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8 17:52
【特別提示】本訂閲號中所涉及的證券研究信息,均取自於光大證券已正式外發研究報告,由光大證券海外研究團隊(TMT/消費/醫藥/製造等)編寫,僅面向光大證券專業投資者客户,用作新媒體形勢下研究動態的宣傳。研究報告有時效性,任何研究報告內容僅代表報告外發時特定時點的研究信息匯總,任何關於研究報告、研究觀點的解讀,請聯繫對口銷售或具體研究員。非光大證券專業投資者客户,請勿訂閲、接收或使用本訂閲號中的任何信息。本訂閲號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敬請諒解。光大證券研究所不會因關注、收到或閲讀本訂閲號推送內容而視相關人員為光大證券的客户。
報告發布信息
報告標題:《1H25全場景AI收入迅猛增長,公司業務轉型持續推進——中國軟件國際(0354.HK)2025年中期業績點評》
報告發布日期:2025年8月26日
分析師:付天姿(執業證書編號:S0930517040002)
分析師:黃錚(執業證書編號:S0930524070009)
要點
事件:公司公佈2025年中期業績。1H25實現收入85.07億元,yoy+7.3%;實現毛利潤18.75億元, yoy+2.4%,對應毛利率同比下降1.1pct至22.0%, 主要受大客户降價影響, 但是公司已通過提升全場景 AI 業務佔比、並在項目中應用 AI 編程工具, 帶動1H25毛利率環比回升0.8pct; 1H25經調整淨利潤2.8億元, 同比增長11.9%, 經調整淨利率3.3%, 同比提升0.2pct。
全棧AI業務收入增速達130%, 成為公司增長新引擎。1H25公司全場景AI業務實現收入6.56億元, yoy+130%, 其中:雲&算力收入0.78億元, yoy+86%;鴻蒙AIoT與數字孿生收入2.87億元, yoy+278%; AI應用產品及Agent收入1.08億元, yoy+41%; AI平臺及服務收入1.82億元, yoy+102%。1)雲智能持續領跑華為雲生態:公司華為雲生態份額保持第一, 累計銷售業績突破百億元; 構建「賣雲–雲服務–AI」的服務體系和能力, 是華為雲轉型服務CTSP能力標籤認證最多的夥伴; 此外, 公司算力持續升級, 結合華為雲 CloudMatrix384超節點等基礎設施升級, 積極參與算力中心建設, 在西安、咸陽、武漢、北京、宿州、貴安等地運營超1000P算力, 夯實 AI 原生數智底座。2)AI+鴻蒙生態持續推進:作為鴻蒙生態的核心共建者, 中軟國際以KaihongOS與KaihongOS Meta為核心, 加速打造AI+鴻蒙的解決方案新範式。在技術方面, 公司聯合深開鴻發佈全球首款分佈式機器人操作系統M-Robots OS,並在OpenHarmony社區主倉代碼貢獻量超560萬行, 南向/北向生態持續推進。3)AI產品升級推新+合作場景裂變:公司以全場景 AI 戰略發佈 AI-R1 端到端全棧系列產品, 升級JointPilot靈析平臺、自研大模型驅動的NL2SQL解決方案, 深耕金融、電力、政務、製造等重點行業, 推動 AI 應用及智能體在各領域落地。4)AI平臺及服務高速發展:公司升級模型工場2.0, 覆蓋昇騰算子開發、模型遷移、訓練微調、數據集治理及智能體開發的全場景 AI服務能力, 與華為昇騰展開深度協同,在鋼鐵製造、智能汽車、醫藥製造等領域均成功落地; 此外,公司全力打造AI原生ERP解決方案,推出揚帆R/7企業核心經營系統電力行業發行版, 已成功上架華為雲商店。
基石業務穩中向好, AI賦能自身/客户發展。1)公司持續加大AI人才的儲備及供應, 同時積極拓展央國企、優化客户結構:在中石油、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中核等客户取得新進展。2)公司內部管理和運營全方位擁抱AI:研發活動中, 編碼場景人均日代碼行從190行提升到300+, AI代碼生成佔比達55%, 採納率20-30%, 測試提效20%; AI招聘中, 在人均簡歷入庫量、招聘發起流程量來看提效20%,面試和入職周期時間縮短近30%; AI辦公中, 會議紀要智能體已覆蓋線上會議, 生成紀要的平均採納率83.8%, 效率提升59.7%。3)海外方面, 公司穩步推進海外戰略, 深度協同華為「技術共生+生態共贏」模式, 實現自研產品和服務的全球化推廣增益, 累計中國香港、中東、東南亞、非洲共9個標杆項目案例。
盈利預測、估值與評級:展望未來,伴隨AI+雲&算力+鴻蒙+ERP業務逐步推進,預計公司2025全年全場景AI業務營收有望實現翻倍增長。我們維持對中軟國際25-27年淨利潤6.4/7.5/8.7億元預測, 維持公司「增持」評級。
風險提示:IT服務行業競爭加劇;AI及雲智能業務發展不及預期等
本訂閲號是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簡稱「光大證券研究所」)海外研究團隊依法設立、獨立運營的官方唯一訂閲號。其他任何以光大證券研究所XX研究團隊名義註冊的、或含有「光大證券研究」、與光大證券研究所品牌名稱等相關信息的訂閲號均不是光大證券研究所海外研究團隊的官方訂閲號。
本訂閲號所刊載的信息均基於光大證券研究所已正式發佈的研究報告,僅供在新媒體形勢下研究信息、研究觀點的及時溝通交流,其中的資料、意見、預測等,均反映相關研究報告初次發佈當日光大證券研究所的判斷,可能需隨時進行調整,本訂閲號不承擔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義務。如需瞭解詳細的證券研究信息,請具體參見光大證券研究所發佈的完整報告。
在任何情況下,本訂閲號所載內容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任何投資者不應將本訂閲號所載內容作為投資決策依據,本公司也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訂閲號所載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本訂閲號所載內容版權僅歸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任何機構和個人未經書面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製、轉載、刊登、發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權行為給光大證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損失,光大證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