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9 17:26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晨
一家連續多年虧損的AI芯片公司,如何在一年內實現驚天逆轉,成為A股市場最耀眼的科技明星?40歲的陳天石帶領寒武紀上演了一場從谷底到巔峰的精彩逆襲。
2020年3月,寒武紀申請科創板上市的招股書披露,讓市場譁然:三年累計虧損16億元。這家被視為「中國AI芯片第一股」的公司,雖然擁有中科院背景和明星投資團隊,但持續擴大的虧損讓投資者望而卻步。
誰能想到,五年后的2025年8月,寒武紀不僅實現了單半年淨利潤10.38億元的驚人業績,其股價更是突破1500元大關,一度超越貴州茅臺成為A股新一代「股王」。
這背后是一位40歲的科學家企業家如何將技術理想轉化為商業成功的傳奇故事。
芯片奇才
陳天石1985年生於江西南昌,成長於一個重視知識探索的家庭——據其早年訪談提及,父母均為工科背景,家中藏書涵蓋計算機原理、電子工程等領域,這種環境使他自幼對硬件設計產生興趣。
16歲時,陳天石憑藉數學與物理學科的突出成績,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成為當年該班級最年輕的學生之一。
在中科大期間,他師從著名計算機科學家陳國良院士與姚新教授,前者是國內並行計算領域的開拓者,后者在人工智能算法研究領域造詣深厚。
同一時期,其兄陳雲霽的技術軌跡與他高度契合——陳雲霽14歲考入中科大少年班,24歲獲中科院計算所博士學位。
兄弟二人在團隊內部提出「AI芯片」研發構想,主張通過硬件架構創新,解決深度學習算法在通用芯片上運行效率低、能耗高的問題。
而這一構想在當時面臨雙重挑戰:一是技術層面,需突破傳統架構的邏輯設計框架,建立全新的指令集與計算單元;二是市場層面,AI應用場景尚未明確,專用芯片的商業化路徑難以預判。
為推進研發,團隊申請中科院「先導專項」支持,獲得研發經費,在計算所一間實驗室開展工作。
2015年,陳天石主導成立北京中科寒武紀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寒武紀」),公司註冊地位於中關村自主創新示範區,註冊資本1000萬元。
公司名稱「寒武紀」取自地質年代名稱,象徵「智能計算領域的技術爆發」,核心業務定位為「AI芯片的研發、設計與銷售,以及基於芯片的解決方案提供。」
寒武紀的早期發展採取了「技術授權」模式(IP授權)。2017年,華為發佈其首款手機AI芯片麒麟970,為這顆芯片提供AI算力的NPU,就來自寒武紀的1A處理器。這一合作讓寒武紀聲名鵲起,也驗證了其技術路線的可行性。
登陸A股
2020年3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披露受理了寒武紀科創板上市申請。招股説明書中首次揭示了這家明星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市場為之譁然。
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公司營收收入分別為784.33萬元、1.17億元和4.44億元,而淨虧損分別高達3.81億元、4104.65萬元和11.79億元,三年累計虧損超過16億元。
陳天石選擇了科創板的第二套上市標準:預計市值不低於15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2億元,且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佔最近三年累計營業收入的比例不低於15%。
儘管財務狀況不容樂觀,但寒武紀的股東陣容卻堪稱豪華。
招股書顯示,公司前三大股東分別為中科算源(持股18.24%,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全資持股)、艾溪合夥(持股8.51%)、古生代創投(持股6.19%)。
此外,阿里創投持股1.94%,科大訊飛持股1.19%,聯想創投等知名機構也在股東名單中。
IPO過程中,陳天石面臨的另一大質疑為是否過度依賴少數客户。
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公司前五大客户的銷售金額合計佔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100.00%、99.95%和95.44%。特別是2019年,公司對客户A的銷售額達到2.08億元,佔當年總收入的46.65%。
上市前夕,寒武紀還經歷大客户流失的挑戰。2018年,華為海思啟動AI芯片自研計劃。2019年3月,華為在P30系列手機發佈會上,正式推出搭載自研達芬奇架構的麒麟980芯片,宣佈終止與寒武紀的終端IP授權合作。
這一變動對寒武紀產生直接衝擊,終端智能處理器IP授權業務收入大幅下滑。
面對這些問題,陳天石在路演中強調:「公司對人工智能芯片的未來前景十分看好,市場足夠容納獨立的人工智能芯片公司。」
2020年7月20日,寒武紀正式登陸科創板,發行價64.39元/股,開盤價高達250元/股,漲幅達288%,顯示市場對AI芯片賽道的期待。
風口來臨
上市后的寒武紀面臨着更加嚴峻的挑戰。
一方面,英偉達憑藉CUDA生態在全球AI訓練芯片市場佔據絕對主導地位;另一方面,華為昇騰、百度崑崙等國內巨頭也紛紛加入競爭。
在這樣的環境下,陳天石帶領寒武紀選擇了一條差異化的發展道路。
架構創新是寒武紀技術突圍的關鍵。
與通用GPU不同,寒武紀專注於設計專門用於神經網絡計算的ASIC芯片。這種架構在能效比上具有顯著優勢,但需要構建完整的軟件生態來支持。
陳天石採取了「軟硬件協同優化」的策略。
2019年,寒武紀推出了雲端AI芯片思元270,其峰值處理能力達到128TOPS(INT8),支持CNN、RNN、LSTM等多種深度學習模型。
2020年,寒武紀進一步發佈了AI芯片思元290。2021年-2022年,其發佈思元370芯片及雲端智能加速卡。
其中,思元370作為寒武紀第三代雲端產品,採用7nm製程工藝,是其首款採用Chiplet(芯粒)技術的人工智能芯片,最大算力高達256TOPS(INT8),是寒武紀第二代雲端推理產品思元270算力的2倍。
在軟件生態建設方面,公司持續優化和迭代了基礎系統軟件平臺,統一的軟件平臺日臻完善。
與此同時,寒武紀還積極佈局邊緣計算市場,推出了面向智能駕駛、智能安防等場景的邊緣AI芯片。這些產品與雲端芯片形成了協同效應,為客户提供端雲一體的全棧解決方案。
轉機出現在2023年下半年。隨着人工智能熱潮再起和大模型技術的突破,市場開始重新評估AI芯片公司的價值。寒武紀憑藉其技術積累和產品進展,逐漸獲得投資者認可。
得益於AIGC爆火帶來的高算力需求,在雲端智能計算市場,其與英偉達、華為海思等成為主流的芯片和加速卡方案提供商。
2023年,寒武紀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在互聯網、運營商、金融、能源等多個重點行業持續落地,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實現收入超過1億元。
業績逆轉
2025年,人工智能產業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大規模預訓練模型在各行各業得到廣泛應用,對算力的需求呈指數級增長。
與此同時,美國對華芯片出口限制進一步收緊,倒逼國產算力替代加速。這為寒武紀創造了歷史性機遇。
2025年上半年,寒武紀交出了一份炸裂的成績單:營業收入28.81億元,同比增長4347.82%;歸母淨利潤10.38億元,相比上年同期的虧損5.3億元,實現了驚天逆轉。
分析業績爆發的原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首先是大模型訓練需求的井噴。2025年,中國各大科技公司紛紛推出自己的大模型,包括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的通義千問、騰訊的混元等。這些模型需要巨大的算力支持,而美國限制使得英偉達高端芯片獲取困難,寒武紀成爲了重要替代選擇。
其次是國產替代政策的推動。2025年,國家進一步加強對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支持力度,三大運營商AI服務器集採中,國產芯片佔比要求超過60%。寒武紀作為國內領先的AI芯片企業,自然成為主要受益者。
第三是技術成熟度的提升。經過多年積累,寒武紀的芯片產品和軟件生態已經達到了可商用水平。特別是在大模型訓練方面,其MLU系列芯片在性能、穩定性和易用性上都取得了長足進步。
客户結構的優化也是業績爆發的重要因素。2025年上半年,寒武紀成功拓展了多個頭部客户,儘管仍然存在客户集中度風險,但相比早期已經實現了客户類型的多元化。
在產品結構方面,營收中有28.7億元來自雲端智能芯片及其配套板卡與整機產品,佔比高達99.6%。多年堅持與專注,終於迎來了市場的豐厚回報。
資本造富
寒武紀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同樣令人矚目。
2025年8月27日,寒武紀股價盤中最高衝至1464.98元/股,首度超越貴州茅臺的1460.66元/股,成為A股新股王。8月28日,寒武紀再度大漲15.73%,收盤報1587.91元/股,總市值達6637.46億元。
若以28日盤中最高價1595.88元計算,寒武紀市值一度突破6670億元大關。
根據公司2025年二季度財報,創始人陳天石持股比例為28.57%,據此測算,其持股市值最高達到約1905億元,創下個人財富新高。
第二大股東北京中科算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5.7%,對應市值最高達到1047.31億元。
寒武紀員工持股平臺北京艾溪科技中心(有限合夥)持股7.33%,對應市值488.97億元。
第七大股東牛散章建平自2024年躋身寒武紀前十大股東之列,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持股比例1.45%,對應市值一度達到96.73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紀近期也帶動了整個AI芯片板塊的上漲。多家產業鏈相關公司的估值得到重估,創造了顯著的財富效應。
儘管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寒武紀面臨的挑戰依然較大。
比如供應鏈風險。公司採用Fabless模式經營,供應商包括IP授權廠商、服務器廠商、晶圓製造廠和封裝測試廠等。由於集成電路整個行業鏈是專業化分工且技術門檻較高,加之公司及部分子公司已被列入「實體清單」,將對公司供應鏈的穩定造成一定風險。
國際化拓展也是寒武紀必須面對的課題。目前公司的業務主要集中在中國市場,但要真正成為世界級的企業,必須走向全球市場。
總體來看,人工智能芯片技術仍處於發展階段,技術迭代速度較快,技術發展路徑尚在探索中,尚未形成具有絕對優勢的架構和系統生態。隨着越來越多的廠商推出人工智能芯片產品,該領域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寒武紀表示,公司將把握人工智能前沿發展路線,推動技術和產品的迭代優化,以適應更多商業客户對智能計算的差異化需求,同時抓住人工智能技術開始進入各行業領域的戰略機遇期,加大市場拓展力度,以應對行業風險。
陳天石與寒武紀踏上的道路,鮮花簇擁,也夾有荊棘。奇峰之上,層林盡染,誰與爭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