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9-01 09:02
在2025年殯葬行業加速向現代化、科技化轉型的背景下,行業龍頭福壽園(01448.HK)在2025中期業績報告呈現出一組看似矛盾的關鍵信息:上半年錄得歸母虧損2.61億元人民幣(單位下同),卻與行業持續向上發展趨勢及逾千億元的市場空間形成鮮明對比。不過,這一表象背后並非企業經營失速,而是中國殯葬行業從傳統服務向生命科技綜合服務轉型的階段性特徵。
作為行業龍頭,福壽園的短期業績波動,本質是主動優化資產結構、為長期發展掃清障礙的戰略選擇,其核心競爭力仍依託品牌化、科技化、文化創新三大支柱穩步夯實,同時充裕的現金流與穩定的股東回報,也為企業穿越行業周期提供了堅實保障。
一、財務韌性:短期調整不改核心實力,現金與派息築牢安全墊
在行業整體面臨需求理性化與結構優化的階段,財務數據往往是企業抗風險能力的直接體現。
福壽園的財務表現不僅未因短期波動失序,反而通過主營業務的韌性、充裕的現金儲備及穩定的股東回報,展現出穿越周期的底氣。
從財務表現來看,福壽園的主營業務韌性在行業調整期尤為突出。2025年上半年,多數殯葬企業受市場需求波動與成本壓力影響,核心業務利潤率出現明顯下滑,而福壽園總收益6.11億元雖錄得同比下降,但扣非后歸母淨利潤仍達1.98億元,這一數據不僅印證了核心業務的經營實力,更凸顯出其在成本管控上的綜合優勢。
具體到業務結構,墓園服務作為壓艙石,上半年收入4.77億元,佔總收益的78.1%。該業務板塊收入同比下降,核心原因並非需求萎縮,而是公司主動調整產品矩陣——通過增加中價位產品佔比,適配宏觀經濟環境下客户更趨理性的消費需求。例如,財報中所提及的經營性墓穴均價下降47.5%,本質是公司「以價換量、搶佔長期市場份額」的戰略選擇:一方面,中價位產品能覆蓋更廣泛的客羣,尤其在消費謹慎期吸引對價格敏感但注重服務品質的客户;另一方面,這種調整也與行業「去高價化、迴歸民生屬性」的政策導向相契合,為后續業務擴張減少政策阻力。
殯儀服務作為抗周期的剛性需求板塊,上半年收入約1.22億元,其佔比從去年同期的16.7%提升至20.0%,進一步對衝了墓園業務的短期波動。這一變化不僅體現出服務結構的優化,更反映出福壽園在殯儀服務領域的深耕成效,公司通過標準化流程升級與情感服務加持,殯儀業務的客户粘性與單客價值穩步提升,成為業績的「穩定器」。其他服務板塊收益1462萬元,佔比2.4%,基本保持穩定,為整體業務提供了補充支撐。
至於利潤表中錄得的歸母虧損,實則為「賬面調整」而非經營實質惡化。虧損主要源於兩方面一次性因素:一是高達2.18億元的資產減值計提(涉及山東、江西、河北、湖北等地未達預期的墓園項目),二是一次性人員結構優化成本導致其他經營開支同比增加(若按去年該項佔營收比例計算,增加約1.79億元)。這些「一次性」舉措是公司策略性出清歷史負擔的主動選擇——通過減值剔除低效資產,能讓資產負債表更「輕盈」,為后續聚焦優質項目、提升資產周轉效率奠定基礎;而人員結構優化則是爲了適配數字化轉型需求,減少冗余成本,長期來看有利於提升運營效率。若還原這些一次性因素,調整后的歸母淨利潤約1.98億元,反映出公司的核心盈利能力未受實質影響。
財務安全邊際方面,福壽園的表現更是行業內的佼佼者。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現金儲備達23.2億元,涵蓋銀行結余及現金16.23億元、定期存款合計3.82億元、非上市現金管理產品3.12億元。充裕的流動性不僅能完全覆蓋短期運營與戰略投入需求,更在行業資金面偏緊的背景下,為併購優質資產、應對突發風險預留了充足「彈藥」。即便利潤表受減值影響,經營性現金流始終保持相對健康狀態,未削弱企業「造血」的再平衡能力,確保了公司業務發展的穩定。
更值得關注的是,公司資本結構極度穩健:資產負債率僅0.6%,扣除現金后的淨負債率為負值,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且無未償銀行借款。這種「無槓桿、高現金」的模式,在利率波動與行業調整期尤為珍貴——既避免了利息壓力對利潤的侵蝕,也讓企業無需擔憂償債風險,能更從容地推進長期戰略。
在股東回報層面,福壽園更是展現出「逆周期」的定力。儘管中期業績錄得虧損,公司仍宣派中期股息7.00港仙,派息總額達1.62億港元,這是連續第三年實施高派息政策。從財務壓力看,1.62億港元股息僅佔23.2億現金儲備的7%,對流動性影響極小;從市場信號看,這一舉措不僅是對股東的直接回饋,更向市場傳遞了管理層對未來經營的堅定信心——短期資產減值與業務調整不會動搖長期盈利能力,隨着優質項目發力與數字化成效釋放,業績修復可期。
二、戰略縱深:品牌、科技、文化三維發力,構建長期競爭壁壘
財務的穩健為戰略落地提供了堅實基礎,而福壽園並未止步於短期穩健,而是圍繞「品牌化、科技化、文化創新」三大核心,持續構築難以被複制的長期競爭壁壘。這三大戰略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支撐、形成閉環——品牌破圈擴大用户基數,科技賦能提升服務效率與體驗,文化創新賦予服務情感價值,共同推動福壽園從「傳統殯葬服務商」向「生命科技綜合服務提供者」轉型。
(1)品牌化:突破行業「小眾」標籤,積累情感與認知資產
殯葬行業長期受「小眾屬性」限制,品牌認知多侷限於行業圈層,而福壽園始終致力於打破這一壁壘,推動品牌向公眾視野破圈傳播。正如《中國殯葬報》2025年3月《福壽園:以品牌創新打破行業邊界》報道所提及,公司通過户外廣告、跨界合作、內容IP多維度觸達公眾,構建起「公眾可感知、情感可共鳴」的品牌形象。
在户外廣告佈局上,福壽園摒棄傳統殯葬品牌「低調避嫌」的思路,聚焦城市核心流量場景——選擇人流密集的商圈、交通樞紐等載體投放品牌形象,藉助高曝光度傳遞「尊重生命、守護記憶」的核心理念,擺脫行業圈層限制,有效觸達廣譜公眾羣體。這種舉措不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更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公眾對殯葬行業的刻板印象,讓「生命服務」成為可公開討論的正面話題。
在跨界合作層面,公司主動聯動不同領域的市場主體,通過場景共創與資源互補拓展品牌觸達渠道。例如,將生命服務理念融入出行、健康等日常場景,讓公眾在非殯葬場景中也能接觸到福壽園的品牌價值,逐步拉近與公眾的心理距離——這種「去場景化」的品牌傳播,避免了殯葬話題的敏感性,更易被大眾接受。
在內容IP構建上,福壽園以「生命記憶」為核心打造情感敍事體系:通過記錄客户追思故事,展現服務中的人文關懷;通過塑造「生命擺渡人」職業形象,凸顯行業從業者的專業與温度。這些內容不僅讓品牌從「服務提供者」升級為「情感聯結者」,更積累了獨特的品牌資產——當公眾提及「生命記憶」「情感守護」時,能自然關聯到福壽園,形成差異化的品牌認知。
此外,品牌實力也獲得權威認可:福壽園榮獲第十四屆公益節「年度責任品牌獎」,與蒙牛、恆源祥、平安租賃等知名品牌並列;入圍達沃斯世界品牌峰會「2024世界創新品牌500強」榜單,品牌價值達29.16億美元,品牌指數492.45分,排名第380位。這些榮譽不僅是對品牌影響力的肯定,更讓福壽園在國際視野中樹立起中國殯葬行業的優質品牌形象。
(2)科技化:數字化浪潮下引領行業升級,科技與人文深度融合
數字化的浪潮改變了整個世界,殯葬行業數字化的探索也方興未艾。作為國內領先的殯葬及生命科技服務提供者,福壽園一直處於行業創新前沿,科技化轉型則是其引領行業變革的關鍵抓手——在龐大的生命服務需求和市場前景下,公司深知「科技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傳遞温度的載體」,因此從2022年起便主動擁抱現代科技,持續推進數字化佈局,如今已形成相對完善的數字化生命服務體系。
這套體系以「數字禮廳、AI追思、福壽在線、紀念家元」為核心,將「記號做美、記載做厚、紀念做長」的3JI理念深度貫穿於「生前-安葬-追思」全流程,全方位覆蓋用户多元場景需求:「福壽在線」小程序讓客户足不出戶即可完成線上諮詢、生前契約辦理等服務,大幅提升便捷性;數字禮廳突破空間限制,支持遠程親友參與沉浸式落葬儀式,讓身處異地的親人也能共同送別逝者;AI追思通過深度學習逝者生平,生成個性化影像與語音內容,幫助家屬留存珍貴記憶;紀念家元則打造線上紀念館、時光留聲機、人生微電影等功能,讓對逝者的紀念突破時間與空間的束縛,實現「紀念做長」的理念。
2024年4月,福壽園進一步拓展數字化邊界——以數智人虛擬發佈形式,推出生命美學產品、天堂社區計劃、數位家祠、虛擬數智人及「生前契約·安善計劃」等一系列創新服務。其中,虛擬數智人可模擬逝者音容笑貌,與家屬進行情感互動;數位家祠則為家族記憶傳承提供數字化載體,這些創新不僅推動殯葬行業的數字化升級,更重新定義了「生命服務」的內涵——讓科技真正服務於情感需求,而非單純追求效率。
這種「科技+人文」的融合,讓數字化轉型不再停留在技術層面,而是深入到情感服務與生命尊重的核心,成為福壽園區別於其他企業的關鍵競爭力。
(3)文化創新:深挖人文內涵,打造有温度的生命科技服務平臺
如果説科技是服務的「骨架」,品牌是服務的「外衣」,那麼文化創新則是福壽園服務的「靈魂」。當前的福壽園不再侷限於「殯葬服務提供商」的單一定位,而是通過深挖人文資源,打造「與記憶共情、與歷史共鳴、與時代共振」的生命科技服務平臺,讓殯葬服務超越基礎功能,成為承載文化與情感的載體。
在人文資源活化方面,福壽園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新媒體形式,挖掘墓園中的文化先賢資源與紅色記憶:例如,講述墓園中革命烈士、文化名人的生平故事,讓墓園成為「露天曆史課堂」;原創系列短視頻《我是一棵樹(川渝篇、齊魯篇、中原篇)》,以樹為喻傳遞生命傳承的理念,獲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民政中國」板塊優秀作品獎。這些內容不僅豐富了品牌文化內涵,更讓公眾感受到行業的深厚歷史底藴及文化價值,改變對行業「冰冷肅穆」的刻板印象。
在文化榮譽與社會共鳴層面,上海福壽園連續三屆蟬聯「全國文明單位」,彰顯出其在服務規範與文化建設上的領先地位;公司協辦的「北京大學清明論壇」(2025年主題「死亡與尊嚴」),吸引醫療、殯葬、教育領域人士及數萬網友線上參與,推動「死亡尊嚴」「生命教育」等話題的公眾討論,讓福壽園成為連接行業與社會的文化橋樑。
在公益實踐與社會責任融合上,福壽園持續開展人體器官捐獻緬懷活動(與中國人體器官捐獻中心合作創排情景劇《生命續航》)、扶貧濟困、助老救孤等公益項目,將企業社會責任深度融入文化建設。
這些舉措不僅履行了企業公民義務,更讓品牌承載起「社會温度」——當公眾看到福壽園在生命教育、公益幫扶中的行動時,會更認可其「尊重生命、温暖人心」的品牌主張,進一步強化情感認同。
三、價值重估:ESG領先與行業紅利共振,長期增長邏輯清晰
戰略佈局的成效最終需要通過價值維度來驗證。福壽園在ESG(環境、社會、治理)領域的頂尖表現與行業標準制定中的引領作用,不僅提升了品牌美譽度,更重塑了市場對殯葬企業的價值認知,而人口老齡化、行業規範化等長期紅利,又與公司戰略高度契合,為其未來增長打開了廣闊空間。
從ESG表現來看,福壽園已成為行業內的可持續發展標杆:MSCI ESG評級從AA級躍升至最高AAA級,躋身MSCI中國可投資市場指數成分股前1%的頂尖陣營;同時連續四年被納入恆生可持續發展基準指數成分股,保持A+評級(「迴應性」區間最高評級)。這一成績並非「表面合規」,而是ESG理念與經營深度融合的結果:環境層面,優化環保火化機技術以降低燃料消耗,推廣生態葬以實現「生態與人文共生」;社會層面,通過禮濟學院開展殯葬職業培訓、參與起草地方公益性安葬的規範文件,幫助建立和輸出行業標準的同時積極參與生命教育與公益事業,推動行業整體專業度提升;在上市公司的治理層面,其除了嚴格遵守《企業管治守則》,建立獨立的審覈委員會確保決策透明,還通過限制性股份激勵計劃綁定核心員工與公司利益,激發組織活力,並以長期主義價值創造。高ESG評級不僅為福壽園帶來更低的融資成本、更優質的政策資源,更成為機構投資者配置的核心標的——在ESG投資理念日益普及的背景下,這種優勢將持續放大。
在行業引領作用上,福壽園憑藉業務覆蓋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0余座城市的規模化優勢,通過「審慎收購+精細化運營」模式,將自身的品牌、管理、科技能力輸出至新併購項目。同時,公司依託專業資源參與行業標準制定,推動民政部《殯葬管理條例(修訂草案)》《殯儀館管理辦法》等政策的完善,助力殯葬行業從「分散無序」向「規範現代」轉型——這種「行業共建者」的角色,讓福壽園在政策紅利釋放期佔據更有利的位置。
放眼行業未來,殯葬行業的長期增長邏輯並未改變,且結構性紅利正逐步顯現。從需求端看,人口老齡化是核心驅動力: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已達22.0%,80歲以上高齡老人超4000萬,預計2035年將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每年淨增老年人口超1000萬,殯葬服務需求總量將持續增長;多家行業研究機構(如中國產業信息網、智研諮詢)預測,2025年行業市場規模或將突破1600億元,較2017年的732.23億元實現翻倍,市場空間廣闊。
從結構端看,行業正從「傳統高價墓地主導」向「多元服務升級」轉型:傳統高價墓地受政策調控(如整治「天價墓」)限制,而生態葬、數字化服務、生前契約等新興需求快速崛起——這些領域恰好是福壽園未來佈局的戰略重點。例如,生前契約業務上半年累計簽約1.03萬份,通過整合安寧療護、哀傷輔導等服務,提前鎖定長期客源。
政策層面,民政部《殯葬管理條例(修訂草案)》《2025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等文件的推進,核心是「強化公益屬性、規範市場秩序、提升服務標準」。這一趨勢對中小違規企業形成壓力(如不合規公墓被整治、高價服務被限制),但對福壽園這類合規經營、具備標準化能力的龍頭企業極為有利——政策將加速行業洗牌,推動市場份額向頭部集中,福壽園有望憑藉合規優勢與服務能力,進一步擴大市場佔有率。
綜合來看,福壽園2025年上半年的業績調整,是行業轉型期的短期陣痛,而非經營根基的動搖。值得再度強調的是,其近2億元的扣非淨利潤彰顯的主營業務實力、23.2億元現金儲備構築的安全邊際、連續高派息體現的股東回報定力,以及品牌化、科技化、文化創新構建的長期競爭力,共同構成了穿越周期的核心優勢。
對於投資者而言,當前或許是審視福壽園長期價值的關鍵窗口——隨着資產減值影響消退、數字化與新業務成效釋放,公司業績有望逐步修復;而其在殯葬行業現代化轉型中的引領地位,以及與行業紅利的深度共振,將成為長期價值的核心錨點。
正如福壽園始終秉持的「感知生命、綻放人生」價值理念,這家致力於提供多元化生命科技服務的行業領先者,在經歷短期調整后,正以「突破傳統,啟迪未來」為目標,在殯葬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浪潮中,穩步邁向更持久的價值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