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企業級AI冰火兩重天?報告:重視「影子AI經濟」

2025-08-28 19:40

AI已不再是一個投機概念,而是驅動未來十年企業盈利增長的核心引擎。

近年來火爆的人工智能(AI)究竟能給企業帶來多少收益?

近日,麻省理工學院(MIT)一份關於AI對企業影響力的最新報告引發業界關注。這份僅26頁、題為《生成式AI鴻溝:2025年AI在商業中現狀》的報告拋出了一個結論:95%的受訪企業稱,在生成式AI投資中未獲得任何實際回報,僅5%獲得了轉型回報。

在企業受困於AI現階段低投資回報率的同時,MIT的研究卻發現,企業員工個人對大語言模型工具(LLM)的使用卻極為活躍,「影子AI經濟」正在蓬勃發展。

這一報告的出爐隨即攪動美股市場。其中,美股科技股板塊上周一度遭遇數月來最慘烈拋售:8月19日當天納斯達克指數重挫1.46%,特斯拉、亞馬遜、微軟集體跌超1%,AI明星股Palantir更是暴跌9.4%。雖然此后稍有回調,但在高估值、美聯儲降息預期的推動下,美股科技股的走勢依舊乏力。

AI對企業的影響力真如報告那樣悲觀嗎?

AI敍事失靈?

MIT報告主筆恰來帕里(Aditya Challapally)認為,95%的企業之所以在AI熱潮中難以分獲「一杯羹」,主要在於企業盲目追求自研系統,導致內部工具與業務脱節。例如,某金融公司耗資千萬美元搭建AI客服系統,但由於無法理解行業術語,最終該系統在企業日常運作中成為擺設。即便是行業巨頭的微軟,無論在公司內部還是客户中,大力推行自家的Copilot AI,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這份基於300項公開的企業AI案例分析的報告還顯示,企業半數以上AI預算被用於銷售和營銷工具。而且,相對於驗證和試點環節數量佔比,進入生產部署階段且針對特定任務的生成式AI工具數量大量減少,佔比僅為5%,差距顯著。

不過,報告並沒有悲觀地判斷「AI敍事失靈」,而是展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狀:藉助於AI,企業史上最快、最成功的技術普及正在自下而上地發生。報告數據顯示,雖然40%的受訪公司都通過官方渠道訂閲了大語言模型服務,但90%的員工依然會選擇ChatGPT為代表的個人AI工具來處理日常工作。可見,幾乎所有受訪者都表示在日常工作流程中以某種形式接觸過或使用過大語言模型。

不僅僅是MIT,摩根士丹利近期的一份報告也從側面印證了「AI革命並未失敗」的觀點。摩根士丹利的分析稱,由AI帶來的顛覆性變革,或能為標普500公司每年節省9200億美元的成本——相當於總薪酬的41%,或2026年税前利潤的28%。這一數字背后,是AI對工資開支的削減以及對重複性、流程密集型崗位人力需求的減少。

世界經濟論壇本年度報告也強調,AI正在重塑公共和私營部門的發展,到2040年,生成式AI有可能每年為全球經濟增加高達4.4萬億美元的收入。

也就是説,AI技術本身是成功的,但大多數企業級的AI系統「缺乏學習能力」,無法保留反饋、適應背景語境或隨時間改進。比如,員工通常會抱怨企業工具「不會從員工的反饋中學習」,並且每次使用都需要「太多手動背景信息的輸入」,因此消耗了大量時間。

報告研究認為,ChatGPT這樣的「消費級工具」受員工青睞,是因為相比較而言它們反應更靈敏且靈活。而「企業級工具」則感覺僵化和靜態,每次使用都需要進行大量設置。由此造成了員工在日常工作中的一個偏好,即對於電子郵件和基本分析等快速任務,70%的員工更喜歡AI而非人類同事;但對於複雜、高風險的工作,90%的人仍然信任人類同事。

生成式AI潛力巨大

當前,企業級AI應用在企業和員工兩個層面「冰火兩重天」的現狀,使得MIT的研究呼籲各界重視正在蓬勃發展的「影子AI經濟」:即員工不再等待企業官方的生成式AI項目克服技術與組織障礙,而是主動使用個人ChatGPT賬户、Claude訂閲及其他消費級AI工具,來自動化處理各類日常任務。企業IT部門對此類活動通常並不知曉。

「這表明,只要能用上靈活、響應迅速的工具,個人完全有能力跨越生成式AI應用的鴻溝。」MIT報告寫道。

對於「影子AI經濟」的存在,MIT報告認為,這並非顯示AI的失敗,而是揭示了企業指標中沒有出現的巨大生產力提升,「企業員工解決了阻礙官方舉措面臨的挑戰,證明AI在正確實施時可以發揮作用」。

放眼整個行業,MIT報告通過多個量化指標的調查顯示,在0~5分(5分影響最大)的打分中,僅有媒體與通信行業獲得的分數較高,受訪者認同該行業的確在近些年因AI發生了顛覆性的結構變革。而消費與零售業、金融服務業、醫療保健與製藥業、工業等在內的七大主要行業,分數並不高,説明AI在上述應用實際上「慢半拍」。

該研究還回應了企業AI領域普遍存在的五大焦點並總結認為,多數崗位並未被AI替代;除對崗位影響有限外,生成式AI也並未改變商業模式;多數企業已在生成式AI試點項目上投入巨資;由監管或模型性能引發的問題相對較少,工具缺乏學習或適應能力纔是最大障礙;內部AI開發(自建)項目的失敗率是外部採購(購買)解決方案的兩倍。

報告也注意到,當前一些公司已開始意識到要試圖彌合生成式AI應用在企業與員工層面的鴻溝,「有遠見的組織正通過學習‘影子用法’,分析哪些個人工具能帶來價值,然后再採購相應的企業級替代品」。

展望未來,摩根士丹利認為,AI已不再是一個投機概念,而是驅動未來十年企業盈利增長的核心引擎。尤其是2025年將成為生成式AI投資回報率(ROI)由負轉正的分水嶺,而到2028年這場技術革命有望產生超過1萬億美元的收入。在扣除銷售和市場營銷、研發和其他費用之前,生成式AI屆時或可帶來7220億美元的回報,回報率有望提升至約67%。

高盛在8月中旬的報告中也強調,生成式AI具有巨大的經濟潛力,在廣泛使用的后十年內,每年可提高全球勞動生產率超過1個百分點以上。但要實現大規模轉型,企業將需要對實體、數字和人力資本進行大量前期投資,以獲取和實施新技術,並重塑業務流程。這些投資的時間點將早於採用生成式AI技術所帶來的效率提升及提高生產力。

國際數據公司(IDC)上半年的數據顯示,生成式AI這一市場五年複合增長率或達63.8%,到2028年全球生成式AI市場規模將達2842億美元,佔AI市場投資總規模的35%。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