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6 22:21
封面新聞記者 邊雪
電動汽車緩緩駛入車位,機械手臂精準識別車型、定位充電口、插入充電槍,全程無需人工干預。這不再是影視劇中的場景,而已成為成都街頭的現實。
「我家住在附近,剛好來這邊充電,看到有機器人自動充電的充電站,就體驗了一下,感受非常不錯。」剛在成都環貿ICD體驗自動充電的吳先生告訴封面新聞記者:「有了機器人自動充電車位,我只需要把車停在車位上,剩下就全交給機器人了,很便利,去商場買杯咖啡的時間可能就充好了。」
近日,首程控股聯合萬勛科技打造的全國首個「機器人+」自動充電快閃體驗站,正式亮相成都,一臺自動運行的機械手臂正在為前來體驗的車主提供「無感補能」服務。機械手臂自動拔出充電槍后,吳先生將充好電的車駛離充電車位,整個過程安靜、高效。不遠處,又有一輛電動車正在駛入自動充電區。
解放車主雙手
成都自動充電機器人服務如何?
在成都環貿ICD停車場一角,極具科技感的自動充電區域格外引人注目。黑色塗裝的自動充電機器人若隱若現,近乎「隱身」地等待着下一輛需要充電的電動汽車。
「當車主將車輛停放入區域內時,機器人可自動識別車型,通過視覺感知找到並打開充電口,再通過觸覺感知,將充電槍精準插入充電口。」首程控股成渝公司總經理李錦卉介紹道。
現場工作人員表示,每一次成功充電都為智能AI提供了寶貴數據,將幫助系統不斷優化升級。李錦卉介紹道,該充電機器人已覆蓋市場90%以上主流品牌車型,包括私家車、運營車等,甚至能服務出租車及部分小眾、老款車型。作為「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的一部分,自動充電站也十分契合城市數字化轉型需求。
充電困境
產業發展遭遇瓶頸
隨着新能源汽車普及率的不斷提高,充電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國家能源局發佈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中國充電基礎設施數量已達1669.6萬個,規模位居世界前列。全球範圍內,公共充電樁數量預計將在2030年前翻倍,超快速充電樁(≥150kW)佔比將提升至10%。
儘管充電樁數量快速增長,但仍無法完全滿足車主需求。充電車位被佔用、充電接口不兼容、充電操作複雜等問題一直困擾着新能源車主。
傳統充電方式需要車主手動操作充電槍,不僅不夠便捷,還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雨天充電時可能發生漏電事故,充電槍重量對女性車主也並不「友好」。
自動充電機器人的出現,正好解決了這些痛點。「通過自動識別、精準定位和機械操作,機器人可以完成整個充電過程,無需車主干預,對於女性車主來説,充電再也無需搬運沉重的充電槍了。」萬勛科技聯合創始人魏瀛告訴封面新聞記者。
封面新聞記者在現場注意到,自動充電機器人可以與車輛自動駕駛系統無縫對接:當車輛自動泊車入位后,充電過程完全可以自主進行,真正實現「無感補能」。
而解放車主雙手自動充電的核心技術,在於「仿生柔韌臂+具身AI」柔性具身智能架構。「基於由軟材料仿生肌肉構成的柔韌臂,並以流體驅動,模擬人類手臂柔性動作,同時結合遍佈底層肌肉中的神經元末梢,貫通並支持小腦、大腦AI和雲端智能,建立起本體感知模型和視觸覺等多傳感器融合。」魏瀛解釋道,相較於市場上的剛性機械臂充電機器人,柔性機械臂在複雜光温條件下可以進行自適應調節,保證充電過程中的安全性,運維成本也比較低。
技術挑戰下
推廣普及仍需時日
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到2030年,全球電動汽車數量將達到1.45億輛。如此龐大的電動汽車數量,需要更加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來支持。
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在快速發展,充電基礎設施必須跟上步伐。自動充電技術代表了充電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黃學農表示,由於充電市場尚處於發展的初期,整體上仍然存在同質化和低價內卷的現象,下一步將持續提升服務質量,打造優質健康的行業生態。
而自動駕駛汽車與自動充電設施的結合,將極大程度地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提升出行效率,還將推動能源消費方式的變革,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魏瀛告訴封面新聞記者:「現有自動充電技術多服務於特定車型或高端品牌,未全民普及,我們設立自動充電體驗站,想讓技術走向大眾,服務所有車主、車型,同時也通過大眾的共創,幫助技術加快迭代。」
首程控股成渝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自動充電體驗站得以順利落地,不僅是首程控股自身機器人服務和智慧停車雙戰略融合的創新探索,有助於場站品牌建設、充電業務提升及消費者體驗升級。」
儘管自動充電技術前景廣闊,但在推廣普及過程中仍面臨不少挑戰。技術成本高、標準化程度低等問題都需要解決。「目前同行做自動充電的也比較多,未來自動充電技術將更加成熟和普及,但目前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對行業發展進行規範,相信如果有相關的規範和標準出臺,會更有助於自動充電產業的發展。」魏瀛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