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對話釘釘無招:用AI,打碎一個7億用户的產品

2025-08-27 10:54

訪談|楊軒 鄧詠儀 

文|鄧詠儀 

直到2023年以前,釘釘的創始人無招還沒想過重新回到釘釘的問題。但到了2024年,他的想法變了。 

他自己創業時感受到了AI的力量,開始不由自主地想,「如果用AI再重做一次工作方式……」

當年離開釘釘、離開阿里,無招知道,釘釘的邊界很明確,就在中國境內,因為跟海外的辦公協同產品沒有拉開代際式的差距。但是AI時代,新的可能性來了。

再多想一步,無招的結論是,AI時代想要做個大的,「資本和技術力量是必須的。」

這一次,無招遇到了阿里all in AI。阿里的AI版圖,已經形成了以通義大模型為底座,夸克為To C入口的格局,而釘釘是To B入口,重要性不言而喻。無招對36氪説,阿里集團對AI的看法,跟他在AI時代想做的變革契合上了。「大模型來了,阿里要重新迴歸創業。」

帶着一種對AI時代「時不我待」的急切心情,在無招回歸阿里的這四個月,「釘釘員工走訪並解決了1850條用户需求,優化了20多條產品線。」

與此同時,釘釘內部祕密建立起十多個產品創新團隊,直接向無招匯報。

無招回歸阿里四個月后,第一張答卷是一次「泄洪式」發佈。

在釘釘AI 1.0版發佈會前一晚,無招連夜把本來300多頁的PPT壓縮200頁,有的功能因此最終未予發佈。即便如此,這個新版本還是包括了AI交互方式的「釘釘ONE」、AI搜問、AI聽記、AI表格……甚至包括一款AI錄音硬件「釘釘DingTalk A1」。

圖源:釘釘

無招一直是一個「超級激進、超級努力」的人,有老釘釘人評價他「脾氣火爆,甚至飛揚跋扈。」這樣一位「創業者」迴歸阿里這樣一家大公司,在以「00后整頓職場」的當下,高強度的工作節奏也引發了一番爭議。「本來我們拼了命地在做產品,結果天天要在熱搜上搏鬥。」無招對36氪調侃説。

演示新功能「Zen」時,無招自嘲「釘釘不只有工作,也有精彩生活」,全場響起笑聲 圖源:釘釘

在企業服務市場,釘釘跟對手一直在激烈競爭。但是在用AI重做工作方式的語境下,無招這次説,「我沒把他們當對手。現在纔是AI釘釘1.0版本,大家都是從零開始。」

回到阿里后,擺在無招面前的,也不再只有「做好釘釘」。更重要的是,如何在AI時代帶來To B市場的新解法。

無招對待AI的看法依然激進。他認為,此前市面上所有的To B辦公產品都沒有「看到AI的未來」。「AI時代的工作方式應該是,我們怎麼幫助AI去理解物理世界。」最終,AI應當要超越人類,接管判斷和決策過程。

釘釘對阿里巴巴的意義,也不再僅是一個To B溝通協作工具。

「AI驅動的數字世界,連接着具備AI能力的物理世界,將會大幅提升整個世界的生產力,對物理世界的運行效率產生革命性的影響。」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曾表示。釘釘,則是AI重塑工作場景,進而影響千行百業的抓手。

2025年,隨着大模型能力的不斷進化,AI正在真實地改變許多具體的工作場景。眾多AI創業公司正在其中快速找到PMF,並通過用户的付費證明着這個市場的前景。

當一位產品狂人立志要用AI重構工作方式,跟其他產品甩開代際差距,甚至成為「全球的釘釘」時,你是否會好奇他的解法?

帶着這個疑問,帶着對無招回歸阿里故事的好奇,以及近期的爭議,36氪與無招聊了聊。以下內容經36氪編輯整理:

迴歸釘釘,背后的故事

36氪:我們從頭聊聊你迴歸的故事吧。當年要做雲釘一體,你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討論的?

無招:2020年,我走之前半年吧。

36氪:釘釘從2014年開始創業,當時市佔率已經非常高了。

無招:因為阿里雲要上市,這對阿里雲上市,對阿里巴巴整體來講肯定是更好的,在那個時間點。這沒有對錯,只是一個判斷。釘釘畢竟是阿里巴巴的釘釘,我一直都理解。最后總得做個決策。

36氪:離開之前,你對釘釘的目標是什麼?

無招:打造全球的工作方式,成為10億活躍用户的產品。

36氪:決定離開的時候,生氣嗎?

無招:也不生氣,但肯定有失望。

36氪:當時有沒有一瞬間是抑郁的?你的事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無招:我本來準備立刻就走了,但后面還是就去全國調研了,在當時大概十個月時間,跑了五萬多公里。每天坐車都坐得昏昏欲睡,沒有時間抑郁。

人有些時候切換了一個場景和環境,迅速進入到學習狀態的時候,就可能會放下了。老想那個事,可能人是會難受。

36氪:沒有想過休息嗎?

無招:有,剛剛結束的時候,我還想着至少休個兩個月。但后面就開始去調研了。停下來干嘛呢,不能浪費時間嘛,總要給集團做點什麼。

調研對我幫助還挺大的,那段時間,四川省、山東省、廣東省、湖南省,等等,反正人口上億的省市縣鄉都跑了,我收穫挺大,從來沒有看到中國這麼廣闊的市場,這麼大的差異。我覺得人生很難有機會再這麼跑一次。

36氪:為什麼想為集團做點什麼?你好像説得很理所當然。

無招:我是阿里巴巴培養的,釘釘不是我一個人做出來,沒有阿里,就沒有釘釘。做成釘釘過程中,集團對釘釘有非常多的投入。

36氪:創業的想法也是這里來的?

無招:調研完,我就發現中國這個市場,一馬平川,尤其是互聯網,因為法律法規、文化、語言沒有門檻,所以在國內創業,打拼到最后,都會涉及到資本,這不太適合創業公司。

那年十月份我拜訪了廣東的一家出海的服裝工廠,覺得真的很牛,真正實現了產業互聯網。當時我就覺得一定要出海,所以做了HHO。

36氪:是不是在任何情況下,你都不會去一個競爭對手公司?

無招:去別的地方,總是一種背叛。因為從0到1,都是在阿里成長起來,還是有歸屬感的。

36氪:創業的時候,你從一個外部視角看釘釘,當時和釘釘聯繫還多嗎?

無招:我是儘量不聯繫。

36氪:怕傷心嗎?

無招:也不是。在那個時間點我覺得我也不適合去判斷,怕影響當時的團隊。我也不一定是對的。

36氪:這種心情還是挺微妙的。

無招:你越是希望他未來成功,那你越要離他遠一點。

36氪:現在回想起離開之后,有遺憾嗎?

無招:回頭再想想看,會覺得之前很多決策做得不夠有力量。如果再來一次,可能在2017年應該更早就應該徹底全球化,要更大投入做。

36氪:2023年,有消息風傳説你要回去。當時你説不回去,是真的決定不回去?

無招:沒有想過,我還在創業,我回去干嘛?

當時真的是大家隨便聊聊情況,也沒有説要回去,就是聊聊產品該怎麼做,有一些對未來的暢想和討論。

36氪:什麼時候想法開始轉變的,因為AI嗎?

無招:對。當我感受到AI的力量的時候,我就想,如果用AI再重做一次工作方式,或者用AI打造新的機會的話,資本和技術力量是必需的。

36氪:當時集團的情況對你決定是否要回來,有影響嗎?

無招:有。因為大模型來了,阿里要重新迴歸創業。集團對AI的看法,跟我想做的AI時代想做的變革,在這方面是契合的。我當時在小公司,在投入到AI這件事上有限制。

36氪:小公司不可能搞一個巨大的產品?

無招:不可能實現某種行業的革命性變革。作為一個小公司,我們也可以去做AI這個事。但你很難融這麼多錢,找那麼多人,那個時候融資環境也很差。

36氪:你的判斷其實是:大公司,大機會,纔有可能做出一個改變行業的產品。這是一個理性判斷,有沒有感性層面的判斷?

無招:我對阿里心存感激,我們之間有信任和親近感。

用AI,重構一個7億用户的產品

36氪:回到釘釘的第一天,都做了什麼?

無招:拜訪客户。分成幾個地域,小中大企業,全拜訪。

36氪:不是應該先看看內部情況嗎,為什麼先看外部?

無招:客户的看法往往比內部更為重要,這是幫助我做趨勢分析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36氪:客户反饋怎麼樣?

無招:客户評價比想象中好。我本來以為競爭形勢比較惡劣,調研完覺得還行,同學們在五年中,也做了很多不錯的事情,尤其在中大客户服務上。

36氪:不好的部分是什麼?

無招:產品缺少創新。還有就是,我想跟大家一起做個改變世界的產品,但有人會説:怎麼這麼辛苦?

36氪:是哪些具體的功能沒有創新?

無招:他們並不是沒有做AI功能,很多同學們也做很多AI提效的工具,但他們沒有定義未來。

這次我們發佈的AI釘釘1.0(釘釘ONE),就是我們認為的,未來AI工作方式的重要的雛形。

36氪:你認為AI產品的未來是?

無招:很多人認為AI是幫助人類提效的。

但AI時代的工作方式是,我們怎麼幫助AI作為主體,去理解物理世界。

36氪:這是一個很反直覺的判斷。

無招:我也不一定對。但是我認為既然有個超越智能體的機會,就是應該賦能人,賦能每一家公司,成為超級個體,超級公司。

以前割稻草的時候,人駕駛聯合收割機,來完成收割工作。到了AI時代,我們應該要讓AI去判斷,用聯合收割機還是人去割。

這很像我們這次發佈的AI客服。以前的智能客服,是我們預存了非常多的QA。但現在,不用預存QA,我們是讓AI理解在釘釘的所有知識,它自己就開始回答。

36氪:你腦海中的AI to B應該有的樣子,是怎麼樣的?

無招:起碼先幫我處理工作的場景吧。

所以我們今天發佈的第一個產品是釘釘ONE。有一個AI祕書把消息全部處理一下,消息看一遍,優先級一個個呈現給你,我覺得AI時代的工作方式應該是這樣的。工作刷着刷着,就刷完了。

圖源:釘釘

36氪:是不是有點像他們做的都是馬車,而今天我們要開始做汽車了?

無招:有點不一樣。馬車和汽車的區別是在於生產力效率的變革上,這個事情是非常明確的。

技術革命決定了生產力邊界。如果AI能夠連接物理世界,還會思考,它實際上可以做得比人更好,突破人類的邊界,思考主體就變成AI,不再是人了。

36氪:在AI時代,釘釘的想象空間跟以前相比有變化嗎?

無招:我離開釘釘之前,當時釘釘就是中國的釘釘,邊界就是中國的6300萬中小企業。

包括我們的競對也是,基本就是在溝通和協同層面的產品,並沒有做過AI時代應該有的樣子,也沒有在海外和競爭對手形成代差。

但AI浪潮的到來,給了我們機會,去成為全球工作方式的代表。

36氪:有人和我們説,無招創業再回釘釘之后,比以前更小氣了。

無招:是的,我就覺得大公司創業好奢侈啊。

36氪:像富二代?

無招:很多創業公司沒賺過大錢,所以不知道可以花大錢。

當你的公司就是很賺錢的時候,是可以把辦公環境什麼都搞得特別好,也沒什麼不對。只是因為我以前沒賺錢,所以我不得不省錢。

36氪:回到大公司后,你特別想大力出奇跡,砸錢或者砸人去做的是什麼?

無招:模型啊。我們今天發的這個語音模型就很厲害,那是自己創業不可能做的,這是以數十億為單位的投入。

36氪:AI的力量還是不確定的。

無招:人類改變世界的能力是來自於我們的思考能力。當AI的思考力已經開始超過人類了,這會讓我們意識到世界真要變了。

36氪:可是現在你也不能完全確定它的效率,它的結果一定會帶來什麼樣的巨大改變。

無招:AI其實已經全面證明了,它就是超越人類的。它是個漸進的過程。

36氪:你覺得等到巨大改變的時候,要等多少年?

無招:3到5年內,我認為不可能取代人類的工作崗位,但是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產生AI助理,去完成非常多的工作,我們是看得見的。

36氪:接下來該怎麼做呢?你是怎麼拆解這個想法的?

無招:現在的釘釘AI1.0,是L1階段。很重要的改變是,我們為所有的配備的AI能力,比如AI表格,特點就是大量地把數據變成AI可理解的結構,用到大模型的語音、視覺能力,充分用AI的能力去解決問題。

我們實際上正在努力往L2走,為各個行業和企業建立他自己的模型。這個模型會建立他自己的認知,做決策和判斷。

這纔會讓各行各業這些企業,真正具備理解的AI,並且在AI上自己去搭建模型的這種慾望和能力。

36氪:現在的釘釘,是服務老闆,還是一線的開發者、業務?

無招:都有。但是在日常使用過程中,肯定是為公司的一線同學們準備,讓他們用AI一次性把所有東西做了。

36氪:Agent市場不是for開發者的嗎?

無招:我覺得未來都沒有for開發者一説。未來,是屬於產品經理的時代。開發會成為一種非常普惠的能力,不是專有能力。

36氪:現在,AI在中國企業里的滲透率有多少?有10%嗎?

無招:1%都不到。

36氪:這個比例怎麼算的,採購AI服務的支出嗎?

無招:是指真正理解並使用了AI解決方案的企業數量。不管是SaaS公司,還是各種AI產品公司、To B產品公司,大部分都只是在用AI提升效率,做一些工具而已。

36氪:你和這麼多客户交流過,企業用不好AI,卡在哪里?

無招:一把手的認知。區別在於,一把手到底認為AI是在提升效率,還是在做生產力變革?

只有當他認知到AI是生產力變革的時候,他的投入纔會沒有上限,纔會All in。

不要打補丁,而要思考未來的工作模式

36氪:聽説你昨天晚上連夜在刪PPT?

無招:本來PPT有將近300頁,我想壓縮到一百六七十頁,但不知不覺又增加到了兩百多頁,再也刪不下去了,那就只能加快演講速度了。很多產品你們還沒看到,PPT就已經被砍掉了。

36氪:我的感受是,這次發佈會簡直是一種「泄洪式」發佈,產品太多了。為什麼一次發這麼多產品?

無招:哈哈哈,時不我待,時不我待,因為覺得時間都不夠用嘛。

36氪:能不能簡單講講你的思路。為什麼選擇先發這些新品?

無招:到底是AI輔助人,還是人輔助AI,這是我們的前提判斷。

然后再看它的場景。如果數據量足夠大的話,那這個場景就優先做。

比如,我們現在每天用釘釘,工作助理這個場景的數據足夠多,滿足絕大多數人的場景,理論上講,做助理Agent就是我們第一優先級的任務。

36氪:你的判斷標準是數據足夠多?這個邏輯是,從長遠來看,足夠多的數據能夠讓AI的能力更強?

無招:數據多,是能讓這些場景AI化的基礎。

36氪:我感覺幾乎所有人,投資人,外部媒體,都希望你回來做一個顛覆性的東西,而不是打補丁。

無招:打碎反正就是爲了做他應該有的樣子,天然就代表着會對現在很多東西產生衝擊。

36氪:你知道團隊內部是怎麼想的嗎?聽説一些人意見很大。

無招:有啊,這不是一天到晚搞到熱搜上去了嗎。明明我們在做產品,天天還要在熱搜上搏鬥。

36氪:當年你走的時候,團隊説,無招走了,我們不干了;今天無招回來,有人覺得不行,我受不了了,又不干了。這挺矛盾。

無招:大公司里面會有不同的人。

有的人是以創業的態度加入的,想自己做點事情,改變世界;也有人就想安安靜靜地工作,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這沒有對錯,只是選擇。我覺得會存在雙向選擇。如果我們釘釘要重新實現一次創新,去改變世界的話,那我們肯定需要創業者。

36氪:你對AI to B這件事情的想象,或者建構過程是怎麼樣的?

無招:一開始ChatGPT出來的時候,我並沒有立刻認識到它的潛力。

大概2024年年底,在HHO開始大規模用AI的時候,我開始有很強的感覺了。

36氪:這種價值變化有多大?

無招:顛覆性的變化。我覺得這種變革,比蒸汽機相對牛、馬來説,還要厲害。

36氪:AI本質上是生產力工具嗎?你怎麼理解AI對世界的衝擊力?

無招:它不僅僅是一個效率工具,我覺得它是建立了自己對世界的理解。

到現在為止,AI對世界的理解還來自於人類對世界的縮影。AI現在學習了互聯網上的所有知識,代碼庫、百科這種。但這都是人寫的,它依然是在「人類語言」這個邊界之內。

后面AI開始能寫代碼。比如很多前端代碼,它可以生成大約50%的內容;再到現在的Agent,可以處理一些複雜任務,甚至能夠自己編排、自己運行,用來幫助解決很多具體問題了。

如果AI能真正理解物理世界,對物理世界有直接連接,它對物理世界本質的理解深度,會立刻超越人類,極大地拓展人類的整體邊界,我覺得這個時代必將到來。

36氪:AI時代,雲和釘的價值會被重估嗎?

無招:我也是AI時代到了之后,突然會發覺,實際上跟人接觸最近的,是終端,端可能代表更大的價值。

現在的雲,核心變成了模型,和端結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提供服務。

DingTalk A1 圖源:釘釘

36氪:發佈會之后,很多反饋都是集中在你們的硬件。為什麼會想到做AI紀要的硬件產品?

無招:今天這個時代,已經沒有軟硬件之分了。

這個跟蘋果是一樣的,蘋果的OS加上蘋果的硬件,就是極致體驗。

我們不是爲了單純做軟件或者硬件,而是爲了去解決問題。當你想在某個場景中得到最大化的體驗時,這是不得不走的一條路。

36氪:過去20年,阿里好像沒有特別成功的硬件產品。

無招:不能完全説沒有成功。這和基因有一定的關係,我們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這之間是有一定關係的。

但最終還是取決於帶領這個業務的人是怎麼思考的。你是把硬件當成一個工具、一個手段,還是把它當成產品的一部分?

很多人只是把硬件當成了一個手段,但沒有想過硬件本身就是產品的一部分。

36氪:聽説其實你們每一個產品都要和客户共創,其中有沒有你特別喜歡的case?

無招:為初創企業服務的場景。當年自己創業的時候,就發覺有好多事情釘釘幫不上忙,那當年為什麼沒做呢?但這次總不能不做吧。

36氪:客户説的一定是對的嗎?尤其是在這個AI鉅變的時代。

無招:所以,並不是客户説什麼我們説什麼,而是在客户這里,去驗證我們想的東西對不對。

我們也不能強制要求客户説,你必須用這個,而是觀察他用的時候。好多事情客户說不出來,但他的行動會告訴你。

36氪:你是一個樂觀的人嗎?

無招:80%-90%是樂觀的,10%是沒那麼樂觀的。悲觀的部分我慢慢就自洽了。

36氪:你覺得一件事情成功,有多少是靠運氣?

無招:90%。

「我就沒把他們當對手」

36氪:飛書的謝欣説,釘釘的目標是「一個規模很大、用户量很多的B端產品」;飛書做的是下一代Office。你看到這個評價了嗎?你怎麼看?

無招:他説得挺對的,但飛書做得不一定就是對的。

釘釘有很多事情沒做好,但是並不代表你做了一個更好的Office,客户就會選擇你。

36氪:今天發佈會的時候,你們好幾頁PPT都拿了友商做功能對比,有考慮過這可能會引起爭議嗎?

無招:我就沒把他們當對手。AI時代有啥對手?現在纔剛剛到AI釘釘1.0版本,大家都是從零開始。

36氪:這是來自一位友商的提問:你覺得現在釘釘的殺手級功能是什麼?如果飛書降價跟釘釘打價格戰,釘釘有還手之力嗎?

無招:認為降價就能贏,這是一種傲慢,無論是在工作方式定義上,還是對客户的態度上。

36氪:展開説説?

無招:舉個例子,中國99%的企業都沒什麼文檔。一個公司,怎麼可能一天到晚對着電腦拼命寫文檔,寫完文檔拼命開會?

36氪:過去幾年,釘釘確實被飛書挖走了一些客户。

無招:這不都是來回的,友商挖了我們的客户,我們也挖了友商的客户。客户是用腳投票的,你拼命定製化,拼命服務客户,客户當時買賬,做完以后,明年要價300萬,客户就跑了。

把體驗做好是應該的,解決客户的問題纔是本質。谷歌做了在線文檔和表格,就能打敗Office嗎?那也是一種傲慢。

不是説你局部體驗比釘釘好,客户就會用你。客户纔是主體。

36氪:營收,是衡量釘釘產品做得好不好的核心指標嗎?

無招:大規模應用以后,營收也是很重要的。你解決多大的事,收多少錢,這天經地義。

但是在初期階段,肯定是你帶來的變革本身。一開始就看錢,你很難判斷這個事情本身。我們要先解決問題。

36氪:AI化這個事情肯定不會只有釘釘一家做。你覺得這個行業最激烈的交火點會在哪些地方?

無招:大模型能力是第一位的,這決定了90%的事情。

剩下的10%,在各行各業都會產生差異。這時小模型,包括AI技能上做的很多現有workflow,也會產生很大價值。但它不是終局,只是現在的過渡期。

36氪:終局是什麼?

無招:終局是AI自主決策,它自己理解物理世界,自己自主決策。

36氪:過去十年,國內To B市場其實挺難掙錢的。全球化這件事,對釘釘的商業化來説很重要?

無招:在商業化上應該會有比較好的回報,但是商業化不是全球化的目的。

首先,我們要幫助好中國企業出海,第二是真正做好產品,跨代的產品纔有可能真正實現全球工作方式。

36氪:你會擔心改版太大,用户接受不了嗎?

無招:所以打開釘釘8.0的時候,用户是有選擇的,可以用也可以不用。我們也不能傲慢地説,你就必須用新的版本,對吧。

36氪:你們的友商之前也想過做這種方向,后面版本似乎有些回退。

無招:他們可能還沒有真正理解到我們到底做了什麼。

36氪:阿里希望釘釘在集團AI戰略里的位置,是怎樣的?

無招:釘釘是阿里巴巴AI戰略在to b市場的基石平臺之一。認為AI會改變世界,有機會打造全球的工作方式,集團有AI大模型,有所有的人才、資源和資本,我覺得就是兩者之間的一種匹配。

36氪:除了看好你們,市場也普遍看好字節,你怎麼看字節做AI這件事情?

無招:字節做火山引擎、豆包都做得很好,飛書也不錯。

但是怎麼説呢?我是覺得我們摔過跟頭,我們在失敗中是有一些成長的。

AI時代,釘釘的邊界是什麼?

36氪:過去五年,釘釘在開放這件事情做得好嗎?

無招:還行。

36氪:36氪之前跟釘釘談過要做一個應用,最后沒有談成,因為覺得那個條款有點霸道。

無招:我自己創業過,我對你的這種感覺感同身受。要看我們想得到什麼,有時候在和大企業合作過程中,你想要的越多,你的損失就會越多。

36氪:你們想做大生態,培養服務商、ISV。但今年6月,你們取消了服務商三年后的銷售提成,很多服務商對你們有意見。

無招:那是因為以前的服務模式不與服務程度掛鉤。釘釘上有很多付費牆,有些客户永遠只屬於某個銷售,但客户付完費,他們沒有提供服務。你出租個房子,起碼也要打掃好衞生啊。

釘釘Agent生態 圖源:作者拍攝

36氪:你們今天也發佈了Agent生態,有很多鼓勵做生態、對服務商的優惠政策。但你們自己也發了很多Agent,比如AI營銷服Agent、資訊Agent等等。為什麼這些要自己做?

無招:因為會做AI Agent的人太少,尤其是做真正可交付商業結果的Agent太少,很多人就是淺試了一下。

Agent,我們是做不完的,肯定是需要大家一起做的,要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這有一個過程。

36氪:什麼事情應該釘釘自己做,什麼事情應該讓給夥伴做?

無招:非常基礎的Agent,我們可能會做,比如消息處理Agent這種。

我覺得沒有什麼東西是必須要釘釘做的。我們並不是要證明自己做得比你好,而是要服務好釘釘上的客户。

我自己創業過,我能容易理解創業公司的一些思考點,對大公司的一些畏懼。但首先,他得想做好產品。

36氪:釘釘體量足夠大,你會不會覺得,這些基礎功能釘釘做了之后,小公司就不要做了?

無招:以前可能會有這種想法,現在不會了。你做得比我好,你就上。

36氪:如果涉及到給行業做專屬模型,給企業做定製,跟他們一起共創,這會涉及到很重的定製化或銷售嗎?

無招:所以今天我們發佈了很多扶持政策啊,要培養企業里面所有相關的人,培養ISV,培養合作伙伴,讓他們做。

36氪:企業服務一直有幾個大方向,比如銷售、HR等等。你們今天發佈的AI營銷服務、AI面試、客服,也是基於先把大領域做了這個思路嗎?

無招:只能説,我們現在做的幾個To B服務產品需求比較廣泛,但這不代表AI一定是最好的解決方案。我們做,只是因為數據ready,可以做了。

36氪:企業服務領域,企業最願意花錢的是「開源」,也就是營銷和銷售。AI時代,這也是企業服務產品首先發力的方向嗎?

無招:不一定,你看今天的釘釘AI,比如AI聽記、AI表格,這些是效率型產品,都不是某種具體的解決方案,它們首先是讓AI實現一些過程的可視化和透明化,讓這些產品可能首先實現普及。

36氪:現在集團有對你們要求要盈利嗎?

無招:沒有。

36氪:那現階段你的KPI是什麼?

無招:沒有明確的要求,集團可能有想法,但至少沒有給我太大壓力。

把釘釘做好是最重要的,抓住這個時代,抓住這個機會,把釘釘做好,打造全球工作方式,我覺得這是最重要的事情。

36氪:什麼叫把釘釘做好?

無招:首先是讓越來越多的企業用好釘釘。很多企業用釘釘用得並不深,沒有真正支撐好這些企業。

36氪:在過去十年的企業服務市場,大家都覺得很難從中小企業身上賺到錢。

無招:真正幫到別人的企業,怎麼可能不賺錢?不賺錢的本質,是因為你沒有幫到多少。好產品,天然是商業閉環的。但是商業化不是目的。

36氪:我在兩個月前還跟我的大模型聊過,它預測釘釘在2028年的收入會達到15億美元。

無招:15億美金?太少了吧。

36氪:你的目標很遠大啊。

無招:好產品解決問題,提升生產效率,真正帶來變革,你不賺錢也不正常。

如果沒有實現那樣的生產力變革,説明路線就不對。

36氪:你期待釘釘的收入里,其中多少是來自於自己的收入,多少來自於合作伙伴的收入?

無招:我沒有明確思考過。但在AI時代,我認為各行各業確實需要生態力量去做,釘釘是做不完的。

36氪:用户規模是釘釘的第一目標嗎?

無招:肯定是啊。

36氪:但你們現在已經七八億用户了。

無招:全球有70億人口。

36氪:未來有沒有一個預估的用户數目標?

無招:沒有。我們纔剛開始四個月,打磨出AI釘釘1.0,不要一上來就衝着目標數據或者數字去,現在的重點是好好做產品。

精英不能改變世界,腳踏實地的精英才能

36氪:這四個月里,你做得最困難的事是什麼?

無招:一開始是説服團隊,讓他們真正認知和理解為什麼要做AI,怎麼把團隊打造成志同道合的一幫人。這肯定是一個相互溝通的過程。有些同學會慢慢理解,有些同學就是不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就會比較糾結。

36氪:如果給團隊這四個月的表現打分,你打多少分?

無招:90分。在目前基礎上,能做到現在這樣,已經很好了。但如果完全以創業團隊的標準來衡量,那還不夠。

36氪:按照創業公司打分能得多少?

無招:我覺得是60分,能及格。

36氪:中間的30分,差在哪里?

無招:驅動力。公司變大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有一種稀釋的過程,這跟創始團隊、管理團隊的意志力有關係。

你要一直保持敬畏之心,並且要有足夠大的願景。當願景足夠大的時候,你會一直推動它前進。有時候願景基本實現的時候,團隊里有些人就可能覺得,是不是應該休息一下。

36氪:今天你強調了很多次「創業狀態」。為什麼?

無招:因為我自己也創業過了,哪有輕輕松松就成功的?如果你想改變世界,就要經歷各種磨難。

36氪:現在的釘釘,你覺得是已經ready for AI的狀態嗎?

無招:剛剛開始。同學們開始逐漸對這件事情有理解,有信心,迴歸創業狀態。

36氪:某種程度上,想在一個大公司創業,本身就是一個不合時宜的想法。

無招:你説得對,在大公司創業本來就是不合時宜的,因為大公司反對激烈的革命和變動。但是一個大公司要形成新的循環,就會需要再一次革命。

36氪:你會給核心下屬設定哪些核心KPI?

無招:最重要的是用户第一,用户的所有需求必須全部完成,我們每三周會進行一次全面檢查。用户提出的問題和Bug都必須清零,不能拖到下一個版本發佈。

36氪:以前你們在獨立的樓里辦公,現在在西溪總部,以后會搬出去創業嗎?

無招:其實我希望創造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如果現有的環境已經很好,那就保持,只要不影響大家的創業投入就行。

36氪:如果想在釘釘做成AI這件事,盤點幾個要素:技術能力、算力、時間,團隊、外界競爭,哪個因素是現在最重要的?

無招:還是團隊自己。想做成這件事情的人越多,能力匹配的話,這個事情成功的概率就最高。

36氪:技術、資源,都沒那麼重要?

無招:創業的時候,那種Passion,相信的力量首先是第一位的,然后纔是能力。如果我們知道未來的方向,我相信你因為你有激情和熱愛,你自然會自我學習,自我驅動。

36氪:目前為止,從你説的內容,我覺得都體現出一種理解。當年集團的決策你能理解,今天這些員工的選擇你也能理解。平時你就是這樣一個特別容易理解的人嗎?

無招:我比較容易最終自洽,否則你不是內耗嗎?

36氪:大家都説,你在內部經常發火。

無招:我認為他們跟我是志同道合的人,我才發火,如果不是,我發火也沒有意義。

36氪:這樣的一個顛覆性的應用,或者這樣的一個體系,在阿里體系里,你覺得是合適的嗎?

無招:為啥不合適?阿里有資本,有AI的沉澱。

36氪:一位老部下想問你,他記得你説過最害怕的事情是失去釘釘。現在的你,人生追求有改變嗎?

無招:現在更加無所畏懼了。人生有限,有限的時間里,改變世界。

36氪:你最終想達到的目標是什麼?腦子里有畫面嗎?

無招:釘釘真正成為AI時代全球的工作方式吧。在任何一個地方,別人在工作的時候打開的,不管是電腦、手機還是什麼設備,都是釘釘。

36氪:在做AI時代的釘釘這件事情上,有沒有什麼風險,有沒有什麼你認為一定不能犯的錯?

無招:保持客户第一,不要傲慢,不能自以為是。

36氪:你今天提了非常多次「傲慢」。

無招:大公司就會傲慢。如果大公司不傲慢,大公司有資源,又保持創業之心,它怎麼可能不成功呢?

很多人認為精英能改變世界,不是的,是腳踏實地的精英改變世界。

歡迎交流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36氪」,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