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曾獲微軟注資的Builder.ai轟然倒塌 映射出「AI宏大敍事」的脆弱性

2025-09-01 11:08

智通財經APP獲悉,曾獲微軟注資支持的Builder.ai 一度被譽為最具創新性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之一,但在短短几個月內便從15億美元估值走向破產清算。據《紐約時報》周日報道,這家總部位於倫敦,並主要在印度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開展業務的AI初創公司,如今在特拉華州進入到清算程序,起因是其過於誇大了銷售額曝光。

Builder.ai 高達15億美元估值的強勢崛起以及之后的轟然倒塌,凸顯出在AI投資熱潮如火如荼之際,基於AI的牛市敍事邏輯背后的濃厚投機主義情緒以及這種宏大牛市敍事「極端脆弱性」。若長期依賴於「AI宏大敍事」拔高公司估值,而極度缺乏實際業績支撐,可能難逃高估值泡沫破裂之后的最終破產清算悲慘結局。反觀微軟、Facebook母公司Meta,以及APPlovin、Palantir等AI應用領軍者,市值之所以持續擴張,幾乎都離不開AI應用所帶來的強勁創收。

該公司於2016年以Engineer.ai 的名義成立,將自身定位為一個可幫助小型企業快速構建應用程序和網站的人工智能驅動平臺。在2023年ChatGPT席捲全球點燃的史無前例AI熱潮推動下,該公司已從包括微軟(MSFT.US)、卡塔爾主權財富基金以及傑弗里·卡岑伯格等知名投資者處籌集了4.5億美元。在巔峰時期,Builder.ai 曾推出了被稱為「全球首位AI產品經理」的「Natasha」,宣稱可讓軟件創建像點披薩一樣簡單。

然而,在光鮮的品牌包裝背后,實際的財務狀況講述着截然不同的故事。該公司的一份內部文件顯示,2024年公司報告的約2.17億美元營收數據實際上是被該公司管理層誇大了,實際上營收更接近5100萬美元,而該公司反而欠亞馬遜旗下雲計算服務AWS大約7,500 萬美元。今年2月,在該公司董事會發現上述財務差異后,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薩欽·德夫·杜加爾辭職。

這次Builder.ai崩塌事件可謂加劇了硅谷風投巨頭們對於「虛假AI」(fake AI)的更廣泛擔憂情緒——即貼上「AI」這一標籤即可更容易吸引資金但是實際業務一團糟或者根本沒有業務創收的初創公司。

「如果你想融資,只要説一堆與AI有關的專業詞匯就行。」運營闢謠網站Pivot to A.I.的大衞·傑拉德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你甚至根本不需要真正擁有AI相關的任何產品。」

Builder.ai 在AI熱潮中的隕落並非孤例,該AI初創公司的徹底倒下緊隨其它的AI初創公司一系列運營醜聞之后。檢方指控總部位於紐約的AI購物應用Nate在聲稱使用深度學習服務的同時將旗下所有的AI任務外包給承包商;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則以欺詐罪名起訴了所謂聚焦於AI體育的AI聊天類初創公司GameOn 的創始人。

Builder.ai 對AI相關的情緒狂熱炒作而非實質的產品需求依賴最終被證明是致命的,導致該公司最終進入清算程序。據《紐約時報》報道,公司創始人杜加爾此后將自己重新包裝為一名提供基於AI建議的專業投資顧問,儘管他所開創的新網站如同 Builder.ai的許多承諾一樣,仍然空空如也。

AI初創公司仍在猛烈燒錢,未來還將出現更多類似Builder.ai 的「被淘汰者」?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BestBrokers的最新數據,自今年年初以來,全球範圍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已籌集高達驚人的1220億美元風險投資公司資金,其中美國市場交易額達1043億美元,佔今年迄今籌資總額的85.5%。然而,市場開始出現這樣一種質疑聲音:如此龐大的風投資金中,有多少被類似Builder.ai 這樣的還未爆雷的「虛假AI」(fake AI)公司所籌集?未來會否出現大規模的AI初創公司破產潮?

「這場關於人工智能的戰役在AI初創公司之中可謂持續升溫。」BestBrokers.com金融專家兼主編Paul Hoffman在一份最新研究報告中表示。

聚焦於初創公司的數據提供商Dealroom 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AI初創公司融資約1100億美元,作為對比,在愈發火熱的全球AI燒錢大戰強勁刺激下,2025年迄今,OpenAI、Anthropic等AI初創公司的籌資規模已超去年。

對於大規模押注AI初創公司的風投機構來説,相對積極的消息在於,如果整體資金押注的是OpenAI等AI領軍者,也許潛在的投資虧損風險將小得多,畢竟這些領軍者已經用風靡全球且用户規模指數級增長的實際AI應用軟件證明它們配得上高估值。

比如,截至7月,ChatGPT在全球範圍內每周擁有超過7億活躍用户——遠遠高於3月份的5億;與此同時,其付費商業用户數量也在快速增加,從6月的300萬大幅增至500萬,凸顯商業化進程顯著提速。有着「OpenAI勁敵」稱號的Claude系列人工智能模型的開發者Anthropic的年化營收已達到 40 億美元,這一數字較年初增長了足足四倍。

BestBrokers研報顯示,競爭格局顯示資本正向全球最領先的AI初創公司集中,OpenAI、Anthropic、Scale AI以及Infinite Reality等全球最大規模的先進科技初創公司在2025年各自獲得了數十億美元級別的融資。

這種集中化也造成了不均衡的融資環境,Hoffman表示:「對於規模較小的AI初創公司而言,這種資本集中度使得獲取融資變得相當困難,因為在當下長期美債收益率與基準利率高企,且資金仍然緊張的經濟環境中,風險投資(VC)越來越傾向於押注更安全的選擇,而不是聚焦於潛在的高風險高回報公司。」

軟銀集團、Andreessen Horowitz、老虎環球以及紅杉與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等大型風險投資機構,憑藉其數十億美元的投資組合,繼續主導全球AI初創公司融資版圖。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