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端側AI爆發了!終端智能革命已至!

2025-08-31 16:42

8月31日的科技賽道,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正在加速兑現——當全球投資者還在追逐雲計算、數據中心的熱度時,端側AI已悄然迎來爆發前夜。從智能手機到智能汽車,從工業機器人到消費級IoT設備,AI能力正從「雲端」下沉到「終端」,而這波趨勢的「信號彈」,早已被格隆匯研究院——作為緊盯全球前沿科技的「趨勢捕手」,以敏鋭洞察提前鎖定:我們早在2024年就預判「端側AI將成終端設備核心競爭力」

如今產業鏈業績(瑞芯微2025年半年報營收同比+63.85%、淨利潤同比+190.61%,恆玄科技淨利潤同比+106.45%)正逐一驗證這一判斷。

更值得關注的是,據ABIResearch預測,到2028年端側AI設備將達40億台,年複合增速32%,萬億級市場空間正在打開——這波機遇的背后,是格隆匯研究院深耕全球科技賽道,以專業分析拆解產業邏輯的深度積澱。

一、端側AI:不止是技術下沉,更是終端智能的「下一代革命」

不少投資者疑惑,為何端側AI突然成為賽道焦點?核心在於它並非簡單的「AI從雲到端的遷移」,而是重構終端智能的「下一代革命」——過去終端設備是「被動執行指令」,如今靠端側AI能「主動感知、實時決策」,這種轉變正在改寫整個科技產業的價值邏輯。

端側AI的核心突破,在於解決了「雲端AI的三大痛點」,而這些痛點的化解,正為終端產業打開全新增長空間:

1.隱私安全拉滿:數據在設備端直接處理,無需上傳雲端,從根本上杜絕泄露風險,完美契合歐盟《人工智能法案》、中國《數據安全法》的合規要求,用户也願意為「隱私保護」支付溢價,這讓端側AI設備在消費級、企業級場景的接受度大幅提升;

2.響應速度突破:無需依賴網絡傳輸,終端設備可實時完成AI推理,比如智能汽車的自動駕駛決策、AR眼鏡的實時場景識別,延迟從「秒級」降至「毫秒級」,這讓高實時性需求場景(如工業控制、醫療輔助)終於能落地AI應用;

3.成本效率優化:減少對雲服務器的依賴,運營成本降低30%-50%,同時專用AI芯片的能效比持續提升,手機、IoT設備的續航不再受AI功能拖累,這讓端側AI得以從旗艦產品向中低端機型、大眾級IoT設備滲透,加速規模化落地。

這也是為何頭部廠商紛紛押注:蘋果靠端側AI升級iPhone服務生態,華為用「自研芯片+操作系統+大模型」打造端側閉環,國際芯片巨頭的移動芯片AI算力兩年內實現從10TOPS到50TOPS的躍升——正如格隆匯研究院始終站在全球科技趨勢前沿,以前瞻視角預判產業走向此前分析,「端側AI不是雲端的替代,而是必要補充,將成為終端設備的核心競爭力」,如今產業鏈業績已用實打實的數據驗證這一判斷,再次凸顯我們對科技賽道趨勢的精準把握。

二、端側AI的「爆發前夜」:三大拐點已至,政策+技術+需求共振

端側AI能在2025年迎來突破,絕非偶然,而是政策、技術、需求長期蓄力的結果——這與《寧王歸來!固態電池爆發了!》中「固態電池從題材到產業現實」的邏輯高度相似,三大拐點的清晰浮現,離不開格隆匯研究院跟蹤全球科技動態,以專業調研捕捉產業信號的持續努力,而每個拐點背后,都藏着千億級機會:

1.政策「指路」:明確2027年普及率70%,產業有了「時間表」

「人工智能+」行動意見》直接給出端側AI的發展目標:2027年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2030年超90%。這種「量化指標」的政策指引,讓企業研發、市場推廣有了明確方向,也推動端側AI從「零散試點」走向「規模化落地」——僅按2027年智能終端出貨量15億台測算,端側AI設備規模就將達10.5億台,對應硬件市場空間超5000億元。

與此同時,全球數據安全法規趨嚴(如歐盟《人工智能法案》、中國《數據安全法》),進一步放大端側AI的「隱私優勢」——畢竟在數據跨境傳輸受限的背景下,「數據不出設備」的端側模式,成了企業合規的最優解,這也讓端側AI在金融、醫療等強監管領域的滲透率加速提升。早在政策發佈初期,格隆匯研究院深入解讀全球科技政策,以專業視角預判紅利釋放節奏就已指出「政策將加速端側AI滲透」,如今政策紅利逐步釋放,再次印證我們的預判能力。

2.技術「破局」:算力+輕量化雙突破,終端能跑「大模型」

端側AI的落地,核心靠「硬件算力」和「軟件優化」雙輪驅動,而這兩大技術的突破,正讓端側AI的應用邊界不斷拓寬:

硬件算力躍遷:2023-2025年,主流移動芯片的AI算力實現量級提升,專用AI芯片的能效比同步優化,解決了「終端跑不動AI」的老問題——如今千元機也能流暢運行AI圖像修復、實時翻譯功能,端側AI的用户基數正指數級增長;

軟件輕量化突破:通過模型剪枝、量化、知識蒸餾等技術,百億參數的大模型可壓縮至原來的1/10,同時保持90%以上性能——比如手機端能離線運行輕量化大模型,實現無網絡環境下的智能助手、文檔生成,這讓端側AI的使用場景不再受網絡限制。

這種「硬件夠強、軟件夠輕」的組合,讓端側AI從「實驗室技術」變成了「終端產品的標配功能」。在技術突破的關鍵階段格隆匯研究院聚焦全球科技技術迭代,以深度拆解挖掘核心機會就已分析「算力+輕量化是端側AI落地關鍵」,並在會員專屬圈子提示相關產業鏈機會,幫助投資者提前把握技術紅利。

3.需求「爆發」:設備廠商搶做「AI差異化」,溢價空間打開

終端市場的競爭早已從「參數堆料」轉向「AI體驗」,端側AI成了廠商差異化的關鍵,而需求的爆發正推動產業鏈業績持續高增:

手機廠商:支持端側AI的旗艦機比非AI機型溢價15-20%,蘋果、華為靠端側AI功能提升用户粘性,ARPU值同步增長,2025年上半年全球AI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80%;

汽車廠商:智能座艙、自動駕駛依賴端側AI的實時決策,頭部車企紛紛在車載系統中集成端側AI功能,2025年車載端側AI滲透率預計突破30%,對應市場空間超800億元;

IoT廠商:智能家電、可穿戴設備靠端側AI實現「主動服務」(如手錶監測健康數據並實時預警),產品均價提升20%以上,2025年上半年可穿戴端側AI設備出貨量同比增長65%。

需求的爆發,直接反映在產業鏈業績上——瑞芯微、恆玄科技等端側AI相關企業2025年半年報淨利潤翻倍,印證了端側AI「從需求到業績」的傳導已通。而這一需求趨勢的萌芽階段,格隆匯研究院洞察全球終端市場需求,以專業研判捕捉增長信號就已預判「終端廠商將靠端側AI打差異化」,如今需求落地與業績增長形成閉環,再次體現我們對市場需求的敏鋭洞察。

三、端側AI的「價值重構」:從「軟件授權」到「硬件溢價」,萬億蛋糕怎麼分?

端側AI不僅是技術變革,更是產業價值分配的重構——傳統雲端AI時代,價值集中在軟件廠商(如雲服務、模型授權),而端側AI時代,「硬件+軟件+生態」的全棧能力成了核心競爭力,價值分配向「掌握全棧能力的環節」傾斜,每個環節都有千億級機會:

1.硬件環節:拿「AI溢價」,確定性最高

集成端側AI功能的硬件產品,溢價空間顯著高於傳統產品:專用AI芯片比普通芯片溢價20-30%,毛利率提升5-10個百分點;支持端側AI的終端設備比非AI設備溢價15-25%,頭部廠商憑藉硬件優勢率先受益,這一環節業績兑現快、確定性強,是端側AI的「基礎盤」機會。

2.軟件環節:做「能力輸出」,彈性最大

模型輕量化、算法優化、開發工具鏈等軟件環節,是端側AI的「靈魂」——隨着端側AI設備普及,對輕量化模型、定製化算法的需求將指數級增長,這類企業雖當前營收規模不大,但技術突破后收入增速可達50%以上,彈性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是端側AI的「增長極」機會。

3.生態環節:靠「場景綁定」,想象空間最大

端側AI的最終價值要靠場景落地,而綁定高價值場景的企業,能長期享受生態紅利:比如智能汽車場景,端側AI與自動駕駛、智能座艙深度綁定,用户粘性高、付費意願強;工業IoT場景,端側AI能提升生產效率,企業付費能力強,這類「場景+生態」的企業,成長空間遠超單一產品廠商。

這種價值重構的邏輯,早在2024年就被格隆匯研究院剖析全球科技產業價值,以專業視角預判分配趨勢所拆解——我們當時就指出「端側AI將改寫科技產業價值分配」,如今頭部廠商的業績表現(蘋果端側AI相關業務收入同比+25%)正驗證這一判斷,再次證明我們對產業價值邏輯的深度理解。

四、把握端側AI紅利,緊跟「從技術到業績」的節奏

端側AI當前的階段,恰似《寧王歸來!固態電池爆發了!》中2024年的固態電池——政策鋪路、技術破局、需求爆發,業績已開始驗證,萬億市場正打開。正如格隆匯研究院此前預判「固態電池從題材到產業現實」,如今以同樣的前瞻視角看待端側AI,它正從「概念炒作」走向「業績兑現」,未來3-5年將是黃金發展期。

想知道端側AI的核心機會環節?想了解「硬件/軟件/生態」哪個賽道先出千億市值企業?想把握板塊輪動節奏?

掃碼關注我們,格隆匯研究院將持續深耕全球前沿科技,以數據為基、邏輯為綱,幫你穿透市場波動,精準把握端側AI的投資先機!

注:文中所涉公司僅為案例分析,不構成任何投資推薦。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決策前請務必結合獨立研判。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