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車車科技(CCG.O)半年報亮眼:新能源車險保費激增150.6% 虧損大幅收窄 年內盈利可期​

2025-08-29 11:22

(來源:蚌埠新聞網)

轉自:蚌埠新聞網

2025年8月28日,中國最大的新能源保險數智化平臺—車車科技(CCG.O)發佈2025年上半年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財報顯示,營業收入13.5億元,總保費規模突破115億元;新能源車險賽道表現尤為亮眼,平臺交易量同比激增135.5%至81萬單,其中新能源車險新車保費規模達26億元,同比飆升150.6%,戰略落地成效顯著。更值得關注的是,公司毛利潤同比增長1.7%至6580萬元,經調整后虧損較2024年同期大幅收窄56.9%,並明確釋放「年內實現全面盈利」的積極信號。這份答卷背后,是收入結構優化、成本管控升級與經營效率躍升的三重共振。

新能源業務井噴爆發,重塑行業服務範式

作為車車科技高速增長的「主引擎」,新能源車險業務的爆發式增長已成為其最鮮明的標籤。依託與15家主流新能源車企的「總對總」深度戰略合作,以及覆蓋80家保險公司的產品資源網絡,公司以自主研發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NEV)保險平臺為核心,構建了從定價、風控到投保、理賠的全生命周期數智化AI解決方案,全面賦能車企保險服務升級。

目前,車車科技為合作車企打造的線上化、智能化新車保險服務已全面替代傳統4S店線下出單模式。以小米、特斯拉、理想等頭部新能源品牌為例,平臺單月高峰期新車出單量突破10萬輛,線上化出單率穩定在95%以上,其中車主通過APP自助投保的比例高達87%。更值得關注的是,新車型從參數測試到線上出單的全流程周期,已從行業原有的1-2周大幅壓縮至2-3天,不僅縮短了車企交付周期,更以高效服務助力用户體驗升級。

基於對新能源市場的深度佈局,車車科技更立下「未來3-5年服務30%-40%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目標,其作為行業頭部的增長潛力與生態話語權可見一斑。

AI賦能驅動效率革命,虧損收窄背后的「智能密碼」

車車科技的盈利拐點加速逼近,離不開其對AI技術的深度投入與規模化應用。在與大語言模型技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公司已將AI能力滲透至理賠、風控、客服等核心環節,推動運營效率實現質的飛躍。

在理賠場景中,AI系統可實時分析智能網聯汽車的雷達、攝像頭及碰撞數據,自動完成事故責任判定與損失評估,將傳統需數天的理賠流程壓縮至數小時甚至分鍾級,客户體驗大幅提升;在風控反欺詐領域,公司自主研發的「天目」多模態風控模型,通過大數據、AI與生物識別技術的融合,構建起智能反欺詐與風險控制系統,將欺詐識別準確率提升至行業領先水平,為合作險企年均降低約20%的賠付風險,真正實現「降本增效」的雙向賦能。

技術的規模化落地,直接反映在財務表現上:2025年上半年經調整后虧損同比大幅收窄56.9%,盈利曙光已清晰可見。

國際化戰略提速,複製中國經驗走向全球

值得關注的是,車車科技在今年上半年加速看國際化佈局:公司已宣佈計劃於2025年第四季度啟動國際市場拓展。

目前,車車已與多家戰略聚焦海外增長的車企建立合作,並共同制定了覆蓋亞太地區、歐洲及拉丁美洲的詳細路線圖。這一戰略舉措標誌着車車全球擴張藍圖中的關鍵節點,將進一步強化公司在數據驅動保險與金融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助力車企、保險公司及車主享受更高效、創新的解決方案,同時推動中國汽車在海外市場的銷量增長,提供本土化的保險科技解決方案,複製其在中國市場的成功模式。公司預計,海外業務將從2026年起成為關鍵增長引擎。

從財報數據到戰略佈局,車車科技正以「新能源車險+AI技術+全球化」三駕馬車,構建起強勁的增長飛輪。作為新能源車險與自動駕駛保險領域的先行者,公司將持續受益於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與智能網聯技術的加速普及。分析師認為:「車車科技打造的新能源汽車保險新生態,不僅釋放了巨大的增長動能,更勾勒出車險行業數智化轉型的清晰圖景,其長期增長潛力值得期待。」

在數字經濟與汽車產業深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車車科技的「成績單」不僅是企業自身的突破,更成為中國車險行業向高質量、智能化發展的重要註腳。年內全面盈利的目標近在咫尺,全球化的藍圖徐徐展開,這家科技驅動的車險服務平臺,正站在新的起點上,向更廣闊的未來加速邁進。

【廣告】免責聲明:本內容為廣告,不代表蚌埠新聞網的觀點及立場。所涉文、圖、音視頻等資料之一切權力和法律責任歸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擔。蚌埠新聞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對此文字、圖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實性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