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見證!外資輪胎廠在華三十年!

2025-08-29 16:22

改革開放四十余載,中國輪胎產業完成了從追趕到並跑的蜕變。然而,作為這一歷程的重要參與者,外資輪胎巨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數據顯示,其在華輪胎廠數量已從高峰期的近40家大幅縮減至28家,具體分佈為:普利司通2家、泰坦國際(卡萊)1家、倍耐力2家、大陸集團1家、固特異(固鉑)3家、佳通3家、韓泰3家、錦湖2家、米其林(速力達)3家、耐克森1家、住友2家、東洋2家、優科豪馬(特瑞堡)3家。

這28家工廠的年產能約2.6億條,僅佔中國輪胎總產能的21.96%。這組數據清晰地勾勒出產業變遷的軌跡,宣告了一個曾經由外資主導的時代正在悄然落幕。

從「黃金時代」到「關停潮」:外資輪胎的三十年沉浮錄

外資輪胎在中國的故事,是一部充滿激情與轉折的產業史詩。

第一章:開疆拓土的「黃金時代」(1993-2015)

故事始於1993年,佳通輪胎在安徽挖下第一剷土,正式開啟了外資輪胎在華建廠的序幕。隨后的二十余年,長三角和東北成爲了外資輪胎的主戰場。固特異、普利司通、米其林等輪胎巨頭攜資本與技術而來,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投資熱潮。在這一時期,外資輪胎品牌憑藉先進的製造工藝、成熟的商業運作和品牌光環,牢牢佔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2010年前后其在乘用車輪胎市場的份額一度高達70%。米其林在配套市場獨佔鰲頭,佳通在替換市場銷量連冠,普利司通的M857卡車胎更是統治了南方貨運市場近二十年。這無疑是外資輪胎在中國的「黃金時代」。

第二章:急流勇退的「關停潮」(2021至今)

然而,繁榮的背后,危機也在悄然醖釀。隨着中國本土輪胎企業的快速崛起,外資輪胎的技術壁壘和品牌優勢逐漸被打破。價格戰、產能過剩、新能源浪潮的衝擊,共同將外資輪胎推向了「洗牌期」。

於是,一幕幕「道別」場景上演:

2021年,普利司通關閉惠州工廠;

2023年,住友橡膠退出中國卡客車輪胎業務,諾記輪胎徹底告別中國市場;

2024年,普利司通關閉沈陽商用車胎工廠,米其林沈陽工廠拆除卡客車輪胎生產線;

2025年,東洋輪胎出售張家港子公司股權,通伊歐(東洋)幾乎放棄中國市場。

從東北到南方,從商用車胎到乘用車胎,外資輪胎的撤退並非孤例,而是一場席捲全行業的戰略收縮。

「28家」的堅守:外資輪胎的退場還是戰略轉型?

面對「在中國的外資輪胎廠還剩下多少家」的提問,更關鍵的問題是:剩下的這28家輪胎工廠,將何去何從?答案是:它們並未完全放棄,而是在進行一場深刻的戰略轉型。

曾經的投資狂熱已冷卻,取而代之的是精準的、高端化的再投資。這不再是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聚焦核心競爭力的「精耕細作」:

固特異在完成對固鉑的收購后,向崑山工廠投資2億美元,專注高端乘用車輪胎;

德國馬牌合肥工廠四期擴建項目投產,總投資近10億歐元,瞄準高端輪胎市場;

普利司通宣佈未來3年將投入62億元,提升高端輪胎產能;

優科豪馬在杭州錢塘區開工新建智能工廠,擁抱工業4.0。

這些投資清晰地表明,外資輪胎正試圖從「市場主導者」轉變為「生態共建者」。它們不再追求全品類、全市場的覆蓋,而是將賭壓在三大核心能力上:針對中國路況的定製化輪胎研發、與本土新能源車企的協同創新,以及基於工業互聯網的柔性輪胎製造。

尾聲:一場沒有終點的輪胎產業馬拉松

從1993年佳通的第一剷土,到2025年僅剩28家工廠,外資輪胎在中國的沉浮,是中國輪胎製造業崛起的縮影。它證明了,中國輪胎市場既非外資的「淘金樂園」,也非本土品牌的「保護傘」。

三十年的博弈,讓中國輪胎企業從望塵莫及到平起平坐,甚至實現反超。如今,當外資的「慢下來」與本土品牌的「快進」形成鮮明對比,一個由本土品牌主導、外資高端輪胎品牌參與的全新市場格局已然形成。

在中國的汽車保有量使其成為全球第三大輪胎消費市場的今天,誰都不會放棄這塊「蛋糕」。「28家」這個數字,或許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時代的起點。未來的角逐,將不再是簡單的規模與價格戰,而是圍繞輪胎技術、品牌和生態的全方位較量。這場持續了四十年的商業馬拉松,精彩遠未結束。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