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內容即流量的今天,如何寫出好文章?

2025-09-01 08:45

(來源:劉潤)

今天,我們重發一篇過往比較受歡迎 的文章 《內容即流量的今天,如何寫出好文章?》 ,希望對你有所啓發。

以下是這篇次條重發正文。

「怎麼辦?一篇篇文章發出去,就是沒人看。我已經入不敷出了,再沒有爆款,下個月就要倒閉了。」

「選題到底該怎麼找呢?怎麼他們都能找到那麼好的選題呢?」

「我感覺我就是沒天賦。坐了一下午,一個字也沒想出來。」

最近,聽到這些抱怨的頻率,越來越高了。

隨着公眾號推送策略調整,很多停更的公眾號,又開始更新了。寫作創業,內容創業,似乎又迎來了新的紅利期。

但是,當我們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嘗試的時候,卻很有可能會發現:這不太容易。把文章寫得有趣,把話説得讓別人聽得進去,真的好難。每次把絞盡腦汁寫出的文章發出去,滿心歡喜打開后臺,卻發現根本沒人看。

為什麼會這樣?我又該怎麼做,才能改變這個情況呢?

或許,《「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這本書,可以給你一個答案。這本書的作者,是威廉·E·布隆代爾,《華爾街日報》這個美國最具影響力之一報刊的資深頭版撰稿人,獲獎無數。

為什麼這麼説?《華爾街日報》不是紙媒嗎,這書有年頭了吧?我現在做新媒體,它也能幫到我嗎?

別擔心。雖然報紙和新媒體的形式,的確有所不同,但某些底層的邏輯,是相同的。

報紙必須從一開始,就牢牢抓住讀者的興趣,否則他會毫不猶豫地翻過這一面。新媒體時代的讀者也一樣,如果不感興趣,他就直接大拇指一滑,跳過。

如果報紙不能持續吸引讀者注意力,那麼讀者會合上報紙,甚至直接丟掉。就像拿着手機的讀者,關掉文章窗口一樣。

你看。無論媒介的形式怎麼變化,如何用好故事吸引讀者,留住讀者,它們的心法總是相通的。

所以,如果你的文章怎麼寫也寫不出感覺,寫不出爆款,如果你總是找不到好選題,那麼我建議你讀讀這本書,感受一下來自老牌媒體的智慧。或者,至少花上一點時間,看看這篇文章。

讓我們開始吧。

首先,請問:作為一個創作者,你在文章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你是誰?

創作者,或許是一個講故事的人。

為什麼這麼説?因為人人都有一顆愛聽故事的心。還記得嗎?學生時代,你上課昏昏欲睡,但卻因為老師說了一嘴校長的八卦,睏意一掃而空。

所以,寫文章的核心能力,可能就是講故事。

那麼,怎麼讓自己講出來的故事,讓更多人愛聽,聽懂呢?

或許,你可以試着,找找那種和朋友聊天的狀態。每寫出一句話,都問問自己:我會和朋友這樣説嗎?

為什麼?因為講故事,本身就是一個聊天和交流的狀態,以聊天的口吻來講故事,你的故事才能進入更多人的內心。

這樣,你就不會寫「據研究,中國大概有上億人有着睡眠障礙」,而是寫「你,最近睡得好嗎」;

你不會寫「食品行業的損耗,讓人觸目驚心」,而是寫「你平常點菜,會在意浪費嗎」;

你不會寫「要探究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的具體表現,必須去他們身邊」,而是寫「今年,我出去繞了一大圈」。

好文章,往往都有「交談感」。讀這種文章,好像在和作者面對面聊天。

找到了聊天這個狀態之后,我們可能還需要找到自己的角色:一個觀察者,總結者,根據觀察到的事實,在故事里總結出一個簡明扼要的觀點或者結論。

因為事實和信息,無序駁雜,想要讓讀者讀起來省心、不費力卻又不被誤導,你可能需要誠實地觀察,然后幫助他總結,讓他免於被瑣碎的事實和爭論困擾。

比如,爲了瞭解大家對於AI的態度和看法,你採訪了7位專注AI領域創業公司的創始人。但即使他們全部異口同聲,説「AI是全人類的未來,有萬億市場」,但你也不能夠斷言,説確實如此。因為你不是AI領域的從業者。

你最多隻能説,在AI領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發現了商業機會,開始創業,他們都非常有信心。然后,你退到幕后,讓創始人和他們的商業成果説話。

又比如,在某篇報道里,作者先給出了一個結論,説迪士尼在大量地銷售廉價文化。隨即,他就給出了另一位批評家的言論:

迪斯尼的機器將毀滅我童年的祕密和安靜。它讓所有人都做一樣的夢,它讓美國所有孩子都喜歡米老鼠的帽子。從資本主義的角度説,它是天才的產物;但從文化的角度來説,它是一出慘劇。

你看,在這里,作者幫助讀者迅速的看到了批評家對於迪斯尼商業化的態度,不必花多余的精力揣測他發言的立場。

好吧,大概瞭解了。我做好準備了。

那麼接下來,我們要開始找選題了。

找選題

相信這是很多創作者的困境:下定決心,拿出時間,坐在電腦前,卻不知道要寫什麼選題。

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很多人的下意識反應就是去閲讀。這當然沒錯。想輸出一個好故事,廣泛地輸入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這樣,你可能會邁進一個誤區:只看別人公號的爆款文章,就急不可耐地想要寫自己的文章。

怎麼説?

在已經發布的文章里,可能會觀點居多,而事實偏少。從這些文章中取材,相當於從觀點中尋找觀點,只會越寫越空洞,越來越偏離事實。

那麼,怎麼辦呢?或許你應該重新出發,去尋找更多的事實。廣泛閲讀,大量採訪,從事實到觀點。

舉個例子。你發現最近Temu的增長勢頭很猛,甚至已經追上了海外的老牌電商巨頭。為什麼?它是怎麼做到的?帶着這樣的疑問,你首先看了拼多多的財報,確實屬實。然后,你又去查閲了大量關於跨境電商、企業出海的研究報告,採訪了多位電商賣家和一線從業者,獲得了大量新鮮的事實性信息。

通過梳理這些素材,你發現:Temu在海外做到低售價的底氣,是成本的降低。怎麼降低呢?哦,原來是通過運營、物流、廣告的集中化實現的。於是,文章有了內容。這,就是從事實到觀點。

可如果我發現,事實本身已經想不出角度可以寫了,怎麼辦?

或許,你可以試着「舉一反三」

什麼意思?我舉個例子。

某MCN機構和藝人分道揚鑣,原因是收入分成談不攏。MCN機構覺得藝人賺太多,藝人嫌自己賺太少。這個現象,這個原因,顯然已經被很多人寫過了。那麼,在其他行業,有沒有相似的情況?

哎,好像還真有。之前的經紀公司和明星,不也是這樣嗎?還有大廚和餐館,好像也是如此。噢,還專門有個詞兒,叫「大廚效應」……或許,你可以寫篇文章,專門聊聊「大廚效應」這件事。

這就是舉一反三。從事件的原因出發,看看它在各行各業中,是否有普遍性。

又或許,你還可以轉變視角,試着做一名「微雕專家」。

在大家都沉迷於宏大敍事、未來趨勢,關注故事整體規模的時候,你可以拉近鏡頭,認真地描繪細節。

比如,在舊金山的當地,有一座公園,因為里邊充滿了酒鬼,所以被稱作「酒鬼公園」。很多記者出馬,最后只是得出了「由於遊蕩在公園的酒鬼,周圍居民怨聲載道」的結論。

然而,《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卻不這麼認為。他走進了這座公園,認真地和公園里每一位「居民」交談。寫出了讓人動容的微雕作品:

米基36歲,是一名海員,有一位他非常鍾愛卻不在他身邊的老婆。他正在試着為她戒酒,做一個正常人。他已經整整一天滴酒未沾了。「我很害怕自己受不了,得上顫抖症」他傾訴道,「不過目前為止,我還感覺良好。我吃好多東西,還喝了好多水。」

去年冬天,一個圈外人把蝨子帶到了公園里,米基從附近的診所里要來了半瓶除蝨藥水,然后把朋友們帶到家中,挨個洗澡。皮維女士對這種理想主義的行為大加讚賞。「如果你得了蝨子,你的朋友們會給你洗澡嗎?反正我的朋友不會.....」

在文章的最后,記者還寫出了「酒鬼們」對於這座公園的希冀:

酒鬼們知道,他們的公園並沒有達到理想的境界。但是他們把這個目標放在心里,他們心中已經有了藍圖。

在他們的藍圖中,這個公園就如同傳説中的伊甸園一般,綠色環繞,充滿活力,而他們自己都是這個園子里的模範服務員。

這些「微雕」描寫,讓人們瞭解到這些「公園居民」們的真實狀態,而並非單純地批評。這篇新鮮而富有人性的故事一經發布,立刻吸引了美國成千上萬的讀者。這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除了做一名微雕家,你還可以做一名「預報員」。

什麼意思?我舉個例子。

比如,某個短視頻博主一夜爆紅,但他打造ip的方式非常特殊,用了三個不同內容的賬號,內容分別是努力工作,尬舞,傷感自拍(就像很多人深夜在朋友圈發的那樣)。

太真實了,太有趣了。這不就是白天努力營業,晚上獨自療傷的我嗎?廣大網友因此狠狠地共鳴了一波。

這時候,就可能會出現一系列文章,專門描寫這件事本身是如何「發展」的:

《刷屏!xx到底是誰?他是年輕人最理想的心靈狀態嗎?》

《一夜走紅的xx:我到現在也還沒習慣》

《單場直播場觀2000萬,xx殺瘋了》

文章越來越多。很快,這事兒本身就沒什麼新意了,沒有分析角度了。大家都知道了。接着,就會出現另外一系列文章,分析這位博主走紅,將會帶來什麼「影響」:

《從xx走紅開始説起:ip的新玩法,你知道嗎?》

《一周之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經營多角色ip賬號》

《深夜傷感的年輕人,未來何去何從?》

再到后來,影響也被寫完了。怎麼辦?沒關係。還可以寫被影響的這些人,會產生哪些動作。這就是「反作用」:

《短視頻平臺:不會禁止多賬號ip》

《救命,我真的不想朋友圈被刷屏了》

《三個賬號,一般人還真運營不過來》

這,就是「發展、影響、反作用」的故事展開的三個階段。當大家還在追逐熱點的時候,或許你可以嘗試「抄近道」,結合這三個階段,做一些預測,給你的選題帶來全新的角度。

太好了,終於有選題了。可臨下筆又犯難了:怎麼在一開始,就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呢?

用引言抓人

抓住讀者注意力,多半靠引言。

引言,就是在文章開頭、用來把讀者引入正文的句子。它太重要了。

即使后邊的內容再好,如果引言沒有完成吸引讀者的功能,讀者也會毫不猶豫地扭頭走開。

引言,就像一個電影海報。如果海報不夠吸引人,讀者也同時不瞭解演員和導演,就很難買票。

所以,一個好的引言,不僅要快速抓住讀者的注意力,還應該讓他產生讀下去的慾望。

那麼,怎麼做呢?

或許,你可以略施小計,給引言「神祕感」。

舉個例子。比如,你可以這麼寫:

天哪,我真受不了了。明明已經白天忙,夜里干,都已經996,007,可訂單還是越來越少。怎麼辦?別急。有人説,或許你可以從反面入手,輕松破局。

這時候,讀者可能就會好奇:從反面入手,什麼意思?誰説的?這真靠譜嗎?我得去后邊看看。

又或者,你可以這麼寫:

老張今年47歲。他剛離了婚,所以經常借酒澆愁。而今天,在他又一次推開菜館大門的時候,他看到了一位熟人。

熟人?誰?我還得去后邊看看。

這,就是「神祕感」。在引言中,藏起來一部分信息,讓他產生好奇,迫使他去后邊的內容之中尋找答案。

除此之外,引言或許還應該與讀者有關。

我們再舉個例子。

我斗膽認為,汽車行業可能會分成三個階段發展。或許,你未來真的不需要買車了。

哪三個階段?為什麼我不用買車了?我最近正想買車,真的嗎?

或者:

你最近,睡得還好嗎?我最近也很難入睡。這不,我發現一個助眠的好法子,分享給你。

哎,讓你説對了,我睡得確實不太好。怎麼辦呢?或許我應該往下讀一讀。

這就是:與讀者有關。當讀者知道這篇文章與他有關的時候,自然就會產生閲讀的興趣。

好吧,大概懂了。現在文章展開了,你漸入佳境。

接着,你要面臨下一個問題:如何讓人讀你的文章,「停不下來」?

用邏輯留人

如果你的文章邏輯有斷點,那麼讀者讀着讀着,可能就會卡住,停下來。哎?這里好像不對吧。

左思右想,想不明白。算了不看了,退了出去。

如果不想發生這種情況,就要求你的文章邏輯順滑,環環相扣。你的每一句,都回答了他正在萌生的疑問,所以他看了還想看,不知不覺竟然一口氣看完。

那麼,怎麼做呢?

或許,你可以虛構一位「特別愛挑刺的讀者」,正在你旁邊看文章。他很難被説服,特別愛提問,甚至擡槓--他簡直是一名槓精。

當他看到一個觀點時,他會立刻提問:為什麼?我憑什麼應該認同這個觀點?這時候,你就應該迅速地做出解釋,説服他。

舉個例子:

你寫道:公眾號,之前幾乎完全是私域流量。

(虛構的讀者):什麼是私域?為什麼你要這麼説?

你繼續寫:私域就是你能重複地,低成本甚至免費觸達到的用户。解釋完之后,你還擔心他不懂,所以又打了個比方:如果把流量比作水,那麼比起來像自來水一樣的公域流量,私域就像一口井。打井很貴,但用水免費。

(虛構的讀者):好吧。但這和公眾號又有什麼關係呢?

你回答道:而在過去的公眾號,核心的邏輯就是訂閲制。

(虛構的讀者):什麼是訂閲制?訂閲制怎麼就和私域掛鉤了?

你看。像這樣,藉助這位虛構的讀者的提問推動,我們就能讓內容流動起來,像一條流動的河,而不是平靜的湖。

好了。現在你有了一個吸引人的開頭,有了持續吸引人的邏輯內容。

接下來,你可能還需要更上一層樓:想方設法,讓你的文字更容易讀下去。

請不要嫌煩,我保證這是最后一節了。別打我。

再上層樓

一個吸引人的開頭,一個順暢的邏輯,可能還不足以支撐起一篇「好文章」。

還有太多的地方,可以幫助你的文章增加可讀性,再上層樓,讓人愛不釋手。

我列出幾點,拋磚引玉。

第一,具體。或許你可以試着,把抽象概念換成具體行為。

為什麼要這樣做?

因為抽象的詞,讓讀者厭倦。它好像一塊「海綿塊」。用它來作畫,一抹就花一大片。如果換成具體的詞,就好多了。它就像細緻的線筆,讓人豁然開朗:噢,原來你是這個意思。

舉個例子:他是一個「大方」的人。

這種描述,就讓人心生疑慮。怎麼大方了?有多大方?或許,你可以寫他是一個「兜里只有200塊也願意請你吃海底撈」的人。清楚多了。

而更加精妙的描寫手法,你或許可以在魯迅先生的《故鄉》中,對楊二嫂的描述中看到: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脣,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着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太具體了。一下子躍然紙上。我想,如果魯迅先生只是寫「一個刻薄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一定沒有這樣的效果。

第二,數據。把冰冷的數字換成一聽即懂的比方。

為什麼要儘量少地在文章中,使用數據?

因為人的大腦,天生就需要花費更多的努力去理解數據。那麼,如果文章中出現了密集的數據,那麼可想而知,它就像一堵高牆,讓讀者望而卻步。

好吧。不過這並不代表,文章中應該避免所有數據。相對的,我們或許可以對有必要出現的數據,加以處理。

怎麼處理呢?或許,你可以讓數據更形象一點。

增長率是35.9%,你或許可以説,增長率超過了三分之一;增長率是98.8%,你或許可以説,幾乎翻倍。或者,在9887名司機中有2480名司機都有這個煩惱,你可以説,大約每四名司機中,就有一位正在面對這個問題。

或者,你還可以打個有趣的比方。

要做出7nm的芯片,可能需要把幾十上百億的元器件,安排明白。這時候,你或許可以説,做7nm芯片就像「一個指甲蓋大小的地方,刻製出整個上海的地圖,每一間房子、每一條路的位置都不能錯」。

第三,讓文字「動起來」。把僵硬冰冷的事物,換成活生生的動作

讀者們喜歡看到動態,就像喜歡看武打片一樣,所以要在文章中,多加動態。比如:你帶着寒意,沉重地推門走進燒烤店。一抬眼,老饕們擠滿了室內的空間,熱騰騰的空氣帶着酒精味和烤肉香,撲到了你的臉上。

但如果你沒有選擇,面對的都是沒有生命的事物,怎麼辦?

別急。你仍然有處理辦法:一座「危險的」森林,就不如一座「咆哮着渴望吞噬生命」的森林,更讓人打起精神。

聰明的作者,會讓他們筆下的人或物,動起來,做點事情,而不是乾巴巴地説。

再具體一點,再鮮活一點。

最后的話

到了今天,內容創業,相比於其他動輒投資幾十萬、上百萬的創業項目,仍然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但要想把它做好,做紮實,關鍵還是要看基本功,看能否持續輸出足夠吸引人的好內容。

而如何輸出好內容,威廉·E·布隆代爾這本《「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或許就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答案。

根據這本書,我也總結出了五個關鍵點,從創作者的身份定位,到找選題、寫引言、順邏輯,最后是一些讓文字更具備可讀性的技巧。

希望今天的內容,能對你起到一點幫助,幫助你寫出更加有趣,更加吸引人的故事。

祝你,篇篇爆款。

觀點 / 劉潤 主筆 / 景九 編輯 / 歌平 版面 / 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