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剛拿到2億融資!這家豪賭「耐藥剋星」的創新葯公司想去香港上市

2025-09-01 10:18

文|胡香贇

編輯|海若鏡

創新葯企涌向港股的熱情還在持續,近期遞表的應世生物就是其中之一。

應世生物成立於2017年,專注於腫瘤新葯研發。創始人王在琪是製藥界的「老炮兒」,創業前一直在禮來、默沙東、羅氏等跨國藥企任職,領導過國內外20多個新葯分子的開發。默沙東旗下著名的四價HPV疫苗,以及這兩年問鼎全球銷售榜首的PD-1「K藥」,都曾由王在琪帶領在中國地區的臨牀研發、上市。

出走創業后,王在琪也並未像彼時大部分創新葯企偏好的那樣,選擇一個熱門的靶點或適應症領域,而是決心從更底層出發,瞄準「耐藥」這個幾乎存在於所有類型的癌症和抗癌藥物中的問題。

在王在琪看來,這將是免疫治療和靶向治療普及后的「終極」市場所在。因此,如果真的能解決重磅藥物的耐藥問題,理論上就能讓更多腫瘤患者從現有的治療手段中獲益,自然也對應着更大的市場空間。

或許也正是這份暢想,為應世生物吸引來一眾資本背書。上市前,公司已完成6輪總計1.3億美元的融資,C輪投后估值為3.06億美元。投資機構包括國投招商、復健資本、比鄰星創投、恩然創投等。

據瞭解,早在2023年時,應世生物就已在籌備上市工作。只是受彼時政策變化影響,國內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上市通道受阻、頻頻破發。但今年來,隨着市場回暖,在港交所遞表的醫療健康類企業已達到60家,創新葯企佔比超過50%;成功上市的新葯企業更是有10家之多,且新股市值翻倍者也不在少數。

準備多年的應世生物,會成為下一家嗎?

瞄準「耐藥」問題,

賭一個跨國藥企做失敗的靶點

應世生物豪賭的「耐藥剋星」,是一種FAK小分子抑制劑。

FAK名為粘着斑激酶,早在本世紀之初,製藥界對FAK抑制劑的臨牀研究就已經開始,輝瑞、葛蘭素史克、勃林格殷格翰等都曾有過嘗試。但在當時,跨國藥企們主要是把它當作一種靶向藥來做單藥研究,效果並不算好。據稱,2005年到2018年間,至少5個FAK抑制劑因療效不佳而被終止開發。

但在王在琪看來,問題或許並不出在靶點本身,而是科學家們找錯了方向。於是,創業時,他將勃林格殷格翰曾經放棄的那款FAK抑制劑買了過來,開始做新的研究,也就是如今應世生物旗下的核心產品Ifebemtinib。

圖源:應世生物招股書

不過,應世生物沒有再在FAK抑制劑單藥開發上花時間,而是看中了它「協助」解決其他藥物分子的耐藥問題、更好發揮治療效果的潛力。

耐藥問題十分普遍。就拿廣譜「抗癌神藥」PD-1來説,也只能在30%左右的患者中獲得應答,而其他無法「起效」的患者就屬於原發性腫瘤耐藥。招股書數據稱,有80%-90%的腫瘤患者最終都會因耐藥性問題去世。

回到根源上,耐藥現象之所以會出現,與腫瘤爲了抵抗外部各類殺傷它的藥物而「主動」進化出來的防禦機制有關。這套機制的出現,恰與FAK息息相關。在人體內,它主要就是在細胞信號轉導中發揮作用,調節細胞生長、胚胎發育、腫瘤發生和遷移等都由它來負責。因此,如果能通過抑制FAK來把這套機制摧毀,后續再想殺傷腫瘤細胞,理論上就會「暢通無阻」。

正是基於這一認識,應世生物開始在卵巢癌、非小細胞肺癌、結直腸癌等多個腫瘤適應症上探索Ifebemtinib的潛力。其中,進展最快的就是針對卵巢癌的研究。

現階段,針對該疾病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鉑類藥物,但大部分患者最終都會產生耐藥問題。有藥企研發人士介紹,出現鉑耐藥情況之后,患者再換其他化療方案的效果非常有限,客觀緩解率(ORR)往往剛過10%,無進展生存期(PFS)和總體生存期(OS)分別只有3個月和12個月左右。「近些年,雖也有PD-1、ADC等產品在此做過單藥或聯用探索,但要麼效果一般,要麼可覆蓋的患者羣體有限。」

相較之下,Ifebemtinib聯合用藥已經展現出了較現有療法而言更強的治療效果。此前一項Ib/II期臨牀顯示,Ifebemtinib聯合化療治療鉑耐藥複發性卵巢癌的ORR為40.7%,中位無進展生存期(mPFS)和中位總生存期(mOS)分別達到7.5個月和20.9個月。

得益於此,這款產品已相繼取得美國FDA的快速通道認定和中國國家藥監局的突破性療法認定。招股書稱,Ifebemtinib預計於今年底或明年初正式在國內遞交卵巢癌治療的上市申請。

聯合用藥潛力大,或成為商業化助力

創立以來,應世生物未實現盈利。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期間,應世生物的經營虧損分別達到1.74億元、1.43億元和2750萬元。但隨着Ifebemtinib逐步進入商業化,這一現狀或迎來改變。

不過,作為長久以來的「未成藥靶點」,FAK抑制劑對於腫瘤治療領域來説畢竟是個新事物。直到今年5月,FDA才批准了首款治療卵巢癌的FAK抑制劑上市;國內尚無相關產品獲批,在研的企業數量也並不多。

這也意味着,作為「先行者」的應世生物或許需要為此付出更大的市場教育成本。據招股書,自2022年起,應世生物開始籌備商業化,現已組建22人的銷售團隊,並在此前的臨牀研究中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等三甲醫院取得合作或聯繫;同時也在考慮「與成熟CSO合作」。

值得一提的,這個過程中,FAK抑制劑在聯合用藥方面的潛力,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為其商業化提供助力。前述研發人士認為,科學上更適合做聯用的特點,決定了FAK抑制劑與各類成熟治療藥物的機制並不矛盾,因此「未必會形成競爭,而是協同關係」。

據招股書介紹,FAK抑制劑已經在和化療、靶向治療、免疫療法,乃至一些新型療法中展現出「協同潛力」。以ADC這類現下熱門的新型療法為例,其原理就在於通過實現靶向載荷遞送、調節腫瘤微環境,提高治療的精準性和持久性,和FAK抑制劑聯用后,「可進一步拓展治療窗、在多種場景中增強療效」,為其成為下一代基礎療法奠定基礎。

具體到治療領域上,在卵巢癌適應症中,應世生物的進展雖比較有優勢,但市場相對較小,每年的新發患者約為6萬例左右。

相較之下,FAK抑制劑未來的關鍵看點或許在肺癌上。作為公認的「大癌種」,肺癌每年的新發病率接近90萬例。但在這個適應症上,已佈局企業的進度卡位很緊。

2024年10月時,亞盛醫藥的ALK/FAK/ROS1三聯抑制劑APG-2449就已進入III期臨牀,針對初治ALK陽性的非小細胞肺癌ORR達到78.6%、二代ALK抑制劑耐藥患者的ORR為45.5%。

直到今年8月,Ifebemtinib才啟動首個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III期臨牀試驗,略有不同的是,其針對的是KRAS G12C 突變陽性患者,在此前的Ib/II期臨牀中的ORR為87%。招股書稱,這項適應症預計到2027年才能完成。

接下來,誰能先一步獲批,或許也將決定誰能成為現有成熟腫瘤療法在聯合治療時的首選搭檔。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