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8 23:15
要問全球AI賽道的「定海神針」是誰?
答案毫無疑問是英偉達(人送外號「美國小寒武紀」)。
這家從GPU芯片廠商蜕變為AI全棧解決方案巨頭的企業,每一份財報都牽動着全球資本市場的神經。
8月28日凌晨,英偉達2026財年Q2財報正式出爐——表面看盤后股價波動引發「崩了」的討論,實則藏着AI行業需求爆發與企業戰略升級的深層邏輯。
格隆匯研究院作為全球科技趨勢的精準預判者,早在英偉達2022年10月底就鎖定其長期價值,並且專門在2023年公眾號發佈了《世紀抄底英偉達》核心文章,當時纔不到20美元(當時股價為200美元,后來經歷了1拆10),現在已經漲8倍到180美元!
如今財報數據印證了這一判斷:Q2總營收46.7億美元(同比+55.5%),調整后EPS 1.08美元(超預期0.07美元),更關鍵的是,公司首次給出「2030年全球AI基礎設施投資3~4萬億美元」的指引(5年CAGR 46%),這波佈局再次印證了我們「穿透短期波動,把握行業紅利」的硬核研究實力!
01
扒透英偉達:
從「GPU龍頭」到「AI基建全棧之王」的蜕變
很多人對英偉達的認知還停留在「賣芯片的」,但實際上它早已憑藉Blackwell平臺、NVLink網絡、CUDA生態的組合拳,成為AI工廠的「基建總包商」。
1.財報細節:超預期中藏亮點,指引差異是波動核心
單看財報數據,英偉達Q2的表現堪稱「穩健超預期」,但盤后波動的關鍵在於「買方與賣方預期的差異」——這與我們此前「熱門賽道需更多關注預期更高的買方預期」的判斷完全一致:
核心數據超賣方預期:總營收46.7億美元(超預期1.1%,環比+5.9%),調整后毛利率72.7%(超預期60基點),調整后EBIT超預期2.7%,調整后EPS 1.08美元(超預期0.07美元);數據中心業務營收41.1億美元(同比+56.3%),即便扣除H20對華銷售減少的40億美元,仍實現環比增長,足見基本盤韌性。
Q3指引引發預期分歧:Q3營收指引540億美元±2%(超賣方預期2.5%),但低於部分買方550-600億美元的高預期。
這種差異本質是「市場對AI推理需求爆發速度的認知差」——英偉達看到的是5年5倍的長期趨勢,而短期部分資金追求「極致增速兑現」,卻忽略了全棧能力構建的長期價值。
現金流與回購顯信心:中期自由現金流維持200億美元級別,現金及等價物56.8億美元,同時新增600億美元股票回購授權(截止Q2剩余回購額度147億美元),這種「盈利+現金流+回購」的組合,在高成長科技股中極為罕見。
2.增長核心:推理型AI爆發,Blackwell平臺成新引擎
英偉達這輪增長的底層邏輯,早已從「訓練算力」轉向「推理算力」——而Blackwell平臺的落地,正是抓住了這一核心需求,這也是格隆匯研究院反覆強調的「AI產業從‘訓練競賽’進入‘推理落地’階段」的體現:
推理需求驅動算力激增:傳統聊天機器人僅需「一次性響應」,而新一代智能體AI(能自主思考、用工具)的計算量是前者的100-1000倍。黃仁勛明確表示「推理AI的計算需求遠大於訓練」,而英偉達GB300芯片的推理性能是H100的10倍,NVFP4技術使訓練速度提升7倍,完美適配這一需求。
Blackwell平臺全面放量:GB200 NVL系統已廣泛部署於AWS、微軟Azure、OpenAI等客户,Q2 Blackwell平臺營收環比+17%;GB300於7-8月完成產線改造,當前每周產能約1000個機架,9月將大規模出貨,2025年下半年實現廣泛供應,為Q3及后續增長奠定基礎。
網絡業務成第二增長曲線:數據中心網絡營收73億美元(同比+98%,環比+46%),其中Spectrum-X以太網年化收入超100億美元,InfiniBand營收環比翻倍。NVLink 72機架互聯技術(帶寬是PCIe的14倍)、Spectrum-XGS跨數據中心組網方案,讓英偉達從「芯片商」變成「AI工廠基建商」——某客户實測顯示,用英偉達網絡方案能將數據中心效率從65%提升至90%,相當於創造100-200億美元額外價值。
3.市場機遇:5年5倍的AI基建紅利,英偉達佔核心份額
英偉達財報中最具分量的,是首次給出「2030年全球AI基礎設施投資3-4萬億美元」的指引(5年CAGR 46%)——這不僅是行業紅利的確認,更意味着英偉達的增長空間被重新定義:
全球AI基建蛋糕巨大:未來十年,超大規模數據中心資本支出將達每年6000億美元(2025年前四大雲廠商資本支出已達6000億美元,兩年翻倍);一座1吉瓦AI工廠總成本約500-600億美元,其中英偉達相關產品佔比約350億美元(±10%),相當於「每建一座AI工廠,英偉達就佔近7成價值」。
中國市場潛力待釋放:若地緣政治緩解,2025年中國AI市場可觸達空間達500億美元,增速可對標全球50% CAGR。Q2英偉達對華H20出貨雖受審覈影響(未納入Q3指引),但已釋放此前中國訂購的H20庫存1.8億美元,同時向非受限地區售H20獲6.5億美元,長期仍具增量。
主權AI打開新空間:歐盟計劃投資200億歐元建設20個AI工廠(含5個千兆工廠),多國加大AI基建投入,英偉達2025年主權AI收入預計超200億美元(同比翻倍),成為新增長極。
4.競爭壁壘:全棧方案碾壓單一ASIC,生態護城河難複製
市場上常有「客户為何不自研芯片」的疑問,而英偉達的「全棧優勢」正是答案——這也是格隆匯研究院在2024年產業調研中發現的「核心壁壘」:
應對模型迭代:全棧是「萬能插座」,ASIC是「專用插頭」:AI模型3個月迭代一代(自迴歸→擴散→多模態),ASIC定製周期需18個月,量產即過時(行業僅10%項目落地);而英偉達全棧支持同一平臺跑所有模型,開發者不用重寫代碼,上線速度快10倍。
解決系統複雜度:全棧能「榨乾性能」,單芯片難破瓶頸:1吉瓦AI工廠需6類自研芯片(CPU/GPU/交換機等),NVLink 72、Spectrum-XGS等技術解決互聯難題;某雲廠自研芯片因網絡瓶頸,實際算力僅發揮65%,而英偉達全棧能達90%。
控制成本與電力:全棧更具性價比,能效比碾壓:數據中心每瓦電費0.15美元,GB300每瓦代幣生成量是ASIC的5倍(推理能效比50倍於Hopper);某客户實測,300萬英偉達基建投入年賺3000萬,ROI是ASIC方案的3倍。
生態優勢無可替代:CUDA擁有500萬開發者,每天貢獻2000個優化補丁;TensorRT-LLM每月更新,自動優化新模型(如Redrafter推測解碼使響應速度快3倍),而ASIC需重建生態,某車企自研芯片后模型部署延迟從2天拖到2周。
5.潛在挑戰:地緣與產能,短期波動不改長期趨勢
儘管長期邏輯紮實,英偉達仍面臨需關注的挑戰——這也是格隆匯研究院在跟蹤中重點提示的風險點,客觀認知風險才能更理性判斷價值:
地緣政治不確定性:H20對華出貨暫未納入Q3指引,中國市場收入佔比降至低個位數,需關注后續政策變化;但新加坡營收佔Q2開票收入22%(多為美國客户集中開票),顯示全球佈局可對衝區域風險。
產能與供應鏈管理:Blackwell平臺產能正逐步釋放(GB300 9月大規模出貨),但機架級系統集成複雜度高,需持續管理供應鏈;不過公司庫存從110億美元增至150億美元,為產能擴張提供支撐。
02
格隆匯研究院:
全球科技紅利的「提前捕捉者」
從2023年鎖精準捕捉AI算力行情,到「世紀抄底」系列提示英偉達、臺積電,再到2024年鎖定寒武紀、中芯國際等全球AI龍頭,等科技巨頭機會,格隆匯研究院始終站在行業趨勢的最前沿。
我們構建的「需求預判-技術跟蹤-訂單驗證-估值建模」全鏈條研究體系,對英偉達這類企業的跟蹤精度,能精確到季度產能變化、客户採購節奏——這正是我們能穿透短期波動、把握長期價值的核心競爭力。
這次英偉達財報引發的波動,再次證明:在科技賽道,只有看懂「行業需求趨勢→企業戰略適配→財務持續兑現」的底層邏輯,才能抓住真正的成長股。我們提前佈局英偉達,正是源於對AI 5年5倍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其全棧能力的持續跟蹤——這纔是研究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