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興證策略:AI行情有望向更多AI+領域擴散

2025-08-27 21:42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興證策略張啟堯 作者:興證策略張啟堯團隊

一、AI行情有望向更多AI+領域擴散


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政策對AI賦能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文件提到加快實施人工智能+科技、產業、消費、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6大領域重點行動,並強化模型、數據、算力、應用等領域的基礎支撐。

相比上一輪「互聯網+」,AI對於大多數行業的賦能仍在早期。文件提出2027年/2030年AI普及率70%/90%的目標。從AI+與13-15年的互聯網+滲透率對比看,在眾多傳統行業中AI滲透率還有較大提升空間。隨着DeepSeek帶動AI平權推進,疊加國家政策層面高度支持,國內AI在各個行業應用的落地有望持續提速。

參考上一輪「互聯網+」經驗,隨着各行業AI滲透率提升、更多垂直應用落地,行情有望向「AI+」更廣闊的領域擴散。回顧上一輪「互聯網+」行情的演繹歷程,行情呈現從上游向中下游的輪動規律。更重要的是,隨着更多下游應用的落地,行情也已不再侷限於TMT內部,而是進一步向更多「互聯網+」的領域擴散:

  • 2009-2010年,移動互聯網開始萌芽,3G技術、iPhone 4問世和智能手機滲透率的提升下,以電子為代表的上游硬件率先受益。

  • 2013年以來,移動互聯網進入加速滲透階段,產業重心逐漸向下遊內容領域延伸,手遊、微信支付等下游應用的用户量快速增長,推動行情進入首個「高潮」階段,結構上也擴散至以傳媒、計算機為代表的中下游領域。

  •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提「互聯網+」,此時科技行情不再侷限於TMT內部,逐漸開始向互聯網+、萬物互聯進化。從社交、電商、遊戲到金融、教育、醫療等領域,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和深化,將行情推向另一個「高潮」。結構上,除TMT中下游產業鏈更加受益外,物流、零售、醫療、機械等傳統領域也涌現眾多牛股,科技賦能推動行情百花齊放。

因此,與「互聯網+」類似,AI作為一項通用技術,未來也將加速賦能各個行業,隨着AI應用「多點開花」,也或將推動行情向更多「AI+」的領域延伸擴散。


二、AI+怎麼+?


AI+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鏈條,如何把握配置抓手?AITMT是一個市值佔比超過20%,涵蓋上游算力硬件、中游軟件服務以及下游應用的龐大產業鏈條。其中,中下游涉及的領域更多、覆蓋範圍更廣,做好行業比較的意義更加重要。

首先,海外AI發展經驗是一個很好的借鑑。自去年四季度以來,美股已經跑出了一批以AppLovinPalantir、Duolingo為代表的成熟AI中下游應用公司,今年以來更多應用公司正在迎來業績兑現。參考美股,AI+模式有望率先跑通、應用有望率先落地的領域主要集中在雲服務、ERP企業管理系統、客户管理SaaS、金融自動化軟件、數據分析、電商平臺、廣告平臺To-B端領域,以及教育、社交平臺、遊戲、醫療、語音To-C端領域。從近期股價表現看,市場更加認可、有望形成映射的領域主要集中在To-C端的社交平臺、虛擬社區、遊戲、醫療以及To-B的數據分析、ERP企業管理系統、廣告、金融自動化軟件等領域。

其次,從國內自身景氣預期來看,隨着AI產業突破、內需復甦,2025年不少中下游細分領域有望迎來景氣的邊際改善。不少中下游領域在2025年有望進入困境反轉或景氣加速的階段,包括景氣加速(AI穿戴設備、AIPC、AI手機、人形機器人等)、困境反轉(軍工信息化、網絡安全、SAAS、在線教育、電子政務、IT服務、ERP軟件、遊戲等)

第三,從股價-業績匹配度看,25Q2業績較好,但本輪漲幅仍低的板塊包括中游軟件服務(運營商、邊緣計算、基礎及通用軟件、ERP軟件)、下游應用(出版、智慧醫療、在線教育、AI穿戴設備、遊戲)

最后,籌碼結構看,機構資金在多數AI中下游產業鏈環節配置比例仍偏低。當前主動公募配置比例處於歷史低位的中下游細分領域主要集中在軟件(網絡安全、操作系統、EPR軟件、辦公軟件)、服務(雲計算、邊緣計算、SAAS)、應用(數字營銷、電子政務、金融科技、智慧醫療)

風險提示

經濟數據波動,政策寬松低於預期,美聯儲降息不及預期等

注:文中報告節選自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已公開發布研究報告,具體報告內容及相關風險提示等詳見完整版報告。


注:本文來自興業證券於2025年2月9日發佈的《深度展望AI行情的三大趨勢——A股策略展望》,分析師 :張啟堯 S0190521080005;陳禹豪 S0190523070004;胡思雨 S0190521110003;張勳 S0190520070004;吳峰 S0190510120002;楊震宇 S0190520120002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