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重做AI,重估阿里

2025-08-29 19:5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阿里的AI戰略始終圍繞其商業生態展開,重兵佈局AI,加速技術前瞻性佈局,是平衡短期變現與長期競爭力的現實選擇

  文|吳俊宇  

  編輯|謝麗容

  商業歷史上穿越戰略迷茫和低谷的企業不多。20世紀90年代年代IBM「大象重新起舞」、2014年之后微軟成功實現「雲轉型」,這都是經典案例。

  今天中國市場,類似的故事正在重演——阿里的AI(人工智能)轉型。

  過去四年,阿里的股價經歷了漫長的寒冬。2020年10月阿里股價攀至歷史高點后,隨后四年由於政策監管壓力、電商戰場競爭,阿里股價逐漸下滑並徘徊在80美元的低點。

  2025年以來(1月1日-8月27日),阿里紐交所股價已上漲44%。截至8月28日,阿里收盤價120美元,總市值2896億美元。

  2月24日,阿里集團宣佈未來三年投入3800億元用於建設雲和AI基礎設施,超過去十年總和。這讓「重估阿里」成為資本市場的主流聲音。花旗、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國際投行都在重估阿里。在國際投資者眼中,阿里不只是一家電商公司,更有可能轉型成一家AI(人工智能)公司。

  年初,「重估阿里」只是一種市場預期。它面臨諸多變量:AI還未明顯拉動阿里業績,中美貿易談判仍不明朗。這半年,阿里AI轉型取得進展,「重估阿里」的基礎更堅實了。

  阿里聚焦電商、雲等主航道的策略正在奏效。8月29日,阿里集團(NYSE: BABA、9988.HK)發佈2026財年一季度(即2025年二季度)業績報告。當季營收增長2%,剔除高鑫零售和銀泰等已處置業務,阿里當季同比增長10%。AI轉型的重中之重,阿里雲同比增長26%。

  阿里還披露了算力新進展情況。當季資本支出386億元,同比增長220%,規模、增速均為歷史新高——這説明,阿里3800億資本支出正在快速兑現。

  阿里AI轉型的複雜性在於,這年營收近萬億元的巨型科技集團涉及眾多業務領域(淘天、阿里國際、阿里雲、菜鳥、本地生活、虎鯨文娛、釘釘和夸克等其他業務)。AI轉型涉及戰略、組織、技術、資本等問題,這極其考驗這家公司的執行力。

  (備註:阿里集團業務劃分,與組織架構無關)

  如何化繁為簡,理解阿里的AI轉型?一位阿里資深人士今年4月曾對《財經》表示,阿里業務線大致可分成兩個板塊:AI驅動型業務,如阿里雲、釘釘、夸克,它們要用AI大刀闊斧改造,AI也會直接帶動收入增長;AI融入型業務,如淘天、阿里國際、菜鳥、本地生活、虎鯨文娛、1688等,它們用AI潤物無聲改善用户體驗,提高商業效率。

  阿里AI轉型的核心業務,是電商和雲。阿里2025財年(2024年4月1日-2025年3月31日),近六成營收來自電商(淘天、阿里國際營收佔比58.4%),超過95%利潤(經調整EBITA口徑,被認為更反映實際經營)由淘天貢獻。這是阿里的基本盤和現金牛。

  和AI直接相關的阿里雲,在阿里營收大盤佔比約12%,利潤佔比約5%。它是阿里AI戰略的基石——它是第二曲線,也為阿里其他業務提供算力、模型,甚至直接影響投資者如何看待阿里。

  AI轉型,是阿里未來3年-5年發展的戰略主線。今天,市場普遍關注幾個核心問題。

  其一,阿里AI轉型,戰略決心和投入有多大?

  其二,雲、電商等諸多業務線要如何AI轉型?

  其三,資本市場要如何科學重估阿里?

  重投入,做AI

  阿里對AI重投入,集中體現在模型、算力。前者是重技術投入,后者是重資產投入。

  今年6月,阿里集團主席蔡崇信、阿里集團CEO(首席執行官)吳泳銘在股東信中發聲稱,阿里集團圍繞AI這個戰略核心,加大三個領域的投資力度——AI和雲計算基礎設施建設,AI基礎模型和AI原生應用,現有業務的AI轉型升級……阿里必須抱着從零開始的心態,像創業公司一樣思考和行動。

  大模型是這輪全球科技巨頭AI競爭的制高點。對阿里來説,大模型是重做阿里雲的核心技術,也是電商等業務AI轉型的引擎。

  《財經》瞭解到,阿里管理層對阿里通義(Qwen)系列大模型的要求是——必須參與全球競爭,技術指標要領先,商業落地也要領先。

  今年1月DeepSeek-R1爆火后,通義實驗室春節期間迭代了三款模型。7月大模型競賽新周期開始,xAI的Grok-4、OpenAI的GPT-4先后發佈,通義團隊一周連更五款模型。

  國際市場調研機構Artificial Analysis長期對全球主流模型進行性能測試。截至8月28日,阿里Qwen3-235B-A22B-Thinking-2507性能僅次於OpenAI的GPT-5和o3、谷歌的Gemini 2.5 Pro、xAI的Grok-4。

  大模型競賽中,每周都有學術論文發表,每月都有新技術突破,每三至六個月大模型就會大幅迭代。阿里的通義大模型要如何在競爭中保持領先?

  阿里雲CTO(首席技術官)、通義實驗室負責人周靖人今年6月在一場公開活動中曾對《財經》表示,通義團隊一直將追蹤研判全球前沿技術動態視為日常。他們不僅會關注人工智能頂會(AAAI、IJCAI、ICML、NIPS等頂級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還會密切跟蹤全球開源社區、技術博客以及頭部AI公司的產品。

  AI科學家普遍年輕活躍,以90后甚至95后為主。管理這羣「最聰明的大腦」並不容易。通義團隊有着自由探索但又目標明確的研發氛圍。這個團隊有常態化的技術研討和論文分享會,鼓勵鑽研技術細節,從第一性原理思考新技術背后的創新和潛在價值。

  通義團隊會從幾個維度評估一項新技術——它帶來的性能提升是微小、漸進的,還是指數級、顛覆性的?能否以更低成本、更少參數,達到甚至超越現有技術的性能?是否有良好擴展性,可用於更大的模型和更廣的場景?能否完善工具鏈,降低開發者使用門檻?

  周靖人解釋,評估模型好壞,不能只看「剛剛發佈時的性能」,要關注使用過程是否「魯棒」(robust,可靠性強),能否解決實際問題。只有開發者用起來的模型,纔是好模型。

  被消耗了多少Token(詞元,一個Token可以是單詞、標點、數字、符號等),可以側面證明一款模型是否真正被使用。OpenRouter是全球大模型API(接口)聚合平臺,集成了全球主流模型。OpenRouter數據顯示,截至8月28日,阿里Qwen3 Coder的Token月消耗量位居全球第七。

  中國企業過去在開源社區很難有全球影響力。但Qwen在全球開源社區和Meta的Llama能掰手腕。截至7月,Qwen系列已開源300余個模型,全球下載量超4億次,Qwen衍生模型超14萬個。Meta 4月披露,Llama全球下載量12億次,衍生模型數萬個。Qwen下載量少於Llama,開發者基於Qwen創新的衍生模型數量超過Llama。

  斯坦福大學的《人工智能指數報告2025》指出,阿里標誌性人工智能模型數量有六個,位居全球第三,在谷歌和OpenAI之后。

  阿里管理層也在密切觀察大模型技術水温。2024年以來,阿里投資了五家大模型創業公司——智譜AI、零一萬物、百川智能、MiniMax、月之暗面。一位被投企業人士透露,吳泳銘和月之暗面、MiniMax等被投公司會定期交流,瞭解各家模型能力、應用落地進展。

  算力,是大模型競爭的基礎。算力投資規模幾乎是一家公司競爭意志的直接衡量指標。

  阿里3800億元算力投資意味着什麼?《財經》統計了全球主要科技公司2024年資本支出,以及阿里過去十個財年的資本支出。阿里2025財年860億元資本支出,同期在中國居首位,規模和微軟、亞馬遜、谷歌、Meta有差距,但增速超國際巨頭。

  外界擔憂,3800億元資本開支是否可持續?答案是,阿里的現金儲備能應對這一投資。

  以2025財年860億元為基礎,阿里未來三個財年(2026財年-2028財年)資本支出要達到1038億元、1252億元、1510億元。資本支出年均複合增長率(CAGR)將達到21%。這個數據低於阿里過去十個財年資本支出年均複合增長率27.3%,投資壓力比過往要小。

  按2028財年最高資本支出1510億元計算,阿里過去七個財年(2019財年-2025財年)經營性現金流、期末現金余額均高於這個數據。阿里靠自身業務造血可以覆蓋投資成本,且還有現金儲備作后盾。

  阿里還可以通過低成本融資緩解現金壓力。某ICT硬件企業一位戰略規劃人士今年3月曾對《財經》評價,阿里等科技巨頭的融資手段,包括銀行信貸、發行債券、高位套現售出股權等。科技巨頭是銀行優質客户,銀行貸款利率甚至低於2%。今年7月,阿里發行了120億港元2032年到期的零息可交換債券,募集資金將投入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向。

  2025年AI應用爆發,這些投資將接住未來三年十倍甚至百倍增長的算力需求。

  先鋒業務,大刀闊斧AI化

  重投入必然有風險。一位阿里管理層認為,不投入就永遠不可能增長。在今天,過度投資的風險,遠遠少於投資不足的風險。一位阿里雲高管態度樂觀。他認為,阿里有能力在巨大的市場空間中佔據有利生態位,並最終掙回比投入更多的錢。

  阿里雲、釘釘、夸克這三個「AI驅動型業務」,正在大刀闊斧變革。它們的增長和AI直接相關,AI轉型進度甚至決定生死——阿里雲正在朝着AI雲進化,釘釘要從企業軟件進化成AI Agent(智能體)平臺,夸克的目標是成為「超級AI App」。

  阿里雲在阿里營收佔比約12%,利潤佔比約5%,它是阿里的新引擎。2025年初,阿里管理層討論后認為,阿里雲必須直接為股東創造回報,成為影響公司股價的關鍵「砝碼」。

  阿里雲的AI轉型不是單純賣算力,而是提供芯片、算力、模型、應用等「全棧AI能力」。阿里雲智能集團資深副總裁、公共雲事業部總裁劉偉光今年5月曾對《財經》表示,AI和雲正在深度融合,最終將合二為一。

  靠着初步的AI紅利,阿里雲擺脫了過去三年的低迷期。2025上半年,阿里雲營收635億元,同比增長21.8%。2025年二季度,阿里雲幾乎追平了全球雲計算領頭羊微軟智能雲的營收增速。

  過去三年,這幾乎不可想象。在AI加持下,未來幾年阿里雲還有更大成長空間。高盛3月估算,阿里2025財年投入的AI基礎設施,將新增約300億元年化AI收入。高盛預測,阿里雲2026財年、2027財年收入增速將達到24%、26%,2026財年、2027財年EBITA利潤率將提升至11.9%、12.0%。不過,高盛未披露詳細計算方法。

  AI轉型讓阿里雲鞏固了優勢。國際市場調研機構IDC數據顯示,阿里雲在AI公有云服務、AI IaaS(AI基礎設施)、GenAI IaaS(生成式AI基礎設施)等中國AI雲細分市場位居首位。

  阿里雲管理層也在思考更長遠的問題——如何靠AI轉型擺脫低價競爭泥淖?因為AI不僅催生了一批AI企業,還在加速傳統企業上雲。這會改變中國雲市場「賣資源」的舊格局。

  目前,阿里雲嚴格限制與競爭對手打價格戰,還制定了更合理的銷售激勵措施,倒逼銷售、產品團隊思考,什麼是AI時代的產品方案。

  劉偉光今年5月曾對《財經》表示,他更願意談ROI(投資回報率)而不是低價。他更關注的是,阿里雲必須抓住未來,「就像回到十年前,你不知道哪些公司會成長為下一個巨頭,也無法預料哪些新興行業會蓬勃發展。」

  他認為,IT產業最終成功的公司,都是靠過硬的產品和技術。20世紀80年代至今,從IBM、微軟、0racle,到亞馬遜AWS、Salesforce,沒有一家To B科技公司能靠純粹的低價銷售取勝。

  阿里雲是確定的第二曲線,釘釘、夸克則有望成為第三曲線的關鍵組成。阿里財報沒有披露釘釘、夸克營收。《財經》瞭解到,2025財年釘釘軟件訂閲收入超過30億元。

  釘釘、夸克收入不算高,但戰略優先級不低——釘釘是阿里AI To B的入口,夸克是阿里AI To C的入口。它們的共性是,用户過億且黏度很高。Qwen系列模型可以通過這兩個入口,被數億用户、數千萬企業使用。AI浪潮下,它們的產品形態如果進一步進化,甚至將為阿里在AI大航海時代找到「新船票」。

  釘釘、夸克的掌舵者分別是陳航和吳嘉,他們也是這兩款產品的創始人。一位阿里人士曾對《財經》表示,AI轉型等於二次創業,創始人總是敢想敢闖,願承擔變革風險,容易激發團隊創業狀態。他們對自己親手打造的產品足夠了解而且有「潔癖」,不容易爲了AI轉型的KPI隨意堆砌功能。

  今年4月,釘釘創始人陳航迴歸並擔任CEO,負責釘釘全面AI化工作。陳航打造的釘釘,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幫阿里搶到了在線辦公的船票。釘釘后來轉型成平臺型企業軟件,日活躍用户超過1億,付費企業/組織超過19萬,成為中國用户規模最大的企業軟件。

  AI時代,工作交互方式劇變。Agent(智能體)正在吞噬傳統企業軟件。8月25日,陳航在發佈釘釘AI 1.0時稱,「決心清空過去,以歸零心態,為AI時代打造全新的釘釘。」一位釘釘人士對《財經》表示,釘釘正在全力轉型AI原生,推動20多條產品線的AI改造,爭搶AI時代超級辦公應用的船票。

  夸克在爭奪另一張船票。夸克2018年誕生,最初只是一個簡單的瀏覽器搜索工具,如今成長為月活躍用户2億的AI應用。夸克超過50%的用户是00后,這個產品受到年輕人歡迎。吳嘉在阿里也被認為最有產品經理嗅覺的人之一。

  夸克正在用「超級搜索框」整合搜索、寫作、解題、健康助手、生圖、PPT、簡歷等AI工具。由於功能豐富且簡潔高效,夸克用户黏性超過很多AI對話工具。市場調研機構QuestMobile 8月數據顯示,夸克AI搜索月人均使用65次,在AI搜索引擎賽道居首位。

  一位夸克人士今年5月曾對《財經》表示,夸克目標是成為全能助手,蔓延滲透到更多生活工作場景。「超級搜索框」不是夸克最終產品形態,未來會不斷尋找更智能的交互方式。夸克將來還會和阿里更多業務聯動,成為一個開放生態。

  核心電商,AI潤物無聲

  和阿里雲、釘釘、夸克要用AI大刀闊斧「重做」不同。阿里的核心電商,更多是用AI進行潤物無聲地改造。

  因為,電商是阿里的壓艙石,它覆蓋了10億以上的消費者、超過1000萬商家,任何微小改動都可能引發巨大的連鎖反應。淘天(淘寶天貓、天貓國際、天貓超市、閒魚、1688等)、阿里國際兩大業務,2025財年為阿里貢獻了超過5800億元營收,佔阿里營收大盤58.4%。僅淘天就貢獻了阿里95%的利潤。

  消費者端,AI正在帶來新的交互形式,改善用户購物體驗。消費者目所能及的變化是,淘寶天貓AI功能更豐富了,AI萬能搜、淘寶問問等功能在出現。商家端,AI工具在提升運營和營銷效率。生意管家、萬相實驗室這些工具可以生成商品素材,讓商家增效降本。

  淘天收入主要來自兩部分:商品直營收入、客户管理收入。淘天的AI工具能否讓商家獲益,決定了商家是否願意支付更多管理費用。消費者能否通過AI獲得想要的商品,決定了他們是否願意購物,這間接影響淘天收入。

  2025財年,淘天兩大業務——中國零售商業(淘寶、天貓、天貓超市、天貓國際)同比增長2.6%,扭轉了過去兩年營收下滑的局面;中國批發商業板塊(1688)同比增長18.7%。

  阿里核心電商恢復增長,核心原因是用AI充分挖掘了淘寶天貓、1688等業務過去積累的消費、產業洞察富礦。花旗銀行和高盛今年5月均在研報指出,AI驅動的廣告技術,是阿里電商業務營收增長的關鍵。

  淘寶天貓是如何挖掘這個富礦的?祕密是一套新建立的「AIGX技術體系」。它既是一套技術基礎設施,也是一個產研組織,最終會用產品解決方案服務各個業務。一個名為「未來生活實驗室」的前沿探索團隊也被成立,它直接服務淘寶天貓等業務的AI轉型。

  「未來生活實驗室」大模型技術團隊負責人對《財經》表示,淘天面臨的很多業務問題的複雜度、挑戰性,已觸達學術前沿。團隊不僅會研發自己的專屬大模型,還會產研結合通過A/B測試看各項研究是否能為用户、商家帶來可量化的商業價值。這個團隊的研究成果最終也會轉化為頂級學術會議論文,如何在線廣告自動競價、優惠券自動發放等。

  面對用户,他們看的是新算法是否讓用户瀏覽時長更長,點擊商品更多,最終成交額更大;面對商家,他們看的是新算法是否讓商家經營效率更高,廣告投放ROI更高,能否用更優價格,拿到更心儀的流量。

  淘寶天貓積累的是消費洞察,1688的洞察關乎產業和生意。1688的AI轉型目標,是讓專業複雜的B2B(商家對商家)採購,像淘寶購物一樣簡單。

  1688平臺有數億商品、超過1億活躍買家、超過100萬源頭廠商。1688這20多年記錄了數百億次真實交易,可以洞察工廠的設備、工藝、產能,買家的行業、規模、採購偏好,交易中的報價、打樣、談判過程。用好這些富礦可以進一步提升商家、工廠匹配效率。

  1688 CTO霍承富提到,1688的「生意大模型」能診斷商家經營數據,分析流量轉化等問題,並給出明確建議,還可以幫商家自動執行廣告投放等操作。

  阿里龐大複雜的電商業務場景也在反哺通義團隊的模型研發。阿里各個電商業務,都在基於Qwen二次訓練、精調自己的電商模型,開發自己的AI應用。

  阿里核心電商業務(淘寶天貓、1688等)與通義大模型團隊會定期交流。通義團隊會為電商技術團隊提供內部非開源的模型進行試驗,獲取一線真實反饋。

  淘天未來生活實驗室大模型技術團隊一位負責人對《財經》表示,雙方還會分享各自的技術規劃,討論Qwen未來的技術路線能否滿足淘天覆雜的電商應用需求。霍承富則提到,1688是Qwen在複雜B2B場景下的「試驗田」。

  如何重估阿里?

  阿里幾乎每一個業務板塊都在AI轉型。摩根大通、花旗銀行、高盛這三家國際投行分別在2025年2月15日、5月15日和5月16日研報中提到對阿里重新估值。

  如何科學重估阿里?摩根大通、花旗銀行、高盛等國際投行都採用了分部估值法(SOTP)。

  花旗銀行的判斷是,淘天電商業務處於成熟期,適合採用基於利潤的市盈率(P/E)估值法,給予9倍-10倍P/E。阿里雲處於增長期,適合採用基於收入的市銷率(P/S)估值法,給予5倍P/S。其他業務部門給予2倍P/S。不過,高盛只給予阿里雲更低的3.5倍P/S,摩根大通則給了更高的6.5倍P/S。

  按照上述估值方法,基於阿里2025財年營收、利潤計算,淘天集團估值是2700億美元,阿里雲估值是570億-1060億美元。國際投行在重估阿里時,還會計算「控股公司折讓率」,給估值適度打折。例如高盛把折讓率定為15%-16%,原因是,大型科技集團業務管理複雜度高,協同效率會有損耗。

  摩根士丹利今年7月10日,把阿里紐交所目標股價定為150美元。按照這個定價,阿里市值將達到3600億美元。截至8月28日,阿里收盤價120美元,總市值2896億美元。

  中國信息化百人會執委、阿里雲智能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安筱鵬今年5月對《財經》表示,微軟、谷歌、亞馬遜,他們的增長故事和市值表現,已經驗證了「AI+雲」的巨大價值。用「全棧AI技術能力」去衡量,會發現國內很難找到第二家公司能在AI多個賽道——雲、芯片、模型、應用等環節,都處於第一梯隊。

  重估阿里,還關乎市場情緒、組織管理等變量。莊明浩長期從事科技互聯網戰略研究和風險投資工作。他在今年5月對《財經》表示,阿里的估值,可以簡單理解成一個公式:(電商業務估值+雲業務估值+其他業務估值)×市場情緒乘數。

  市場情緒乘數,代表了資本市場對中概股,甚至是對阿里的信心。市場情緒高漲,如2020年或更早時,這個乘數是1.2倍、1.5倍,市場願意給阿里集團的協同效應支付溢價。但市場情緒悲觀時,比如過去兩三年,這個乘數就會打折,可能只有0.5倍甚至0.3倍。

  他回顧,阿里上市至今,估值體系經歷了三次大變遷。2014年上市之初,市場只認可阿里的電商價值,把它嚴格定義為一家電商公司。投資者更關心GMV(商品交易總額)、核心用户指標。2018年阿里業務多元化加速,投資者開始思考如何給雲、物流、本地生活等業務定價。2025年這輪AI浪潮引發了「重估阿里」的討論,雲的價值被進一步放大。

  「重估阿里」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全球資本是流動的。2024年美國資本市場幾乎完全圍繞着「科技七巨頭」(蘋果、微軟、谷歌、亞馬遜、英偉達、Meta、特斯拉)的AI敍事在運轉。但今年初,投資者意識到美國科技公司存在被高估的風險。

  莊明浩進一步分析,全球流動性資本迫切需要尋找「價值窪地」。因此自然投向了被壓抑了數年、市盈率過低的中概股,尤其是阿里。阿里有云,有模型,有龐大的應用場景,順勢承接了新的AI敍事。

  資本市場最終總會迴歸均值,公司業務基本面永遠是決定股價的核心因素。阿里管理層釋放的預期,和投資者感受是否匹配,直接決定了財報季那幾天的股價走向。「這是每個季度都在重複的戰術遊戲」,莊明浩認為,當企業講出一個充滿希望的預言后,如果無法用業績兑現承諾,市場情緒會迅速降温,股價也會立馬下滑。

  公司估值和創始人蔘與程度、企業組織戰略也直接相關。莊明浩的看法是,資本運作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阿里是一路「擁抱變化」走過來的,每次重大組織戰略調整,如2015年「中臺戰略」、2023年「1+6+N」拆分、2025年重新收攏,這都會直接影響投資者判斷。

  2025年的阿里,和三年前一個重要變化是,阿里重回更集中的組織管理形式,短期不再追求各個業務單獨拆分上市——這是當下阿里AI轉型的一個有利因素。

  一個細節是,2023年阿里試圖「1+6+N」拆分公司后,公司內網提前分拆。不同業務的阿里員工只能看到自己所屬公司的論壇。一段時間內,「分家」導致組織混亂和士氣低落,挫敗、困惑、迷茫的情緒縈繞在很多人的心頭。但今年阿里內網合併后,員工士氣高漲。「熟悉的阿里回來了」成為員工共識。

  阿里這家大型科技集團的核心競爭力,不僅在於各個業務的單兵能力,更在於這些業務協同作戰時產生的生態力量。過度分拆,只會削弱這種協同效應。今年7月,依靠鉅額補貼,餓了麼和淘寶閃購訂單三個月超越美團,這就是協同效應的體現。

  20世紀90年代郭士納剛執掌IBM時,一度面臨分拆IBM的內外壓力。2014年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上任初期,也曾遭遇分拆微軟的呼聲。然而,這兩家公司拒絕分拆,力主整合。IBM最終「大象跳舞」,微軟順利雲轉型。歷史一再證明,面對巨大技術變革和市場競爭時,合力往往比單干更能開創未來。

  在AI轉型關鍵期,集中力量的管理組織形式,能讓阿里集中資源打勝仗,能讓阿里重振士氣,找回歸屬感、凝聚力,以及過去的創業精神。

責任編輯:楊紅卜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