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開學季映射的「十五五」線索

2025-09-01 07:16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陶川 作者:陶川 鍾渝梅

又是一年開學季,9月,當新一屆莘莘學子邁進高校門檻的那一刻,中國經濟新舊動能的轉換也重塑着教育、就業和產業的新格局。2025年無論從宏觀還是市場來看,都是是中國經濟向新質生產力要動能的突破之年,民生證券認為這一破局必將延伸至十五五,並通過高等教育的轉型在產業端產生深刻的影響。

從新學年來看,今年高等教育無論是在高考錄取的分數線、招生人數的調整、以及專業設置的優化上,較以往都出現了結構性的變化。早在去年的報告《高校入學的「新質」成色》中,民生證券便提示了高等教育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成色,但今年高考錄取又呈現出一些新的變化。民生證券認爲了解這種變化,有利於捕捉十五五時期經濟和產業發展的關鍵線索:

從錄取分數線來看,雖然清北依然屹立學術之巔,但在理工專業擴招的大趨勢下,大多高校的理科分數線有所下調,表明十四五期間理工科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之間的匹配,已從缺位實現了到位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人文強校(如人大)和工科領軍者(如北航、北理)的理科分數線卻「逆增長」。更廣泛來看,以大連理工、西北工業、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為代表的理工類高校,錄取分數位次普遍躍升,優勢理工院校正獲得愈發堅實的價值認同。

下一步,理工科教育發展的重點將由「規模擴張」轉向「質量升維」,真正實現與產業需求的「精準適配」。

從專業設置來看,更多高校主動擁抱前沿領域,主動申報了人工智能教育、未來機器人、口腔醫學、醫療器械等新興專業。其中,低空經濟與工程的申報高校數量更是一騎絕塵

從招生人數來看,以國內頂尖大學為首,大學紛紛加碼理工類專業招生。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就連作為社科標杆的人大,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碼理工,擴招規模躋身高校前列

總的來説,高考錄取動向的背后,為「十五五」時期國家產業發展與人才佈局提供了關鍵線索,也落下最具象的前瞻註腳。哪些線索值得關注?具體來看:

十四五期間,科教興國戰略已得到縱深推進。十四五期間全國高校本科專業點的調整步伐明顯加快(尤其是近兩年,本科專業點淨新增數量呈現大幅縮減、甚至轉負)。在這一輪調整浪潮背后,理工類與文科類專業形成鮮明的此升彼降的替代格局。

2025年延續了十四五以來高等教育優化調整的路徑。從新增院校來看,今年新增本科院校主要聚焦於工學、醫學等國家急需領域;同時,專升本高校的佈局也高度集中於工學、教育學及醫學學科,這清晰表明,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僅要增量、更要提效

從新增專業來看,今年新增本科專業名錄中,工學門類佔據絕對主導,具體專業如智能分子、時空信息、低空技術、智慧城市等,與此前民生證券報告《「十五五」規劃系列報告(五):從新興支柱產業看「十五五」》中提出的新興產業以及未來產業相呼應。

由小見大:從中國頂尖高校的招生動態觀察,人才正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領域高效集聚。2025年各高校在北京市的招生情況為基準參考,一個顯著的現象是:多數頂尖高校普遍上調了關鍵理工類專業的招生人數。這從一定程度上説明,在國家戰略導向和產業發展前景的雙重驅動下,頂尖理工科專業的含金量與社會認可度持續飆升。

循此戰略圖譜,民生證券將高校劃分爲理工科特色型、人文社科優勢型、綜合均衡型三類,從其2025年招生情況透視背后更清晰的教育資源配置邏輯:

理工科特色型:作為國家佈局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的創新策源地。此類高校在專業擴張上展現出鮮明的戰略前沿導向,以中國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為例,2025年擴招計劃高度聚焦於未來精工技術、網絡空間安全、核工程等關鍵戰略領域。尤為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科技大學今年開創了低碳能源技術、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量子信息科學等前沿學科,精準卡位國家科技競爭制高點。

人文社科優勢型:積極破局,主動加速融入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大局。圖9中令人矚目的是,作為中國頂尖社科殿堂的中國人民大學,其2025年理工類專業擴招幅度竟在頭部高校中顯著領跑具體而言,人大不僅大幅提升了今年理科試驗班、統計學、數學等基礎理科的招生規模,更增設了數字經濟等新興專業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傳統優勢領域(如工商管理、金融學、經濟學等專業)的招生計劃則被戰略性調減。這「一增一減」的反差,清晰揭示了社科強校主動調整學科生態、以科技賦能人文社科的深刻轉型。

綜合均衡型:依託其雄厚的多學科生態,在國家戰略前沿領域的佈局上展現出全面響應與精準落子的雙重優勢。從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2025年的招生動態可見一斑:這四所高校2025年擴招幅度最顯著的專業依次為人工智能、計算機、生物醫學工程、電子信息。這一佈局,與前述國家引導專業資源向新質生產力領域匯聚的路徑高度同頻共振。

與此同時,交叉培養模式也正在加速形成。高校對培養複合型人才的重視程度也在上升——比如清華大學,在今年新成立了無穹書院、紫荊書院、自強書院、水木書院四個書院,創建「AI驅動的工程+管理智能+工科育人等培養體系,這四個書院均是傳統工程學科與人工智能交叉培養模式的典範。

又如中山大學,今年新設了多個雙學士學位項目,包括但不限於「經濟學+數學」、「金融學+AI」、「金融學+計算機」,「大氣科學+AI」等。雙學位的戰略佈局,也是為傳統學科「續航」。

風險提示:未來政策不及預期;數據和信息統計不準確或不完整;未來高校專業調整方向與預期不一致的風險。


注:本文來自民生證券2025年08月31日發佈的《「十五五」規劃系列報告(六):開學季映射的「十五五」線索》,分析師:陶川 S0100524060005,鍾渝梅  S0100124080017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