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神州控股2025上半年業績大增背后:AI的價值在實體產業的流程里

2025-08-27 20:49

關於人工智能,2025年的市場已經聽過了足夠多的故事。

故事的頭條,一半是算力,一半是想象力,人們討論着通用大模型能不能寫代碼、能不能通過考試、能不能代替設計師。資本追逐的對象,也大多圍繞着這些能力,尋找着下一個能改變人機交互入口的公司。

但商業世界存在另一本賬。

當公眾還在為AI能「聊聊天、畫張畫」感到新奇時,企業的首席財務官們關心的問題要具體得多:倉庫里的貨箱,能不能周轉得再快一點?全國上千家門店的IT運維,成本還能不能再降一點?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數據能不能再透明一點?這些問題不產生頭條,但決定了一家企業真實的利潤表。

神州控股的2025年半年報,就是一本關於「另一本賬」的答卷。

這家以「數字中國」為名,有二十多年曆史的IT服務公司,在報告期內交出的成績是:整體營業收入78.6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歸母淨利潤1521萬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其中,作為核心增長引擎的「大數據產品及解決方案」分部,收入14.3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

這些增長數字,並非來自某一個橫空出世的聊天機器人,也不依賴於內容生成的業務,它們來自那些不常被聚光燈照亮的場景:消費電子產品的倉庫里、連鎖酒店的機房里、汽車4S店的系統里,以及政府和金融機構的后臺流程里。

這就帶來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當許多AI公司還在用想象力尋找商業模式時,神州控股這家看起來很「傳統」的公司,卻已經用AI在實體產業的流程里,找到了實實在在的降本增效路徑。它似乎沒有把太多精力放在「AI能做什麼」的開放式問題上,而是專注於回答「AI能為我的客户解決什麼具體問題」。

這個選擇,讓神州控股的故事線顯得與衆不同。在一個喧囂的年份里,這樣一份來自實體產業流程的AI成績單,或許更值得拆解。它到底做對了什麼?

從供應鏈降本20%開始

神州控股的業務版圖里,智慧供應鏈是其「Data x AI」戰略最先拿出結果,也最容易被量化的一個場景。

根據半年報披露的信息,在報告期內,這項業務通過技術應用,直接帶來了倉庫操作成本同比下降超過20%,運配成本同比下降約8%,倉庫整體效能提升超過30%的結果。

這些數字不是通過裁員或者壓縮供應商利潤實現的,它們的背后,是神州控股自研的一套東西在工作——一個叫「KingKoo智鏈」的物流垂類大模型,以及一個被稱為「小金」的Agent。

它們的工作內容,聽起來和通用人工智能的故事沒什麼關係。

它們不寫詩,也不畫畫,甚至不負責和人聊天。它們的任務清單非常具體:在接到一個訂單后,規劃出倉庫里最優的揀選路徑;根據商品的重量和體積,推薦最節省成本的包裝材料;在海量訂單中,做出最合理的調度決策。此外,還有一個專門負責數據查詢的Agent,可以7天24小時工作。

結果是,企業內部過去需要人工處理的日常數據查詢,效率提升了90%。過去需要業務人員花大量時間整理數據、製作報表來輔助決策的工作,效率提升了50%。

AI在這里,扮演了一個不知疲倦、絕對理性的流程優化師。

這種埋頭在具體流程里創造價值的方式,帶來了一個意料之外的認可。

2025年,全球供應鏈領域的權威機構Sedex公佈了年度大獎的提名名單。在「供應鏈ESG卓越獎」這個品類下,全球最終只有6家企業入圍,神州控股的名字就在其中。和它一起出現在這份名單上的,是麥當勞中國、蒙牛、伊利、聯想這些公司。

一家主營業務是To B技術服務的公司,能和這些全球頂級的消費品、製造業公司在供應鏈管理這個維度上同台競技,本身就說明了一些問題。

它證明了神州控股在產業流程優化,尤其是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實踐,已經達到了一個可以被國際標準衡量的水平。

這種能力不是一天建成的,它來自於一套明確的業務打法。在神州控股內部,針對智慧供應鏈的客户拓展,有兩個聽上去有點可愛的計劃名稱:「寶貝計劃」和「摘星計劃」。

「摘星計劃」的意思,是去服務那些行業里頭部的、像星星一樣的客户,通過服務這些最挑剔的客户,把他們的最佳實踐和複雜需求,沉澱成一套可以複製的標準化解決方案。報告期內,這套方案成功地應用到了多家新客户身上。

「寶貝計劃」則正好相反,它針對的是已經合作的存量客户。目標是把這些客户當成「寶貝」一樣深耕,從過去可能只是提供倉儲或運輸的單點服務,拓展到覆蓋「研產供銷服」的全鏈條服務。

根據半年報披露,這項計劃帶動了超過30家存量客户的收入實現了同比大幅提升。報告期內,公司也與森馬集團旗下的駿耀科技,以及功效性護膚品牌綻妍等4家企業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這套打法的邏輯很清晰,通過「摘星」,把服務高標準客户積累的流程經驗,變成一套可規模化複製的產品;再通過「寶貝」,把這套產品和服務體系,在現有客户身上做深做透,創造更大的價值。

神州控股董事局主席郭為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過一個觀點,叫「AI for Process」,意思是人工智能的價值,最終要體現在為企業的核心業務流程服務上。

供應鏈場景的實踐,就是這個理念最直接的驗證,當市場還在為通用大模型存在的「幻覺」問題感到困擾時,神州控股的垂類大模型因為有海量真實的行業數據進行訓練,已經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並實實在在地為客户的業務,帶來了超過20%的成本節約。

這或許説明,在商業世界里,一個技術是否有價值,最終還是要看它解決了什麼問題,而不是它看起來有多聰明。

一個技術底座支撐萬千場景

如果説,深耕供應鏈驗證了神州控股「Data x AI」戰略的深度,回答了「AI能創造多大價值」的問題。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這種價值如何持續,如何變成一個更廣闊的增長故事。答案不在於再找一個行業埋頭深耕二十年,而在於一套已經被驗證過的方法論和一個清晰的新市場。

在智慧供應鏈之外,神州控股有一項長期的、看起來不那麼AI的業務,為連鎖業態提供IT服務。

根據半年報披露,它已累計服務了超過1400家高端連鎖酒店,背后依託的是一個覆蓋全國的,由超過2600個技術服務網點組成的網絡。這個網絡的能力,是為地理上分散但管理上需要統一的連鎖企業,提供標準化的IT終端運維、算力規劃和集成方案。

在報告期內,這套服務了上千家酒店的成熟模式,被成功地用到了汽車行業。神州控股旗下的神州一諾,連續簽約了長春一汽和上汽通用五菱。服務的內容,是為這些車企的工廠以及分佈在全國的4S店網點,提供類似的IT運維和數字化服務。

這件事的意義在於,它證明了神州控股這套服務體系的核心價值,不在於「酒店」或者「汽車」這個特定的行業標籤,而在於其背后那套可以跨行業複製的平臺能力。

無論是高端酒店的客房部,還是汽車4S店的維修車間,它們對於IT系統穩定、數據安全、運維高效的需求是共通的。神州控股做的,就是將這種共通的需求,變成一個標準化的產品,通過其全國性的服務網絡進行交付。

支撐這套模式的,正是其「燕雲Infinity」技術底座。

「燕雲Infinity」是神州控股自研的一套數據智能平臺,可以理解為一個專門用來打造企業級AI應用的「技術工具箱」。

它的工作主要分三層:最底層是「智算平臺」,負責管理和調度AI所需要的算力,確保硬件資源能被高效利用;中間層是「智數平臺」,這是關鍵的一環,它能像一個萬能插頭一樣,接入企業內部上百種不同格式的數據源,比如ERP、CRM、數據庫等等,然后把這些原始、雜亂的數據,處理成AI能看懂、能使用的高質量數據;最上層是「智策平臺」,在算力和數據都準備好之后,這一層提供了快速構建和部署AI智能體(Agent)的能力,讓它們去執行具體的業務決策。

這個技術底座的意義在於,它把打造AI應用過程中那些最複雜、最耗時、最需要技術積累的底層工作,都變成了一個標準化的、可複用的基礎,這樣一來,當神州控股需要服務一個新行業或者新客户時,就不用再從零開始去解決算力、數據接入和模型部署的問題,而是可以直接在這個底座上,快速構建上層應用。

當一個模式被證明可以複製,增長的想象空間就被打開了。而當這套可複製的模式,開始走向一個新的市場時,它就從一個「方法論」變成了「增長引擎」。

這個新市場,是全球。

根據券商研報的數據,從2022年到2024年,神州控股的境外業務收入複合增長率達到了41%。

這個數字的背后,是一種務實且風險更低的出海策略,神州控股的全球化,不是一次單槍匹馬的遠征,而是「伴隨式」出海。它的客户名單里,有華為、榮耀、中興、比亞迪這些已經深度全球化的中國企業。神州控股做的,是在國內服務好這些頭部客户,然后當這些客户走向海外時,繼續在當地為其提供數字化的供應鏈一站式服務。

這種「跟着客户走」的打法,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它不需要在陌生的市場從零開始建立信任、教育客户,而是將已經在中國被驗證過的服務能力,平移到客户的海外分支。

今年上半年,神州控股與泰國協成昌集團成立聯合工作組,探討在數字化、電商、物流等方面的合作,也是這一策略的延續。

這種「一個技術底座,支撐多種場景複製,服務全球市場」的邏輯,同樣體現在公司的其他業務板塊。

在金融科技領域,其並表子公司神州信息與華為合作,推出了「金融知識問答」智能體一體機解決方案,服務了超過2000家金融機構,在政企數字化領域,它為某市政務服務APP打造的AI智能助手,通過學習15萬份政策文件和超過400萬字的本地知識庫,實現了政務問答超過95%的精準度。

這些看似分散在不同行業的業務,內在的邏輯是統一的:用一個通用的技術平臺,去解決不同垂直領域的具體流程問題。無論是金融機構的代碼助手,還是政務服務的智能問答,其本質和優化倉庫的揀選路徑一樣,都是「AI for Process」理念的應用。

當一家公司不滿足於追逐最時髦的技術概念,而是選擇用一套可複製的模式,深入不同產業,走向全球市場,去解決那些具體而繁瑣的流程問題時,其半年報中的增長數字,就不再僅僅是業績,更是一種戰略定力的結果。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