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1 17:53
兩年前,快公司Fast Company評選出AI領域最具創新性的前10家公司,OpenAI、谷歌DeepMind、Builder.ai當選Top3,而英偉達位居第9。
幾個月后,AI依舊繁榮:
OpenAI依舊高歌猛進,
谷歌DeepMind不斷創新,
英偉達市值突破了4萬億美元,
……
但在「AI大爆發」浪潮中,Builder.ai這家估值高達15億美元的明星公司申請破產,價值清零。
在短短几個月內,Builder.ai跌落神壇,而他們所謂的「人工智能」可能完全是詐騙——只有人工,沒有智能。
Builder.ai噱頭大於實質,營銷大於技術
本質上,Builder.ai更多從事的傳統技術服務外包,但「AI洗白」(AI washing)一下立馬估值飆升,投資人趨之若鶩。
紐約時報警告:它的崩盤預示着更廣泛的衰退。
由於人工智能之夢,硅谷前所未有的繁榮:
• OpenAI、Meta、亞馬遜、谷歌、微軟等巨頭今年預計合計投入約3200億美元於基礎設施(數據中心),是兩年前的兩倍多。
• 美國風投對AI公司的季度投資額在2025年一季度達650億美元,比上一季度增 33%,比ChatGPT發佈前的那一季增550%。
•單個數據中心造價已突破600億美元,Meta路易斯安那項目、亞馬遜印第安納30座數據中心園區等均刷新規模紀錄。
科技公司將AI包裝為「人類的救星」:
它將成為你的老闆、 員工、老師、 最好的朋友,甚至心理治療師。
整個科技圈充滿近乎瘋狂的緊迫感: 如果世界正在此時此刻被徹底改變,那麼每一秒都不能浪費。
如此狂熱之下,一家15億美元公司的倒閉難以掀起波瀾,幾乎無人注意。
但迄今為止,它是最大的倒閉的AI公司,儘管它是否是AI公司本身就存疑。AI這個術語模糊不清。將AI標籤貼到一家初創公司上,可能包含着極大的希望、臆測,有時甚至是徹頭徹尾的欺騙。
類似這種「AI詐騙」,不止這一起。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指控一對舊金山夫婦犯有欺詐罪,稱他們利用AI聊天應用欺騙了投資者。在紐約,檢察官指控一名企業家在其購物應用中欺詐投資者,該應用的 AI結果被證明是菲律賓的承包商。
David Gerard(「Pivot to A.I.」 網站主理人)指出:
在硅谷,虛假AI早已氾濫,而隨着泡沫膨脹,這種現象變得更加嚴重。
如果你想拿到融資,只需説一堆AI術語——「機器學習」「大語言模型」「這是未來」——根本不需要真正擁有AI技術。
一切就像Builder.ai當年的所作所為。
Builder.ai的宣傳廣告:「把想法轉化為應用,速度極快」
2016年,Builder.ai成立,最初名為Engineer.ai,為企業提供了定製應用程序和其他軟件工具。
那一年,以「.ai」結尾的網絡地址不到1.5萬個。
最初,ai是加勒比海島嶼安圭拉的頂級域名;如今,這些域名被初創公司用來暗示自己瞭解人工智能。
根據Domain Name Stat的數據,今年夏天每天創建約1500個.ai地址。按照目前的速度,到年底時,.ai地址的總數將超過100萬。作為粗略比較,20世紀90年代末的.com時代,創辦的在線企業估計有1萬個。
與「互聯網熱潮」相比,這波AI狂熱有過之而無不及,一浪更比一浪強!
Builder的策略是「洗腦」:
廣告無處不在,以至於大家都相信Builder.ai的成功是不可避免的。
儘管人工智能被賦予改變世界的使命,但成功的推手往往是傳統宣傳手段。
印度諮詢公司One Little Web在最新研究報告中指出:
在AI聊天機器人競爭中,持續的媒體關注不僅是聲勢,更是推動應用與增長的燃料。
Builder將這一理念「一以貫之」。它將資金投入到推廣而非產品開發中。
去年秋天,該公司參加了里斯本的Web Summit會議。它是舊金山TechCrunch Disrupt會議的金牌合作伙伴,這是第二高的合作伙伴級別。它還參加了迪拜的Gitex Global會議。
2024年,隨着人工智能熱潮的膨脹,根據《紐約時報》審閲的內部文件,Builder在自我推廣上花費了約4200萬美元,佔其收入的80%。隨着員工人數增加到1500人,該年的品牌支出增加了四倍。
首席執行官Sachin Dev Dugga自稱Builder的「首席巫師」。
他穿着他的幸運毛衣——一件令人難忘的多色毛衣,頻頻拋頭露面,這強化了他的個人品牌。
他自信地談論人工智能將帶來的全球解放。在2023年接受採訪時,他表示:
在人工智能中,你看到的是一個轉變——它讓人類天性中更具創造性的部分得以發揮。
在行業相關會議中,Builder.ai展示了「Natasha」,它稱之為第一個人工智能程序經理。該產品旨在讓構建網站或應用像點披薩一樣簡單。告訴Natasha你想要什麼,她就會創建它。
在一則廣告中,Natasha問道:「我知道你在説什麼:這一切怎麼可能?」然后她低聲説:「它基本上就是魔法。」
要完成軟件開發,過去的程序員需要經過高度專業的培訓。如今,「無代碼」概念興起(新潮術語稱為「氛圍編程」)。
這意味着只需依託人工智能即可實現應用開發。
這種技術魔力受到部分媒體追捧。這就是《快公司》將Builder列為AI第三大創新企業的原因,儘管參選需支付小額費用。
2017年,Builder.ai曾在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展示其產品Natasha
在關於AI的華麗宣傳背后,全都充斥着大量煙霧彈——據報道,實際上有大量工程師在幕后手動構建項目。
關鍵在於:軟件開發遠不止寫代碼這麼簡單。
一個有價值的應用不僅僅是表單構建器、登錄界面和儀表盤的堆砌。它需要設計思維、用户體驗、工作流程優化、數據架構、產品思維以及持續迭代。
合格的數字產品就像有機體,隨用户和市場進化,沒有任何萬能模板能解決所有問題。
事實上,「Natasha」的幕后還有大量實際工程師,他們在手動構建項目。Builder.ai一直在大出血:
頂峰時期,每季度損失4000萬美元,即使在「削減開支」后仍然損失2100萬美元。
去年冬天,Builder董事會試圖查明:在號稱快速增長的情況下,為何公司仍缺乏現金?
最后發現營收數據被嚴重誇大,實際營收與報告數據差距巨大,Builder嚴重財務造假:
2023財年報告營收1.57億美元,實際僅4200萬美元;
2024財年報告2.17億美元,實際僅5100萬美元。
此外,還拖欠亞馬遜雲服務7500萬美元費用。
之后,「首席巫師」辭職,Builder.ai快速解體、破產。
今年五月,某與Builder無關的社交媒體賬號爆料稱公司的AI根本不存在:「所謂娜塔莎神經網絡,實際上是700名印度程序員」。
在科技圈,這衍生出了一個經典梗:
Builder的「AI」指(Actually, Indians)「是的,印度人」的縮寫。
微軟等投資人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2024年初,Manpreet Ratia就加入Builder董事會。在LinkedIn,他駁斥了這一指控:
AI真實存在,不是噱頭或騙局,而是精密的生產級系統。
但這番辯護收效甚微。
在採訪中,他坦言誤解至少部分歸咎於公司自身:
Builder未能清晰定義AI概念。面對不同受眾時,企業往往傾向於過度營銷——AI確實被用於輔助人類工作,但從未取代人類。
自2022年OpenAI推出ChatGPT引發全球熱潮以來,將產品包裝成人工智能的壓力(或者説誘惑)對企業而言往往難以抗拒。
Ratia道破了行業潛規則:
AI概念暢銷,而自動化技術不行。
當Builder正在解體時,紐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Nate的最后時刻也在上演。
Nate是一個購物應用程序,通過讓用户跳過在電子商務網站上結賬的過程來簡化購買。多虧了人工智能,購物狂每天可以節省寶貴的時間。2020年春天,投資者投入了4000萬美元。
Nate的首席執行官Albert Saniger告訴投資者,公司的「深度學習模型」結合了「長短期記憶LSTM、自然語言處理和強化學習」。
Nate將自己描述為「神奇的購物應用程序」
2022年,科技新聞網站The Information發文,稱Nate根本沒有使用人工智能,而是讓菲律賓的承包商手動完成每一筆交易。這引起了監管機構的興趣。
4月,紐約的檢察官對Saniger先生提起欺詐指控,稱他對投資者關於使用人工智能的説法撒了謊。
另一家人工智能案件正在舊金山的美國聯邦地區法院緩慢推進。
1月,證券交易委員會指控經營一家人工智能體育聊天公司GameOn的Alexander Beckman和他的妻子、在風險投資公司工作的律師Valerie Lau Beckman犯有欺詐罪。
在法庭文件中,檢察官描述了一個「大膽和廣泛」的計劃:
假的收入、
假的的審計報告、
假的銀行對賬單、
盜用的身份、
以及將GameOn的數百萬美元轉移去支付個人費用,包括這對夫婦的婚禮和他們的房子。
投資者至少損失了6000萬美元。
Beckman先生和Lau Beckman夫人拒不認罪。
而Sachin Dev Dugga以熱愛環球旅行和奢侈品而聞名。
目前,他疑是「跑路」迪拜,為新企業籌集資金,「再創輝煌」。
與此同時, Builder正在接受紐約南區檢察官的調查。
參考資料:
https://www.nytimes.com/2025/08/31/technology/builder-ai-collapse.html
https://medium.com/@oceanbcreative/the-illusion-of-no-code-builder-ais-fall-and-what-it-means-for-founders-b8fe7a90634a
https://moneyweek.com/economy/people/sachin-dev-duggal-builder-ai-bust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智元」,作者:新智元,編輯:KingHZ,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