲透率的提升。
從價格段的分佈我們也可以大致判斷產品的類型,受限於方案和成本,主力的2000元以內機型幾乎都沒有顯示功能,不帶屏幕,也就是大家常説的AI拍攝眼鏡,千元以下主要是AI音頻眼鏡。
正如前文所説,「兼顧」就意味着成本的大幅提升,雷鳥X3 Pro是國內AI眼鏡新品中價格較高的,官方售價8999元,但同樣,這款產品兼顧拍攝、屏幕顯示和各類AI功能,是相對功能體驗更全面的。
根據京東電商平臺前臺顯示數據,這款產品在京東的銷量約為1000+,帶圖或視頻的評價有18個。相比之下,小米1999元的AI眼鏡前臺銷量為4萬+。
在京東智能眼鏡熱賣榜中我們可以看到,TOP5產品有4款價格都在2000元以內。
京東智能眼鏡熱賣榜,截至8月27日上午11點
整體來看,價格的「兩極化」或許會成為后續AI眼鏡發展的趨勢之一,供應鏈方案的成熟、成本的下降、行業整體出貨量的提升,會帶來價格的進一步下探,但同時,AI+AR眼鏡受制於技術成本的限制,價格很難有明顯下跌。
正如前文所説,AI眼鏡整體均價的下降,部分受益於產業供應鏈的成熟,各類方案經過多輪迭代和落地實踐,不斷打磨,成本下探。但同時,供應鏈方案的「拿來即用」也或多或少會造成產品硬件方案的同質化。
2025 AI眼鏡新品芯片和攝像頭方案情況,來源:智東西
比如縱觀這25款產品,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高通驍龍AR1芯片+1200萬像素索尼IMX 681攝像頭已經成為AI眼鏡的一個「標準模板」。
看到1200萬像素鏡頭,大概率就對應着高通AR1方案。雷鳥、小米、雷神、聯想、李未可、阿里巴巴、中國電信都是如此,與Meta基本保持一致。
誠然各家在拍照、錄像算法層面可能有些不同,但硬件的底子確實相似度極高。
很多用户反應AI眼鏡在拍照錄像環節耗電較多,這與芯片和攝像頭之間的調優、協同密不可分。缺乏AI眼鏡專用的定製化攝像頭也是拍攝功耗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當然,AI眼鏡芯片方面,炬芯科技、展鋭、恆玄、物奇等國產半導體企業也有相關產品佈局,並且已經落地量產。
小米、阿里巴巴等公司則直接採用了更難但上限更高的「高通+恆玄」雙芯片協同方案。
除了芯片和攝像頭,屏幕和光學方案也呈現出「綁定」態勢。
目前輕量化AI眼鏡的顯示方案主要是Micro LED+光波導,與MR頭顯中的Micro OLED+Pancake有較大差別。
2025 AI眼鏡新品屏幕和光學方案情況,來源:智東西
在25款產品中,帶顯示的產品有9款,佔比36%,9款中有7款都是Micro LED+光波導方案。在光波導的具體實現方式上,各家會有所區別,例如雷鳥的納米光刻蝕光波導、聯想的樹脂衍射光波導。
2025 AI眼鏡新品分類,來源:智東西
可以看到,雖然各家都在發佈會上多少會亮出一些自家獨有的優勢特性,但在基礎硬件規格和方案上的趨同,讓各家產品很難在顯示、拍攝體驗上拉開根本性差距。
從產品類型大方向來看,AI拍攝眼鏡和AI+AR眼鏡仍然會長期並存,並且兩者主打的價格段、人羣、場景定位本就有所區別。以當前供應鏈技術方案的水平,想要同時兼顧全天候佩戴、實時AI陪伴和高素質顯示,仍然是一道幾乎無解的難題。
談及消費電子產品,價格是影響消費者決策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AI眼鏡品類,相比價格,續航和佩戴體驗也同樣重要。
很多廠商都在發佈會上提到一個觀點,AI眼鏡,首先必須要做好一個「眼鏡」的屬性,也就是要真正能夠讓我們無感的全天候佩戴,這就需要長續航和輕量化。
2025 AI眼鏡新品續航和重量情況,來源:智東西
在梳理過程中,我們發現各家對於產品續航的描述有幾個共性,首先非常強調配合充電倉、充電盒或備用電池可以實現「超長續航」;其次在描述日常續航時,幾乎都沒有明確提及是否涉及AI功能的使用。
回到具體數字,25款產品的日常續航,通常在8小時左右,帶顯示功能的產品與不帶顯示的產品在續航上並沒有明顯差距。
有些品牌會特意標明視頻拍攝的續航時長,比如閃極Loomos AI眼鏡的2小時視頻拍攝、致敬未知BleeqUp Ranger AI智能眼鏡的1小時持續錄製、雷鳥V3 Slim的30分鍾視頻拍攝、小米的45分鍾持續錄像。
視頻拍攝毫無疑問是AI眼鏡的耗電大户。
雖然大部分AI眼鏡產品配合充電盒的續航都可以達到24小時以上,可以實現「全天候」,但中間如果還需要摘下來充電,用户體驗必然會大打折扣,尤其是對重度近視用户來説。
在重量方面,有公開重量數據的19款產品(去掉一款79g特殊值)的平均重量為38g,普通眼鏡的重量以20g左右居多。
雖然AI眼鏡瘦身明顯,但相比普通眼鏡仍然有着1倍左右的重量增加。
有少部分純AI音頻眼鏡可以做到30g以內,比如李未可的City系列和華為、小米的AI音頻眼鏡,這需要建立在犧牲拍攝和顯示功能的基礎上。
整體來看,輕量化、長續航是各路玩家優化迭代的兩個重要方向,也是AI眼鏡當下發展的主要趨勢,但從實際落地產品的表現來看,優化空間仍然存在。
AI體驗是AI眼鏡的核心,也是目前提升空間最大的一塊。
XREAL CEO徐馳曾在採訪中提到,他認為當下的AI眼鏡都是「AI弱智眼鏡」。
AI方面,AI視覺多模態能力的融入是今年AI眼鏡新品突出的常見主打功能之一。
AI可以通過眼鏡上的攝像頭看到我們所看,可以告訴你眼前的事物是什麼、可以幫你翻譯眼前看到的文字,還可以根據眼前的食材為你規劃菜譜,教你怎麼泡咖啡。
總體來看,各家在AI功能方面的同質化同樣比較明顯,這與AI手機的發展極為類似。或許初期各家都會有各自的嘗試,但在一段時間后,基本的主流AI功能都會固定下來,比如AI識物、AI翻譯、AI語音交互、AI問答等。
並且目前行業中幾乎沒有專門為AI眼鏡的硬件、軟件以及場景而設計的專用模型,如果直接把通用模型「拿來即用」,通過雲端算力實現AI功能,其體驗的流暢性、穩定性、安全性都很難有充足保證。
在這樣的背景下,部分廠商選擇與大模型廠商去做定製,優化模型在眼鏡端側的表現,進而實現一定的體驗優勢。
有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就是AI眼鏡與AI手機的關係,AI眼鏡上可以實現的所有AI功能,AI手機幾乎都可以實現,並且手機有更高素質的攝像頭、更清晰寬闊的實體可交互大屏,以及更長的續航。
我為什麼需要一款AI眼鏡,AI眼鏡有什麼「非他不行」的體驗?這是所有AI眼鏡玩家都需要回答的一個根本問題。
目前來看,「解放雙手」確實是一大優勢,在一些場合的確可以提供極大便利。
停車掃碼支付離場,來源:雷鳥
但與此同時,目前絕大部分AI眼鏡都不支持手勢交互,需要通過語音和觸控來操作,語音這種交互方式在公共場合或一些不便説話的場景同樣存在「不方便」的情況。
雖然解放了雙手,但又多了一張嘴。
並且AI眼鏡通過語音操控、AI識別完成任務,是否真的會比用手機通過手點一下、滑一下來完成更加高效,仍然要畫個問號。
AI眼鏡從「能做到」到「能做好」,做的高效、省心、放心,仍然任重而道遠。
深入2025年230多天里的25款AI眼鏡新品,相比火爆銷量帶來的直觀衝擊,這些產品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對行業的思考。
AI眼鏡賽道發展仍處於早期階段,AI眼鏡領域新玩家和新產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產品的迭代逐漸從供應鏈方案整合邁向產業聯合研發、定製化和關鍵技術自研,但從落地產品體驗層面來看,各家產品的差異化並不明顯,同質化趨勢仍然突出。
蘋果Vision Pro雖然銷量遇冷,但蘋果通過自研雙芯片+自研操作系統+深度定製屏幕仍然實現了超越此前所有同類產品的顛覆性體驗,給行業立了個新的標杆。
而AI眼鏡領域的「蘋果、特斯拉」,仍然沒有出現。
AI眼鏡或許有着成為下一代計算平臺的潛力,但對這一領域的玩家們來説,腳踏實地解決體驗痛點,攻克硬件、軟件層面的技術挑戰,完善內容生態,都是他們必須要面對的挑戰。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智東西」(ID:zhidxcom),作者:雲鵬,編輯:心緣,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