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石英纖維布專家交流

2025-08-31 21:13

(來源:老司機駕新車)

1、石英纖維布行業供需現狀

供需關係與產能限制:當前石英纖維布行業需求大於供給,儘管近半年市場炒作較熱,但實際供給量有限。產能受限主因工藝及質量問題。國內僅菲利華、泰玻、德宏電子等少數企業能生產電子級石英纖維(暫未明確是否合格)。日系僅旭化成Asahi有少量量產,信越Shin-Etsu產能可忽略不計。行業對紗線及電子布的要求極高,相關企業在風口來臨前技術準備不足,導致需求遠超產能。

主流供應商格局:國內主流石英纖維供應商中,菲利華是國內石英行業龍頭,1969年建廠,是國內首家生產石英纖維的企業,其拉絲技術成熟,但織布工藝短板明顯。此前主要生產用於航空航天、兵器等領域的工業級石英纖維(產品較粗糙),電子級石英布需織完布后的悶燒、開纖、突破偶聯劑等后道工序,菲利華在此方面技術不足。泰玻是電子布老牌廠商,在LowDk一代、二代等易玻纖生產上較內行,其織布及后處理工藝成熟,但拉絲工藝是短板------泰玻從前年開始接觸石英纖維拉絲工藝,技術尚不成熟。

2、主要企業技術優劣勢分析

菲利華技術特點:菲利華拉絲工藝為核心優勢,當前產能較突出,月產量約1噸。2025年成立鼎益公司,計劃設500臺機位擴產。但織布工藝是短板,水平低,需改進,否則影響后續發展。在松下驗證一次性通過,但產品批次差異影響后續驗證及穩定性,有待時間觀察。

其他企業技術現狀:國內接近5/10,000DF值水平的企業有菲利華、泰玻和蘇州德宏電子,受批次差異影響,僅偶爾有批次達標。藥石紗線產能小,暫不能織布,有潛在產能,正改良紗線品質。山東瑞麗太陽等小廠生產電子紗能力和產品質量一般,與國內電子布廠合作實驗織布,結果不佳,電性能(DF值)在6/10,000-7/10,000,未通過驗證,正試驗新批次紗線織布,結果待察。

國內外技術差距與影響因素:海外企業DF值(介電損耗)普遍能穩定≤5/10,000,國內僅菲利華等三家接近,但批次穩定性不足。后處理工藝是影響DF值穩定性的關鍵,包括燜燒和塗覆偶聯劑環節。燜燒燒澱粉型浸潤劑難100%燒淨,約殘留2/10,000,不同廠商工藝和温度控制使殘留率有差異;偶聯劑選擇(國產或信越1003等)很重要,需與CCL樹脂及銅箔匹配。原料成本上,石英棒優質料80-100元/公斤(純度高),普通料30-40元/公斤;電子紗單絲直徑7微米約2000-2200元/公斤(含税含運),5微米約3000元/公斤。

3、生產工藝與關鍵技術分析

生產損耗情況:生產中原料損耗顯著。實驗顯示,生產60公斤5微米成品紗線,需560公斤原料和近1噸浸潤劑,存在較大隱形損耗。

良率水平分析:行業良率分紗線和布良率。紗線平均良率約70%;布良率上,日本旭化成(Asahi)在CCL反饋中良率為60%多(不到70%),泰玻當前為50%多。有消息稱泰玻布良率達80%多,被認為前期可能性不大,預計2026年可能達到。國內外板廠對布要求有別,國外如旭化成對紗線毛羽要求嚴(每千米不超兩根),國內更關注中空ppm值,對毛羽要求低,導致電子布成品質量有差異。泰玻80%良率的數據來源待覈實。

產能與出貨現狀:當前石英纖維生產企業受產能限制,泰玻月產能約1-2噸(部分外銷日本),德宏電子月產能一噸多,菲利華月產能不到兩噸(主要自用織布)。國外方面,日本信越採用化學(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合成法,產能極小;旭化成Asahi是輸出量最大的石英布企業,2024年國內採購計劃25噸,實際18噸,2025年計劃採購60噸,截至7月預計採購約20噸。考慮良率及損耗,0.6噸纖維對應1萬米布(電子布克重控制較精準,40克/平方米);布幅寬1.27米,1米布實際為1.27平方米。

4、石英纖維產業鏈生產要點

石英棒到纖維損耗:石英棒到纖維的損耗因企業設備和工藝不同存在差異,行業平均損耗約30%。

礦砂核心要求:礦砂要求高,核心指標為高純度、低金屬含量和低雜質。制棒時,羥基分子團會影響電子紗和布的介電性能,部分制棒企業已在礦砂到棒料過程中增加去除羥基環節。

棒料技術難點:棒料生產難點在提純工藝和棒材均勻度。提純工藝上,僅美國公司和國內太平洋石英股份技術較優;棒材均勻度上,石英纖維用棒材直徑1.8-2.2毫米,需保證批次穩定和均勻度,否則會因粗細不均無法下料而被視為廢品。

纖維生產成本:電子級纖維價格高,約200萬一噸,行業平均生產成本約70-80萬一噸。

5、擴產計劃與設備瓶頸

國內企業擴產動態:國內石英纖維企業擴產計劃方面,菲利華新成立的鼎益公司設計了500台拉絲機的產能,按每日每台20公斤的產量計算,可推算其日產能及月產能;泰玻有擴產計劃但具體規模較保密,通過其季度採購10噸原料的情況可推算其機位大約在100-150台;德宏電子在臺灣擴產,大陸無相關信息。目前多數廠家處於驗證階段,需保證批次穩定性,由於石英纖維生產為模組化,批次穩定后產能可快速複製。

設備瓶頸與採購:設備端方面,拉絲環節的捻線機國產單電腦單控設備即可,拉絲機價格在2萬至30萬元不等,均為國產;若追求高精度,進口設備更佳。織布環節若要保證電子布品質,需使用日本豐田織布機,但菲利華因軍口背景被豐田列入黑名單,可能需其他方式獲取設備。民用產品設備暫無管控,但國產設備精度調校存在小問題。關鍵設備熔爐無法外購,需由專業技術團隊設計製造。

海外擴產與合作:海外方面,海外企業生產石英纖維較少,主要用於軍工或工業產品。日本企業中,旭化成Asahi、日東紡Nittobo僅限織布,新日化雖可生產紗線但產能極小,未來擴產計劃不明,其擴產方向或集中於電子布環節。日本旭化成2023年年底起通過上海代採公司接觸國內石英纖維廠家,目前僅泰玻、德宏電子向其供量,每家供量約1噸,總計2噸,其他廠家因規格參數(如氣泡、毛羽、金屬、線密度等)不合格暫未供貨。

6、其他應用領域與技術風險

工業領域應用潛力:石英纖維與高硅氧纖維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存在顯著差異。高硅氧纖維採用酸洗工藝(用酸腐蝕玻璃纖維去除雜質,形成孔洞后用水玻璃抹平),力學性能差,800℃以上高温下水玻璃會溶解並析出雜質,僅用於一次性或射程不遠的戰略彈等戰略性產品。石英纖維耐温比高硅氧纖維高約150℃,透波性更優。在工業領域,石英纖維用於隱身和防隔熱關鍵部位:隱身需吸波、透波,消耗電磁波熱能;防隔熱應用於二三級推進艙、艙體內外隔熱艙、尾噴口、頭錐(雷達罩)、飛機機翼、機頭尾翼等,其他部位多由碳纖維和玻璃纖維替代。

專利與技術風險:當前行業無重大專利糾紛。專利集中於熔融設備(各廠家熔棒裝置不同)、拉絲階段及后處理工藝(開纖、燜燒、偶聯劑塗覆工藝),拉絲、捻線、織布等工序無顯著專利壁壘。

Q&A

Q:當前行業需求與供給的大致情況如何?

A:當前行業需求大於供給,供給量有限主要因生產工藝及質量問題。國內僅有菲利華、泰玻、蘇州德宏電子等少數企業可生產電子級石英纖維;日系企業中僅旭化成Asahi能提供量產產品,信越產能極小可忽略。行業對紗線及電子布要求極高,且相關企業在需求爆發前技術準備與提升不足,導致產能受限,需求遠大於產能。

Q:目前石英纖維主流供應商的性能差異主要體現在哪些維度?哪些供應商表現更優?

A:主流石英纖維供應商的性能差異主要集中在拉絲工藝與織布工藝兩大維度。菲利華作為國內石英纖維龍頭,拉絲工藝突出,絲線生產能力強,但織布工藝存在明顯短板;中材旗下泰玻為電子布老牌廠商,織布及后處理工藝成熟,但拉絲工藝為短板;蘇州德宏電子僅能拉絲,織布水平低,可忽略。三家當前月產能均約1噸。菲利華今年成立鼎益公司並設500臺機位,未來產能將擴大,但織布工藝待改進,雖通過松下一次性驗證,后續批次穩定性仍需觀察。其他供應商中,安徽藥石僅生產紗線,山東瑞麗太陽等小廠電子紗能力及產品質量一般。

Q:瑞利太陽等企業生產的電子紗是否對外銷售?

A:瑞麗太陽目前尚未對外銷售電子紗,當前與國內電子布廠合作實驗織造成品布,但實驗結果不佳,未通過驗證。電子布更關注DF值而非DK值,目前仍處於實驗階段。

Q:產品性能稍差是否會產生影響?

A:影響非常大。產品關鍵指標包括布面平整度和介電性能。電子行業要求介電損耗≤5/10000,但該產品介電損耗在6/10000-7/10000,接近但未達標,構成技術門檻。目前企業正試驗新批次紗線織布,效果待驗證。

Q:國內能達到或接近5/10,000介電損耗水平的企業有哪些?是否為前三家?

A:目前國內最接近該水平的企業為菲利華、泰玻和蘇州德宏電子,共三家。但受產品批次差異影響,僅偶爾有批次能達到要求。此外,除電性能外,布面平整度是否達標、電性能穩定性及能否批量生產等問題仍需驗證。

Q:若要將DF值穩定控制在5/10,000,后處理與拉絲工藝中哪一環節對DF值穩定性的影響更大?

A:后處理環節的影響更大。后處理主要包括燜燒與塗覆偶聯劑兩個關鍵步驟:燜燒需去除表面澱粉型浸潤劑;塗覆偶聯劑需根據CCL樹脂及銅箔適配需求選擇國產或信越1003等亞克力結構產品。拉絲工藝僅影響前期織布工藝進程,對DF值穩定性的影響弱於后處理。

Q:每一米石英纖維布需要消耗多少石英棒?石英棒與石英纖維的對應關係如何?

A:理論測算顯示,一噸石英纖維棒可生產4萬平方米的1078石英纖維布,中間存在損耗但可忽略不計。

Q:石英纖維布生產過程中,原材料的成本情況如何?

A:石英纖維布生產涉及的原材料成本主要包括原料與紗線兩部分。原料方面,優質原料價格約80-100元/公斤,普通原料約30-40元/公斤。紗線方面,成品電子紗分兩種規格:單絲直徑7微米的電子紗市場價格約2000-2200元/公斤,單絲直徑5微米的電子紗約3000元/公斤。

Q:石英原材料在成品紗線成本中的佔比是否僅為10%甚至更低?

A:石英原材料在成品紗線成本中的佔比不能簡單以原料價格計算,成品紗線實際成本遠高於原料成本,主要因生產過程涉及設備、人工、人機協作等環節,且存在顯著損耗。以生產60公斤5微米成品紗線為例,需消耗560公斤原料及近一噸浸潤劑,隱含大量隱形消耗。

Q:行業中紗與布的平均良率情況如何?

A:行業中紗的平均良率約為70%;布的良率方面,日本旭化成在CCL領域的良率為60%多,泰玻的良率約為50%多。

Q:泰玻當前布的良率達到80%多是否可能?

A:當前泰玻布的良率達到80%多可能性不大,預計明年可達到。國內外CCL板廠對布的要求存在差異,國內電子布廠對石英纖維及織布紗線的要求較低,導致成品率下降。具體來看,國外採購對毛羽要求嚴格,而國內僅要求中空ppm值較小,導致電子布質量存在差異。此外,當前80%的良率數據來源存疑,后續將進一步覈實。

Q:明年電子石英布的行業需求預計有多少?當前供需關係及產業鏈進展如何?

A:明年電子石英布的行業需求預計約300萬平,其中一半仍處於驗證階段。電子石英布真正的需求量預計在2027年中后纔會釋放。目前產業鏈各環節均處於驗證階段,但終端PCB在高頻(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高速方向採用Q布方案已確定。當前需求量大於供給量,但相比LowDk一代、二代及當前較火的LowCTE產品,300萬平的規模仍較小。

Q:2026年300萬米需求的主要應用領域有哪些?

A:主要來自封裝板與交換機兩個領域。

Q:當前每月石英布需求及各企業年出貨量情況如何?

A:當前需求受產能限制,具體數據需結合各企業產能分析。國內企業方面,泰玻月產能約1-2噸,德宏電子月產能略超1噸,菲利華月輸出不足2噸。國外企業方面,日本信越因採用化學合成法生產石英纖維,絲線產能極小,可忽略不計;旭化成Asahi為國內外輸出量最大企業,去年國內採購計劃25噸,今年國內採購計劃60噸。

Q:旭化成Asahi1-8月採購量約20噸,其月均採購量具體為多少?

A:旭化成Asahi月均採購量約兩噸多。其雖希望大量採購,但國內生產企業存在大量不合格產品。

Q:纖維的噸數是否指纖維材料的噸數?考慮當前企業良率及損耗后,0.6噸對應1萬米的數值是否合理?

A:40克的理論值較為精準,主要因電子布公差控制較好;考慮損耗后,0.6噸對應1萬米的數值合理。

Q:按照40克/平方米的克重計算,一噸布料對應的長度是多少?

A:40克為每平方米的克重,通常所説的米指長度單位,而非面積單位。該布種幅寬為1.27米,因此1米長度的布料面積為1.27平方米。具體換算需根據該參數進行轉換。

Q:石英棒到纖維的損耗情況如何?

A:石英棒到纖維的損耗因企業設備與工藝不同存在差異,平均損耗約為30%。

Q:石英棒到纖維的損耗率大概是多少?

A:不同企業因設備、工藝差異損耗率不同,平均損耗率約為30%。

Q:礦砂的要求是否高?具體有哪些關鍵指標?

A:礦砂的要求很高,關鍵指標包括高純度、低金屬含量及低雜質。制棒過程中雖有提純步驟,但高純度原料因氫氧焰熔融過程易引入羥基分子團,會顯著影響電子紗和電子布的介電性能,因此當前部分制棒企業已開始在礦砂到棒料的加工過程中增加去除羥基的環節。

Q:當前礦砂的市場價格約為多少元/噸?

A:目前未掌握礦砂的具體市場價格信息。

Q:會議中提及的80~90公斤的價格是否為棒料價格?

A:是棒料價格,指加工好后的價格。

Q:石英棒料的技術要求是否較高?其技術難度主要體現在礦砂源頭選擇還是后道加工環節?

A:石英棒料的技術要求較高,技術難度同時體現在礦砂選擇與后道加工環節。后道加工中提純工藝是關鍵,因礦砂含較多雜質需提純處理。全球僅兩家企業掌握優質石英棒提純工藝,分別為美國公司與國內的太平洋石英股份,其中太平洋石英產品在純度等指標上更優。此外,制棒環節需保證標號均勻度,石英纖維用棒料直徑通常為1.8-2.2毫米,棒料均勻度與批次穩定性直接影響熔爐下料效率,若均勻度差則視為廢品。

Q:電子級纖維當前售價中,部分廠家約70-80萬元/噸的水平屬於行業平均水平還是較好水平?

A:70-80萬元/噸的售價屬於行業平均水平,該數據較為中肯可靠。

Q:生產成本結構中,石英棒、制氫、設備折舊、人工各佔比多少?

A:無具體數字,因相關數據由生產部管轄且未掌握詳細信息。

Q:國內纖維生產企業是否均採用氫氧焰法?

A:國內纖維生產企業絕大部分未採用氫氧焰法,主要使用LNG天然氣;目前僅菲利華因背靠氫氣廠採用氫氧焰法。

Q:天然氣能否達到如此高的燃燒温度?

A:天然氣無法單獨達到該燃燒温度,需與其他氣體摻雜使用。

Q:使用天然氣是否會導致成本降低,對產品品質有影響?

A:使用LNG與氧氣混合生產普通工業產品無問題,但生產電子類產品時,天然氣存在燃點不足、生產效率不達標的問題,需氫氣參與以達到高熔點,確保材料充分熔融及拉絲。因此,使用天然氣會導致成本升高,目的是保證產品品質,故不建議使用普通天然氣生產需高品質的產品。

Q:拉絲端各企業的良率情況如何?菲利華的良率水平如何?

A:拉絲端各企業良率水平相近,因行業內企業基本處於同步起步階段。電子紗使用的樹脂體系與工業紗不同,工業紗採用樹脂型體系,電子級採用澱粉型體系。澱粉型體系對所有石英纖維生產企業而言均為新領域,且玻纖生產企業及電子布廠的澱粉型體系配置各有獨特性;石英生產企業無自有澱粉型體系及增韌劑,生產電子級產品需外購適配體系。

Q:石英砂的純度要求需達到幾個9?

A:行業中存在純度越高越好的誤導性認知。實際生產中,棒料純度可能達到4個9甚至5個9,但熔融過程中因氫氧焰產生大量羥基及粉塵污染等因素,紗線生產完成后純度可能降至3個9。行業內通常要求純度≥99.95%即可。石英纖維本身介電常數為3.3-3.7,損耗僅2/10000,但成品紗線或布的損耗可能因金屬雜質、中空結構、羥基等問題無法達標。純度並非越高越好,其影響程度隨純度提升而降低,但真正性能取決於后續處理及單絲直徑均勻性等因素。

Q:目前國內及海外石英纖維相關企業的擴產計劃情況如何?

A:海外方面,美國、歐洲企業主要將石英纖維用於軍工領域;日本企業受行業限定,旭化成Asahi、日東紡Nittobo僅能從事織布環節,新日化雖可生產紗線但產能極小,未來擴產可能集中於電子布領域。國內方面,菲利華通過新成立的鼎益公司推進擴產;鼎益設計500台拉絲機產能,按優質品率20公斤/天計算,日產能為500×20公斤,月產能為日產能×30天;泰玻存在擴產計劃但具體規模保密,根據其季度採購約10噸原料推算,機位規模約100-150台;蘇州德宏選擇在臺灣擴產,大陸無相關信息;其他企業擴產計劃尚處於驗證階段,需確保批次穩定性,因石英纖維生產為模組化,驗證通過后可快速複製擴產。

Q:拉絲設備均為國產,設備端是否存在瓶頸和壁壘?

A:設備端當前無明顯瓶頸,但不同應用領域存在差異。工業布產品對原料和設備有嚴格要求,需全部國產化以避免卡脖子;民用產品領域設備暫無管控,但企業若需提升產品精度及參數,仍傾向進口設備,國產設備精度調校存在一定不足。例如,菲利華因涉及軍品業務被日本豐田織機列入黑名單,影響其電子布生產所需高精度設備採購。拉絲環節中,捻線機採用國產單電腦單控設備即可;拉絲機價格差異較大,均為國產,精度越高越有利於生產。此外,原料熔爐作為關鍵設備無法外購,需專業技術團隊設計製造。

Q:目前關於安徽藥石的拉絲機位現狀及擴展規劃有哪些信息?

A:安徽藥石大股東為太平洋石英,前期規劃使用300畝新廠房,后期可能還有300畝在建。當前拉絲機位數量較少,且機位及機臺數量不多,具體數字不明確。

Q:日本旭化成對纖維品質要求較高時,是否僅能從國內少數廠商採購?國內少數廠商能否滿足其纖維需求?

A:目前國內少數廠商的供應量無法滿足日本旭化成需求。旭化成自前年年底起通過上海代採公司接觸國內所有石英纖維廠家,經供樣評測后僅選定泰玻和蘇州德宏兩家供貨,當前供應量約2噸。旭化成積極擴展渠道,但其他廠家因氣泡、毛羽、金屬、線密度等規格參數不合格,經兩三年實驗仍無法供應。

Q:菲利華是否向旭化成供貨?

A:菲利華目前未向旭化成供貨,其目標客户為松下。前年菲利華收購泰州中億布廠,旨在佈局電子布業務,未來將直接向CCL板廠供應成品電子布,而非銷售紗線給電子布廠。

Q:當前織布機供應緊張,豐田薄布織布機的數量情況如何?行業內企業從其他領域轉用的織布機是否適用於電子行業?

A:豐田機精度最高,是最優選擇。其他廠家設備轉入電子行業並非不可用,但需通過提升織布工藝和人工技術來彌補設備精度不足的問題。

Q:對日本豐田設備的產能情況是否瞭解?

A:對豐田機具體產能情況不瞭解,但已知國內電子行業企業曾計劃以自有資金購買1000台豐田機自建電子布廠,向豐田洽談時被負責人指出根本不懂電子布。此外,據相關信息,豐田機最快交付周期為半年。

Q:企業向豐田採購的織布機差異化配置具體指什麼?

A:企業採購設備時,通常會根據自身工藝要求提出改良需求,具體參數由採購方技術團隊協商確定,不同單位的具體配置方面存在差異。

Q:從PCB企業角度看,哪些PCB企業在Q布方案推進上進度會更快?

A:產品產業鏈上游集中度更高,下游更分散。在大陸市場,深南電路華正新材、臺光電子、生益科技等高端PCB廠商在Q布方案推進上進度更快,這類廠商佔據較多市場份額且持續關注Q布進展,而並非所有PCB或CCL企業均適用Q布方案。

Q:是否關注相關PCB企業生產QC產品的良率?能否跟蹤到該數據?該數據是否有變化?

A:在PCB端無法跟蹤到相關良率數據,但可跟蹤CCL端,因PCB企業僅關注其CCL。

Q:明年的Q布需求300萬米是來自個別企業還是全行業?

A:該需求主要來自個別企業,另有約20%來自其他行業。由於與相關CCL廠商關係密切且對方不願公開信息,因此無法透露具體企業名稱。

Q:如何看待市場關於不一定是Macro9,Macro9里面也不一定是G布的聲音?

A:最初團隊對石英纖維是否最終應用於Macro7、Macro8、Macro9時代存在疑問,通過走訪電子布廠、CCL及PCB廠商,得到肯定結論:石英纖維因性能參數及低膨脹率優勢,是必須應用的材料。早期Q布因打孔工藝性差,但日方公司突破該技術后,國內廠商逐(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步效仿,已解決加工問題。曾設想Macro9時代使用光模塊,但因成本過高不可行,最終確定石英基材更可靠且價格低於LowDk2代、LowCTE1,應用方向明確。

Q:該行業是否存在專利風險?

A:目前該行業無重大專利糾紛。除熔棒裝置因各廠家設計不同外,拉絲、捻線、織布工序無顯著專利壁壘且各廠家均有佈局;可能的專利集中在熔融設備、拉絲階段及織布設備的后處理環節,且各廠家擁有差異化專利技術。

Q:除電子領域外,其他領域石英纖維用量是否會增加?高硅氧方案是否正轉向石英纖維?

A:高硅氧纖維與石英纖維同屬二氧化硅產品,但純度不同。歷史上高硅氧多用於軍口,用量少於石英纖維。石英纖維耐温比高硅氧高約150度,透波性能更優。高硅氧採用酸洗工藝,導致力學性能差,且800度以上水玻璃溶解會析出雜質,僅用於一次性或短程戰略產品。石英纖維在工業領域用量將高速增長,主要用於頭錐、雷達罩、機翼等關鍵部位,但整體用量有限,其他部位仍以碳纖維和玻纖為主。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