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小米空調遭「圍攻」!老牌大廠掀價格戰 小米無所謂?

2025-08-28 10:46

此前,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發佈了一則視頻,給網友解讀了小米第二季度的財報數據,除了聊到小米手機高端化進展、汽車業務何時盈利等熱點問題外,在提到大家電業務時,又提了一個讓網友很感興趣的話題:「沒想到老大哥們對小米(空調)這麼重視,下起手來還非常的重。」。

此時,不少網友才意識到一場針對小米空調的價格戰,早已打響。

小米空調,一鳴驚人

讓我們先簡單過一遍小米財報,財報數據顯示,小米的第二季度收入和淨利潤均創單季度的歷史新高,小米集團的總營收達到1160億元,同比增長高達30.5%,淨利潤則達到108億元,同比增長高達75.4%。

如此驚人的財報數據,自然引來眾多人側目,其中智能手機+AIoT部分的收入佔比達81.6%,營收總額為947億元,智能大家電業務的增長成為主要的驅動引擎,同比增長66.2%,其中空調出貨超過540萬台,同比增長達到60%。

事實上,這已經是小米空調今年第二次單季度同比增長超60%,第一季度空調業務同比增長65%,甚至還超過第二季度。作為一個紅海市場,小米的表現可以説相當恐怖,憑藉着第一、二季度的出貨量增長,小米空調已經穩坐市場第三的交椅,同時也是市場份額前三品牌中唯一保持高速增長的。

看到這里,我想大家就不會奇怪小米為什麼會被「圍攻」了,空調作為一個傳統市場本就競爭激烈,而且有着數量眾多的老牌廠商,小米作為新玩家的崛起顯然不是老牌廠商們願意看到的。特別是小米大家電工廠一期項目的加速,也標誌着其逐漸從代工生產過渡到自主生產,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也是新一輪價格戰的導火索之一。

圍攻小米,空調價格戰兇猛

據奧維雲網的數據顯示,2025冷年(即2024.8-2025.7)線上主銷的1.5匹掛機均價由24Q4的2536元跌至25Q2的2101元,2.2K元以下價格檔的銷售份額較2024年提升6.3%到35.2%。考慮到空調國補的開始時間段與「冷年」的起始時間段幾乎完全吻合,可以認為這一輪降價的動力並非國補,而是市場競爭所導致的。

事實上,美的、華凌、TCL、海爾、格力等主力空調品牌價格從去年開始都在持續走低,到了傳統銷售旺季,價格下跌趨勢則更加明顯。雖然有疊加618等活動的緣故,但是也可以看出市場競爭之激烈,即使在6、7、8月的非大型活動期間,各品牌的空調價格也是呈現頻繁的波動。

不少老牌廠商顯然希望通過降低售價等方式,擠佔小米的產品空間,但是從小米空調的戰績來看,這個計劃顯然沒有奏效。不過,全體空調廠商的普遍性降價疊加國補影響,倒也促進了整個空調市場的增長,2025冷年的出貨量增長達到了17.8%,新購買力的湧入也讓所有品牌都獲得了額外的市場。

這場價格戰打下來,整體的結果還是好的,大家都有分到一杯羹,新購買力也給了小米等品牌更多的增長空間。其實,要説老牌廠商降價只是爲了圍攻小米,倒也有些誇張,不如説是在整個空調市場的上行階段,廠商爲了佔據更具優勢的市場位置,紛紛選擇主動出擊,而性價比+智能化,恰好就是小米的優勢區間。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小米的銷量卻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反而創歷史新高呢?

跟小米打價格戰?恐怕是「以短擊長」

在雷科技看來,試圖通過降價擠壓小米空調的市場空間本就不太現實。小米空調成立初期,確實是以價格優勢來搶佔市場,首款小米空調定價1999元殺入市場,並且融入米家IoT生態。

單論性能,其價格比同匹數的美的、格力等一線品牌低30%以上,甚至比奧克斯、科龍等二三線品牌更便宜,從綜合體驗來看,智能生態的優勢又使其在同價位顯得特別突出,所以才能一炮而紅。當然,后續小米也一直堅持走「親民路線」,以至於讓大家對小米空調有了固有印象。

但是,隨着小米空調在市場份額的上漲,以及研發投入的上漲,其實從前兩年開始小米空調就已經不再以「價格」作為主打賣點。自然風、上吹風、巨省電等特性成為主要賣點,而小米的空調價格也逐漸與一線品牌持平,性價比早已不是小米的唯一武器。

所以,想要從產品上與小米競爭,就應該更多地關注「智能化」和「差異化」,而非靠降價來應對(當然降價還是有效的,對於老一輩來説吸引力很大)。舉個例子,美的此前推出的新品「空氣機」,就將AI大模型DeepSeek和控温、控濕和新風等三個功能融為一體,提供一站式的房間空氣環境解決方案。

從價格來説,美的「空氣機」並不貴,也就是中高端空調的平均價格,但是從功能體驗等方面來看,其與傳統空調顯然不在一個檔次,不管是DeepSeek帶來的全新交互,還是多樣化的環境控制,都可以更好地吸引到「懂科技」的年輕人喜愛。

小雷認為美的的思路纔是對的,用差異化和更激進的智能化,走到小米等其他空調廠商的前面,才能吸引住潛在用户,一味地在小米已經非常成熟的IoT生態和性價比上做文章,其實是很難與其競爭的。

生態互聯成了家電企業的必答題

事實上,小米空調之所以能夠熱銷,一大原因就是小米手機、小愛音箱等小愛智能生態的終端,可以輕松實現一句話控制空調等家電,讓小米手機用户更傾向於選擇小米空調。

當年的格力或許是看到了這一點,纔會選擇發佈格力手機,但是格力手機目前的市場表現也證明這條路是走不通的。那麼,對於空調品牌來説,選擇其實就兩個:1、推動移動智能化合作;2、讓空調能夠直接與用户交互。

第一條路其實很多品牌都在做,但是大多都效果不佳,自研的智能家居app雖然可以提供遠程遙控等功能,但是必須打開app才能使用,就先天上弱小米一籌。雷科技覺得,最好的方法就是與OPPO、vivo等手機企業深度合作,推動雙方的IoT生態融合,如此一來才能將OV等手機廠商的用户轉化為自己的潛在用户。

第二個方案,美的、TCL等頭部企業就在探索中,DeepSeek等優質AI大模型的開源,可以説給了傳統家電企業很大的助力,不需要投入過多的資源和承擔失敗風險,就可以在智能語音交互體驗趕上第一梯隊,估計智能化負責人做夢都能笑醒。

當然,DeepSeek等AI大模型也不是拿來就可以用的,如何讓AI聽懂用户的話后可以執行正確的操作,其實也很考驗智能化團隊的優化與適配能力。但是,至少比從頭開始搭建一個智能AI架構要簡單很多,而且隨着AI能力的加強,也會進一步降低相關係統的開發難度。

雷科技覺得,針對小米的「價格戰」,其實已經失敗,現在更多的品牌已經開始轉向,重新回到以「體驗」定勝負的階段。如何滿足新一代用户的需求?如何給用户塑造新的體驗場景?這些都是小米、美的、格力、TCL等品牌正在思考的問題。

不過價格競爭自然也是不會放棄的,但是這片戰場將屬於腰部品牌們,比如美的子品牌華凌、海爾子品牌統帥,以及科龍、奧克斯等,都在將大匹數空調的價格一步步往下挪。前段時間小雷想買空調時,就驚訝地發現1.5匹的掛機空調,價格已經下探到1500元以內,要知道放一兩年前,沒個2000塊是肯定買不了1.5匹空調的。

對於小米來説,最困難的時間段已經過去,僅靠降價是無法擊敗小米空調得分,接下來要面對的是如何進一步擴張和穩定基本盤,以及如何開闢海外市場。

注:文/雷科技AI硬件組,文章來源:雷科技(公眾號ID:leitech),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邦動力立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