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1 16:39
(來源:辰珵)
如果説去年大家還在等「硬科技估值回魂」,2025年的港股則是實打實地忙了起來。
8月20日,港交所上半年交出歷史最佳中期業績,活躍 IPO 申請數在 6 月底達到 207 宗——已是去年底的兩倍多。5 月港交所和香港證監會聯合宣佈正式推出「科企專線」(TECH),等於在原有的港股 18C 章基礎上,又為 AI 等新興特專科技企業上市加了一條「快車道」。AI 領域的一級市場投融資也在添柴加薪,今年上半年國內 AI 領域一級市場融資事件達 345 筆,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88 筆。
一級市場的火熱也傳導至二級市場。截至 8 月 29 日,已遞交港股 IPO 申請的企業有 246 家,其中約 65 家企業為 AI 企業。恆生人工智能主題指數收於 4395.81 點,該指數年初至今已累計約 37% 漲幅。從今年遞表港股 IPO 的 AI 企業來看,主要集中在 AI 製藥、AI 機器人等 AI 應用層; 8 月下旬,「杭州六小龍」之一的羣核科技衝刺「全球空間智能第一股」,而諸如雲知聲等年內已在港上市的 AI 技術公司認購火爆,但整體仍然面臨高估值與商業化能力存疑之間錯配的考驗。
在新股熱鬧的同時,究其本源,投資者真正需要的還是可持續兑現的標的。在阿里、騰訊、快手等互聯網巨頭之外,我們不妨重新看看目前港股 AI 概念股里還有哪些「潛力股」——那些主業能自我造血、已經驗證 AI 對經營效率的提升以及估值與盈利節奏匹配的公司。
如何界定「潛力股」——試舉四個通俗但有效的指標
第一,主業現金流與盈利路徑:能在財報中看到利潤實打實的改善;哪怕仍在投入期,也能看到虧損收窄與毛利結構優化。
第二,AI 的增益能落到經營指標:比如訂閲數/付費率/ARPU 提升、內容或廣告轉化效率提升、獲客回本周期縮短等,最好能在公司披露或券商跟蹤中被印證。
第三,估值與商業化節奏匹配:同樣是 AI,賣算力、賣軟件、賣內容,現金流形態完全不同,給的倍數自然不同;技術型公司在研發階段可能享受更高 PS 倍數,應用型公司需要更快切換到 PE 邏輯,「預期密度」要跟得上「估值密度」。
第四,可見催化:業績窗口、產品/功能上線、港股通/指數納入、股東回報措施等,都是會推動定價的時間點。
基於這套框架,相比資金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的 AI 算力板塊,我們把目光更多放在應用層——因為它更靠近現金流,也更容易把 AI 的效率提升轉為利潤表的改善。下面我不完整地列舉幾隻匹配以上指標的港股 AI 概念股「老將」,它們都在原有的業務上利用 AI 技術實現了產品形態革新,是目前階段兼具「盈利下限」和「想象空間」的標的。
一、美圖公司:AI影像與設計的訂閲模式標杆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依靠 AI 規模化盈利的應用公司,美圖 8 月 18 日公佈中期業績,2025 年上半年收入達 18 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 12.3%;歸母淨利潤 3.97 億元,同比大增 30.8%;調整后淨利潤 4.67 億元,同比增 71.3%。美圖創始人兼 CEO 吳欣鴻預期,未來來自生產力場景(服務於 KOL、商家、博主等)的收入和利潤佔比有望過半。
由於營收增速有所放緩等因素,中報發佈后美圖股價短暫下挫調整,但收縮美業解決方案轉而更聚焦影像與設計產品業務,符合其 AI 驅動工具和全球化的整體戰略。美圖用生成式 AI 重構用户價值曲線,將簡單的修圖工具升級為智能創作平臺,大幅提升了用户訂閲意願。8 月下旬,美圖股價再次強勢回升,逼近歷史高位。
今年初以來,截至 8 月 29 日收盤,美圖股價漲幅約 300%。目前美圖對應 2025 年預測 PE 在 45 倍左右,處於應用層 AI 工具股的較高區間,估值仍主要看訂閲續費與海外擴張的可持續性。但美圖已然建立了強大的規模化工程能力,以及依託 2.8 億月活的用户壁壘。
對資金而言,美圖的優勢在於訂閲模型可複利,AI 功能迭代直接對應 ARPPU 提升與續費率改善,商業模型清晰,且在東南亞及歐洲市場驗證了海外社媒的增長方法論。美圖保持了生產力工具的高迭代頻率,后續應持續關注其 AI Agent 產品 RoboNeo 的商業化進展以及與阿里的一系列合作。
二、赤子城科技:AI催化的社交娛樂生意
快速躥升的港股 AI+ 社交娛樂股。赤子城股價自年初以來節節攀升。 8 月 28 日,赤子城科技發佈 2025 年中期業績后,股價再創歷史新高。截至 8 月 29 日收盤,公司股價較年初漲逾 230%。得益於社交業務、創新業務雙線爆發,以及 AI 技術的深化應用,該公司上半年客户合約收入 31.81 億元,同比增長 40.0%,其中核心社交業務收入同比增長 37.0%,經調整 EBITDA 同比增長 44.0%,歸母淨利潤大幅增長 117.8%。
憑藉多年海外運營經驗和「產品複製+國家複製」模式,赤子城在中東北非等地積累了龐大用户羣。該公司自研的 AI 引擎和多模態算法模型 Boomiix 在社交平臺的匹配提效和生態優化等環節發揮了關鍵作用。
另外,從主業來看,赤子城的「多元社交矩陣」—— MICO、YoHo、TopTop、SUGO 等,提供了可驗證和充裕的現金流來源。其中 SUGO 和 TopTop 今年上半年收入、利潤均同比增加超 100%,TopTop 月流水突破千萬美金。市場某種程度上已將赤子城視作「情緒價值」股的代表。AI 賦能下社交產品的高留存率和高黏性,成為赤子城業務增長的護城河。
根據最新財務數據估算,目前赤子城的 PEG 不到 0.5 倍,估值還有較大上升潛力。另外從可見催化因素來看,若后續納入港股通,還有不小的增量。
三、金蝶國際:To B的AI+SaaS,走的是「厚積薄發」的路線
傳統 ERP 龍頭金蝶近年全面轉型雲服務,8 月中旬公佈的半年報顯示,金蝶上半年收入 31.92 億元,同比增長 11.2%,其中雲服務收入同比增長約 11.9%,達到 26.73 億元,佔總營收的比重高達 83.7%。此外毛利率升至 65.6%;淨虧損收窄至 0.98 億元,同比收窄約 55.1%。這意味着 To B 訂閲的盈利拐點在靠近。
金蝶這次也首度披露了 AI 合同金額,上半年金蝶國際 AI 合同金額已超 1.5 億元。在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Agent在 B 端應用或將成為頭部 SaaS 廠商的機遇。目前金蝶股價較去年底低位已反彈近三倍,當前 P/S 處於大約 7.7–10.5 倍區間。從另一方面看,港股 AI+SaaS 企業有贊、邁富時、明源雲、微盟上半年全部扭虧為盈,是一個市場的有利信號。
To B 的估值看「 ARR 增速→利潤率提升→現金流改善」的鏈路,AI Copilot/智能財税/供應鏈優化等功能,一旦 AI 能力產品化獲得驗證,客單價提升,利潤表會出現「慢變量、厚複利」的特徵。雖然短期不如 To C 增長迅猛,但中長期穿越周期的能力不可低估。
四、心動公司:「遊戲自研+渠道」飛輪效應凸顯
除了手握零分成生態卡位的遊戲分發平臺 TapTap,心動今年的自研遊戲業務也進入開花階段。8 月 29 日公佈的中報顯示,心動公司上半年業績大幅超預期,2025 年上半年收入 30.82 億元,同比增長 38.8%,經調整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 235.3% 至 7.96 億元,當日股價再創歷史新高。今年 8 月心動漲幅累計達 53%。上半年盈利改善后,TTM PE 仍然在 45 倍左右。
心動經歷過品類聚焦的過程,2024 年上新的《心動小鎮》等幾款遊戲符合全球遊戲市場 RPG 休閒的趨勢。8 月初該公司還披露對外收購巨人網絡原 CEO 吳萌創立的遊戲公司 MiAO 約 5.3% 的股份。MiAO 在研的產品是一款多人開放世界遊戲。在遊戲內容上發力以外,今年 TapTap 作為重點發布的 PC 版,對跨端遊戲的開發者和玩家有特別吸引力。近 4 年 TapTap 收入的複合增速維持 20% 以上,預計 PC 端還有長線增量空間。
心動與赤子城同屬港股「泛娛樂應用」板塊,但變現模式不同,一個「內容+平臺」,一個是「社交矩陣」。兩者在 AI 落地方面的共同點是 AI 更多用於推薦/匹配、分發與精細化運營。另外對 TapTap 平臺而言,AIGC 工具也在降低遊戲製作的門檻,有助於豐富該平臺生態,進一步提高其內容壁壘。
小結
今年的港股 AI 不缺題材與新的應用公司。繼年初 DeepSeek 點燃港股 AI 概念以來,熱潮逐漸從大模型向應用側湧動。在過去的 7 個多月,DeepSeek 的多模態能力迟迟滯后,視覺類產品在商業化進程中反而超越了語言類應用。從產業端角度看,新股 IPO 熱度代表着市場對 AI 應用場景的無限期待;而盤點這批老將「潛力股」,則是希望將對技術願景的期待落實到穩定的商業模式上。
未來港股 AI 板塊的走向,可能取決於兩股力量的互動:一方面,新股能否證明自己不是「曇花一現」;另一方面,老將能否利用 AI 將原有模式煥新,突破增長瓶頸。如果后者成功,它們將會成為港股 AI 板塊的估值參照,為市場校準對新股的估值預期。AI 概念在港股的演進,正逐步走向一場行業「再分層」:誰能把技術落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誰就能在下一輪資本周期中佔據真正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