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8-26 16:27
作者 | 王晗玉
編輯 | 黃繹達
繼充電樁與光伏實體資產之后,算力資產終於迎來第一期RWA「上鍊」發行。
本月8日,奧瑞德成功完成了基於AI服務器資產的RWA首期發行,資產規模為數千萬元人民幣。其中,該項目技術層面由螞蟻數科支持,主要為依託螞蟻鏈技術,完成AI服務器運營信息的技術上鍊,確保資產鏈上數據安全、透明和不可篡改,保障收益的透明度和可驗證性等。
投資者對奧瑞德本次RWA的發行反響積極,奧瑞德股票在本次RWA發行日的第二個交易日,即8月11日單日暴漲10%,股票市場相關主體的表現,間接證明了市場對RWA項目的關注與認可。
此前一年,螞蟻數科分別協助朗新集團和協鑫能科完成新能源充電樁RWA和光伏綠色資產RWA。此次奧瑞德發行首期AI服務器RWA,也是螞蟻數科首次涉足新能源以外的資產RWA。
從一年以前逐漸進入國內金融市場,到美國、香港多地穩定幣法案出爐,RWA作為鏈上資產流轉、交易的應用逐漸升温。那麼,什麼是RWA?哪些資產類別適合發行RWA?其與傳統融資方式相比又有哪些區別?
RWA,即「Real World Assets tokenization」的首字母縮寫,可譯為「實物資產通證化」,指的是將現實中的資產,如房地產、應收賬款、碳配額等,藉助區塊鏈技術轉化為數字代幣,使其具備數字資產所擁有的交易、拆分與流通的能力。
簡單來説,可以理解為RWA能讓那些傳統意義上固定的、流動性差的、投入價格較高的實體資產轉化成加密貨幣,以此得以被小額購買、快速交易以及跨境流通。
這一模式將傳統金融資產與實體資產通過區塊鏈技術轉化為鏈上數字代幣,為原始權益人開闢了新的融資渠道,也為投資者提供了新的資產配置產品。
那麼現階段持有新能源等資產的原始權益人如何實現其自持資產的數字化上鍊交易?
觀察境內RWA項目發行,這一過程通常由一個技術合作方支持完成。如目前已完成四單RWA項目的螞蟻數科,曾在2024年10月發佈Web3產品「兩鏈一橋」。
「兩鏈一橋」具體指「資產鏈」、「交易鏈」及「螞蟻鏈可信跨鏈橋」。「資產鏈」在內地的應用,使得企業的實體資產能夠被數字化和標準化,從而轉化為可交易的金融產品,是典型的非標轉標的過程。「交易鏈」則側重於將資金通證化,特別是來自傳統金融機構的資金,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資金的高效流轉和交易。
不過彼時因監管對於虛擬資產交易的態度尚不明朗,因而合規成為業內擔心的首要問題。
其后不到一年的時間里,RWA在合規建設方面則取得一定進展。如中國信通院聯合20余家企業制定的實體資產上鍊技術規範,首次系統性提出數據上鍊全流程技術要求,涵蓋資產確權、數據採集、信息披露、智能合約執行等關鍵環節,被視作RWA領域的「類5G標準」。
今年8月1日香港《穩定幣條例》正式生效,為法幣穩定幣發行人設立發牌制度。在RWA業務中穩定幣通常作為價值流通載體,該條例出臺使得相關業務在代幣發行、交易環節有了明確監管依據,進一步降低了合規風險。
就在本月7日,香港Web3.0標準化協會、香港理工大學等機構又聯合發佈《RWA產業發展研究報告・產業篇2025》(以下簡稱「《報告》」),系統性提出資產篩選的標準和框架,明確價值穩定性、法律確權清晰性及鏈下數據可驗證性,是實現RWA規模化落地的資產需滿足的三大門檻,為企業篩選可代幣化資產提供了重要參考。
以《報告》標準對應到當下市場,哪些資產類別最有潛力被「包裝」為RWA發行?
《報告》指出,實踐中RWA應用場景持續擴展,目前已初步應用到以下五類主流資產:
1.黃金、債券、應收賬款、基金等金融資產;
2.充電樁、光伏等新能源資產;
3.酒店、房地產等不動產;
4.碳信用、數據、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
5.GPU硬件等算力資產。
以奧瑞德最新完成的算力資產RWA為例,底層資產是奧瑞德子公司深圳市智算力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持有的AI服務器。
算力數據中心高度數字化,且通過雲平臺,算力的資源使用、計算小時數和收益分配等數據可實時監控,收益透明可驗證,與RWA鏈上的資產可信要求天然適配。而伴隨AI的時代浪潮,算力市場規模節節攀升,這亦與RWA的要求高度契合。
房地產之所以成為適配RWA的優質資產,是因其具有「實物資產+收益載體」雙重屬性。一方面,當前全球各國對房地產均建立了較為成熟的產權登記制度,資產確權清晰;另一方面房地產收益來源,如租金、資產增值等,相對可預測、可量化,而傳統房地產又價值較高、不易分割,因此藉助RWA房地產被轉化為數字代幣,有望精準解決其流動性困境。
如美國首個房地產代幣化案例,RealT將當地住宅物業進行代幣化處理,用户最低只需50美元即可持有某棟住宅的0.001%權益,並參與租金分配,降低了投資門檻,提高了市場活躍度。
而金融資產,如債券、基金、股票、貴金屬與大宗商品等,因具備天然的數字化基因與合規化基礎,也是RWA的理想標的。如Ondo推出的代幣化美債基金OUSG,其TVL(總鎖定價值)在全球RWA平臺中排位靠前。
其他新興領域,如AI算力等,憑藉AI產業「剛性需求」和可信「數字基因」,也成為RWA的理想錨定資產。
但《報告》篩選出一批適於發行RWA的資產類別,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在RWA最初興起的階段,部分聲音所認為的「萬物皆可RWA」如今看來過於樂觀。
《報告》即明確指出,並非所有資產都適合進行RWA代幣化,「萬物皆可RWA」是一個偽命題。螞蟻集團副總裁、螞蟻數科區塊鏈業務總裁邊卓羣也曾提到,過去一年螞蟻拒絕了很多資產的RWA需求,包括農產品、紅酒、高端名畫等。因為諸如藝術品等資產首先就缺乏公允評估標準,無法滿足「價值穩定性」的要求。
從資產層面來看,RWA有潛力盤活「投不起、動不了」的沉睡資產。而立足投融資雙方來看,RWA也有望改善傳統模式下融資成本高、投資門檻高以及監測間隔周期長的痛點。
首先在融資端,通過智能合約,RWA極大簡化了傳統融資流程。傳統融資依賴線下調研與中介機構參與,流程繁多。如企業發行信用債,需經過券商承銷、律所盡調、審計機構覈查、交易所審批等環節,中介費用佔融資額的2%-5%,且從籌備到落地通常需3-6個月。
即便流程較為精簡的銀行貸款也需提交財務資料、經歷抵押物評估,審批周期常在1-2個月。
而RWA依託區塊鏈智能合約可實現全流程數字化,大幅減少中介環節與人工干預,資產確權可通過對接官方數據庫完成鏈上驗證,代幣發行與收益分配由智能合約自動執行,信息披露實時上鍊無需線下報備。
如今年4月巡鷹出行聯合螞蟻數科發行的二輪換電RWA項目就顯示,此輪融資僅用時3天即實現資金到賬,並且融資利率從15%降至8%以下。
其次在投資端,傳統融資對投資者資質與資金規模要求較高,如銀行理財、信託產品起投額多為5-100萬元,信用債起投額常達100萬元,股權融資更是僅向淨資產超千萬元的合格投資者開放,散户難以參與。
RWA通過資產數字化拆分,將高價值資產轉化為小額標準化代幣,讓融資方可觸達全球海量普通投資者,募資範圍顯著擴大。如巡鷹出行二輪換電RWA項目將百萬級換電站未來收益拆分為10元一份的數字資產,將起投額直接降到10元,普通投資者通過合規平臺即可認購。
此外,區塊鏈的分佈式賬本技術保障了所有交易記錄不可篡改、資產數據實時可查,也提升了審計效率,一定程度上可實現數據增信。
如在換電資產領域,銀行對設備的抵押率通常僅為30%-50%,缺乏實時數據驗證常導致優質資產被「低估」。而區塊鏈能實時上傳設備運行數據,投資者可直觀監測每塊電池資產的運營狀態,改變了傳統融資方式依賴每季度或每半年披露財報瞭解項目運營情況,信任機制較弱的痛點。
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在近期撰文中也提到,RWA改善了交易效率和透明度,鏈上交易能夠實現全球可訪問性,支持7×24小時跨境交易,從而吸引全球資本參與;同時基於區塊鏈記錄資產交易全流程,強化了交易透明度與安全性,降低了篡改與欺詐風險。
從融資成本的降低、投資門檻的普惠化突破,到信任機制的技術性改善,RWA正在打破傳統融資模式的侷限。儘管優勢顯著,但當前全球多國在虛擬資產的監管層面進度不同、各有差異,表明合規挑戰仍是眾多沉睡資產借道RWA在全球開展跨境融資的主要風險和阻礙。
楊濤亦指出結構化金融創新將帶來諸多風險挑戰,並特別提及如金融衍生品一般的多層次嵌套可能帶來信息不透明與市場複雜性、放大市場波動和影響金融穩定等。
從資產屬性來看,RWA與資產證券化ABS有一定的相似之處。ABS被設計出來的一大初衷是將缺乏流動性的沉澱資產,通過特定的交易結構轉化為可交易的證券。然而,在提高了資產流動性的同時,其結構複雜、難於被監管的問題也日益凸顯。
比如,在2008年的次貸危機中,以次級貸款為底層資產的ABS大量出現,並面通過金融網絡向全球投資者廣泛出售。這一過程不僅因ABS本身複雜的結構使得監管難度大幅提升,而且由於資產跨地區流動,導致次貸風險從美國國內擴散到全球資本市場。所以,次貸證券化的結構複雜、不易監管,是次貸危機快速演變為一場全球性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
業界顯然也將此視為前車之鑑,前述新發布的《報告》就指出RWA仍處於監管「重疊」與「空白」並存階段,監管機構可以在現有證券、商品、信貸等監管體系基礎上,依據RWA底層資產屬性、收益結構與市場流通程度,明確分類監管邏輯,建立「穿透式+功能導向」的合規路徑,打通資產的數據化、資產化和通證化全過程。
RWA.xyz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底,全球鏈上RWA資產總市值已突破250億美元(不含穩定幣);波士頓諮詢等機構預測到2030年,RWA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0萬億美元大關。而如何在擴張的同時找到風險與安全的平衡術,是這場區塊鏈上的金融創新亟需解決的問題。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看法。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決定投資前,如有需要,投資者務必向專業人士諮詢並謹慎決策。我們無意為交易各方提供承銷服務或任何需持有特定資質或牌照方可從事的服務。
關注獲取更多資訊