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AI商業化拐點已至?「大空頭」全面做多中概,機構:港股「戴維斯雙擊」可期

2025-09-01 11:49

(來源:招商ETF)

受亮眼財報業績提振,9月1日,阿里巴巴-W大漲超17%,也為港股市場營造出積極氛圍,醫藥、互聯網、芯片集體大漲,比亞迪電子、藥明康德、藥明生物漲超5%,百度集團、中芯國際、京東集團、蔚來等紛紛跟漲。

$港股科技50ETF(159750)漲1.83%,實時成交7152萬元。行情數據顯示,早盤資金申購超1200萬元。根據中證指數公司官網最新數據,港股科技50ETF(159750)跟蹤的港股科技指數前三大權重股分別為騰訊控股、阿里巴巴、小米集團,權重合計超30%。

【阿里財報點燃市場,資本開支超預期】

阿里巴巴發佈2025Q2業績,2025Q2阿里雲業務營收333.98億元,同比增長26%,AI相關收入繼續保持三位數增長,外部商業化收入中AI貢獻已超過20%,AI需求快速擴大,同時帶動計算、存儲及其它公有云服務需求上升。

2025年第二季度,阿里巴巴的資本開支為386億元,同比增長220%,環比上季增長57.1%,創下單季歷史新高。在財報電話會上,阿里巴巴CEO吳泳銘披露,過去四個季度,阿里已經在AI基礎設施及AI產品研發上累計投入超1000億元。

這一戰略也獲得了機構的廣泛認同。

國金證券指出,阿里計劃三年投入3800億元建設AI基礎設施,將持續帶動算力需求擴張,並看好其引領IDC進入新一輪招標期。

中信建投則強調,阿里AI收入的高增長向市場清晰驗證了AI商業化的可行路徑,有效打消了投資者對「重投入能否換來真回報」的疑慮,並結合英偉達的財報,認為全球頭部廠商對算力的投資依然保持強勁。

【海內外資金加碼,機構看好港股后市】

截至8月29日,南向資金當月累計淨流入1121.56億港元,今年以來累計淨流入已達9789.98億港元,大幅超過去年全年總額,顯示內地資金對港股市場的配置意願持續增強。

不僅內地資金積極佈局,外資也在加快入場步伐。據高盛統計,全球對衝基金正以6月底以來的最快速度買入中國股票。此輪買入主要來自多頭建倉,輔以空頭回補,兩者比例約為9:1。中國成為8月以來高盛Prime業務中淨買入規模最大的市場,顯示國際資金對中國資產的關注度顯著提升。

更值得關注的是,知名投資者策略出現明顯轉向。Scion資產管理公司最新披露的13F報告顯示,「大空頭」邁克爾·巴里已清空所有中概股看跌期權,轉而斥資6060萬美元大舉買入阿里巴巴和京東的看漲期權,與一季度全面做空的策略形成強烈反差,這一舉動進一步強化了市場情緒回暖的信號。

基於資金面的積極變化,多家機構對港股后市表現持樂觀態度。中信證券分析認為,港股上市制度改革深化將進一步提升市場資產質量及流動性水平。該團隊預計,三季度港股將呈現震盪向上趨勢,而四季度隨着內地穩增長政策加碼、AI產業催化落地以及全球流動性環境改善,港股有望迎來估值和盈利的「戴維斯雙擊」。

光大證券也發佈研報指出,儘管港股已連續多月上漲,但整體估值仍處於偏低水平,長期配置性價比凸顯。在國內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美聯儲降息周期有望開啟的背景下,港股市場未來或繼續震盪上行。建議投資者繼續關注科技成長與高股息板塊並重的「啞鈴」策略。

【港股科技:覆蓋更廣泛AI應用層】

從年內表現來看,截至8月29日收盤,港股科技指數(人民幣匯率)累計漲近33%,恆生科技指數漲27%。

來源:wind,截至2025.8.29

來源:wind,截至2025.8.29

儘管同樣是聚焦港股科技股,兩隻指數在底層資產上有着一定差異。

在AI應用層的覆蓋上,港股科技指數相對恆生科技指數覆蓋更全。如智能汽車,醫藥醫療,智能硬件,在AI應用中同樣有着豐富的場景。

此外,港股科技指數對創新葯亦有覆蓋百濟神州、藥明生物、再鼎醫藥、微創醫療等醫藥領域明星企業,都是港股科技指數成份股,且不包含在恆生科技指數中。

值得一提的是,港股科技指數為市場上唯一100%覆蓋「Terrific 10」的港股科技類指數,且權重佔比高達70%。

或基於上述優勢,港股科技50ETF(159750)年內獲資金淨流入超7.3億元,該ETF已納入兩融標的,流動性有望進一步提升。

來源:Wind,截至2025.8.29

來源:Wind,截至2025.8.29

$阿里巴巴-W(HK9988)$中芯國際(HK0981)#股價狂飆!聚焦阿里財報#

風險提示:基金有風險,投資須謹慎。上述觀點、看法和思路根據截至當前情況判斷做出,今后可能發生改變。對於以上引自證券公司等外部機構的觀點或信息,不對該等觀點和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準確性做任何實質性的保證或承諾,亦不構成投資推薦。基金過往業績不代表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本基金主要投資於香港證券市場中具有良好流動性的金融工具。除了需要承擔與境內證券投資基金類似的市場波動風險等一般投資風險之外,還面臨因投資境外市場所帶來的匯率風險以及港股通機制下因投資環境、投資標的、市場制度以及交易規則等差異帶來的特有風險。投資者應認真閲讀《基金合同》《招募説明書》《產品資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認識基金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徵,在瞭解產品情況及聽取銷售機構適當性意見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投資期限和投資目標,對基金投資做出獨立決策,選擇合適的基金產品。投資者可通過基金管理人或代銷機構提供的移動客户端、官網等渠道查詢其基金交易、保有情況和持倉收益等信息。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