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一天之內,Meta痛失兩員大將,小扎鈔能力失效?

2025-08-26 15:04

(來源:機器之心)

一億美元能買一棟別墅,但買不了夢想?

最近,Meta 內部發生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 一邊是扎克伯格動輒上億美金薪資招兵買馬,高調組建超級智能團隊;另一邊是一些老員工宣佈開啟新的「冒險之旅」,轉投其他 AI 公司。

今天,有兩位資深研究者宣佈離開 Meta,一位是專注於強化學習的 Rishabh Agarwal(去向未定);另一位是已經在 Meta 工作了 12 年、參與了 PyTorch 構建的 Bert Maher(確定加入 Anthropic)。

看來,除了小扎挖不到的人,還有一些他留不住的人。甚至有人嘲諷「錢買不到頂級研究員」。

不過,還有很多選擇離開的人,可能是因為錢沒給夠。在超級智能實驗室成立之后,Meta 內部的待遇差距多次引發爭議。

前 Meta 研究員 Rohan Anil(現 Anthropic)曾發帖稱「非超級智能研究者待遇次等,像巨型社會實驗」。

有人認為 Meta 內部薪資差距(同事賺 1-2 億美元)會殺死工作動力,導致更多離職。

當外部挖不來真正的夢想家,內部又因分配不均而人心浮動,這背后折射出的,可能是比薪酬更深層的結構性問題。

這讓一些人聯想到了「90 年代的微軟」,即由一位權力集中的創始人 CEO 主導一個宏大到幾乎吞噬公司一切資源的項目。

這種模式正在導致嚴重的內部管理失衡和人才流失,若再無一位強力的 CTO 來分擔和制衡,那巨大的壓力可能會壓垮這位明星 CEO。

他們正在離開 Meta

Rishabh Agarwal 

為「錢也留不住」這一論點提供佐證的,便是頂級 AI 研究員 Rishabh Agarwal。 他最近宣佈將離開 Meta,開啟新的職業篇章。

他提到,雖然 Meta 的 Superintelligence 實驗室提供了誘人的機會,但他遵循 Mark Zuckerberg 的建議:「在一個變化如此之快的世界中,你承擔的最大風險就是不冒任何風險。」。用小扎的話拒絕小扎,可以説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了。

Rishabh Agarwal 的職業生涯橫跨多家頂尖 AI 研究機構。他曾在 Google Brain 和 DeepMind 擔任資深研究科學家,奠定了其在強化學習領域的聲譽。之后,他加入 Meta AI,領導 Llama 團隊的強化學習與推理研究。

Google Scholar 數據顯示,Rishabh Agarwal 被引量破萬。 Google Scholar 數據顯示,Rishabh Agarwal 被引量破萬。

在 Meta 期間,Rishabh Agarwal 推動了「思維模型」后訓練研究的前沿,特別是在強化學習和合成數據應用方面。他的主要貢獻包括:

  • 通過強化學習(RL)擴展技術,將一個 8B 參數的密集模型性能提升至接近 Deepseek-R1 的水平。

  • 在訓練中期使用合成數據,為強化學習(RL)提供「熱啟動」(warm-start)。

  • 開發了更優的同策略(On-Policy)蒸餾方法。

學術上,他在 Mila 取得了博士學位,師從 Aaron Courville 和 Marc Bellemare,其研究成果曾榮獲 NeurIPS 傑出論文獎,同時他還擔任麥吉爾大學的兼職教授。

關於他的下一步動向,外界猜測他可能會創辦個人項目或加入一家新興的 AI 初創公司。

不過也有人質疑這是否真的是「風險」,認為以他的背景,無論項目成敗,他都能迅速加入頂級實驗室。

當然也有一些「幽默」的祝福。

Bert Maher

Meta 失去的另一位人才,是在此工作了 12 年之久的元老 Bert Maher。 他最近也宣佈,將結束在 Meta 的職業生涯,並加入 Anthropic 的推理團隊。

在 Meta 期間,他參與了多個重要項目,專注於優化編譯器和機器學習基礎設施的開發。

  • HHVM(HipHop 虛擬機) 是 Meta 開發的一個高性能虛擬機,最初用於加速 PHP 代碼的執行,后來擴展支持 Hack 編程語言,Bert Maher 參與了優化編譯器的工作。

  • ReDex 是 Meta 開發的 Android 應用程序優化工具,專注於通過重新打包和優化字節碼來提高應用的性能和效率。

  • PyTorch 是一款廣受歡迎的開源機器學習框架,廣泛用於深度學習研究和部署。Bert Maher 在 PyTorch 團隊中工作,尤其是在編譯器方面做出了貢獻。

  • Triton 是一個由 OpenAI 和其他社區共同開發的開源深度學習編譯器框架,旨在優化 GPU 上的張量計算。

評論區也紛紛送出祝福。

為什麼 Meta 總是留不住人?  

在 AI 公司,人員的頻繁流動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我們也注意到有兩個極端:一個是 Anthropic,去年的員工保留率高達 80%,居行業之首;另一個則是 Meta,僅為 64%。

種種信息顯示,Meta 的這一數字和管理文化脫不了干係。

早在 2022 年,VR 大神 John Carmack 離開 Meta 的時候就控訴公司存在願景空洞、資源利用率極低等問題,直言公司坐擁「可笑的巨量資源」卻產出甚微,整體效率僅為其預期的 50%。

2025 年,這種「血淚控訴」再次上演。前 Meta 研究科學家 Tijmen Blankevoort 離職后發了一封 2000 多字的控訴書,指出 Meta 在管理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 績效評估與強制裁員(5% 末位淘汰)導致全員陷入「生存恐慌」,工作動力從「AGI 使命」異化為「避免被解僱」,催生搶功勞、截胡項目等內鬥行為。

  • CTO(Reality Labs)與首席產品官(生成式 AI)各自為政,資源爭奪取代協作;FAIR 實驗室(基礎研究)因長期導向被邊緣化(GPU 資源匱乏)。

  • 天價挖人可能引發「新老派系衝突」,FAIR 和生成式 AI 部門因資源傾斜面臨新一輪裁員,老員工士氣崩塌。

  • 新引進的超級智能團隊負責人領導能力受質疑。

這份控訴書發酵后,Meta FAIR 研究科學家朱澤園評論説,Tijmen Blankevoort 公開的內部文化批評「基本屬實」,而他其實還有很多補充,比如甚至遇到過現實版「農夫與蛇」的經歷,不過這些故事只能等離職后才能說出來。

這些管理問題的存在不僅讓 Meta 內部軍心渙散,也讓一些原本有可能加入新超級智能團隊的頂級研究者望而卻步。

只有金錢買不來頂級 AI 研究者

目前看來,被扎克伯格成功挖走的研究者可以列出一長串,不為所為的其實也可以列出一長串: 

  • Ilya Sutskever:拒絕出售 Safe Superintelligence 給 Meta。

  • Mira 創辦的 Thinking Machines Lab 團隊:公司拒絕被 Meta 收購,全員拒絕被 Meta 招募。

  • Anthropic:員工拒絕 Meta 邀約,公司表示不會因外部高薪妥協公平薪酬原則。

  • Perplexity AI:Meta 針對該公司的潛在收購談判破裂,針對該公司 CEO Aravind Srinivas 的招募被拒絕。

  • OpenAI 的 Noam Brown:拒絕被 Meta 招募。

  • OpenAI 的 Mark Chen:拒絕邀約,表示在 OpenAI 很開心。有趣的是,此前,Chen 曾在一次閒聊中建議扎克伯格加大人才投入。

  • Google AI 架構師 Koray Kavukcuoglu:拒絕被 Meta 招募。

  • ……  

這些拒絕 Meta 的人,往往都和 Meta 有着願景、使命和管理文化上的分歧。

具體來説,Meta 追求速度和規模化超智能,關注的是如何盈利以及大模型之間的競賽,而這些人更強調安全、獨立、基礎研究或長期主義。

對許多頂尖研究人員和創業者而言,加入 Meta 意味着屈服於其文化 —— 以及扎克伯格的價值觀 —— 而這些往往與他們自身的價值觀相悖。對於 Sutskever 或 Murati 這類離開 OpenAI 以追求更道德、更負責任的人工智能方法的人物來説,再多的金錢也無法彌補這種妥協。

再者,使命感的缺失讓很多人無法説服自己。

比如特斯拉高級工程師 Yun-Ta Tsai 提到,在收到 Meta 邀約時,他正忙於推出 Robotaxi,以及對可持續富足的奉獻。「再多的錢也無法讓我離開埃隆。這是一生一次(可能是史上唯一)的機會。我喜歡在艱苦的環境中工作。沒有目標的賺錢會讓我發瘋。」「金錢買不到使命感」。

最后,即使是看在「錢」的份上,從長期來看,不少人在其他 AI 公司未必就拿不到扎克伯格許諾的數字。畢竟,AI 人才的含金量已經擺在那里。

對這些人來説,選擇留在原地、堅持自我,遠比跳槽到一個資源最豐富但缺乏靈魂認同的實驗室更有意義。

如果是你,你會選豐厚的待遇,還是那份讓人熱血沸騰的使命感?

參考鏈接: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meta-ai-talent-war-superintelligence-push-tension-desertion-2025-8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